分享

儿童心理:让孩子手巧心灵

 一凡813 2014-06-03

儿童心理:让孩子手巧心灵 
(2014-05-28 21:38:48)

 

 

儿童心理:让孩子手巧心灵

      俗话说“心灵手巧”,这是指人的脑与手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其实从培养孩子的角度上讲,应该是“手巧心灵“。前几天的微博刚谈论了宝宝的精细动作发育的规律及训练精细动作的重要性。其实,精细动作的核心就是训练宝宝的“手巧”。


       人体的不同部位在大脑皮质均占有一个相应的运动区,它的大小不是以身体部位的大小而定,而是与该部位功能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手在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和运动区里占有相当大的位置,大脑有许多神经细胞专门处理手指、手心、手背、手腕等的感觉和运动信息。训练孩子手的动作,就等于给大脑作按摩,当手指从事一些精细、灵巧的动作时,能把运动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手有许多小肌肉群,他们协调运作能完成许多种动作,每个动作都会对大脑产生刺激,从而促进智能发展。手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频繁,灵敏性就越高,给予大脑皮层相应运动区的刺激也就越多,从而使思维更活跃,智能发育也就越好。因此,手不仅是运动器官,而且是智能器官,手的动作也可反映了孩子的智慧。

       6个月后,小儿手的动作明显地灵活了,一般物体均可熟练地抓起,可开始学习捏取一些小的物品,如爆米花、小糖豆等。开始时是大把的搂,以后是拇指与他指的抓握,逐渐发展为拇指、食指相对准确地捏取。大人可示范给小儿,将小糖丸放入小瓶内再倒出来,再放进去,来回玩耍;可教小儿对击两个玩具,如积木、小铃当等,并训练他有意识地拿起和放下;经常按摩孩子的手指或用手勾住他的手指,有规律的轻轻拉动;让他自由的玩纸、撕纸;训练他换手、招手、击掌等动作;让婴儿学母亲的动作,如拍手、搓手、握拳等;6个月以后,让婴儿自己扶着奶瓶喝奶;将皮球仍进水里,让孩子用手去拨动;8~9个月后能用3~4个手指取物,可训练他抛掷、滚动球等有目的地动作,自己拿饼干吃;1岁小儿可训练他用小勺吃饭,用杯子喝水、搭积木等;2岁以后,手的动作向准确、灵活方面进一步发展,能够握笔涂画、折纸;2~3岁时家长应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穿鞋、穿脱衣服、学习用筷子吃饭。

 

       当婴儿快满1周岁时,手指的动作变的比较灵活了。这个时期应该多给一些小玩具,使婴儿能充分运用手指,例如给婴儿玩积木或木块,不仅可以使手指的动作更灵活,还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堆积各种形状而培养创造力。当婴儿能顺利地堆起积木时,大人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孩子自己动手的愿望更强烈,手指动作能力发展更快。

让孩子学习使用筷子,是训练手指灵活性的有效方法。用筷子夹食物是手的一种复杂而精细的动作,牵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运动,必须用力得当和动作协调,才能夹起食物并送至口中。然而有些家庭迟迟不让孩子用筷子进餐,主要因家长认为孩子用筷子不熟练,会边吃边掉饭粒,吃得太慢,于是让孩子用小勺进餐,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头上”。要培养聪明伶俐、才智过人的儿童,就必须让他们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科学家研究证实,人的大脑皮质和手指相关连的神经所占面积最广泛,大拇指运动区相当于大腿运动区的10倍,可见手和大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手指活动能刺激大脑皮质运动区,促使某些特殊、积极而富于创造性的区域更加活跃,进一步增强大脑的思维能力。手脑并用的结果,必然使儿童心灵手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