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集

 常青树7229 2014-06-04
(1)辨病之表里:舌尖红点散在,尚未融合者为邪气在表;舌尖红点开始融合,沿舌两侧向后扩散,则表示邪气由表入里。
(2)辨病性之寒热:舌尖红点淡红色者(与本人唇色相比),属寒证;舌面红点鲜红色者,属热证。
(3)辨病体之虚实,气血之盛衰:体虚病人尽管有外感,舌面红点反应不强,颜色淡,凸起不明显,或无红点。体质强壮的病人,红点反应强烈,颜色红,凸起明显,舌体粗糙。点色较红表示气血旺盛;舌体胖嫩或有齿痕,点色淡,表示气血不足。
(4)辨病程之新久:舌尖红点散在凸起或开始融合表示新感;若舌面红点沿舌两侧向后发展或红点全部融合,舌质变红为病情在发展;若红点扩大至凹陷点,色变淡为恢复期;舌面红点消退表示病愈。
舌面红点的发展规律与《伤寒论》记载的“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的传变规律基本上是吻合的,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舌面红点的变化亦有其特殊性。在某些急性传染病发病急,传变快,舌面红点亦有不循经传变,在发病初期红点即开始融合,说明病情进展迅速,已由表入里,由寒化热,进而影响脏腑气血而发生病变。
刘氏对小儿舌诊红点动态观察的发现及用于小儿外感疾病的诊断尚属首创。经过我们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其诊断方法,其诊断可靠率在98%以上。刘氏门诊时,常常是根据舌诊变化断明病程及预后,故被病儿家长称之为“神医”。当然舌面红点的变化不能作为诊断的惟一条件和依据,尚须结合患儿的舌质、舌苔、脉象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进行辨证施治。
(二)辨别寒热小儿常见病主要应辨寒证与热证。寒热是指病证的不同性质,亦即是患儿机体的不同反应。
1寒证外因可由寒邪袭表或寒邪直中,内因可由本身生理功能低下而表现为寒象,临床要区分表寒和里寒证的不同。
(1)表寒证:恶寒、发热、无汗、皮肤起皮粟(如鸡皮样)、鼻流清涕,唇舌淡,舌尖红点为淡红色,舌苔白薄,脉象浮紧,指纹浮红。特别要强调注意的是表寒证常可以出现高热,不要以体温的高低为辨别表寒和表热的依据,而要看其它伴随的症状。
(2)里寒证:畏寒、肢冷、喜偎怀、口不渴,恶心呕吐,腹痛便溏,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大便第二卷260色青,唇舌淡白、舌苔白滑,脉象沉细或迟缓无力。
2热证多见于外感性温热疫毒之邪,或见于生理机能旺盛,感寒后化热而表现为热象。
(1)表热证: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有汗,咽喉疼痛,鼻流清涕,口微渴,咽红肿或溃烂,舌淡红,舌尖红点色重,舌苔薄白,脉象浮数或指纹浮紫。
(2)里热证:可无发热,或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出,口烦渴,口舌生疮,呕吐酸腐,大便干结,小便短黄,面赤唇红,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指纹沉紫滞。刘氏一再强调,不要把发热和热证混为一谈,里热证不一定都有发热症状,比如小儿肠胃积热就可能不发热。
3寒热错杂证小儿易寒易热故寒证和热证同时出现,而形成寒热错杂证候者不少。
(1)表寒里热证:小儿饮食不知自节,肠胃易被饮食所伤,常由于食滞内停化热而兼感外寒,既可见呕吐酸腐,大便秘结,又可见发热恶寒,鼻流清涕等症。此外,小儿外感风寒后,表邪未解而入里化热,症见发热无汗,咳嗽喘促,痰鸣气粗,舌质偏红,而舌苔白,脉数,在小儿早期肺炎多见。
(2)上寒下热证:小儿表现为头出冷汗,面色白,唇舌色淡,而又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
(三)施治特点1外感性疾病从“肺”论治外感性疾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一年四季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多发生于寒热失常之时,衣被增减失宜,或坐卧当风,或更衣脱帽,沐浴当风,皮毛之间,卒然受邪。外来之邪一般多从皮肤毛窍侵入。皮毛者,肺之合也。小儿肌肤嫩弱,腠理空虚,毛窍疏松,卫外之气不固,最易感受外邪,侵袭肺卫,卫气开合失司,症见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鼻为肺窍,咽喉为肺之呼吸通道,外邪从口鼻而入,则症见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咽痒等上焦症状。无论外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二者皆可影响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故刘氏治疗这类疾病从“肺”而论治,以宣肺透邪为主。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既畏寒,又畏热,但刘氏认为尤畏寒邪,就外感咳嗽来讲,以寒邪伤肺为多。《内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张景岳更明确地指出“外感之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亦说明外感咳嗽多伤于寒。故刘氏在治疗外感性咳嗽时,多用辛温宣肺之法,这是刘氏治疗咳嗽的又一大特点,实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法。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又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当六淫之邪客于肌表,壅塞肺气,致宣降失职时,水湿内停,则成水肿。刘氏认为小儿急性肾炎就是与外感有直接关系的疾病,仍要从“肺”论治。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小便不利,水津不能输布,水湿潴留,泛溢肌肤则浮肿,风性浮越,风水相搏故眼睑浮肿明显,邪在肌表,故恶寒、发热。这正是前人所谓之“风水”。刘氏治疗此类病人,均采用宣肺利水之法,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其效果颇好。
2.内伤疾病从“脾肾”论治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五脏六腑精气未充,其中以脾肾更为突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包括真阴、真阳两个方面,关系到人的体质因素,因为各脏之阴靠肾阴之第二卷261滋润,各脏之阳都赖肾阳来温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阴与肾阳均来源于后天脾胃的滋养,也就是说:肾阴和肾阳须赖脾阳运化水谷精微以不断补充和化生,脾主运化,须肾阳之温煦才能发挥其健运功能。从小儿脏腑娇嫩的具体情况来说,较为突出的是“肾常虚”,即其抗病能力及骨骼、脑髓、发、耳、齿等发育程度皆不足,极易发生发育不良和先天遗传性疾病,如五软、五迟等。同时由于小儿机体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生机蓬勃,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大,而脾胃的运化功能尚未健旺,所以相对感到“脾常不足”。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故小儿内伤病中以脾肾疾病居多,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和小儿时期特有疾病的特点,刘氏在治疗内伤性疾病时,多从“脾肾”论治。
小儿疾病,无论内伤还是外感,大多是表里兼病,寒热夹杂,虚实互见。这是由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形成的,临床上尤以脾胃兼病,脾肾同病较为多见,因此在治疗上须采用内外兼治之法。在治疗小儿外感病时注意照顾脾胃,因为小儿感冒往往由于内伤饮食后复感外邪,或者是感冒之后造成消化和吸收功能失调,而夹食滞。除发热恶寒等症状外,常伴有食欲减退,胸腹胀满,或呕吐酸腐,大便干燥。刘氏在治疗中都适当加用消食和胃或化滞通便之品,表里同治。这正是刘氏常说的“里气通则表气和”之意。又如治疗哮喘,他认为哮喘的主因是痰饮内伏。肺、脾、肾虚衰与痰饮内伏有着直接关系。哮喘久发不已,肺虚必及于肾,肾虚必累及于脾。所以刘氏抓住益肺气,健脾气,补肾气的培本疗法,研制出“健儿片”等新药,疗效显著,曾追踪观察过五年以上,能坚持服药的84例患儿,总有效率达到962%。对于小儿痰饮证的治疗,刘氏不单纯采用健脾化湿之法,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发现患痰饮证多为婴幼儿,形体多虚胖,面色白,目窠发青,刘氏认为与肾阳不能温煦脾阳有关,故采用温肾健脾化湿之法,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将桂枝易为肉桂,以温肾阳。又如治疗小儿腹泻,其发病诱因可能是感寒、受暑或伤食而致脾胃失调,但久泻或久病之后,脾虚必及肾,肾阳伤则命火不足,不能温蒸中州之气,不能腐熟水谷,以致完谷不化,便下澄彻清冷,所以对于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人多从温补脾肾之阳治疗,多用附子理中汤。遗尿症,一般多属肾虚,但刘氏则强调不要忽视“脾弱”之症,主张补脾实土以存水,常在方中加入黄芪、茯苓、干姜等健脾益气之品。
四、临床用药特点(一)用药如用兵,贵在少而精《兵书》云:“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乌合之众,虽多何用?”医家治病亦然如此,贵在辨证明,药味少而精。辨证明,要调查分析,切病情,要了如指掌,然后巧立处方,用药精简,攻其要端,常能事半功倍,挽救病人于危重。刘氏平时最反对的就是问病堆药,拼凑成方,或随症增药,采用围攻战术,开大方,少则十余味,多则数十味,由于药味过多,相互牵制,药力分散,形成无帅之兵,无主之方,往往难以收效。刘氏常告诫学生,一定要引以为戒。因小儿机体具有“稚阴稚阳”之特点,遣方用药更应倍加注意,既不可大剂寒凉,更不应重剂温补,加之小儿服药困难,剂型应适合儿科特点,精方简药,突出重点,主次分明,量足力专,相辅相成,无充数之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