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治敦煌对抗吐蕃:效力中央的曹氏家族是粟特人

 小记历史馆 2014-06-04

    根据我们今天对敦煌社会和敦煌氏族的研究成果,自北朝隋唐一直到五代宋初,敦煌的大族保持了他们在敦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优越地位,改朝换代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社会地位。因此,一些强有力的家族在敦煌的存在往往持续几个世纪。现存敦煌《名族志》、《家传》、地方志、邈真赞、墓志铭和莫高窟的碑记、供养人题记等资料,都集中展现了从唐朝经吐蕃到归义军时代敦煌几个大族的重要地位,如《敦煌名族志》所记的张氏、阴氏、索氏,等等。如果曹议金出自谯郡曹氏,那么这一高门大姓至少应当是在吐蕃统治敦煌以前迁到敦煌的,那么,到五代时至少也有几代,他们的消息应当留存在敦煌的文书和莫高窟的题记当中。但是,在已知的材料当中,除了有关曹议金家族的资料外,很难看到有关谯郡曹氏的记载,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怀疑,曹议金其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敦煌之有汉族出身的曹姓人家,可以远溯到东汉时期,其中最有名的是曹全,因为西安碑林中保存着书法史上著名的《曹全碑》。《曹全碑》称他是“敦煌效谷人”,曹氏先人自秦汉之际 就“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 ,显然与谯郡不是一支,以后这一支在敦煌的历史上也几近绝迹。

    在张氏归义军时期,比较有名的曹姓人物,是《邈真赞集》中收录的“敦煌管内僧政兼勾当三窟曹公”和“入京进论大德兼管内都僧政赐紫沙门曹僧政”,前者是出身“武威贵族”的“陈王(曹参)派息”,即远祖与曹全相同。后者未标出身何处,从其他文献可以知道其法名叫法镜,是吐蕃到归义军初期敦煌的佛教大法师法成的弟子,继法成讲经到中和四年(884年),估计他不是出身中原大姓,否则赞文中一定会提到。因为同一写卷中显然为粟特后裔的康通信、康使君两人的邈真赞,也不提他们的郡望,所以我推测曹法镜也可能是出身曹国的粟特后裔。

    事实上,中亚粟特地区的曹国人,从很早时期就已经进入敦煌。池田温先生在《八世纪中叶敦煌的粟特人聚落》一文中指出,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瓜州(敦煌)计帐样文书中,就有曹匹智拔、曹乌地拔,推测是出自曹国的粟特人。他根据唐天宝十载(751年)敦煌县差科簿,详细分析了敦煌从化乡的粟特聚落情况,其中包括不少曹姓粟特人。吐蕃统治敦煌以后,这个聚落消亡。

    近年来,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和他的同事,陆续发表了一组文章,在姜伯勤先生《敦煌吐 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 一书关于敦煌吐蕃和归义军时期粟特人动向简要提示的基础上,对吐蕃和归义军时期敦煌的粟特人,确切地说应当是粟特人后裔,做了详细的研究。根据人名来判断是否粟特人固然有些武断,但去除一些主观的看法,他们揭示的一些有关粟特后裔的史料,
有助于我们了解包括曹姓粟特人在内的粟特后裔的普遍状况

    在吐蕃统治时期,大批粟特人皈依佛教,有的仍然从事商业贸易活动,一些上层人士,如康再荣,担任了吐蕃的部落使;还有的人成为敦煌佛教教团的僧官,如康智诠任都统之职。从大量的敦煌文书记载来看,粟特的势力并没有过多地削弱,所以,在848年张议潮起义时,与之一同起兵的安景 ,应当就是当地粟特后裔的领袖。在张氏统治归义军时期,康通信、康使君和曹法镜可以作为敦煌后裔在僧俗两界的代表。特别是归义军的兵将当中,有不少人具有粟特的姓和汉式的名字,如P《上都进奏院状》记张淮深派往唐朝出使的使团成员有:十将 康文胜和康叔达、衙前兵马使曹光进、长行安再晟等。《己未至辛酉年(899-901)归义军衙内破用布纸历》记当时归义军的将领有:衙官米和儿、康义通、康沙子、康山海、米进晟,押衙康伯达、曹光进,都押衙曹光嗣,常乐县令安再宁,悬泉镇使曹子盈。曹子盈其官职是“悬泉镇遏使行玉门军使”,同号另一件文书是《归义军都虞候安怀恩 状》。米、康、安三姓比较容易理解为粟特后裔,但曹姓因为也是汉族大姓,所以不能直接指做粟特人,但从敦煌粟特人在吐蕃和归义军时期的大量存在,和敦煌曹姓粟特人的资料多于中原汉族曹姓的情形来分析,上述归义军将领中的几位曹姓人物,很可能是粟特后裔。这也可以从他们的名字中往往有“晟”、“光”之类的字眼,和他们往往出任的是武职军将这些方面得到印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