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理论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alsm 2014-06-05

本文非研究孔子所谓的“君子九思”,而是探讨君子文化的九个问题。

  四、儒家君子理论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儒家的君子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即君子文化,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即君子人格。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国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中国的精英文化,集中体现在君子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的人格特征,既彰显仁人志士之品德,崇尚精英,崇尚君子,崇尚道德,崇尚礼仪,这是孔孟君子学说的历史功绩。这一历史功绩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儒家君子文化的影响力将更加强劲、更加持久、更加深刻。弘扬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君子文化,也是当代社会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理性对待传统的君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数千年的君子文化重放异彩,是十分重大的课题,也是君子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之关键所在。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何况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儒家君子文化的消极影响也应客观分析。

  孔子创立并完善了君子学说体系,实现了君子理念的创新,君子形象的再造,君子文化的转型。一部《论语》,可说是君子学术专著,“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可以说孔子的一切思想都是以君子为中心,他的理想国是君子国。君子国里的君子,不但有道德有学问,还有富贵功名。这是他的理想。孔孟的君子文化,是社会顶层象牙塔里的精英文化,并非着眼于社会大众的人格培养,而仅仅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孔子培养君子的最终目的不是如何做人,而是如何做官。尽管也强调“有教无类”,但他所要培养的君子,实际上是把社会大众排斥在外的。他眼中的君子是人,百姓是民,人和民是分割的概念;同时,他要培养的并非与时俱进的时代君子,而是克己复礼的古代君子。当然,孔子为挽救日下的世风,是想以古代的标准重新塑造君子,这种新君子,往往出身贫贱,有道德,反而比贵族更贵族,亦非原来意义上的君子,而是意图恢复周礼的道德君子;孔孟的君子有鲜明的等级特色,培养的是贵族本位的君子,“上智下愚不移”;孔子的君子小人二分法,是把君子与代表大众形象的小人对立起来,君子鹤立小人之上,是风与草的关系;孔孟为君子设立的道德标准太高,可望而不可及,往往做不到,就连孔子都说自己不够格;而孔子提出君子行为准则的礼教如孝道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成了束缚人性的枷锁,致使人格变形。标准太高做不到,礼教束缚人性,往往产生伪君子,真君子不多,伪君子不少。即使有名的君子往往不是死人就是假的。当然,我们讲儒家学说的消极性,并非君子文化的主体,而是要认清孔孟的时代局限性,是由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持的价值观所决定的。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研究其局限性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君子文化。

  人人知道君子,但又说不清君子是什么;有时候君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贬义的概念。但是几千年来,在中国人人又都受到君子的影响,君子精神激励中国人,君子形象影响中国人,君子文化改变中国人,这又是不争的实事,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儒家君子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又要客观分析其历史局限及消极因素,才能更准地弘扬君子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