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关的“等级”与基层的“摆平”

 alsm 2014-06-05

七:机关的“等级”与基层的“摆平”

  机关和基层,两种不同的官场形式,各有各的“道”,各有各的“味”。有的官员往往不能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导致出现麻烦。

  有一位官员,在乡镇工作近二十年,后来被提拔到某职能部门当局长。由于一直坚持在乡镇工作的作风,结果在部门屡屡碰壁,终究被免职调离。

  有官员就此总结,这就是不能适应工作环境转变的结果。在乡镇,你可以想的简单一些,只要摆平就行。但在机关,是有一套程序的、有规则的。

  一般来说,在中国,县级以下(含县级)就可以称之为基层了。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基层,其中也有机关的成分。因此,本文的机关与基层,没有截然对立的概念,而是一种相对的。

  一般来说,机关“等级”的观念较为浓厚,使得“程序”过于泛滥,问题较为“复杂化”。这种等级不仅仅表现在“一把手”那里,就是其下的副职、中层干部,都是存在的。一级一级,等级分明,不能有丝毫问题。由于这样的观念比较浓厚,容易产生以下现象:一是热衷于讨论、协商,不注重实干。由于涉及到一级又一级,就会出现反复的讨论、协商,导致长期议而不决。所以一般在机关,会议多是一种常态,大会、小会不断。

  二是热衷于搞关门设计,不切设计。一级有一级的想法、思路,层层叠加,闭门造车,导致规划、设计严重脱离实际。比如一些机关制定的文件、工作方案、考评办法,就往往遭到基层的诟病,被称之为官僚主义、凭空想象。还有就是机关注重资料、台帐、材料整理,讲究花样、好看,形式主义泛滥成灾。

  三是热衷于利益争夺,存在推诿扯皮。这是很典型的,因为一级有一级的利益,所以在工作的设计和推进中,往往就会考虑自己的利益,使得问题久拖不决。即使是顶层决定了的事情,往往都会在机关的一级一级当中被磨损掉,也就出现了官场的“阎王好过、小鬼难缠”。

  因此,在机关工作,程序、规则是重要的,明的也好,潜的也好,有时候往往就显得正襟危坐,人人看起来都比较严肃,人人沉府、成熟有余,缺乏活力。

  而在基层,尤其是乡镇一线,就没有这么复杂了。工作显得“简单”得多,以“摆平”为最高原则。因为在上级机关那里,分得太细,除了政府要细分,部门也要细分。而在乡镇,就那么几个人,所有的工作都要完成,如果严格按照机关的“套路”,恐怕就做不好了。

  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基层是要直接面向老百姓的,不只是和几个干部打交道。和老百姓打交道,不少基层干部信奉的是简单有效。一是注重“干”,往往轻总体规划。一件工作往往以“干”为标准,而不会去管其设计的蓝图有多么精致,考虑得也不会很全面。比如小城镇建设,想到哪里建到哪里,不会去过多思考其规划的科学性。比如产业发展,也是盲目上马,很少做长远的思考和规划。

  二是注重“结果”,往往简单粗暴,轻视程序。基层把工作的结果看得很重要,不太讲究工作的过程。比如房屋拆迁,基层要的是一幢幢房子被拆迁,不一定讲究那么多程序和标准,能拆掉就是英雄。比如上访,比较重于接访,而轻视问题解决。

  三是讲究“摆平”。在基层,需要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出如今法治手段缺乏,可事情总要解决。往往就是法一部分、理一部分,或者是权一部分,平息事端算是目标。

  机关的“等级”意识,导致“架子”十足,往往一个小干部到基层也要摆足派头。而基层的“摆平”理念,既要周旋于上级,又要搞定下级,往往是破坏规则的重要角色,常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上级严格的程序纪律,或是繁杂多样的指标要求,往往搅尽脑汁应对,甚至搞弄虚作假;而机关为了管住基层,又不断地讨论、协商、修改,以更复杂的程序规定来管住基层,最终相互恶性循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