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籍的前世今生

 真友书屋 2014-06-05

书籍的前世今生

文/孙重人

* 距今8000年前,在河南舞县贾湖遗址发掘的甲骨契刻符号,成为中国或者世界最早文字的雏形。
* 公元前2世纪前后,西汉初期,陕西出现了“灞桥纸”和“中颜纸”,是迄今为止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张之一。
* 隋至唐朝初年,雕版印刷在中国开始盛行。公元1041至1048年,即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活字版印书,这是印书工艺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 公元9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国家,12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了欧洲,到14世纪晚期,纸张开始在欧洲被广泛使用。
* 纸张催生了印刷术的发明,印刷业的兴起,带来了出版的发展,使书籍从手抄本时代进入印刷本时代。


之一:谷登堡的革命
     ——1450年前后的转折
德国,距法兰克福不远,莱茵河南岸,有一座美丽的小城,叫美因茨,欧洲印刷业的摇篮。约翰(海纳)·根弗雷希·祖尔·拉顿就出生在这里,因为他的诞生地(Zum Guten Berg:在美丽山),故称为谷登堡。
在欧洲,约翰·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 约1400-1468)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发明了印刷术的人,时间:1450年前后。
那时候,一些不寻常的“抄本”已经在西欧出现。这些“抄本”虽然外观与传统的手抄本相去不远,但字迹却是利用印刷机器“压印”在纸上,这是印刷书发明的前兆。
1455年,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发生的一起诉讼案,将谷登堡送上了被告席。起因是谷登堡的印刷实验,因为资金不足,于1450年向富裕的乔安纳·福斯特贷款了800弗罗林(金币单位),后又再借了300弗罗林用于对印刷术发明的最后投资。就在距离实验成功只差一步之时,福斯特突然控告谷登堡违约,最终法庭判令谷登堡偿还贷款并同利息。两年后的1457年,福斯特与合作伙伴比特·舍费,印出了欧洲第一本有出版日期记载的印刷书《美因茨圣诗集》。《美因茨圣诗集》是否就是第一本印刷书?之后出现了争议,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虽然谷登堡因为诉讼遇到了资金问题,但印制书籍的努力并没有放弃,而且可能在1455年,或者至少在1456年就出版了自己的印刷作品——《四十二行圣经》。后人考证观点有很多,但具有说服力的有两点:其一,“谷登堡与历史典型天才人物一样,穷岁月之所得仍不免遭人强夺。”意思是说,为了争印刷书的第一本,谷登堡有遭强人所夺的疑点。如此,谷登堡则当仁不让;其二,从《美因茨圣诗集》印制效果判断,该书品相甚佳,“绝非初试啼声之作”。意思是,作为第一本印刷书,不可能达到如此完美无暇。因为谷登堡的印刷书均没有印制出版时间,所以,一时众口纷纭,成为谜团,成了悬案。这里,姑且不去探讨谁是第一,但谷登堡印制的《四十二行圣经》一书,的确被誉为了“欧洲第一本伟大的书”。谷登堡《四十二行圣经》的诞生,堪称欧洲乃至世界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标志着书籍进入了印刷书的时代。
在技术方面,当年“谷登堡的主要发明并不是印刷机,而是铸造机以及活字生产的冶金技术。”基本原理是每一个活字的线条用印模的形式在铜制的软金属印模上凸刻出来,再用锤子敲击铸成。这种工艺,后来虽然经过不断改进,但整体技术却没有大的变化,一直沿用至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前夕。
谷登堡印制的最早摇篮本①,从书籍样貌上看,与之前的手抄本并无大的不同。最初的印制目的,也不是以创新为旨,而是尽可能复制出最像传统手抄本样式的书籍。以谷登堡《四十二行圣经》为例,其“字体便忠实地再现了莱茵区弥撒经本所用的手写字迹”②。16世纪以后,五花八门的印刷字体才逐渐归一,直至最终由新兴的罗马体替代,成为欧洲多数地方印书的主流。罗马体的统一,标志着象征人文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印刷书的诞生,也使书籍的书名页、牌记、印刷铺印记、内文呈现、开本、插图、装帧形式等载体发生了质的飞跃。
诞生于莱茵河中游河谷的欧洲印刷业,以西欧这片山脊为出发点呈同心圆状扩散,迅速覆盖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意大利,1469年,威尼斯很快成为15世纪的印刷中心,印制的书籍达到4500多种。在法国,巴黎“金色阳光”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神学、宗教与哲学方面的作品,如基·德蒙特罗谢的《自我拯救》,雅克·德沃拉吉的《圣徒传》以及拉丁文版《圣经》(1476)。里昂则成为了第二大印刷中心。在英国,富商威廉·坎克斯顿转投印刷业,在1472至1473年间,印制了第一部英文版图书《特洛伊城故事》,并于1476年在伦敦建立了第一家英国印书馆。到15世纪末,印刷业已遍及欧洲250多个城市,出版图书2.6万种,到16世纪,出版图书总量已近18万种。
相对来说,书籍在西方社会,算是后生晚辈,从15世纪中叶开始,正式开始为人类服务。

回溯印刷书诞生前的年代。12世纪,一种新的“羊皮”,透过商人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在意大利开始出现,“羊皮书”成为当时主要的书籍形式。纸张自西班牙的阿拉伯人统治区传入后,首先出现在热那亚,然后开始运抵意大利的各个港埠,并在欧洲许多国家开始使用。但由于纸张脆弱、不耐久的缘故,统治者们禁止用它来颁布谕令,因此使用范围还是受到局限。14世纪早期,在意大利法彼雅诺地区,出现了早期的造纸业者,也开始出现造纸厂,产业化发展使造纸术迅速传遍欧洲成为了可能。这时,使用用途的拓宽,供应的增加,纸张开始逐步取代羊皮。造纸厂的位置对印刷铺的设置也有影响,法国里昂就成为了这样一个印刷铺林立的城市。15世纪初,当时的雷贝家族便是一个投身造纸与印刷相关产业的典型家族,这个家族的相关产业遍布法国、德国各地。不仅如此,雷贝家族甚至孕育了以后16、17世纪技术更精熟的一批阳文字范围雕刻师与铸字工匠。
在传统的欧洲,本质上是一种贵族社会。印刷术发明前后,谨守的仍然是一种长期的文化与传统,认定学习仅仅是某些社会团体独享的权利。从罗马帝国沦亡到12世纪之间的700年,修道院与其它一些相关教会机构,独占了书籍的生产,并且独享书籍文化。13世纪初,这种局面开始变化,智识生活的中心,开始走出修道院,在大学里,学者、教师、学生与工匠和技师合作,创造了充满生机的制书业。这时,新大学的创建,催生了新的阅读群体,虽然这些新读者可能还是以神职人员为主体,但也派生了更多的“阅听众”。读者多了,作者也就不再烦恼如何将作品公之于世,作者群体得以专心创作、汇编他们的诗歌或者其它作品。
12世纪末,13世纪初,在抄誊工坊发展成熟之前,亚里士多德的拉丁文作品就已经传遍欧洲。此时的抄写员,面对与日俱增的需求,不得不改善制作方法,这就使得一些工坊的作业,与近代标准化的量产更加类似。成书于1356年的《曼德威尔爵士游记》,在印刷成众多不同版本之前,已然广获传抄。这时,印刷术的催生已在悄然孕育之中。
印刷书源于木刻板,欧洲最早的木刻版画,可追溯至14世纪甚至更早,当时的法国勃艮第,此种行业就已相当盛行。15世纪初,木刻版画行业快速成长。版画与雕版书的成功,使人们预见了印刷更加理想的方法,谷登堡的印刷热情,就源于雕版书广泛通行后的激励。
谷登堡的技术革新主要成果在于系列地制造了规格化活字,实现了印刷机垂直与水平运动方式。尽管谷登堡使用的是一台木制印刷机器,却开启了机械方式复制书籍的先河。

15世纪中叶出现的印刷书,使书籍制作实现了从手写时代向印刷时代的过渡,而且在16世纪初摆脱了手写书具体形式的束缚。公众的参与使书籍印制种类越来越丰富,新的文本分布方式使阅读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
印刷书导致的变化还体现在书籍印制的内容方面,最早的必然都是当时的畅销书。首先是《圣经》及其评论等出版物;其次是教会法的论著、法律、教学用书以及经典著作等。印刷的方便,也推动了印刷品写作语言上的通俗化。约翰·蒙特林于1465至1466年在斯特拉斯堡出版了第一部通俗语言版《圣经》。S·布兰特的《愚人船》也为了扩大影响力而加大了印量,并译成当时的国际语言拉丁语发行。出版商安东·科贝热将H·舍代尔的《书籍编年史》出版发行,成为第一本畅销书。科贝热为了做好这本书,雇用了当时德国最伟大的艺术家米歇尔·沃尔格姆刻画1809幅,成为当时人们热衷的收藏品,发行量达到1800册。这时的书籍,已基本呈现出现代书籍之雏形——与手写本传统书籍相比——作品布局设计新颖,拼版与篇章开头漂亮,雕刻字母衔接紧密,有了书眉与页码,插图丰富了书籍的内涵与结构。……
谷登堡的发明,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而这种变革使人们实现用较低的价格更方便地获取图书成为可能。最终,印刷书的发展以及它的通俗化,深刻地改变了阅读的环境。印刷书使人文主义实现了欧洲化,而不是仅仅在某一区域、孤立、微型社会的单一范围内发展。
成为了变革推手的印刷书,在欧洲,1500年之前,残存迄今的版本已达到30000至35000种。随着印刷带动文本的大规模普及,它成为了变迁背后的原动力。此时的阅读者,不再仅仅局限于神职人员,普通大众成为了更加广泛的阅读群体。哥伦布的《关于新发现群岛的信》(1493),康拉德·沃德塞缪勒的《天体论》(1507),L·富士的植物采集(1542),A·维萨尔的解剖学、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543),盖斯内的《动物史》(1551),阿格里科拉的地质学(1556)等等,自然科学领域多学科书籍的出版普及与发展,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谷登堡的革命,正因为冲击了13、14世纪以来的以手抄本为传播方式的书籍形式,通过印刷书,带给了人类光明的发展前景,并以此赢得后人的理解与尊重。
书籍的前世今生
 
之二:普罗大众一盏灯
    ——从启蒙时代③(1680)到新传媒兴起(1950)
正常条件下,人口的增长能表现为一种与人口成正比的对书刊的需求。到1650年,欧洲的人口规模已达到1个亿,这种人口的增长趋势“有利于对写作和图书采取一种不同的态度。”④此时,在英国,伦敦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和重要的书籍生产中心。
1670至1710年间,现性主义思潮加强。当时,马勒伯朗士出版了《在寻找真理》一书,书中马勒伯朗士提出了“理性、认知和信义是建立一种新的联结的基础”的观点。此刻,洛克、牛顿等政治家、科学家最早一批著作出版,预示了一场革命的到来。而且,这些作品在报纸以及期刊的庇护下迅速传播。
出版物成为了宣传新思想的主要媒体。遵循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理性主义和应试自由成为脑力劳动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思想的冲突和知识的普及更需要运用这种方式。体现在教育领域,经济与印刷物的结合成为政策实施最快的领域之一。这种变化在当时的英国、德国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其中,德国的图林根成为现代化最高的地区,菜比锡大学是德国第一所大学,而成立于1736年的格丁根大学,很快就成为欧洲最现代的大学,充分享有了教育和出版的自由度。教育乃至学校的发展刺激了印刷量的增加,大学的增多,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新的阅读群体,反哺了印刷业的第二次革命。

史载,17世纪是富于智性创造力的时代。这时候,理性思考被逐渐、系统地应用到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启蒙运动时期,争论已经公开化,而且产生了对现象规律看法的阶梯性转变。
在城市,一些较大的书商云集中心,出现了特色书店。这些书店销售书籍的目录数量不仅不断上升,而且经营范围也逐渐拓展至代卖品、古玩、音乐、版画及其他艺术品。开放或半开放的图书馆,成为了免费的学术性交流场所,各种书斋式小型阅览室能够提供各种开架的书籍与期刊。1750年后,由书斋式小型阅览室派生出来的大型阅览室模式也开始风靡一些大城市。与此同时,各种报刊也刊登出租书籍的信息,读者可以自由租阅。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书籍都在杂货商店、“英国商店”里大量出现,尽管这些店里的书籍陈列还不太多,但它标志着18世纪书刊流动贩卖大时代的开始,而这种贩卖形式使更多人接触书籍成为了可能。
期刊业的快速发展构成了出版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或者说,期刊成为了书籍发展的“中间人”,推动了印刷业新经济模式的形成。1680年开始的期刊发展使人们懂得了图书市场的规律,书商们学习市场学,建立发行网络,利用广告资源,聚集经营资本,加速资金周转,从而推动了图书市场的成熟与发展。
需求的增加,发行的扩大,也在文学领域呈现。
1709年,英国颁布《版权法》,从法律层面规范了作者、出版者以及投资者和书商的行为。这样,拥有一部作品权利的投资商或者书商便可以在法律框架下着手组织出版。这种背景下,推动了一个新的职业——编辑的产生。编辑的作用,可能带来资金,也可以将他们视为可能取得成功的作品推荐给大众。勒布勒东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巴黎,勒布勒东翻译、策划出版了钱伯斯的《百科全书》,并使这部《百科全书》成为了一部成功的作品。社会分工、市场化运作同时又催生了一批“大作家”的出现,而这些“大作家”如雷贯耳的名字又使他们的著作得到了畅销的保证。如伏尔泰、卢梭……
18世纪,是一个现代性时代,对于新兴的资产阶级来说,这个时候也许在政治上还未能显示出足够的力量,但对他们来说,阅读的实践是核心的共同目标。他们认可,面对旧制度模式的逐渐消亡,书籍(包括期刊)是信息和知识的理想传播媒介。B.贡斯在布鲁塞尔这样描述了自己当时的心境:
人们任我使用一个邻近的书房,里面有世界各国的小说,各种反宗教的流行作品。每天有8到10小时,我读着手头随便什么书,从拉梅特里的作品到克雷比庸的小说。我的头脑和双眼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一切。
L.S.梅尔西埃这样描述了当时(1780年前后)巴黎人阅读的景致:
人们在巴黎读的书比过去一百年读过的还要多,看看有多少小书商就可以知道。他们无处不在,在街边的铺子里躲着,或者有时干脆在风中,出售旧书或一本接一本新的小册子。(顾客们)仿佛被磁石吸引在柜台周围。……
 19世纪,法国的书籍销售网络已逐步延伸到乡村。“我是在康布雷买的书,……它顾客很多,我被小册子和期刊的镶嵌画里的绳子拴住了,这绳子使书的两个门扇更神秘,比大教堂的大门更能散播思想。”在小城依利埃,康布雷就是这样一家书店。

在向工业时代⑤过渡的进程中,书籍的制造工艺也随着大众消费的变化进入新的时代。
首先,机械化制纸改变了制纸业的面貌。1797年,法国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罗伯特发明了机器造纸。这时,机器已经可以提供各种需要规格的用纸。其次,印刷业,厄弗尔·维吉尔家族在1798年创建了开放式铅版浇铸集中印刷,大大简化了操作。铅版浇铸法,通过每一页的排版印刷,实现了相应铅字的转换,在减少印刷书籍成本的同时,也改变了出版的预算参数。这一发明直接推动了轮转印刷机的发明。1800年,洛尔·斯坦霍普改进制造了第一台整体用金属制造的印刷机。1803至1814年,费里德里希·科尼格发明了靠动力运转的平板印刷机、停辊式印刷机和二回转印刷机等三款印刷新机器,成为了现代印刷设备的原型。1812年,科尼格又制造了第一台滚轴印刷机,经过改进后,在《泰晤士报》这种机器达到了每小时生产4200份报纸的印刷速度。到1866年,瓦尔特型轮转印刷机印速达到了每小时1.2万张。随着横截木块与钢、石印术、摄影术、锌版制造术以及胶版印刷技术的推进,印刷图像技术也得到了逐步改进。19世纪是图像的世纪,“新技术带来了复制的忠实性和使用的灵活性。”
19世纪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书籍印刷、出版迅速发展的时代。这时,印刷品的生产以惊人的比例增长,并且在深度上进行了重新定位,因此传播和阅读的种类被彻底地改变了。印刷品逐渐成为了日用品,书籍的发行与普及不再被限制在扫盲的少数或富裕的少数,而是更快地触及了,甚至每一个人。

20世纪,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书籍发展过程中遇到情况日益复杂以及综合通讯和信息体系相结合的时代。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照相技术、电报(1837)、海底电缆(1865)、电话(1880)、留声机(1887)、无线电广播和电影技术(1895)的发明与产生,以及交通运输业的重大变化和进步,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与发展进程。20世纪新的革新浪潮发展更加迅猛。1923年电视机的发明,1935年录音机的发明,1938年复印机的发明,1951年霍的普编译程序第一次提供了计算机专家语言与语言间的接口。使印刷品为形式的可用信息技术更加丰富。
德国出版业运用新技术,走上了规模化、现代化经营之路。集团化得以实施,金融资本与经济手段引入了出版传媒领域,市场需求使得一本书的销量甚至达到1000万册的规模与水平。科技进步,出版业也逐步走出了封闭式的经营模式,跟上了工业化以及全球化的时代步伐。规模经营有效地降低了出版物的价格,而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出版物更多地走进了大众生活。1904年,法国法耶尔出版社推出 “现代图书馆”丛书,收录了以保罗·布尔热为首的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印制量达到10万册,这是一个新的高度。随之而来,是出版物在内容方面的全面创新,大众文学、实用文体,为世纪初的出版业开辟了一条阳光大道。
上述现象都带有明显的工业化大规模制作的时代烙印,面对市场竞争,金融资本及其投入的增多,使出版业有机会或者说不得不酝酿新的变革,降低价格,改良装帧,合理安排内容等等,书籍的载体、形式变得更加现代,更加当代。193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艾伦·雷恩)推出了以“企鹅丛书”为标志的“口袋书”,风靡一时,成为了各国、各地书店与商场的常备、畅销书,并成功走到今天。1939年,美国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推出 “平装书”系列,仅在1951年销售量就达到2.3亿册。“口袋书”“平装书”成为了书籍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时代象征,
从启蒙时代(1680-1760)到书籍的第二次革命(1751-1870),从工业时代(19世纪)到大众传媒的产生(1870-1950),书籍发展走过了短暂却又漫长的300年。这300年,神圣的、贵族化的书籍走下了神坛,摆上了普通大众的桌面,甚至书包和书房,从曲高和寡走向了普罗众生;这300年,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书籍在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同时,推动了社会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这300年,也是书籍发展史上从手抄本向印刷本过渡,并迅速普及的时代。如此,作者出书变得惬意,读者购书变得能够承受,读书变得更加轻松、愉悦。书籍成为了照亮大众的一盏灯,一盏智慧长明灯,从过去的蒙昧,过去的蛮荒中走来,在茫茫的黑夜里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书籍的前世今生
 
之三:进入信息时代⑥
    ——从印刷书到电子书的嬗变
上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晶体管与集成电路的发明使微型化变成了实现。1973年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宣告诞生。
之后,越来越强大的“芯片”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不断改进,在计算机硬件设计先行的同时,随着价格的下降,软件技术也从中受益。声音和图像,从打孔卡片到磁带再到软盘,直至各种光存储器。最终,数据的传送被电信和电视提供覆盖全球的电信卫星发射,再被后来的光纤技术变革。20世纪80年代,人类社会进入了“机器与使用者之间的接通与互联、数字化将技术与产业结合和社会生活所有领域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得到)普及”的信息社会,人类进入在线时代。
现代性在阅读、书写与计算机方面建立了新的需求和技能。在后现代社会,经济领域呈现出融合与集中的大趋势。通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导致了诸多工业集团的形成。出版行业,像阿歇特(法国最大的出版集团,1826年由路易·阿歇特在巴黎创立)这样工业化后的出版社,在图书、报纸和期刊的生产与发行领域成为了控制力量,一些独立的出版社逐步被兼并。在法国出版业的集中过程中,使得少数几个出版社在1995年拥有了法国大多数商标。如阿歇特、弗拉马里翁和伽利玛出版社。在德国,第一个世界级出版商,德国贝塔斯曼出版集团成立。不但针对出版,而且在通讯与信息业领域,贝塔斯曼都非常活跃,甚至通过其视听领域的子公司U.F.A,占据了许多电视频道。
  这个时期的印刷业,也发生着带革命性变化——非物质化倾向。铅字印刷逐渐被“二进制”取代,机组操作,整行排铸机列入了键盘。美国率先实现了用字符的摄影生产不定期替代活版印刷的全副铅字。不同字符先被收录在一张碟片,然后再收集于存储器。每个符号都在镜头前被命名且被拍摄,生产出来的胶片再用在旋转胶版印刷上,这就是照相印字的原理。倒角和切割装置技术从摄影字模进一步发展到数字到数字化字符,发展到机器操作信息等,通过瞬间曝光,修正计算并拼版,然后是字符数字化。
500年后,印刷业从印刷前组装各个零件的系统中得到了解脱,从光子替代铅字,再到数码比特(二进制单位)替代光子,印刷技术的非物质化过程宣告成功。出版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新技术以及传播方式的变革开始导致传统出版业的危机。
这种危机首先表现为结构性。在西方国家,传统的出版业规模及其指数风向标——营业额,开始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先是平均发行量,再是营业额。譬如美国,1995年袖珍平装本书籍销售规模是5.3亿册,到1998年则下降至4.7亿册。
新兴媒体尤其是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竞争给传统出版业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据估计,1997年,普通美国人购置录像机的费用首次超过了读者购买书籍的费用。这个时候的图书发行,也呈现出,一方面同一种书在同一时间被不断地销往各地,而另一方面,各地都会出现大量的滞销书。一个悖论,出版业的合理化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滞销书,滞销的书“滞”在书店后,导致了出版社和书店资金周转速度日益减慢。这时,图书市场已悄然发生变化,视听产品的市场份额在逐步增加,这种转变而且越来越显著。
亚马逊创办于美国,贝塔斯曼在线创办于德国,这种依靠互联网形成的图书在线销售模式在20世纪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据估计,到2003年,在线书店的销售量已占到德国图书市场份额的7%。
从发展趋势分析,数字化趋向成为了主导出版业发展的共同主旨,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章或者书籍被存放在某个计算机网络的工作站,而工作站则可以通过互联网使得它能够被任何拥有该网络通行证的个人处理,包括阅读、下载、复制、打印。当然,对出版者或者传统发行商来说,还可以将图书资源储存于网络中,只要有读者要求购买,某一本书籍即可通过按需印刷手段满足需要。在传统印刷与传统出版业时期不可想象的事情在信息时代变为了可能。
进入21世纪,帕罗–阿尔托和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曾经致力于发明的电子书,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并开始了商业化之旅。
电子书,看上去像一个小小的电视屏幕,或者说就像一本传统的纸质普通书。它的书页不过是一些没有任何字符的塑料,但读者通过视屏,使用磁盘、芯片或通过电信网络就可以接受发送数据或程序,根据个人需要接收或处理屏幕或书页上的文字。小型化技术使一张面积仅2.5平方厘米的磁盘可容纳340兆相当于300册普通书籍的信息量。电子书最早的产品仅仅是把文章纵向排列在屏幕上,但是在运用方面目前已有大的改进。
电子书的使用前景仍将不断拓宽并延伸。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处理文章,利用微处理器,可以十分方便地存储并使用大量文章,甚至图片。各种可能都有,针对个人,可以创立数据集,保存整本书籍或文章中的某些章节。还有,电子书因为直接针对多媒体,因此不仅有文章、图片和声音,而且通过显示屏开启了生动的图画和录像的新领域。
从手抄本到凸版印刷书的演变过程,展现了一个正在规范分析和抽象工作的更复杂的阶段。当年,谷登堡印刷书的出现,使习惯了阅读手抄本的读者出现难以割舍的情结,甚至形成了一股反印刷书的逆流,所以印刷书最初的出现是低调的。今天,进入网络时代,特别是电子书的出现后,书籍的外在形态与肩负功能都面临重大的变化。至于未来书籍的发展何去何从?在21世纪,恐怕人们更加难以回答,但新技术发展的潮流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需要拭目以待。
雷吉斯·德布雷⑦说:
文字“外化”了言语,如同印刷品外化了文字和电视。文字分析,从而粉碎并转化了[语言],凸版印刷术分离了﹛文字﹜,数字化将图像和文章离散为点或像素,计算机用0和1的系列取代了多变的语言,编码的分散化作用使自动化处理得以实现。
书籍的演变仍在继续。              
书籍的前世今生                             
 
① 摇篮本,摇篮本一词源于拉丁文incunabula,系指1450年代谷登堡以活字印刷书籍以来,至1500年之间,在欧洲生产的最古老的印刷书。
② 《印刷书的诞生》(法)费夫贺(Lucien Febvre)  马尔坦(Henri-Jean Martin)著。P.58
③ 启蒙时代,指17世纪末、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构筑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文化运动,覆盖了自然科学、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和教育学等诸多领域。代表人物洛克(英国,1632-1704)、孟德斯鸠(1689-1755)、伏尔泰(1694-1788)、让-雅克·卢梭(1712-1778)、伊曼努尔·康德(德国,1724-1804)。狄德罗(1713-1784)在《百科全书》的“理性”词条中的解释“人类认识真理的能力”“人类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而能够自然达到一系列真理”更是代表了这个时期思想家的精神。
④《书籍的历史》(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Frederic Barbier)著  P.219
⑤ 工业时代,发生于18世纪的欧洲。以钢铁、塑料为代表的新生产原料,取代手工业时代的传统原料;以煤、电、石油和蒸汽机、发电机为代表的新能源和动力,取代传统的畜力和人的体力作为动力来源;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珍妮发明的纺纱机代表了新的自动机器;以轮船、飞机、电报、电话为代表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使得人类交流和文化传播效率大大提高。
⑥ 信息时代,始于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与逐步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了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速度,信息处理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以电子信息业的突破与发展为标志,主要包括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海洋和空间技术等五大领域。特别是1989年互联网的出现,一个全新的网络经济从此迅猛发展。
⑦ 雷吉斯·德布雷(Regis Debray),1940年出生于巴黎,法国作家、媒介学者。1996年创办《Cahiers de mediologie》期刊。1998年,成为国际哲学院教学负责人,同时担任法国高等信息科学和图书馆科学学校主席,2002年创办欧洲宗教科学院。

作者:孙重人,与书为伍几十年,总有一种遮掩不住的书卷气和油墨香。对于书,爱读、爱淘、爱藏、爱品。曾出版《书缘——一个书店经理人的札记》、《读来读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