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論語 雍也第六》講要選錄(四)

 淡定之妙湛精舍 2014-06-05

《論語 雍也第六》講要選錄

(四)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古注有以上句生字為始生之生,下句生字為生存之生。實不必如此區分,皆是生存之義。

直者正直,人之生存於人世,必須正直,直是生存之道。罔者曲也,曲人亦能生存,如祝鮀之佞。然如蘇秦之輩皆不得善終。亦有能全始全終者,幸而免也。幸而免者,《疏》:「是獲幸而免死耳。」即是免遭報應之謂。然所免者,只是眼前之報。若依《尚書?洪范》五福六極善惡之報而言,其所應受之惡報終不可免。孔子在此含蓄而言之而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注:「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深。」

氏此注可從。知好樂三字皆說求學之事。其他諸事可以類推。

知之者,是指求學之人而言,原來不知之事,今求知之。知之,即是求知其然之謂。

好之者,是已知其然,進而求知其所以然。

樂之者,已知其所以然,是以樂之。《疏》:「樂,謂歡樂之也。」求學至於歡樂之境,則必樂此不疲,必然放不下。

求學,由知之,而好之,而樂之,由淺入深。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厚,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深邃。樂之,則必有成就。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人之智力不平等,皇邢二《疏》皆先概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合為九品。此猶粗分,若細分則品級更多。上上之人是聖人,生而知之者。下下之人是愚人,學習能力最下,一竅不通。《陽貨篇》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此下愚之人,非普通教育可以教化者。上上下下之間,皆是中人。施教中人須依差等,循循誘進。

中人以上,可以與語上等之道理,若中人以下,則不可與中人以上同等而語,語之非但不解,更生誤會。如《公冶長篇》,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性與天道,中人以上可聞,中人以下則不可聞。

氏《正義》:「孔子罕言利命仁,性與天道,弟子不可得聞,則是不可語上。觀所答弟子諸時人語,各有不同。正是因人才知,量為語之。可知夫子循循善誘之法。」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氏《正義》:「竊以為夫子此文論仁知,皆居位臨民之事。意樊遲時或出仕故也。」

樊遲問知問仁,以資施政。知同智。孔子分別答復何謂知,何謂仁。

「務民之義。」依氏《正義》解說。務,猶事。民之義,就是《禮記?禮運篇》所說的人倫十義。《禮運篇》:「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敬鬼神而遠之。」敬鬼神,而又須疏遠鬼神。遠,讀去聲。之,指鬼神而言。《禮記?表記篇》引孔子的話說,三代皆敬事鬼神。「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而忠焉。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氏《正義》說:「近人而忠,即是務民之義。」

三代皆敬鬼神,而家尊禮,更為重要。以禮敬而遠之,是敬而不侮慢。

政治的要務,即是以人倫十義化導民眾,教民敬鬼神以報德,然而不必凡事皆求鬼神。如《述而篇》說,孔子疾病,子路請禱。孔子曰:「丘之禱久矣。」不造惡事,所行皆善,無愧於天地神明,就是禱。如此,即是智慧。故云:「可謂知矣。」

「仁者先難而後獲。」孔安國注:「先勞苦,而後得功。」《疏》:「范甯曰,艱難之事則為物先,獲功之事,而處物後。」

此答樊遲問仁。孔子說,仁者先為其難,而得功則在其後。世間好事難成,仁者辦仁德之事,先忍耐其困難,一直做下去,沖破種種難關,而後得其成果。此為難行而能行。《禮記?中庸》說:「力行近乎仁。」故云:「可謂仁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樂山樂水之樂,五孝反,音耀,喜好之義。

孔子見山水之現象及其大用,而發此觀感。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曰:「知者樂運其才智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也。仁者樂山之安固,自然不動而萬物生焉。」

「知者動,仁者靜。」曰:「日進故動。」孔安國曰:「無欲故靜。」

「知者樂,仁者壽。」鄭玄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樂。」《疏》:「言知者役用才知,成功得志,故歡樂也。」曰:「性靜者多壽考。」

《疏》:「陸特進曰:此章極辨智仁之分,凡分為三段。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為第一。明智仁之性。又智者動、仁者靜為第二。明智仁之用。先既有性,性必有用也。又智者樂、仁者壽為第三。明智仁之功已有用,用宜有功也。」

動物壽命,因類而異,蜉蝣壽短,龜鶴壽長。仁者壽,就人類之壽命而言。仁者不憂,終日心理安然,六脈和平,故壽。顏子仁而不得壽,是其例外,或以飲食不調所致。

 

子曰:一變至於一變至於道。

變是變入佳境,國一變可至於國一變可至於正道。當時已無道,然只須一變即可至於道,須二變乃可。

太公受封之國,注重武功。周公受封之國,注重文治。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初,太公,五月即向周公報政績,伯禽,三年而後報政績。周公以是知後世必強於。然必先而亡。後來行霸道,行王道,但至孔子時,由三家執政,亦是無道。雖無道,而猶不及。急功好利,究竟不如行仁。

恭錄自《論 語 講 要》雪公 講述 ,徐醒民教授 敬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