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局店商到电商一体化的千千结

 谢芪 2014-06-06

“我跟你赌10亿”,这是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201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颁奖盛典上对小米创始人雷军“小米5年时间销售额超过格力”的回应。这是继马王在12年定下的“一亿赌局”之后的又一次“豪门碰撞”。

从“店商还是电商的零和博弈”到“店商与电商一体化融合”。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是消费模式的巨大变化,这给传统制造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转型势在必行,不仅是产品创新的转变,更是销售模式的革新。从店商到电商的破局,关键在于如何更好的利用好互联网,使其数据化、互联化,这是传统制造业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350亿”这是今年“双11”阿里给出的电商成绩单,它已不仅是电商的节日,更是对传统商业系统的一种颠覆。它真的会像人们所说的“汽车颠覆马车”般来势汹汹吗?也许没那么恐怖,就像百货店的出现,并没有取代小商贩和夫妻店的作用,而超市的产生同样也没有让百货店消失,大型连锁KA的进入,事实上是促使了百货和超市的连锁规模化发展。而传统企业“店商”到“店商”转型还会那般平稳自然吗?又该如何破局?

转型——不走寻常路

许多实体企业在尝试“店商”向“电商”的转变,但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根本是盲目跟从,缺乏统筹规划。单纯的移植传统电商之路,致使顽疾缠身,线上、线下沟通障碍,价格不统一,商家不诚信、物流不及时、售后跟不上等。

不走寻常路,要转型必须先要从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做起,作为传统企业,在产品越趋同质化的年代,品牌极为重要,特别是互联网的电商时代,保持品牌个性,确保产品品质,摒弃单一价格战,即为致胜法宝。另外优质的服务和物流,确保货物的配送与售后服务,给消费者以安全感。这是企业建立良好形象和口碑的关键点。

没有一尘不变的电商模式,唯有不断变化的电商之路。企业因“变”而转型求电商,不因“为”转型电商而求不变。

因地制宜,服务至上

电商目前还处于快速发展期,尚未成熟稳定,“重销售,轻服务”的经营理念广泛存在于商家之中。电商成为售后投诉的重灾区。如何做好售前、售中以及售后的服务,

以苏宁为例,作为传统大型综合性家电连锁卖场,转型探索电商平台之路,其借助强大的线下的购物平台网络和服务网点,消费者在苏宁易购购买的商品后,可在当地苏宁售后服务网点进行鉴定、维修和退换货,实现了售后服务的本土化,而其覆盖到地县级市场的线下网络更是其他电商购物平台尚无法比拟的,这是苏宁易购能够直面强手、快速发展的原因所在。

而传统实体企业在从“店”到“电”的转型过程中,利用好线下网点,打好服务牌,让电商更接地气,是能否撬动电商路的支点。

互补融合、方能共赢

网络销售和实体店销售方式各有特点,各有优势。无论何种业态,只要顺应消费发展趋势、保障商品质量、满足服务需求、符合公平竞争,那它就会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如今,越来越多的百货店,在寻求店商与电商的化学反应。O2O如同连接线上渠道和线下关系的纽带,正逐渐在市场潮流中扩散。实体门店开始尝试以其能线下体验的实体渠道优势,与电商“化敌为友”。

商场、百货业或成“试衣间”“体验店”,为传统零售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布局互联网提供了借鉴。传统零售业与互联网经济的碰撞、挤压、抵制、竞争到现在的逐步融合发展,呈现了一种顺势而为的发展趋势。

而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化学反应,移动购物成了强力催化剂。小小一部手机,让消费者在试用、体验的同时直接在网上下单。而需要体验后购买的商品往往属于非标产品或高档商品,具有更高的毛利率。对于传统零售业来说,意味着更好的发挥自身在服务与体验的差异化优势上面。

体验依然是实体商业的致胜法宝,比如说大型购物中心,三口之家在其中的餐饮吃个中饭,去电影院看个最新大片,看完后顺便去优衣库实体店(与天猫网店同价)买个当季的衣服,一个下午就这么消磨过去了,这样全方位的消费体验是网店所不可能提供的。网购是一种个体行为,而到实体店逛街,则往往是一种社交行为,后者恰恰是实体商业消费模式的魅力所在。

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如果用传统的方法盯你的客户,肯定不会带来真正的变化。而且目前来讲实体经济事实上并不比网络差。所以线下门店的客户服务信息体系、运营保障体系,是优于电商的重要武器。

俗话说,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那实体行业如何实现线上线下的转型与融合?

卖产品更是卖服务

“万达电商模式,不是淘宝、不是京东、不是腾讯也不是百度,是一种线上线下融为一体的电子商务模式。”这是王健林在此前的经济论坛上介绍的万达电商模式。三大部分组成:大会员系统、大数据系统、含金量高的会员。

万达电商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丰富的线下资源,依靠线下业务支持电商的发展。充分利用电商无法提供的服务性业态,给予客户优质的服务和感受,提升吸引力。如合理地利用增加餐饮、影院、KTV等服务型场所的比例,提供多种便利和优惠、,发展优质会员。在服务形式上增强客户感知和满意度,充分运用数据库的优势进而主动推送有针对性的信息和服务。

实体所提供的电商无法即时获取的使用体验,因此品牌商可借线上平台的传播、促销、推广向线下引流,以吸引客户到实体店体验,并享有相同的优惠,进而扩大实体商业和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而餐饮、影院在购物中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是购物中心的超级聚客机,吸引城市消费人群向购物中心汇集。这也是传统电商无法企及的地方。

坚决不能拒绝网络

实体企业或许仍在赚钱,但电商带来的压力却又如此真实:网购已然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从没接触过网络的农村大妈,在双十一来临的时候,也知道让邻居家的小孩“帮我买个电饭煲好吗?”。情势如此,必就顺势而为

许多制造企业对于应该自己开店还是与平台合作或是第三方代理往往举棋不定。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网络是不可忽视的平台,可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可用资源,来决定走什么样的道路。

除了电商,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是传统零售可利用的方法。有一家叫Azbuka的俄罗斯商场,这家高端百货为了吸引更多年轻顾客,推出了扫描二维码获得数码印花,集齐印花换双立人锅的促销活动。18周后,销售额增长了5.3%,男性顾客明显增多,没有购买经历的新顾客增加了13%,扫描了数码印花的顾客人数增加了25%。顾客忠诚奖励计划在与电商竞争的时代同样有效。

谋而后定

每种商业模式都受所处发展时代和环境的影响,电子商务行业也可能因为高成本、扩张开店、线上线下分流、毛利率下降等原因死亡。因此,电子商务不是“一转就灵”。在互联网这个重大变革背景下,中国零售商转型战略根本出发点应当围绕零售的核心价值,而不只是渠道的表现形式。对消费者而言卖场是“平的”,顾客进行交叉购物,核心诉求是买东西。百胜餐饮集团全球副主席苏敬轼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科技不是第一,关键要让新技术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当中,更好地满足需求。

如果说两年前传统零售商对互联网、对电商是观望和羡慕,那他们今天的认知已经逐渐明确: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零售业。而对于连锁服务业来说,很多人会问:实体店该不该与电商合作,怎么合作,线上线下该不该同价,哪些领域不适合电商,网购能否替代实体店等等。绝大多数零售商相信,实体零售不会死,会在电商的刺激下回归服务业的本质。“电子”领域可能是传统零售业的短板,“商务”领域则是传统零售的长处。谋而后定,有效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是

搭上移动电商这趟顺风车

巨大的线上流量和层出不穷的产品创新,诱惑着线下企业进军O2O,同时,互联网巨头也正在迫不及待地向线下延伸,为线下商家提供接口

互联网巨头所拥有的巨大线上流量和层出不穷的产品创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线下企业更加青睐O2O。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也正在迫不及待地向线下延伸,为线下商家提供着接口。

手握微信这个“超级入口”的腾讯走得最快,腾讯旗下全资子公司腾讯微生活已正式亮相,用户只要用微信扫一扫线下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就能注册为其会员,然后通过微信,不仅可以随时接受商家优惠信息,还可以直接预订服务或是点菜,甚至用手机完成支付。

阿里也不甘示弱,推出了自己的即时通讯应用“来往”,并斥巨资进行营销。据说未来阿里旗下的生活服务应用都将接入到“来往”平台中,其中包括扫码比价工具一淘火眼、淘宝的本地生活服务如淘点点、支付宝等APP。而在此前,阿里巴巴斥巨资入股的新浪微博、高德地图,也将成为阿里巴巴进军O2O的左膀右臂。

而同时百度也将围绕百度地图展开对O2O的布局,通过地图导航,将用户目的地周边涉及的各类生活消费或服务附加上去,并将目的地附近的各种打折和促销信息推送给消费者。而360则在新版360安全卫士中附加了“安全支付”,整合了各大银行的移动支付系统,可以实现在线充值、信用卡还款等诸多功能。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电子商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他快速、便捷、精准以及更接地气的特点为实体企业转型电商路提供了新的借鉴。正如快速比价、便捷购物、随身“下单”已被大家所熟知。不仅如此:想象一下:走在街上,你看见一位着装时髦的人带着一副很酷炫的眼镜,你将它拍照下来,之后,你的手机就会给你一个网址,你便可以在上面购买它们了。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电商新模式不可阻挡,线上、线上的界限已没那么清晰,融合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在市场由消费者驱动的年代,谁为消费者服务,谁更了解消费者,谁更了解消费者,谁更能够掌握消费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说,随着整个商业基础设施的变化,商业生态在发生变化,整个商业帝国也在发生变化。我们正处在这新旧商业文明交替的年代,会有碰撞、会有摩擦,但我们更相信它最终会绽放出耀眼的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