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易经》心得】萃卦:团结就是力量

 自作自受的人生 2014-06-06
  【读《易经》心得】萃卦:团结就是力量
         一、原文简介(主要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下坤地 上兑泽 - 泽地萃卦)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大意:萃原意是荟萃,聚集,聚合,凝聚。

  从卦象看,萃卦下卦是坤,是地,是人之所聚的地方;上卦是兑,是泽,是水之所聚的地方,所以萃卦象征聚集之意。当天下聚合之时,君王以至诚美德感格祖宗、先人和神灵,以凝聚人心,而长保其宗庙祭祀(也即家国基业长青)。此时若出现大德之人,则能聚集民心,而万事亨通,但必须固守正道而行。当民丰物阜之时,应隆重的以牛为牺牲,以祭祀祖先、神灵,以维系人心,则可获吉祥。并利于往前而有所作为。(王假有庙,君王以至诚美德感格祖考、神灵。假,音格,感格。大牲,祭祀所用丰盛的牺牲品,指牛)也有说法是卦名萃下原无“亨”字,帛书周易亦无亨字。传统解释:萃就是荟萃,会聚。

  孔子在《系辞传》说过:“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类聚合不是单纯为了生存,而更多是因为文化心理或社会认同,这种会聚就是团结。一个组织或集体,只有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观,才有凝聚力,才能团结,而团结就是力量。中国古代社会组织是一个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宗庙祖宗的口号下:一家人。所以凡是需要凝聚共识,集聚人心,都是以祭祀祖宗为仪式,来整理大家心智。古代遇国家大事,天子诸侯都会到庙中祭祀祖先,以自己的诚意精神感格祖先之精神。通过这一番神与人精神上的会聚,向世人昭示,他们的思想是秉承或者符合先人意志的,以此统一思想,把人们凝聚起来。

  “王假有庙”,是指君王用美德感格神灵以保佑宗庙祭祀,是神人相聚的渠道,目的是要将天下人聚合起来。所以“王假有庙”是古代萃聚人心最有效的办法。所以“格庙”是无形的萃,是神人之心相通;“见大人”是有形的萃,是君民之心相通。利用神人相聚来凝聚君民共识。(假字一般被当作“昭假列祖”之假,感格的意思)但是人聚则乱,物聚则争,事聚则紊,所以凝聚人心,聚集天下,必须有崇高道德,超凡能力和著名威望的大人来管理或治理,所以说“利见大人”。而一群人如果荟萃聚集在一起目的不正,目标邪恶,不能光明正大,这样的聚集就是苟合,必然是乌合之众,为财为利而已,必然偏激极端,不可能亨通顺利,所以告诫说:“利贞”。当萃之时,是丰厚之时,万物汇萃聚盛,国家处于富有的时代,因此祭祀要用牛这样的大牲才能表达祭者的诚意,而不要用羊之类的微薄的小牲,而国家既然民富物丰,人民又困结一致,正是大有作为之时,所以卦辞最后说:“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黄寿祺先生说:卦辞拟取“君王祭庙”、“大人有往”等象,其义主于能“聚神”、“聚人”,以期萃之时亨通畅达。李光地曰:“王假有庙者,神人之聚也;利见大人者,上下之聚也。用大牲吉者,广言群祀,由假庙而推之,皆所以聚于神也;利有攸往者,广言所行,由见大人而推之,皆所以聚于人也”。《序卦传》说: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彖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有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大意:《彖传》说:萃卦象征聚集之意,其卦象下卦是坤,是顺,上卦是兑,是悦,有和顺而欣悦之象,其九五爻阳刚居中有应,是中正有信之象,说明九五能谨守中道,所以其他阴爻悦从,所以能广聚众人,上下一心。

  “王假有庙”是君王表达对祖先神灵孝享之诚。“利见大人,亨”,则表示主聚者能遵行正道。“用大牲吉,利有攸往”,指出会聚之时,必须遵守循大自然之规律,顺天理而行。观察萃卦之大义,可知天下会聚的现象,则天地万物的性情,就可以显现出来了。

  传统解释:萃的意思是会聚,《彖传》所说的“顺以说(悦)” 是以上下卦体来释卦名的,莘上卦为坤为顺,下卦为兑为悦,是上和悦而下顺从之象,上下自然可以聚合在一起。而“刚中而应”是指二与五两个中位而言的。九五阳刚居中,下应六二柔中,所以说“刚中而应”,象征君臣刚柔互济的聚合。如果只是顺而悦而无阳刚,就是邪佞之道;如果一味刚而不能刚柔互济,就是偏激。而萃卦是顺悦而以刚为主,主刚而又刚柔互济,中正平和,所以能够聚集人心。下顺乎上,上悦乎下,就能上下一心凝聚一起,所以顺以悦,得民心;而九五以刚中而下交,六二以柔中而上应,刚柔互济,君臣和谐一心,所以刚中有应,得贤才。

  大人,这里指道德崇高,能力超群,威望服众的持中守正者。所以他能顺以悦而不损刚,顺天命而行,刚正而不违中,顺天而悦,刚正中和。《彖传〉对卦辞的解释有三个要点:

  一是指出君王在庙祭之时要对祖先要表现出“孝”与“享”两方面的至城之心,即在思想上要表现出最大的孝心,在物质上要拿出最丰厚的祭祀品,非如此不能感格神灵。

  二是指出聚合之时要团结在“大人”的周围,并且要遵循正道。“大人”指九五之君,作为一个国家,臣民能与君王聚合,团结在其周围,又各以其正道而行,君为君,臣为臣,民为民,各自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必然上喜悦而下顺从,国家也就兴隆昌盛起来。

  三是指出要依据客观具体条件、顺乎自然规律行事。至于以前损卦卦辞所说:“曷之用?二簋可用享。”那是处在减损之时,即使只用二簋之食也可行享祭之礼,此为损其所当损,而现在的萃聚是国富物丰之时,祭品则应当丰盛。

  同时,萃聚之时也是大有作为的时代,所以利于有所前往。而此时用大牲吉也好,利有所往也好,都是顺应天命,即是符合客观条件、顺乎自然规律的。 “顺天命”就是顺天理,天理就是:天地化育,万物生成,都是聚集的结果,有无、动静、终始之理,聚散而已,所以观一个组织或事物之所以聚的原因,天地万物本质就能够看清楚了。

  所以“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两句是孔子解释卦辞之后所做的发抨,比照《系辞传》所言“人以类,物以群分”来看,天地万物的基本原理不外乎聚合与离散,阴阳和悦顺从就能荣合,互相违逆则离散。

  聚合则兴旺,离散则衰竭。所以可以从天地万物聚散中看出事物兴衰的端倪。所以儒家说:坤顺兑悦,是上下之萃;二五相应,是君臣之萃;致孝享庙,是人神之萃;天命不可不顺,是天人之萃。聚必有主,天下主王者,以聚其生;王者主宗庙,以聚其民。(大意是:老百姓顺从,统治者仁爱,就能上下一心;君王中正诚信,大臣忠诚谦抑,就能同心同德;到宗庙至诚举行祭祀仪式,就能人神感应,凝聚人心;顺势而为,和谐用世,就能天人感应,成功大业。凝聚人心,必须有主宰,而凝聚天下人心的,必须是道德崇高,能力超群,威望服众的大人。

  而举行甚大祭祀仪式,就是为了凝聚民心,获得文化认同和血缘认同)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大意:《象传》说:萃卦下卦是坤,是地,上卦是兑,是泽,是泽在地上之象。泽在地上,如果无堤防以聚泽,则有溃决之忧。君子观察萃卦泽在地上有可能出现洪水溃决之象,感悟到事物久聚必生变乱,人情久聚必生异心,所以必须整治兵器,防患于未然,以防不测。(除,去旧取新。戎器,兵器。不虞,不测)传统解释:

  萃卦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坤为地,有“泽上于地”之象,泽上于地,则必有水聚,所以象征会聚。不过泽上于地说明水聚合盈满高出地面,随时都有可能冲决堤坝,因为有此危险,所以君子观此卦象联想到物聚人盛也可能发生争执变乱,所以耍修治兵器,加强武备,以防不测。俗话说,众聚则有争,物聚则有夺,聚而无防,则众生离异之心。水聚则决,有堤防水才畜;人聚则争,有法制乱才定。这就是高瞻远瞩,居安思危。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大意:初六阴居阳位,又上应九四,虽然位卑力弱,但是有上进之心,但是前面有六二六三有二阴爻相阻,而且六三又上承九四,因此初六对九四疑虑重重,所以诚信相应之心,不能保持至终,于是有心意纷乱不安之象,而盲目与同类相聚。但是初六如果能呼号九四,或许一时为众人所笑,然九四必来相应,这时不必忧虑,前往相应,必无咎害。(乃乱乃萃,心意纷乱不安而盲目与同类相聚之意。乃,语气词,无义。号,呼号、号啕。一握,顷刻间。程颐释为一团,即一些人之意)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大意:《象传》说:初六因为对九四心存疑虑而迷乱不专,所以有心意纷乱不安之象,而盲目与同类相聚。传统解释:初六阴居阳位,失位,本来有悔。而且初六与九四正应,本该与九四会聚,但初六前去会聚九四有六二六三相阻,且六三上承九四,所以对九四有疑虑(大约是吃醋),诚信之心不能保持至终,以至行动失控,心智紊乱,甚至要与同类阴柔之辈妄聚,所以爻辞说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必然有咎。

  其实初六是九四正配,六三阴聚处柔,无守正之节,不过为近宠,所以如果初六谦恭自抑,不好面子,坚定决心,若守正不从阴柔之辈召唤,号呼九四以求正应,九四必然来迎接,则即使大家笑话,根本不必担心,也不会有咎。所以“若号”之若是对初六的告诫和勉励:要坚定,不要怀疑自己;要自信,不要在乎别人。

  黄寿祺先生说:初六之忧在于疑,疑九四有意于六三,致心意散乱不专,一但疑消,必能破啼为笑而往无咎。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大意:六二柔顺中正,上应九五,处于下卦三阴爻之间,在荟萃之时,是能够率领群阴凝聚荟萃于九五君王身边的象(俗话说是:带领大家团结在中央周围),所以必获吉祥而无咎。而且六二因为中正,所以心存诚信,所以虽然阴虚在下力弱,但仍然有号召力,可以集聚众人,就像春祭之时,只要心存诚敬,即使祭品微薄,亦可呈献于神灵,获其赐福。(禴,音月,殷商时的春祭,因为春物未成,其祭品鲜薄。引,是引领,带领,率领意思)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大意:《象传》说:六二居中守正,所以心志坚定不变,不会出现初六那种缺乏自信的心智错乱,所以能够率领在下的群阴萃聚于九五君王身边,必获吉祥而无咎。

  传统解释:六二处于下卦坤的中位,体柔当位,得中得正,柔顺诚信,所以能够带领初六、六三团结在九五君王周围,这就是“利见大人,亨,利贞”的含义。人之交往,相求则合,相待则离。

  六二以柔中应九五的刚中,正是处于《彖传》所说的“刚中而应,故聚”的爻位。而六二符合《彖传》“聚以正”的要求,就是凝聚人心靠真诚,而不是拉帮结派、朋比为奸。而九五居尊位,有中正之德,六二也有中正之道,互相聚集,必然是刚柔互济,诚信相合,是真正的鱼水君臣和合,所以当然吉而无咎。诚信相交,诚信聚集,是荟萃萃之本,不单单是君臣之聚,凡天下之聚都在诚而已。

  黄寿祺先生说:六二之吉,在于孚信常存,不变柔顺中正之志,于是诚心见引于尊者,薄祭获享于神灵。张载曰,“能自持不变,引而后往,吉乃无咎。凡言利用禴,皆诚素着白于幽明之际”。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大意:六三阴居阳位,阴柔失位,急躁冒进,但是上无应与,虽有心求聚,却不得其朋类,所以独自嗟叹不已,而无所获利。但是六三上承九四阳刚,往求相聚,可获无咎。但是六三、九四均失位,稍有憾惜。(萃如嗟如,求聚不得而嗟叹不已)象曰:往无咎,上巽也。

  大意:《象传》说:六三因位上承九四,而九四是上卦巽卦第一爻,而巽有谦逊之德,所以九四能接受他。所以六三往求与九四相聚,可获无咎。传统解释:荟萃之时,利见大人。在萃卦中,六爻只有六三上无应,而且又居下卦坤穷位,求萃不得(六三与九五非应非比,而不得其萃,而且六三上无应爻,求聚而不得),所以有嗟叹之声,所以“无攸利”。不过六三与九四亲比,若往上顺从求聚于九四阳刚,九四处于巽卦之位,肯定乐于接受,所以“往无咎”(巽是顺的意思,上巽就是上顺九四阳刚)。但是六二与九四毕竟不属于正应,所聚非正,还是有遗憾的。所以仅仅是“往无咎”,而且有“小吝”(小遗憾)。

  尚秉和先生说:巽,顺也。上巽,言上顺于四、五,四、五阳刚,故“往无咎”也。

  九四,大吉,无咎。

  大意:九四阳居阴位,居位不正,本当有咎,但谦恭自抑,下乘三阴,上比九五,于是率领三阴顺从而聚集于九五周围,这样必然君王上悦,而老百姓下顺,就能获功至伟,必获大吉。而且因为功成大吉,所以能无咎。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大意:《象传》说:九四以阳居阴,居位不当,必需大吉而后可以无咎,也即居功厥伟,乃能无咎。传统解释:表面上九四的爻辞与象辞有矛盾。爻辞说九四“大吉,无咎”,《象传》说是“位不当也”。九四阳刚失正,爻位不当;而且九四不居尊位,只是近君之臣,却有初六之应,又有六三之比,在下之民为其所得,所以有专权越分、欺君夺民之嫌,本应有咎。所以爻辞实际上是警告之语,是说九四只有得“大吉”,才能“无咎”。

  “大”是周遍的意思,是做事无所不周,无所不正,达到至善至美的程度。对于九四爻来说,九四不当君位则不应该聚民,既聚民,如果能率领群民归顺于九五,并且鞠躬尽瘁,始终团结在君王的周围,成为君王的贤臣,这样,九四就能上比九五之君,得君臣之聚;下比下卦群阴,得君民上下之聚,就能立大功了,则为得“大吉”,就可以免去专民之咎了。大功就能无咎。

  黄寿祺先生说:九四阳刚失正,未居尊位,却广聚下卦三阴,故先须大吉,然后无咎,实含有“以吉补咎”之义。故项安世曰:“无尊位而得众心,故必大吉而后可以无咎。如益卦初九在下位而任厚事,亦必元吉而后可以无咎。”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大意:九五阳刚中正,高居尊位,是道德崇高,能力超群,威望服众之象,握有任贤聚众之权,当然无所咎害。但是九五想聚合下卦三阴爻代表的民众,却为九四所隔,所以如果不能用诚信让老百姓凝聚,用道德信任任用九四这种能臣,就会有所悔恨。所以告诫勉励九五应当秉持其阳刚中正之德,永久固守正道,不偏不倚,则悔恨就可消除。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大意:《象传》说:九五高居尊位,握有任贤萃众之权,但虽有其位,如果诚信未能孚众,就得不到下民信服,这样其萃天下之志,就不能普遍施行。传统解释:九五刚居阳得中,是得其正位之君,萃天下之众而君临之,是“萃有位”,但是因为九四阻隔,未能广泛地取信于众,“匪孚”。这是警告九五必须注意品德修养,否则有其位而无其德,仍然不能使人信孚。所以要“元永贞”。

  “元永贞”的元是元首、君王的意思,作为君王,要反身修己,长久不渝地守持正固,这样才能功德显彰,光披四海,天下无思不服,自然可以悔恨消失。否则其会聚天下之人的君王的志向怎么能够全面实现、发扬光大呢。所以《象传》说:“萃有位,志未光也。”仅仅是“萃有位”,而不能做到“元永贞”,那是不行的。一臣一民不正,那只关系到个人或少数人一个君王不能修己正身,那就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其后果不是失去凝聚力,不能团结广大群众,就是朋比为奸,谋取私利。

  黄寿祺先生说:九五要实现荟萃天下之志,不能单凭居位尊高,而更要修美“元永贞”之德。故朱熹语类云:“九五刚阳中正而居尊,固”无咎“矣。惟其有位而无德,虽欲萃而不能使人信,故有”匪孚“之象,当修其”元永贞“之德,而后”悔亡“也。未光,谓其匪孚也。”

  上六,赍咨涕洟,无咎。

  大意:上六处萃卦之终,物极必反,萃极将散,内无应援,又以阴柔乘凌于阳刚九五尊长之上,是求聚不得而将消散瓦解之象,所以悲叹哀号、痛哭流涕。但是正因为上六悲泣知惧,忧虑戒慎,所以才能为众所不能害,而得无咎。(赍咨,音积资,嗟叹声。涕洟,痛哭流涕)象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

  大意:《象传》说:上六位居卦极,深感危惧而不敢自安,所以悲叹哀号、痛哭流涕。传统解释:上六处在萃卦之极,下与六三无应,又与九五逆比,孤独而不能相聚,只好哀声叹息。《象传》说“赍咨涕瘐,未安上也”,就是说明上六对处于萃卦穷上之位的不安心情。上六嗟叹哭泣,心不安宁,说明他认识到不能萃聚、孤苦无助的危险,所以能知危惧祸,不敢自安,自然行事谨慎,不会被邪恶所害。另一方面,上六既然嗟叹哭泣,也就从反面说明了他有坚定不移的求聚的心志,最终还是能得以会聚的。因此爻辞说上六“无咎”。

  对比一下,比卦上六是险终(上六位于上卦坎极),绝无求比之意,所以“凶”。萃卦上六是悦顺(上六位于巽极),有求萃之心,所以“无咎”。儒家认为,上六就是孤孽之臣子的典型,萃极将散,国家将土崩瓦解,又不能得到君王信任会聚,只能“赍咨涕洟”,表达其怨艾求萃之情。例如屈原放逐而写《离骚》。

  小结:萃卦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一是要奠定大家团结聚合的思想基础。这就是当需要萃聚团结之时,通过君王庙祭实现神人相聚,继承传统,阐明正朔,以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实现团结。

  二是要健全团结聚合的组织手段,即需要一个道德高尚,能力卓越,名望崇隆的领导者来指引带路,以使大家团结、会聚走上亨通、正确的道路。

  三是要发挥团结聚合的政治作用,当人们都闭结聚合在大人的周围时,要发挥人心齐,泰山移的效应,利于干大事、创大业,“利有攸往”,不能碌碌无为。 萃卦六爻均围绕团结聚合而展开,但具体情况各有不同。

  初六“有孚不终”的妄聚受到了指责,爻辞要求他求应专一,自信自强,孚诚聚合;六二柔中守正,“周而不比”,带领大家团结在九五周围,是“聚以正”的典范;六三克服无应的困难,上聚于九四,虽有“小吝”,但精神可嘉;九四不当位,以臣子的身份聚合在下之民,始终归顺九五之君,建树伟功,得“大吉”方可“无咎”;九五虽是得其正位之君王,但要加强己德修养,“元永贞”才能“悔亡”;上六无应而逆比,但外能知危惧祸,内存求聚之志,终可“无咎”。

  谦卦六爻皆“吉”,是因为君子有终,得谦之道。萃卦六爻皆“无咎”,是因为大人聚以正,得萃之道。

  二、牵强附会--内讧国破家亡中国历史上,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国共联合,对抗日本侵略就是最好例子。但是也有在国家危若累卵时刻还不忘内讧,最终导致国破家亡的例子,例如南宋党争就是一个。 读《宋史》,我们都对靖康年间,金兵已兵临城下,北宋中央政府的官员们仍忙碌于党同伐异,终致亡国的这一段过程深感痛心愤怒。但是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

  南宋建国以后,外患非常严重,但党争太多,很难有统一意见,内部相互掣肘。在这种内讧党争下,在南宋小朝廷内部,面对残破的江山,官员们疲于争权夺利,朋比倾轧,国家大事成为他们党争谋私的玩物。而且中国读书人党同伐异都喜欢占领道德制高点,披一件意识形态马甲,然后为了个人或团体名位奋勇拼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剧烈的党同伐异环境下,用人不以“贤能”为原则,而是以“党”划线,以“党”取人(其实现在所谓的左右派公知的德行仍然如此,高喊民主正义,平等博爱,其实争的还是名位利益,金钱美女而已)。

  例如绍兴五年,赵鼎初相,鼓吹洛学,反对王学,“时尚书左仆射赵鼎素尊程颐之学,一时学者,皆聚于朝。然鼎不及见颐,故有伪称伊川门人以求进者,亦蒙擢用。”结果:“近世小人,见靖康以来,其学稍传,其徒杨时辈骤跻要近,名动一时,意欲歆慕之。遂变巾易服,更相汲引,以列于朝,则曰:‘此伊川之学也。’其恶直丑正,欲挤排之,则又为之说:‘此王氏之学,非吾徒也。’”一时朝野上下争以洛学为荣,以王学为讳。绍兴六年,赵鼎罢相,张浚独擅朝权。张浚本是赵鼎所荐,与赵共相之初,附和赵鼎宣扬洛学。此时为打击赵鼎势力,他一改赵鼎重用洛学的方针,上书赵构乞请下旨禁废洛学,“以司马光为非、王安石为是。”

  同时,“其子南轩以道学倡,名父子为当时宗主。在朝显官,多其门人,悉自诡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则目为小人。”张浚一方面尊褒王学,另一方面其子又鼓唱洛学,可见当时士大夫出尔反尔,毫无廉耻。王学也罢,洛学也罢,只是他们党同伐异的工具。(北宋末年,蔡京集团“挟王安石以图身利”,推崇“王学”,使整个社会的政治、学术、科举等诸多方面都打上了“王学”的烙印,造就出一大批尊崇“王学”的士大夫。

  例如,南宋初年的宰相中,吕颐浩、秦桧、张浚等都素主“王学”。)而且在野时多慷慨激昂,一旦掌握权位,就会立即大变脸,比翻书还快。因为读书人加入体制内的最大目的是为了荣华富贵。积极入仕的心理,导致他们为谋求高官厚禄,有时会不择手段,不讲道义,故意标榜自己,在党争中摘取高位。这在当时宋人崇仰的两位“君子”赵鼎、李光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他们素以正直的面孔出现,深受士人景仰,另一方面他们又做出无耻之极的苛且之事。

  例如绍兴四年八月,赵鼎知枢密院事,充川陕宣抚使。令下,赵鼎担心离开中央,权力受损,对出任心存余悸,迟迟不愿前往。故九月临行时,他上书赵构,认为张浚丧师失地,即使有罪,但未必像众臣抨击的那样严重。“陛下建炎中遣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山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夫丧师失地,浚则有之,然未必如言之者甚也。且浚有罪,台谏论之可也,人主诛之,亦无撼也。今乃下幸草泽行伍,凡有求于浚而不得者,人人投牒,丑诋及其母妻,甚者指为跋扈,抑何甚哉!今臣无浚之功,当此重责,去朝廷远,恐好恶是非,行复纷纷于聪明之下矣。” 而此前张浚在川陕指挥有误战败,赵鼎在朝廷上下组织攻击声不绝,从而遭罢,言犹在耳。

  赵鼎翻脸,其实不单是视入川陕为畏途,同时还有觊觎宰相职位的个人企图,“鼎窥宰席甚急,被命殊不乐”。恰在此时,情况突变,金、伪齐南下侵宋。赵鼎闻讯,力主抵抗。“鼎盖阴有所据,故每日留身,必陈用兵大计”。赵鼎故意标榜自己抗战,作为邀功手段,企图留在朝廷飞黄腾达。形势危急,朝中无人,宰相朱胜非主张避敌逃跑。正是用人之际,高宗赵构“留鼎不遣入蜀”,此时赵鼎却假惺惺地“奏用十月七日西行”。果然不出所料,赵构急忙挽留:“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赵鼎既以力主抵抗而免入蜀,就必须面对金兵入侵作出一番成就。“有劝上他幸者,鼎曰:‘战而不捷,去未晚也。’”但赵鼎对主战一直怀惴惴不安之心。此时高宗赵构一面组织抵抗,一面派王绘、魏良臣以每年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的条件前去金营议和,赵鼎身为宰相,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仅以事忙为借口,避而不见使臣。

  等到金兵受挫,高宗赵构想渡江与金决战时,赵鼎上章反对:“退既不可,渡江非策也。金兵远来,利于速战,岂可与之争锋?”赵鼎不敢前进,又不能后退,此次劝上亲征实是形势所逼。不久金兵粮草匮乏,匆匆退兵,赵鼎方如释重负,同意宋军渡江。绍兴六年,伪齐大举进攻,赵鼎惊惶失措,企图退守长江。在他看来,“今日之事,战未必是,而和未必非,”这种思想使得赵鼎不思进取,专意防守。其实他在绍兴四年的“主战”而不敢渡长江一步,与六年的“退缩”,都是想保住名位而已。

  再例如李光在北宋末年反对蔡京、童贯等“六贼”的斗争中,坚强不屈,有很高的威信。在南宋初年,又曾支持过李纲,深受一般士大夫的推重(建炎二年,李纲遭再贬,江南东路安抚大使李光称赞李纲“凛凛有节,四裔畏服”,在秦桧罢相时又口出不逊,激怒了吕颐浩,诬蔑李光“与其侪类,结成党与,牢不可破”。结果李光落职)。

  绍兴八年十二月,高宗赵构、秦桧力求和议尽早成功,试图改组政府,但秦桧党羽不孚众望,于是秦桧力举李光。李光此前任洪州知州,颇有政绩和名望。秦桧与他“初不相知,特以和议初成,将揭榜,欲藉光名以镇压”群议。李光被召到朝廷,最初任吏部尚书。据《朱子语类》记载:“秦桧初主和议时,举朝无人从之,遂奏太上曰:‘乞召李光来问,如何?’遂召至,未对时,全不得见人,不知如何与秦桧相见。秦待之,酒行,如误言云:‘满斟参政酒!’时光为尚书之类。光闻‘参政’之言,秦遂与论和议如何,光赞之。次日对陈和议之是,和议遂定,遂参政。”李光执政之初,绝口不谈和议,噤默附会秦桧的所作所为,李光入仕朝廷,令士人困惑。其实这是当时“士大夫多乐在朝廷,不乐在州县。盖朝廷迁进多,州县迁进少”。李光为了能留在朝廷飞黄腾达,害怕遭到打击,故不知羞耻地附会秦桧。而且官员们未腾达至执政时,多慷慨上言,指陈时事;一旦做了执政,便畏首畏尾,害怕稍有不慎,举措不当,就会留下他人攻击的把柄。

  绍兴元年,范宗尹谋求讨论解决北宋末年以来对士大夫们的滥赏之习,竞遭到满朝文武一致攻击,最终而罢相。例如绍兴八年,胡铨上书乞斩秦桧、王伦,惨遭贬黜,致使士人噤口,平时来往的朋友们甚至不敢与胡铨进行交谈,甚至“多凌蔑之”。“胡忠简既以乞斩秦桧,掇新州祸,直声振天壤。一时士大夫畏罪箝舌,莫敢与立谈。”“ 胡澹庵谪岭南,士大夫多凌蔑之,否则畏避之。”

  再例如绍兴十一年岳飞冤屈致死,除了韩世忠愤怒地质责过秦桧外,“举朝无敢出一语”。至于绍兴七年,张浚罢相后,同党枢密都承者张宗元惧怕被逐,企图表明自己并非浚党,上表奏请斩杀张浚,更是极品。同时为了力图保住现有的地位权势,他们必须不惜一切力量攻击政敌。例如赵鼎再相后,对张浚党徒及所行之事不顾一切地进行打击报复,即是明证。

  张浚之党勾龙如渊在张浚失势后投靠秦桧,支持其主和。张秦战和之见截然相反,勾龙此举既是对赵鼎之党进行疯狂报复,又是力图留身朝廷、保住权势的体现。而且读书人一旦进入体制,就往往首鼠两端,言不由衷,例如赵鼎在建炎三年,身为御史中丞,激昂陈词:“吴越介在一隅,非进取中原之势。荆襄左顾川陕,右视湖湘,而下瞰京洛,在三国必争之地。宜以公安为行阙,而屯重兵于襄阳以为屏翰,运江浙之粟资川陕之兵,经营大业,计无出此。”似乎是坚决反对偏安东南,锐意进取。但一旦他身居宰相之位,就竭力撺掇高宗赵构回跸临安。所以王夫之说:“宋人骑两头马,欲博忠直之名,又畏祸及,多作影子语,巧相弹射。”大臣王庶责骂赵鼎时所言,“首鼠两端,于陛下国事何益!”吕本中说:“大抵献言之人,与朝廷利害,绝不相关。言不酬事,事不济,则脱身去耳。朝廷之事,谁任其咎?”明末清初史学家赵翼也说“故知身在局外者,易为空言,身在局中者,难措实事。”所以南宋的宰相们才是仰望星空的影帝前辈。

  南宋党争内讧的主要手段还是捕风捉影,甚至是无中生有的手段(这点与今日政经论坛的许多人手段类似)。党争的双方为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往往意气用事,给双方感情造成极大的伤害。例如建炎元年十一月,张浚诬谤李纲“不学无术”,并称“靖康之初,纲知小人之情在于怀士,故倡为守城之计,卒之二圣北迁,至今未复者,纲之所致也”。张浚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罪于李纲。

  再例如绍兴八年,员外郎邹炳因御史弹劾其贪饕枉法,罢知台州。不久邹炳病死,宰相赵鼎一改其党羽对他的抵斥态度,褒扬邹炳忠贤之裔,家中清贫,请求高宗赵构赏赐百缣优恤归葬。从赵鼎及其党羽自相矛盾的言行中,可以党争攻击达到了信口雌黄的地步。在这种党争内讧之中,双方都无视国家的利益,只要是政敌的意见或建议,不问青红皂白全盘否定,同时只要是政敌反对的,则是我必须拥护的。

  例如建炎三年,叶梦得与朱胜非互不相协,“胜非有所申陈,梦得为尚书左丞多沮之。” 再例如绍兴二年,秦桧初相时,为排挤吕颐浩,引用一批名流贤士布在朝列,其中许多人并不是秦桧之党。然而吕颐浩不去辨别,全面打击。而当吕颐浩主持军务,视师淮上,秦桧在朝中“尽改其规模,一时为吕相所引用人多逐去”。

  绍兴六年,赵鼎失势,张浚独相,起用蜀中人才排挤赵鼎同党。次年,赵鼎复相后,也如法炮制,“凡张公所为,一切更改。张公已迁都建康,却将车驾复归临安;张公所用蜀中人才,一皆退之”。党争的结果是任何建议措施,若是由自己一派提出,则是救国济世的良方,若是政敌提出的,就要义无反顾地抨击。例如,建炎元年张浚攻击李纲“首议迁都金陵”,但张浚任相时,却又积极谋求定都建康。朱胜非再相,参知政事赵鼎多次上书高宗赵构指陈时事,由于“事出鼎而轻其权”,引起朱胜非的忌恨,凡赵鼎所条奏,朱多沮抑反对。绍兴元年,秦桧被任命为右相,由于李回曾力言其忠,秦桧遂竭力荐举他为参知政事。

  绍兴二年,吕颐浩为排斥秦桧,举荐朱胜非入朝党助自己。吕是抗战派,而朱素主投降逃跑,政见不同。吕此举不过是党同伐异而已。再如赵鼎一向厌恶秦桧,反对用之。他曾与张浚“共论人才,浚剧谈桧善,鼎曰:‘此人得志,吾人无所措足矣!’”张浚不以为然,认为秦桧可与共大事,极力举荐。赵鼎再相后,由于秦桧附会唯唯,赵鼎喜其柔佞易制,反荐之为相。绍兴九年五月,秦桧为彻底打击赵鼎势力,任用周葵为殿中侍御史,借之以摇撼赵鼎。南宋出现这种内讧党争局面,也跟赵构生性多疑有关。赵构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驾驭群臣,防止朝臣专断,也需要利用朋党一方打击另一方。

  正如王夫之所言:“宋之猜防其臣也甚矣,鉴陈桥之已事,惩五代之前车,有功者必抑,有权者必夺。即至高宗赵构微弱已极,犹畏其臣之强盛,横加锓削。” 例如,绍兴二年,吕颐浩、秦桧共同秉政,秦桧为了独擅朝权,举荐一系列知名之士党辅助自己,企图将吕颐浩挤出朝廷,但为高宗赵构所察觉。高宗赵构遂支持吕颐浩打击秦桧。再例如绍兴八年,赵鼎植党如山,擅权要君,将异己比附为蔡京之党大加挞伐,引起了高宗赵构的疑忌,转而站在秦桧一方,打击赵鼎集团势力。这种翻烧饼治国方式,只能导致国家坐过山车直到灭亡。其实高宗赵构非庸懦之人,只是有私心而已。自秦桧用事,易宰相二十八人,都是柔佞易制的小人。把国家潜力消耗殆尽,以后就再也没有复兴机会,坐以待毙而已。

  孝宗说过:士大夫讳言恢复,不知其家有田百亩,内五十亩为人强占,亦投牒理索否?所以执政者第一要务是凝聚民心,而不是故意树立敌对派系,平衡操纵党争内讧为己所用,这样是玩火者必自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