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左肝右肺”与其临床意义

 johnney908 2014-06-06
“左肝右肺”与其临床意义

中医“左肝右肺”一说,来源于《黄帝内经》,这是《内经》中的一个千古之谜。曾经有人想从《内经》入手,借此来否认中医理论,抓住“左肝右肺”之说,大做文章。以现代解剖学相对照,攻击中医学古老、不科学。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先生就说过:“中医理论有好东西,但具体来说有许多错误地方,……这些理论纯粹是虚假的、空洞的,为什么中医这些文章不能登大雅之堂,走不出去?”(引自黎鸣《西方哲学死了》)作为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的陈院士对中医理论都抱有这种轻视的态度,恐怕医学其他西医人士就更可以想见了。
“左肝右肺”的真正含义及其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我认为:
“左肝右肺”一词,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简称,出自《素问·剌禁论》篇,原文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显然,“左肝右肺”只是前面的两句话,与全文分裂开来,应该说这是“断章取义”。如果将“左肝右肺”与全句联系起来一起来理解,就会发现“左肝右肺”不是解剖部位,而是另有其义。因为原文不但论述了肝、肺,还论及了心、肾、脾、胃。已牵涉到了五脏六腑这个整体,若说“左肝右肺”是解剖部位,那么请问心、肾、脾、胃的解剖部位又在哪里?原文对此根本就没有提及。
关于肝、肺的解剖部位,古代中医学早就有明确的认识,如《难经·四十二难》有“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之论;《灵枢·九针》有“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之说。所以历代医家皆认为“左肝右肺”不是解剖部位,而是从生理功能而言的。如杨上善说:“肝者为木在春,故气生左;肺者为金在秋,故气藏右也,阳长之始,故曰生也;肺为少阴,阴藏之初,故曰藏也。”可见,历代医家皆以“左肝右肺”指其气而言。所谓“肝生于左”者,谓肝之气其用在左也;“肺藏于右”者,谓肺之气其用在右也。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说:“‘肝左肺右’之说,始见于《黄帝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剌禁论》)。这非指解剖部位而言,而是从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点而言的。因为中医认为左右为阴阳之通道,人生之气,阳从左升,阴从右降。肝属木,应春,位居东方,为阳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属金,应秋,位居西方,为阴藏之初,主杀主降。左为阳升,右为阴降。肝体居右,而其气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气自右而降。肝为 阴中之阳主升发,肺为阳中之阴主肃降。故有肝左肺右的说法。”显然,《教材》没有新的解释,只是重复了前人之说,也没有解开这个谜。
根据《周易》:乾象天,是万物之根蒂;坤象地,乃万物生化之基础。然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乾阳与坤阴气交,万物始能资生。《素问·六微旨大论》说:“何谓气交……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说明天地间存在着气交运动,而人和万物生长在气交之中。那么天地阴阳二气又是如何在进行气交运动的?《素问·五运行大论》说:“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张介宾解释说:“上者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下者左行,言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天”。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天地之间既然存在着气交运动,那么人体脏腑之间,同样也会存在着脏气升降出入相交运动,升降,是人体内脏气之间的衔接;出入,是人体内气与大自然外气之间的联系。因此,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得以维持的保证。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人类居于天地“气交”之中,人出生后,人体已由先天转入后天。《周易》八卦也由先天八卦转入后天八卦。
这个后天八卦方位图来源于洛书。洛书与人体生命科学的关系,主要在于洛书与脏腑的关系。洛书为人体脏象方位学奠定了基础:正北方为坎卦,坎属水,水性寒,北方生寒,寒气通于肾,故肾位正北方;正南方为离卦,离属火,火性热,南方生热,热气通于心,故心位正南方;正东方生风为震卦,风气通于肝,故肝位正东方;正西方为兑卦,兑属泽,泽性凉,西方生凉燥,燥气通于肺,故肺位正西方;中央属坤土,土性阴湿,湿气通于脾,故脾居正中。
洛书不但为人体脏象方位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脏腑气机升降确定了其运行方向:水为至阴,居于下,下者上升,故肾水上升;火为至阳,则居于上,上者下降,故心火下降;肝木主升发位于东,故居于左;肺金主收降位于西,则居于右。是知脏气运行,阴阳升降为: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肝木左升,肺金右降。此人身脏腑气机升降之大略也。
所以,《素问·剌禁论》中“左肝右肺”这一段话可以解释如下:
“肝生于左”:生,《广雅》:“生,出也。”出,《考工记》玉人注:“向上谓之出。”左,乃《五运行大论》中“下者左行”之左,张介宾注:“左行,言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于天”。故“肝生于左”者,谓肝气从左向上升也。
“肺藏于右”:藏,《词源》:“潜匿”也。潜,《中华大字典》:“潜,沈也”,“沈,下也”。匿,《中华大字典》:“藏也。”说明潜与匿皆有“下”义。右,乃《五运行大论》中“上者右行”之“右”,张介宾注:“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故“肺藏于右”者,谓肺气从右下降也。
“心部于表”:部,《集韵》:“部,总也,统也”。《荀子·五霸编》:“名声部发於天地之间”。注:“部,犹分布也”。故“心部于表”者,谓心气分布于表也。
“肾治于里”:里,以升降主里也,故“里”,指人体内升降而言,“肾治于里”者,谓心肾相交为气机升降之本也。
“脾为之使”:之,指胃之水谷精微;使,差使也。故“脾为之使”者,谓脾为胃中水谷精微向上输送也。
“胃为之市”:之,指胃中水谷精微,故“胃为之市”者,谓胃为水谷精微生化的市场。
根据上述解释,就可以绘制出脏腑气机升降运动图。这个气机运动图,是以心肾分居上(南)下(北)心肾相交,为升降之根本;以肝、肺各居其左(东)右(西),为升降之道路;以脾(升)胃(降)居中为升降之枢纽。
脏腑气机升降运动,在临床辨证论治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周易与中医学》(杨力著)论之较详,这个脏腑气机升降运动是一个圆运动:
一、左半圆升机失常
以左半圆肝脾肾主升,右半圆心肺胃主降,影响升降失职主要为心肾,而起决定意义的又在于肾。临床上肾阳式微坎阳不能发动,必致肝脾下陷,故许多情况下,肝脾虚而升阳,单纯补肝脾之力,其疗效较差,若兼以补肾则疗效倍增,这种情况用理中汤如再加附子则效如桴鼓。此即前人世间所谓“补脾莫若补肾”之意也。
左半圆升降失常,临床常出现一组“水寒土湿木郁”,即肾阳虚、脾湿水泛,肝气郁滞不升的综合症状,证见畏寒肢冷、头昏腰酸、浮肿便稀,食少纳呆,神郁寡欢,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两尺无力等,应给以“暖水、燥土、疏木”治之。
二、右半圆降机失常
右半圆的降机由心肺胃组成,胃为戊土(燥土),脾为己土(湿土),胃赖心血所荫,脾湿所濡。在正常情况下,燥湿调停脾升胃降,则右半圆能正常右旋。如心阴暗耗,心火上炎不能下荫,则易导致胃燥上逆,胃逆则肺气不降而呈“火炎胃燥金逆”的病理,临床出现心烦失眠、心情不畅,干呕胃胀、鼻干、胸部不适等综合证。治疗原则为“清心润土凉金”,可用竹叶石膏汤。若胃逆不降,除用瓜蒌、半夏开结降逆之外,酌加黄连却显奇效,此因根源在心,所谓“治胃莫如治心”也。说明右半圆降机失职和心肺胃密切相关。
三、人体气机圆运动是以心肾为升降之根本:
《内经》是以脑髓为升降的启动力。脑髓通过三焦将先天之火下输胸腹之中,使五脏六腑能各自行使其生理功能。所谓心肾相交,是先有心火中之真阴(离中之阴)随肺凉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本应下沉,由于坎阳(肾中之真阳)发动肾水温升,才可上济心火,此谓坎离相交、水火既济,亦即心肾相交。如心阴亏耗,心火上炎,肺胃失荫则弗能凉降。或肾阳火衰,肾水下流,不能温升,则肝脾失煦而不转。如此,整个升降运动势必停滞。因此,心肾相交实为升降圆运动的根本。
四、肝肺是升降之两翼:
肝藏血,肺藏气,肝肺的升降实际上就是气血的升降,肝肺一左一右,犹如鸟之两翼。肝主升发,肺司肃降,故左半圆之温升需赖肝木的温升,右半圆的凉降必依肺金之肃降。如肝肺气机失调,必致气血逆乱而影响全身气机升降混乱。
五、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脾胃二者一为阴土本湿润,一为阳土性燥,燥湿相当,中气得以化源。中阳发动气机始能运转,脾升肝才能升,胃降肺始能降。如中土失运,或胃燥气逆,或气虚脾陷则升降失职,势必导致气机不转。故前人说:“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降,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
总之,“左肝右肺”集中反映了“气”在人体脏腑中的运动规律。气的正常运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⑴、气的升降出入之间要平衡协调;⑵、气的运行要通畅无阻。气的运动正常,称为“气机调畅”。若气的运行不畅,或阻滞不通,称为“气机不畅”。而气机失调,其病机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与气脱五种。这种升降出入失调之病机,不论内伤或外感,新病或久病都是存在的。可以说“百病皆生于气”,气为生命之本。因此,《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难经·八难》:“气者,人之根本也。”
由此可见,“左肝右肺”之论,对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个理论能说是虚假的、空洞的?作为中科院院士的陈可翼先生能不感到汗颜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