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询九成宫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三)大名成氏本之谜

 学欧堂 2014-06-06

(06-17原发于“中国书法江湖”论坛)

 

现藏上博的大名成氏本(又名长垣王文荪本)是《崇善楼笔记》中的一个神话,极得溢美之词,几列南宋本之冠。然而,它也是《书法自学丛贴.正书》中的一个谜:为何要在半路将编者如此欣赏的本子换下?

 

欧阳询九成宫碑宋拓本印本的梳理(三)大名成氏本之谜

我们仔细看这个本子,就会发现它不大对头:字口非常锋利如新拓(存世南宋拓字口均有轻微漫漶迹象,盖积年棰拓所致),与现存一众南宋拓本逐字比较存在明显的细节差异。这是印本质量造成的干扰么?应该不是。一印之《书法自学丛贴.正书》(下册)墨分浓淡,成氏本又显见为原拓摄影制版,效果在当时已绝对可称精善。

这个本子究竟是何来由?

通过全碑的细校,我在十五件宋拓和相关拓本中找到了它的最近邻居——秦刻本。成氏本的石花与秦刻本几乎完全相类而与任一其他宋拓不同,包括首行“钜鹿郡公”之“鹿”字上损纹形状;二行“贞观”之“观”字末钩笔分尾(成氏本显见描去一半);前文说过的“乾”字,显然为刻笔而非泐痕,且刻法与秦刻本全同;“变”字擦痕,亦为两条鼠尾刻痕;末二行“持满戒溢”之“满”字上人为横刻线;末行“永保贞吉”之“吉”字左下同有粟米状石花一颗(这一向被认为是秦刻本最具代表性特征),等等等等。至此,事实变成明摆着的:成氏本实际就是秦刻本

以成氏本与上图所藏秦刻本对校,几乎完全吻合,而与艺苑所印之秦刻本对校,却有些细小差别,差别最大的是末行“奉敕书”之“敕”字,不仅字形看来不类且末笔明显不同。原来秦刻这一笔下钩部本是粗丑(盖母本此处拓工未精所致),艺苑本画蛇添足,描了这一笔,描得又不佳,造成末笔像半路折断了一般。以石花看,成氏本各处均略小于艺苑本,字脚也更好,可见棰拓在其前,而艺苑本又多描墨,其所谓秦刻初拓大家姑且一听吧(艺苑社所印之本描墨一向极夥,不独此例)。

成氏本显名首先是有翁方纲的万言题跋,然后是王壮弘先生以端方本对校后的结论。两大高手为何在此本上均有失明鉴?

覃溪的万言跋其实基本都是水分,也就是他拿这册当成笔记本了,其中所记众多皆与此拓完全无关,真正谈到成氏本的1/N内容又全是虚笔赞誉,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比较说明。猜当初友朋留此本予观,后又赠之,情感更多支配了逻辑,春秋笔法就多起来。为什么以秦刻本对校竟未发现端倪?秦刻有肥有瘦,覃溪手边或许正是瘦本,查得面貌不同之余更以为肥者在前。为什么手边四本宋拓对校仍不能看清?跋中一句透了底:“‘变’字擦痕,秋史本、秦敦夫本皆不见,无锡秦本有之”,可见那几本不是描走了形就是翻本,这样的对校能找到北才怪。

王先生的失误也是源于参照系,他对校之时所用为商务印端方本,如以原拓或今二玄社“中国法书选”所印新本来校,相信其结论必将彻底不同(我一一核过,那些所录的端方本“缺点”在新印本中实际都不存在,全为旧印本低质之误导)。《书法自学丛贴.正书》成书不久(大概在二印以后),此事即水落石出,再印乃以端方本替代,正显示了编者负责任的态度。大名成氏本也自此逐渐远离公众视野。

同情前人之余,想我辈能坐观如此众多之良拓精印,实该感谢时代。

顺道说一下,翁跋中提到陆恭亦曾集得大欧四碑宋拓,仲威先生在讲座中所言吴湖帆是史上集齐四欧之第一人亦是过赞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