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言难尽九成宫—李琪本与三井本考辨

 askmenoo 2017-06-14

一言难尽九成宫—李琪本与三井本考辨

一言难尽九成宫------李琪本与三井本考辨

                                           作者:文编工

小编喜欢买书,买得也比较杂,闲时常常翻翻。多年下来,感觉不少,单是书法字贴《九成宫醴泉铭》的不同版本就有十多种了,本想再查查资料,准备编个《九成宫版本知见录》,再配点图,整它个图文并茂,给大家来一点常识备料。随着研究的深入,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多,而手头的资料感觉越来越有限。要想做成一个完整的九成宫版本目录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并且发现有两个重要的版本——李琪藏本与日本三井听冰阁藏本(此本端方曾藏,又称端方本),差别明显,争议较大。当今**欧楷者不少采用的这两个版本,李琪本笔画壮实,三井本精瘦,有的书友干脆称之为肥本瘦本。据近现代的碑帖鉴赏家说李琪本为唐拓本,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最好的版本。而有的专家又说,九成宫最好的版本应是三井本,三井本字口清晰,拓工精卓,十分便于临**。而近世名家吴昌硕,溥心畲,许应曾也称三井本为海内第一唐拓本。当代书坛名家田蕴章先生又据家藏本对李琪本大加鞑伐,剜刻失真,随处可见,不胜牧举”“刻工拙劣,点画生硬,结体僵。而挺李方也毫不示弱:字画**,锋芒转折如新,神采弈弈,几可疑为唐拓。而且,自李本被世人重新发现以来,在大陆已风行多年,不知翻印了多少。这一连窜的争论,立刻引起了小编的考证癖好,小编决定将版本汇编工作停下来,放弃了五一休假,钻进了多年收集下来的故纸堆里,专门对这两个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根据资料的掌握的多少,研究的深入程度,自然推理,得出结论,不预设结果。争取能辨先后,分优劣,定真伪,弄个水落石出,解开肥瘦之迷!


                       (三井本)


                        (李琪本)

 先简顾一下九成宫的历史。

 九成宫,由隋仁寿宫改建,位于陕西麟游。长安西北160公里。山高林茂,地处幽深,避暑绝佳之所,惜素无水源。一日太宗无意之间在此以杖导地出泉涌。为此圣举,立碑作纪,魏征撰文,古稀之欧阳询书丹。这便是千古名碑---《九成宫醴泉铭》的来由。史载667年,太宗已逝18年,九成宫作了最后一次修缮,至此日趋冷落,至836年,发生山洪,九成宫正殿冲毁。离唐朝907年灭亡时还有七十年了。因碑石近于石灰岩质,并不十分坚固,估计,就是这次山洪造成了碑上身第一次断裂倾覆。不排除此前已发生断覆。自唐而降,朝代更迭,据现有拓片分析,碑身几经倒扶,碑脚断裂于明初。凡为天下名品之公产,世人多作盗毁贩夺谋利之举。碑成未久,据说便时有慕名捶拓之人。千年风雨,人为剜损修补,现已面目全非。已不复有欧公之遗韵。碑,由盛极而衰微,满目疮痍,还立在那里,供世人瞻仰。

现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的记载,对此碑的历代传存拓片进行一下梳理分析:

1, 碑身未断的拓本没有发现过。

2, 记载有三行宇胶的字,七行百姓的字,八行上爱的字,称为胶姓爱三字不损本,无传。

小编考:胶姓爱三字刚好处在第一条断裂线上,因此这个传说中的本子与碑身的第一次断裂有关。而这三个位于断缝位置的字没有被损坏,是为胶姓爱三字未损本。结合上文的山洪冲垮正殿事的时间来看,这个本子应为晚唐拓本。为此小编特此翻阅了田氏家藏本,发现胶姓爱三字完整,每字上恰好有一条细小的裂缝,田氏藏本是否就是胶姓爱本,小编无确实的资料作进一步考订。

3,曾得最旧的拓本,三行云霞蔽兮,蔽兮两字完好,五行王下西字完好。可定为唐末期拓本。

小编考:排在第一位的这个传世本子,就是本文将考鉴之李琪本。就是那个高士奇,赵怀玉旧藏明附马李祺本,清初高氏重装本(张彦生语)。李琪本为唐拓之说,始肇于此。张彦生为何将此本定为唐末拓本呢?因为此本最大的特点,就是霞蔽兮完好,五行王下的处于碑脚的容易风化西字完好,比当时代发现的最好的宋拓要完整三十余字。这些特点是其它各本没有的。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因避北宋初太宗赵光义讳,十五行之光武字,在光之周围加了一个方框框。而这个李琪本的字四周没有方框,所以断代在北宋以前,就为唐末了,分析也似乎有理。曾得最旧拓本,何为曾得?张彦生,北平琉璃厂专事碑帖拓片经营六十多年的从业者,过眼之碑帖无数,晚年将历年经营之碑拓善本记录文字整理成书,是为《善本碑帖录》。原来,这个李琪本就是从事碑帖生意的张彦生卖出去的,此为曾得之由。曾得两字,使的我疑窦生起,经营此道张彦生是否对此有意高估之嫌?暂不得而知。

4 ,次现所存最旧拓,较王胜芳第五行贽重的字完好本少损三十余字。与王氏本同时期的拓本还有三种:故宫宋装本,吕伯威本(后归北图),沧洲戴氏本(后归吴氏)

小编考:排在第二名的这个本子,总共有四个。这个王氏重字本,在李琪本未现世之前,可谓内闻名遐迩,光绪年间被称为北方第一,是公认的宋拓本,有海内第一本”“墨拓之皇之称号。而李琪本,比王氏本还要多出三十多个未损字,张彦生定李琪为唐末本,看似确有依据。

                                              (王胜芳本)

5 ,又次为第六行,栉风沐雨,字完好,十五行光武,字四周不刻圈,为北宋初拓本。栉字完好本很多,端方旧藏本,崇雅旧藏本,郭琅翕本,文嘉藏本,吴湖帆本等。

小编考:排在第三名的才是字完好本。栉字完好这一现象若与光圈同时出现,便视为北宋初拓本。栉字位于碑六行末,在碑底位置,极易泐损。李琪本栉字基本完好。端方旧藏本即本文之三井本,这个三井本,字也未加圈,据此记载栉字也完整。未加圈则早于北宋。我想,前人将三井本定为唐拓,除了字口清晰,字形精美之外,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三井本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三井本之字并不完整,字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泐损,完整程度仅占七成。三井本的时间可能会比北宋初要晚。至于容易涂抹的光圈,难定有无。观现存之三井本,霞蔽兮三字损得蹊跷,不似自然风化之迹,与后文葳蕤繁损伤之手法一致,且在离碑脚不远处的同一高度上。又因碑身下脚至明才初才倒扑,凭此分析,显系人为。为什么不损伤高处的字?因为高处字如有损,明摆着就是拓石利市之人所为,损低处,世人皆可无意为之,让世人责怪无门。大致可以推断,这六字之损,一人为之。如此可以断定,前霞蔽兮有损的字,后面葳蕤繁也必损。损毁的时间大抵为金石考证大为兴起的北宋晚期。

         6,栉字半损本为南宋,南宋时已沦为金地,金完颜亮太子名光英,又避字讳。光字圈被明显存挖粗。八行何必改作,字完好。南宋本又名榷场本,为金人与南宋江于长江边的交换之物。

小编考:排在第四名的为字半损本,若与光圈加粗同时出现,便定为南宋拓本。南宋时八行的字是完好的。作字位于八行之碑底。粗看三井本的光字无圈,细看也难分辨有无填补之迹,作字完好,看似早于南宋(金)拓本。

7, 栉字全损本及宋末元明初诸本:自二行高字,至末二行持字无断纹。

小编考:此诸本已超出本文所考。字至字,正好位于碑脚处的断裂线上。此线应为第二次断裂线。在明初后整个碑发生了一个大的坍塌。

8,翻刻诸本有四:

1)所见翻刻最旧宋拓本,为姚鼐跋本,目为唐拓,后归景贤,有印本。全碑有界格,又名九宫格,深刻完好。

2)赵子昂跋有正书局印唐拓本。十九行绝后光前字完好。

3)有正书局印翁同和跋本,为栉字完好本。

4)无锡秦氏乾隆刻家藏栉字本,几可乱真,拓本清初值银百两。

小编考:1九成宫宋时已有翻刻,当然是照唐拓,或照唐时的面貌翻刻,界格就是一例。查此两本界格,隐隐略略,时有时无。与深刻完好相去甚远。

          2)两本字皆毁,毁得干净,不留痕迹。光字不在裂缝上,而离裂缝甚远,似人为一次性凿毁。遍查两本,这种非碑脚,非断裂线处的全损之字,仅此而见。又查秦氏之翻刻本,光字无存。若两本是为宋初及唐末本,当时似无拓工有意损字而增拓片价值的作法。结合前文已载北宋初的光字讳例,小编完全可作此推测,一光字凿毁后,已觉不妥,另一字便改为加圈了。又查王彦坤编著《历代避讳字汇典》,有唐至五代此地无有君主避字讳者。

                                                    (三井本)

                                                    (李琪本)

                                          (秦氏翻刻本)

有关《善本碑帖录》的内容,考析至此。

接下来考析王弘壮《增补校碑随笔》有关九成宫的内容:

1, 此刻宋拓屡见,以北京故宫藏明驸马李琪本为最。

小编考:王弘壮定李琪本为宋拓本,是个比其它本子要好的宋拓本。

2, 北宋拓本:五行重译来字未损。

小编考:即上文提到的王胜芳重字本及同时之本,重字不在裂缝上,为自然的风化泐损。比较两本,李琪本字完整,三井本字上部已损。

3, 南宋拓本:二行长廊字未与石泐相连。三行侈字,五行王字,六行字,未损,十五行光武之字无处圈。二十二行字完好。

小编考:字的完好程度,三井本中只是栉字有小损,其余与上述一致。李琪本的字与上述完全符合。对于光字不加圈一说,与张彦生相背。字未损为南宋之说与张之半损之说不一致。南宋时圈已加大,岂有无圈一说,但完全有可能,南人因憎金人,故将拓本之字圈涂掉。

4 ,宋末拓本:首行字未损,六行字存半,八行作字未损。

小编考:查三井本,似乎情况比上述稍好。

5, 秦氏摹刻本有二,一肥一瘦。瘦为秦刻,肥为刻工于灯下私刻。

小编考:此一肥一瘦,非李琪本与三井本之一肥一瘦。

6 ,二十一行字的擦痕,李琪本无,其它各本明显。末行奉敕书字中竖笔当第二横处之右,微有曲缺,即原刻真。

小编考:字李本无擦痕,三井本十分明显。观此擦痕,恐系人为。字之细微之曲缺,两本皆有。

有关现成的记述,分别考析完成。

断代分析并结论如下:

李琪本:李琪本解放初入公藏,民国无印本。六十年代少有印刷,流传不广,八十年代始大量印刷,始渐为人知并风行海内外。九成宫碑大底断于晚唐,且初断时的胶姓爱三字未损本不传,而李琪本的胶姓爱三字几乎全损。说明李本至碑初断时年代不短。李琪本的可喜之处在于它完整程度,除了初始裂缝,与碑脚有字泐损而外,其余各字,几近完好。虽然,云霞蔽兮西字比所有诸本完整,比当时认为最好之宋拓王胜芳本少损三十余字,但也不能成为定为唐拓的理由。此拓恰好由张彦生经营过,断代上难免有失公允。张书已出版,流布较广,难免未有深究而从其论者。虽无圈,但圈字极易涂去,不留痕迹,所以难以定论。界格模糊,时有时无,显然与初刻时代相去甚远。断代的关健的证据在于十九行绝后光前,平白无故地铲脱一个显系避宋光义讳。因此,李琪本形成的时间应为公元976年以后(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以后)。即李琪本顶多是个北宋初拓本。

三井本:三井本初为端方所藏,后流入日本。民国有印本,日本有印本,五十年代台湾有印本。建国后之印本,应该是近几年的事。三井本的争议也不少,至今也有人一口咬定是唐拓,比李琪本早。持此说者大抵是是认为三井本所存之字字口干净清楚,结构优美多姿,行气自然,且笔划精细几至纤毫毕显,完全符合初拓的特征。而李琪本在后,字口已风化,棱角已失,拓出的字笔画自较宽。此说如从现实的经验来讲,似乎也有道理。但是,这是一个假设的结论,是一个凭经验,看表面而预设的结论。小编也一度陷入此局之中,差一点不能自拨。前人之论而乏力证者又不可轻易引用。偶然之间,发现这两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笔画边沿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描画。这一发现,就不能用字的完整程度来比对了,谁知谁多描,少描,说不定还有一个更早更精的唐拓母本照描呢。比对差一点陷入僵局之中。确实不能字字相对了。那就对泐损的痕迹吧。小编将能对的泐痕全都对了个遍。这真是个好办法,无一例外的发现,同位置泐口大小,三井本明显要大于李琪本,即有多余的风化剥落之迹。就凭这一点,三井本明显晚于李琪本。晚多少?参照王弘壮北宋本字未损的观点,又参照上文张彦生的字形断代情况进行推理:三井本之栉字位于完整与半损之间,即北宋初与南宋之间。以及小编对人为损坏六字之研究结论,可暂估为北宋末时期的作品。若为南宋,恐无此精工细作。金拓(南宋)墨色多不匀,不精(张彦生)。还有一个原因,北宋后期刻帖盛行,此本有严重的刻帖化制作精细的倾向。如不是有泐痕,完全就看不出该碑拓的石味了。李琪本则一派天然的石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三井本形成于北宋末期,经拓工精细描画的制作完成。三井本的形成于公元1127年前,即靖康元年以前。

                             (李琪本与三井本泐口大小的比较)


行文至此,两本的断代问题已基本解决,应无有多少出入。

真伪问题作如下分析结论:

小编专门对两种拓本细小的石纹行分析,结合目前翻刻最精的秦氏本。无论如何,秦本的石纹位置,形状,大小,有无与此两本皆有较大出入。此两本的石纹有隐显,拓后制作中,为美观起见对有些石纹行了弱化处理。但同样有迹象可寻,找出了他们的一致性。而秦本,生怕石纹不显存,刻意描画,蛇足之虑,终成确切之证。可以得出结论,李琪本与三井本,终是出自一块原石。因只有此方法,不作字的比对。因为两本皆有描画。对照字的细节会发生诸多的矛盾,容易陷入泥沼而难以自拔。这两个本子,字的肥瘦不同,精粗有异。但结构一致。风格一致。与历年所传的九成宫面貌相同,结合王弘壮字曲缺真本之说。因此,李琪本与三井本,均是出自于原石的真本。不是翻刻之本。

肥瘦问题作如下分析结论:

李琪本:虽拓本较早,但原碑字口多有不同程度的涣漫风化。拓成之后笔画比碑刻成之时稍粗。有一说是拓时用力过甚,笔画中纸入石过深而装裱时纸平复而使之加粗。为此小编做过多次试验,此说在实际操作中不成立。李琪本拓成之后,笔画多有描画,经过我仔细分析,此描画,只是增加了原拓的清晰度,而没有随意的改变原石的实际情况。此拓本为略有风化原石的实录之本。仅有一处泐口双勾勒之字的顶部,但不知勾于何时,概作识别文字之用。李琪本的笔划起始之处多合自然,多有浑然变化之内韵,非为石之风化使然,而为欧书的本然之特色所在。

三井本:至北宋末期,原石风化更加严重,笔画的原意损失加重。而此时精细的刻帖盛行,对碑拓的处理也产生了影响。拓工采用对笔画舍宽取窄的办法描画,此种办法,也不无道理。因为一画之边沿,多少有原笔画的残留。在拓本上或多或少留有印迹。此法后完成之字画粗细应与初刻成时相近似。所以说也就与李琪本的笔划粗细拉开了距离,产生了一肥一瘦的效果。但笔划的起收处,点挑等是否有臆测之处,是否欧公之原意,实难断定。拓工或许勾摹于精美的九成宫初唐之拓也未可知。或许制作时采用有者加精,无者照旧,以此为傲。但无论如何,此等精工细作,神彩焕发之字,是真处则传承欧意,有异之处确实也是一种对欧书的发展。 

                                     (三井本笔画描画图例)


总论:1)李琪本为北宋初拓。三井本为北宋末拓本。时间相差最大可能有150年。

     2两拓均为欧阳询九成宫原石之本。

     3)一本原拓照旧,一本拓后精工。故生肥瘦。

     4学欧若走浑厚壮美一路,学李琪本。若要参以奇丽幽远,加**三井本。李琪为体,三井为用。

            201653日于重庆惠爱文化书法教学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