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8月,茨威格移居巴西。时代的狂暴和混乱使他心烦意乱,为了重新获得内心的安宁,他必须试着找到另一条途径。就是在这样的寻找中,茨威格再一次拿起蒙田的随笔来。最初阅读蒙田的时候,他刚刚二十岁。当时,对于这个“欧洲近代散文之父”,茨威格并无好感。这一次无意中的邂逅却使茨威格的心灵得到莫大的慰藉。当时他正在写作《象棋的故事》《克拉丽莎》和《巴尔扎克传》。这三部很优秀的作品都没有完稿,茨威格将《蒙田》作为自己创作的最后遗言。他把书名定为《感谢蒙田》。通过对蒙田的阅读,他似乎再次找到了自我。四个月之后,茨威格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在巴西的寓所里双双自杀,作为对这个荒谬而残暴的世界的最强烈的反抗。我们似乎能够穿越时代,过滤时间,听到他那振奋人心的真正的呼喊。为了正义,为了人性,为了自由,为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一切遭受暴行和蹂躏的抗议和呐喊。 在中国,似乎没有任何一个德语作家能像茨威格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读者,即使是伟大的歌德,即使是曾经用超人动摇整个世界的尼采。他的文字其实极简练。他的文笔说不上优美,但你总觉得那里面有着振奋人心的力量,能真正使你感到生活美好,阳光温暖,友谊高尚,爱情神圣。茨威格并不是一位以文笔优美著称的作家,他所擅长的是那种空前绝后的心理描写。在写作中,他总是能够深入到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内心深处,总是能够格外敏锐地察觉到尼采的第七种孤独。 弗洛伊德试图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深入人的内心,找出里面暗藏着的魔鬼或者天使;茨威格则从文学的角度,以一个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的身份去深入一些人的内心,他们中有享誉世界的思想家,也有早已销声匿迹的贩夫走卒,他向我们展示的是人性的美好和崇高,是人在面对挫折和磨难时所表现的坚强不屈的意志。他认为,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能把自己打到。他用另外一种视角,我们这个时代早已遗忘的视角去描写那些失败了的英雄,他怀着火山一般的热情去歌颂只身对抗以加尔文为代表的整个社会的卡斯特里奥,去歌颂那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乞丐——旧金山的发现者苏特尔,他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将一万七千二百二十一名美国公民告上法庭,并起诉联邦政府,要求联邦政府对他的损失作出赔偿,共2500万美元(十九世纪中叶),并请求从开发出来的黄金中获得他应有的份额。他只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良知,不带任何偏见地告诉我们那些足可与胜利媲美的令人赞叹的失败!!! 作为一个被纳粹迫害和驱逐的作家,再没有人能像茨威格那样渴望自由,那样渴望去捍卫别人信仰自由的权利。作为一个已经被发了疯的欧洲抛弃了的犹太人,再没有人能像茨威格那样孤独无奈,那样黯然神伤。正是这样的抛弃和迫害使他回复到自我,回复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认真地去倾听自己的心灵。这种回复和思考使他的灵魂冉冉上升,迅速脱离那个恶俗而又荒谬的肮脏的世界,肮脏的时代。但是也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如此执着如此深情地热爱着那个世界,如此地希望赦免和宽容别人。他思考着自己,也在思考着整个世界。在世界把他放逐之后,他就和那个世界那个时代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肉体到灵魂。“谁描述了自己的一生,谁就是为了所有的人而活着;谁把他自己所处的时代表现出来,谁就是为了所有的时代。”似乎可以把这句话看作茨威格在写作《昨日的世界》时的心境。然而,这样的回顾和描述显然不够。那些文字虽然真实,但并没有使他摆脱心灵的焦灼。为了使他真正明白自我,真正喊出内心深处的宣言,那些来自上帝,来自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的声音,生活让他不得不接着思考,不得不对自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一切只是为了捍卫自由,为了捍卫自我。茨威格没有像他的好友罗曼罗兰那样积极热心地关注时政,后者在1931年发表了著名的长文《向过去告别》,在二战后名声再次大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他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犹太籍作家根本对那个时代无能为力。“你何必对你的时代的荒唐和残暴如此介意和沮丧呢?”他这样自我解嘲。这个想要使他的文字走遍世界的人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想必极度沮丧和痛苦。时代的一切对于我们的内心来讲都只是浮光掠影,没有任何权力能够剥夺自我,除了自己。因此,回到最内在的自我来吧! 蒙田说他最痛恨的文字便是自我表白,然而,他自己的三卷随笔却大多是自我表白。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是,蒙田从不标榜自我,从不让别人觉得他自己有多优秀多伟大。“一个作家只不过是一个人的影子。”茨威格这样写道。蒙田从不向别人兜售自己的思想和信仰。他能够和吃人肉的巴西人愉快地交谈,也可以和偏激的加尔文教派相处愉快。一个真正的人应该留下的不是成系统的哲学,不是优美的文学,而是自我本身。因此,蒙田格外推崇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没有留下教条,没有留下学说,没有留下法则,没有留下哲学,留下的只是一个真实的自我,只是一个在坚持不懈寻找自我的人。茨威格完美地继承了蒙田的这种追求。他从来没有在他的作品中宣扬他的信仰,他只是用简练的一个中学生便能看懂的文字忠实地来描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茨威格在文学上的真正贡献不是他留下了那么多无与伦比的传记,不是那些大家一致称赞的小说,而是他自己。我们之所以觉得他那些质朴的文字显得亲切,有力,优美,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就站在我们身旁的缘故。让我们真正感动的是他的精神,是他的善良的眼神,是他的真诚的坦荡的极愿意宽容的美好的心灵。 茨威格的思想不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深邃,他笔下的世界不及托尔斯泰广阔,他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不及屠格涅夫优美。他由衷地赞美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满怀激情地深入他们的内心为他们作传,使他们精神的丰碑永远驻立在人类前行的道路上,永远发散着英雄和希望的光芒,指引着黑暗中的人们行走。我们跟着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进行紧张而又危险的探索,一不小心我们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托尔斯泰笔下广阔的世界只是告诉我们人们怎样生活,他只是使我们思考,而不敢告诉我们答案,甚至不敢将希望给我们。只有茨威格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既不像阅读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容易激情和偏激,也不像阅读托尔斯泰那样广阔但是浮泛,更不像阅读屠格涅夫那样只是觉得文学的形而上的优美和慵懒,他使我们感到力量,感到生命的气息,感到内心深处的声音。因此,倘若有人因为寻找自我而一次次迷失,因为种种失望而不断丧气,大概会因为他笔下那些文字而愈发热爱他的罢?!这种爱是温暖的舒舒服服的爱,像阳光一样柔和而有力量,不像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爱那样使人觉得痛苦。 我自己曾经在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狂风暴雨式的思想冲击下迷失过,曾经因为和这个时代的格格不入无限痛苦。这些时候,是茨威格让我再次看到生活中的真实的阳光,它不像尼采笔下的阳光那样充满着超越和激情,但是使我觉得温暖。我就是在这样的鼓励中摸索着我前行的道路。茨威格只是在历史的尘埃中细心寻找,他为我们所有想要寻找自我,渴求自由的人找到一些朋友。他只是将那些若干个世纪之前的阳光投射到我们的身上,在黑暗中给我们光明的希望,在冬天给我们温暖。 和所有只是寻求自我,只是渴求自由的人一样,他也是一个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信仰超越时代的人!真真正正的大写的人! 感谢茨威格! -一颗向往自由的耀眼星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