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输穴子母补泻

 johnney908 2014-06-08
在运用五输穴进行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变通之法。
3.因时而用
《难经·七十四难》曰:“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是结合四季应用五输穴的方法。春夏之季,阳气在上,人体之气也行于浅表,故应浅刺井荥;秋冬之季,阳气在下,人体之气也深伏于里,故宜深刺经合。
另外,“子午流注”针法,也是以五输穴为取穴依据的时间针刺法。
二、原穴和络穴的临床应用
1.原穴应用
原穴对本脏腑、本经脉的急慢虚实证均有较好的调治作用。
2.络穴应用
络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治疗表里两经的病变。同时十六大络均有各自不同的主治病候,当十六络脉气血异常,出现相关的病候时,都可以取相应络穴加以治疗。任脉之络散布于胸腹部,故胸腹部病症可取任脉之络穴鸠尾调治;督脉之络从脊柱两旁经腰背上行散布于头,故腰背部和头部疾患可取督脉之络穴长强调治。脾之大络和胃之大络散布于胸胁,网罗周身气血,故全身疼痛不适可取脾之大络大包穴皮胃之大络虚里(乳根)穴调治。
3.原络配穴
病变经脉的原穴常与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配穴法”,为表里经配穴法的代表。主治表里两经的病变,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关于表里经原络配穴法组合中原穴与络穴的选择,一般应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按表里经脉病变之先后次序定原络
在表里两经同时出现病变的情况下,以先病经脉的原穴配后病经脉的络穴。
(2)以表里经脉病变的主次轻重定原络
即以主要病经的原穴(主)配次要病经的络穴(客)。
三、俞穴和募穴的临床应用
1.俞穴应用
俞穴全部位于腰背部足太阳经夹脊第一侧线上,故通常又称之为“背俞穴”。背俞穴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其表现可有压痛、敏感、迟钝、麻木、皮下组织变异等等,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很好的调治内脏疾病的作用。背俞穴的治疗特点主要是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同时,“五脏俞”还用于治疗所开窍的五官病、所主持的五体病。
2.募穴应用
募穴位于胸腹部,与相应脏腑的位置接近。如果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常常会以多种不同形式的阳性反应从所属募穴上表现出来。募穴的治疗特点是驱邪泻实,有通调脏腑、行气止痛之功。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急性实证。
3.俞募配穴法
针灸临床上,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称“俞募配穴法”。寓“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之义,为前后配穴法的代表。俞募配穴法,充分体现了经络的调节阴阳作用。二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对治疗阴证、阳证俱见的脏腑病证疗效颇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即阳病行阴,其治在腹募穴;从阳引阴即阴病行阳,其治在背俞穴。可见,腹募穴偏治腑病、阳证、热证、实证;背俞穴偏治脏病、阴证、寒证、虚证。这只是一般规律,因胸膈以上的背俞穴也可主治外感热证、喘急烦热、胸背引痛等阳性病证;腰脐以下的腹募穴也可主治虚劳羸瘦、遗精阳痿、崩漏、中风脱证等阴性病证。
四、郄会穴的临床应用
1.郄穴应用
郄穴具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双重作用。在诊断方面,许多急性或慢性病会在郄穴出现不同反应,为诊断疾病提供依据。在治疗方面,主要用于治疗本经脉、本脏腑的急性、发作性、疼痛性病症,其中阴经郄穴还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
2.八会穴应用
人之一身,本以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大组织结构而成。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为用。其中脏与腑互为表里,一阴一阳,共同主持机体的各种活动;而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凝;筋为脉之使,筋动则脉急,筋静则脉缓;骨为髓所养,髓充则骨实,髓虚则骨软。由此可见,八会组织的生理表现和病理变化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凡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病变,也都可取其相聚会的腧穴进行治疗。
3。郄会配穴
临床上,郄穴与八会穴也可相互配用,称“郄会配穴法”。
五、合穴的临床应用
下合穴是指大肠下合于足阳明经之上巨虚,小肠下合于足阳明经之下巨虚,三焦下合于足太阳经之委阳,胃下合于本经的足三里,胆下合于本经的阳陵泉,膀胱下合于本经的委中。下合穴主要用来治疗六腑病变。六腑病多实证,治疗则应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下合穴是手足六阳经之经气内通六腑之所,故临证用下合穴治疗急腹症,以通降腑气,多获良效。
六、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发生互通关系的八个腧穴。八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广泛,不仅主治本经脉循行所过的四肢躯干(包括内脏)、头面五官病变,也主治奇经八脉的有关病变,且为治疗所通奇经病证的首选腧穴。
1.内关配公孙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联络心包、三焦二经,调理三焦,宣上导下。穴通阴维脉,阴维脉从足至腹,行于胁肋、胸膈和咽喉,既主一身之里,又是手足三阴经之纲维。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联络脾、胃二经,调理脾胃,疏通肠道。穴通冲脉,冲脉亦行于腹、胸、咽喉部位,发病时,气从少腹上冲,状如奔豚,胸腹胀满,胃脘而痛。二穴合于心胸胃,并主治相应病变。
2.列缺配照海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属肺络大肠,系于咽喉。穴与任脉相通,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达咽喉。照海属足少阴肾经,通于阴跷,肾经和阴跷脉均与胸膈、肺系和咽喉相通。二穴合于胸膈、肺系、咽喉,并主治相应病症。
3.后溪配申脉
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与督脉相通。申脉属足太阳膀胱经,通于阳跷,二穴在体表均与眼、耳、头项、肩胛、腰背等相连系,故共同主治耳、目内眦、头项、肩胛及腰背的病症。由于二穴所在的经脉均与督脉相连,通达于脑,故也可主治心、脑、肝、肾的病症。
4.外关配足临泣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与阳维脉相通,阳维脉主一身之表。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通于带脉。两穴之经脉均连系于耳、偏头、胸胁,故共同主治耳、目外眦、偏头、胸胁的病症以及外感风邪引起的疾患。
现将八脉交会穴的配伍及主治病证列表如下:
八脉交会穴配伍主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