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网--我们为什么读的很慢

 pwcrab 2014-06-08

常听说有人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我等庸人徒有羡慕嫉妒之份,丝毫不敢奢望能有此近乎特异功能的本领。但书读得慢确实影响心情,降低学习效率。一本著作在手,迟迟见不到结语,再看看书柜里陈列整齐的待读书目,气馁自不待言。那么,我们为什么读得如此慢呢?

会不会读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并非每一本书都得从头到尾把每个字刻在脑海里,学会取舍尤为关键。看书要快,一要合理选择书的类别,二看充分利用目录树。所谓类别是指所读之书当是兴趣读物,否则不情不愿之下必然“啃”得辛苦。可是很多人不得不因为工作缘故读不想读之书,这就需要转换观念,视阅读为快乐之尝试。有人说,“读书之乐恰如男女之事,一,夜晚最惬意;二,多半在床上;三,其中佳趣不易向外人道也。”此处所言读书,必定是休闲之书。若是学术之大部头,坐在床上看不了几页,估计早已昏昏欲睡。同时,读书要想读得快,须得先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和核心观念,浏览目录并从中确定阅读重点章节、提炼全书精华的能力,能够加快阅读速度。

不够专注是沉静读书的大敌。专注的获得,决定于内外因共同作用。提防外因即减少外部干扰。外部干扰源起多头,一种外部条件是否被认定为干扰源,与阅读者的特质有关。有人非得在极为安静之环境方能阅读,一旦遭遇噪音,阅读速度立刻减慢;有人则不惧喧嚣噪杂之境,甚至为培养“抗干扰力”特意训练“闹中取静”之术。有人白天神清气爽,读书劲头十足;有人则喜做“夜猫子”,万籁俱寂中更能一享读书之乐。有人练就边听音乐边读书的“左右互搏”之术,有人必须一心一意才能徜徉书海。专注是提升阅读速度最具决定性的因子。正所谓“宁静才能致远”,烦躁不安的心灵,怎么可能和书籍建立“亲密关系”呢。随着现代通信手段的增多,人的生活状态常被切割为很多细小的碎片时段。邮件、短信、微信、电话、聊天软件、电视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发出召唤。若任由这些工具自由发挥功效,“大片完整”的时段几无可得。我们太贪图于保留与外界联系、沟通的渠道,害怕关闭一切联络方式带来的“人际交往灾难”,虽然明知大多数的提示音都是无用甚至有害的,但宁愿牺牲自我的“专注”而换取他人的“关注”。注重内因即阅读者对心境的呵护。朱熹总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鲁迅更是在朱熹的“读书三到”上增加了手到、脑到,可见聚精会神的重要性。只有心平气和地投入阅读的世界,才能心无旁骛地沉醉于作品之中。而心的宁静,源自阅读的动力须得是自动自发,认同阅读是自我修行的历程,这才不会一边看书一边数页码,完成规定数量后立马抛下书本,犹如关押多年的逃犯刑满释放,再多待一刻都是煎熬。更重要的是,专注会带来轻松。沉浸于书籍中忘记时间的存在,这种“流体验”会带来身心的愉悦----阅读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成为惬意的享受。

读得慢显然不止上述原因,更多诱因与个人禀赋有关。下列影响因素就因人而异一,阅读方式。有人喜欢逐字阅读,深怕错过任何有用的信息;有人选择跳跃式阅读,从大块文字中快速提炼出核心句词。有人爱在心里默默“朗读”,然后将文字重新串联以领会其意;有人则扫描式默读;开车族则钟爱“懒人式”的有声书。有人喜欢纸质读物,有人则迷恋电子书籍。尼古拉斯愠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就指出“纸面转移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的专注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阅读方式改变所产生的影响,有时超过我们的想象。二,知识存量。知识储备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阅读速度的快慢。若阅读者对一本书发布的信息较为熟悉,即背景知识的基石很牢靠,那么阅读障碍会大大减少;反之,每隔两句就要停下来纠结某一专用名词的寓意,阅读会变成极为痛苦的百度百科之旅。特别是那些涉及跨学科知识的书籍,对于阅读者的知识结构是严峻考验。当然,若能于阅读过程中不断“偶遇”、“邂逅”那些曾学过却快速遗忘的“熟悉的陌生知识”,眼前一亮的欣慰感和成就感能持续加快阅读进度。三,最后期限。阅读一本书是否有时间限制,会改变阅读者头脑中的紧张感。很多人都有过考前快速翻完一本厚厚教科书的经历,这就是时间紧迫带来的成就感;反之,对一本书的阅读期限不加限制,拖延心态会逐渐蔓延,或许到“地老天荒”也走不到书的尽头。四,翻译质量。经翻译的著作,阅读速度与译者水平息息相关。中国出版界的繁荣,毁掉了很多国外学者的经典巨著,其翻译之惨不忍睹,让人不禁为原作者“纠心”。且不论译者文采如何,单论文字的可读性就要打上大大的问号。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外语精通者不精通专业,而专业精通者写不出好中文。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使得阅读翻译作品有时真是让人“不寒而栗”。五,纸张。书籍的纸张是经常被忽视的要素。电影《编舟记》中男主角松田龙平饰演的马缔光也为字典选择合适纸张时提出种种精细要求:好的纸张不仅要有清凉质感和略有弹性,且薄如蝉翼而不透,滑如蛋白而不粘。这正说明书籍纸张不仅对读者爱上作品有多重要,且对提升阅读者的方便性更是关联甚大。若纸张粗糙、过白、掉毛、掉粉、掉屑等,既影响阅读心情,又分散阅读注意力。

错误认知往往令阅读者深陷泥沼却无法自拔。例如,人们总认为入门级的科普读物比专业著作容易理解,阅读起来会更畅快,速度自然不在话下。但好的科普读物并不多见,这就导致囫囵吞枣看完很多入门书籍后盲点多多,或者根本没兴趣读下去。反倒是有些看似吓人的原典,阅读者克服掉最初的艰难后,迎来一马平川,能酣畅淋漓地尽享经典之奇妙。再如,围绕某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主题阅读”,表面看来因各读本具备共同背景知识故能实现“跳跃式阅读”,可不同作者对于同一问题的观点差异会增加理解的困难。一旦思考与阅读交替呈现,大量纠缠不清的论点迫使阅读者必须放慢速度,以求厘清搅成一团的“思想乱麻”。

在事事追求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读书这一古老传统却在部分人的生活中慢下来甚至完全停滞。通常人们理解:书读得快与慢,不是本质问题;从书中真正读懂了什么,才是关键。更何况,无论读得再快,阅读速度总是远远落后于书籍出版的速度。可是,读书的快慢,反映了阅读在一个人生活中的占比,背后折射出阅读者是否会读书。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无论是值得慢读的经典,还是大多数人钟爱的通俗读物,一定的阅读速度对改善生活的多样性助益颇大。



读书荐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44-801281.html
上一篇:菜鸟问毕业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