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人格作担保”等于“用性格作担保”吗?——兼谈性格与人格的关系

 芙蓉书阁 2014-06-08

邓旺林

    某教师(下简称“LS”)给学生上“生涯规划”课,在说明什么是性格时说:“性格,也称为人格,是一个人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和与其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在对性格做了更具体的解释后,LS又以嘲讽的语气说,“我们常听人说:‘我用人格作担保’。说‘我用人格作担保’那不就等于是说‘我用性格作担保’吗?”显然,在这里LS是以性格与人格同义为根据推出“用人格作担保”等同于“用性格作担保”的结论,从而否定“用人格作担保”的说法,同时也强调了性格与人格的同一性。我们认为,LS所说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性格,也称人格”本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授课中应当如何对待或处理?“用人格作担保”是荒唐可笑的吗?“用人格作担保”等同于“用性格作担保”吗?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一、“性格,也称人格”—— 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

在心理学领域,关于性格与人格的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同一关系说

这种观点认为:性格与人格同义,二者为同一关系。“性格,也称人格”就是表达这一观点的典型说法。

据说国外心理学界颇为流行这种观点。有人指出:“至今,在西方心理学中,“性格”与“人格”还常常混淆或替代。”[1] 在对性格与人格作同义理解时,“西欧大陆心理学常用性格取代人格,北美和英国心理学则常用人格而不用性格。”[2] 我国现行心理学教材中也有一些是将性格等同于人格的。

2.包含关系说

这种观点认为:人格不等于性格,性格只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3] 便是表达这一观点的典型说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智贤(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版)[4]、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编)《社会心理学》(第二版)[5] 等均持此说。

由此可见,在心理学领域里,性格与人格是否具有同一关系,存在两说,至今未有定论。这主要是由于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的人格“至今无公认的适当定义”。[6] 据著名美国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G·W·Allport1937年的统计,心理学界给人格下的不同“定义”多达50个。此后,心理学界又还继续给人格下了不少“定义”。

解决性格与人格的关系问题的争议,似可从区分广义的人格与狭义的人格入手。即:狭义的人格与性格为同一关系,而广义的人格与性格为包含关系。《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就是这样做的:“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质的独特综合,包括需要、气质、性格、能力。……狭义的人格与性格同义。”[7]

将人格分为广义的人格和狭义的人格,这反映了用同一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这一现象。不过,对于人格的广义与狭义之分,目前学术界仍未有统一的意见。

我们认为,对于一个有争议的学术性问题,在作学术研究的时候,应当允许各抒己见(当然不是无条件的固执己见);但是,在课堂授课时,如果不是作专题讲座,则不妨避开其中有争议之处(有不少心理学教材就没有谈及性格与人格的关系问题),如果确实无法或不愿避开它,那就应当将其“尚有争议”这一点向学生略加说明。

二、“用人格作担保”并不等于“用性格作担保”

说“用性格作担保”无疑是有些滑稽、荒谬。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只听人说过“我用人格作担保”却没有听谁说过“我用性格作担保”(除非他是在开玩笑。而这正好说明不能将“用人格作担保”等同于“用性格作担保”)。这与“人格”和“性格”两个词的用法不同有很大关系。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人格”多用为褒义词,而“性格”多作为中性词语;“人格”一词往往含有道德评价的意味,而“性格”一词则不然。例如,当我们说某人有或没有“人格”时,说的就是这个人有或没有良好的人格,即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品格之类,褒贬的色彩极为鲜明;而我们说一个人有或没有“性格”时,却并不一定含有褒扬或贬斥的意味。

LS之所以否定“用人格作担保”的说法,是因为他认为“说‘用人格作担保’就等于是说‘用性格作担保’”。既然“用性格作担保”是荒谬的,那么,与“用性格作担保”同义的“用人格作担保”当然也同样是荒谬的了。其实,“用人格作担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习惯性用语。20001124日《人民日报》上《人民日报》记者董洪亮《让有志青年都念得起大学――我国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综述》一文的“编者按”中就有这样的话:“信用贷款,首先是讲信用。信用意味着用人格作担保。因此,它也是学生体验自尊、锻炼自立能力、培养优秀品德的一个机会。”我们并没有觉得这里所说的“用人格作担保”有什么荒谬之处。

前面已经指出,LS得出“说‘用人格作担保’就等于是说‘用性格作担保’”这一结论的根据,乃是性格与人格具有同一性(即“性格,也称人格”):性格是人格,人格也就是性格。既然如此,“用人格作担保”当然也就等于说是“用性格作担保”了。听起来振振有词,遗憾的是,我们只能说它是“似是而非”,因为它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着重了解一下人格一词的多义性。用同一词语或同形词表达不同的概念的现象,如果不作严格的区分的话,不妨都视为一词多义。词语的这种多义现象是极为普遍的。性格与人格就存在这种情况。

《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指出:“性格(character)源于拉丁文charakter一词,意为铬刻、标记、特性,即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8]“性格”有时是作为文艺学概念出现的(“在文学理论中谈到性格时,往往就是指作品中的人物,或有特征的人物。”[9]),不过,就日常的应用而言,性格大都是属于心理学方面的一个概念。这从《现代汉语词典》对性格所作的解释中可以看得出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性格只有一个义项:“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英勇、刚强、懦弱、粗暴等。”顺便说一下,《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说性格“通常有两种含义”:“(1)指人格的一部分,即个性最主要的特征和核心部分,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独特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就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2)性格与人格是同义词。”[10]严格说来,这里所反映的只是人们对人格的两种理解(联系其对人格的解释可知,前一人格是广义的人格,而后一人格则属狭义的人格),而并没有揭示性格的歧义。

然而,“人格”的多义现象,可就复杂多了。

有研究者指出,中文中的“人格”术语是现代从日文中引入的,而日文中的“人格”来自对英文“personality”的意译,而英语中“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persona”,本意是指面具 (mask),即戏剧表演时演员所戴的面具,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而后引申为演员所扮演角色的特征。

由此可见,“人格”最初为文艺学的概念。后来它似乎是退出了最初的应用领域,而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不但活跃于心理学领域,还常用于伦理学、法学等领域。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得到了反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格”一词就有三个义项:(1)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2)个人的道德品质。(3)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其中,第一个义项属于心理学的解释,按这种解释的“人格”属于心理学上的概念;第二个义项属于伦理学的解释,按这种解释的“人格”属于伦理学上的概念;第三个义项则属于法学方面的解释,按这种解释的“人格”属于法学上的概念。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人格概念多为伦理学意义的人格。指的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 [11](按照《现代汉语》所解释的伦理学意义的人格,可说是狭义的伦理学意义的人格。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更多的往往就是这种人格概念,有人称之为“道德人格”)。它属于“从道德和伦理的视觉出发对人的评价性的概念(如人格高尚或卑劣)”[12] 它与性格结构中的态度特征(指个体在对待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和对待工作、学习、劳动、事业等方面的特征。似可称之为态度性性格)有着密切联系。

“用人格作担保”中的“人格”显然并非单纯的心理学意义的人格,而是伦理学意义的人格或者说是伦理学意义的人格与法学意义的人格的结合。尽管伦理学意义的人格与法学意义的人格都和心理学意义的人格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伦理学意义的人格),但它们之间并非同一关系,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总而言之,“性格,也称人格”中的“人格”属于心理学领域的概念,而“用人格作担保”中的“人格”却并非心理学上的概念,二者并无同一关系。因此,由“性格,也称人格”并不能推导出“说‘用人格作担保’就等于是说‘用性格作担保’”的结论。我们说某教师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就在于其错误地理解了“用人格作担保”中的“人格”,把并非心理学意义的人格混同为心理学意义的人格,从而将“用人格作担保”改为“用性格作担保”,将“用性格作担保”所具有的荒谬性强加到“用人格作担保”的头上。

附注

1王有智、欧阳仑主编:《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修订第二版)[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7.车博文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第288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50页

4、6.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二版,第48页

5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8、10.同2,第429页

9童庆炳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P285

11罗国杰主编:《伦理学名词解释》[M],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P111

12同2,第287页

 

——本文发表于《广东中等农业教育》2007年第一期(总第23期)P34—37 (发表时未录注释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