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医理、临床辩证分型、论治及方剂(一)下

 johnney908 2014-06-09

糖尿病糖尿病医理、临床辩证分型、论治及方剂(一)下

 

 

(六)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又联络---手阳明大肠经----

(七)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又联络---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糖尿病医理、临床辩证分型、论治及方剂(一)下


糖尿病医理、临床辩证分型、论治及方剂(一)下

糖尿病医理、临床辩证分型、论治及方剂(一)下

糖尿病医理、临床辩证分型、论治及方剂(一)下

    五脏之脉皆以微小如络脉孙脉而为糖尿病。是因为气不能充满于营,而内有郁热以铄之。故诊以脉实大者为顺。虽病久可治。若脉虚小坚则精枯血竭。不能耐久。故糖尿病皆起于不足。所以内经灵枢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皆柔弱者,是指天元形体元气不足或天地之气不充,大气不足,五脏气馁,则阴虚生内热,邪易干正。
    下引用邪气干正之论述,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糖尿病的脏腑病变过程:
    邪气自经传舍于输,则六经为之不通,而肢节腰脊,为痛为强。邪气留而不去,传舍于冲脉之在脊最深者---伏冲之脉,体重身痛。邪气自经入脏,则传舍于肠胃,而为奔向腹胀之病。寒则澄澈清冷,水谷不分,故为肠鸣飧泄,食不化;热则浊垢下注,故为溏为麋,以麋秽如泥也。
    邪气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如疟痞之属。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不可胜论。
    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胀满,雷引,故时切痛。邪着孙络成积者,其积能往来上下,盖积在大肠、小肠之络,皆属于经,其络浮而浅,缓而不急,不能句积而留止之,故移行于肠胃之间,若有水则凑渗注灌,濯濯有声。若有寒则为胀满及雷鸣相引,时为切痛。
 
    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其着于肌肉之间的缓筋,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肠胃募原,痛连缓筋,饱则内充外舒,故安,饥则反是,故痛。
    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其着于脊骨内之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
    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输脉者,所以通血气,若闭塞不通,则津液干壅。)
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厥气生足,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此言寒气下逆之成积者也。厥气,逆气也。寒逆于下,故生足,谓肢节痛滞不便利也。由胫寒而血气凝涩,则寒气自下而上,渐入肠胃,肠胃寒则阳气不化,故为胀,而肠外汁沫迫聚不散,则日以成积矣。)
    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胃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此言食饮、起居失节之成积者也。卒然多食饮,谓食不从缓,多而暴也、肠胃运化不及,则汁溢膜外,与血相搏,乃成食积,如婴童痞疾之类是也。又或起居用力过度,致伤阴阳之络,以动其血,瘀血得寒汁沫相聚于肠外,乃成血积,此必纵肆口腹,及举动不慎者多有之。)
     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此言情志内伤而挟寒成积者也。寒邪既中于外,忧怒复伤其内,气因寒逆则六经之输不通,暖气不行则阴血凝聚,血因气逆而成积,此必情性乖戾者多有之也。)其生于阴者,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言情欲伤脏,病起于阴也。伤心者病在阳,伤肺者病在气,伤肝者病在血,伤脾者病在营卫,伤肾者病在真阴,凡伤脏者,皆病生于阴也。)
 
     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邪气之中人,高下有度∶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也。)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阴之与阳,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或于阴,或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此言邪之中于阳经也。手、足六阳,俱会于头面,故为诸阳之会。凡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故中于面则自胸腹下行于阳明经也,中于项则自脊背下行于太阳经也,中于颊则自胁肋下行于少阳经也。脉遍周身者,惟足六经耳,故但言足也。)
     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膺在前,阳明经也;背在后,太阳经也;两胁在侧,少阳经也。中此三阳经与上同。)中于阴者,常从臂始。夫臂与,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此言邪之中于阴经也。,足胫也。淖泽,柔润也。臂内廉曰阴,手、足三阴之所行也。其皮薄,其肉柔,故邪中于此,则伤其阴经。)
      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入于阴经,脏气实不能客,还之于腑,故曰∶“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邪中阴经,当内连五脏,而脏气固者,邪不能客,未必动脏,则还之于腑,仍在表也,故邪中阳者溜于三阳之经,邪中阴者溜于三阴之腑,如心之及小肠,脾之及胃,肝之及胆,包络之及三焦,肾之及膀胱,此以邪中三阴,亦有表证,明者所当察也。)
     邪之中人脏者,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相感触,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此下言邪之中于五脏也。然必其内有所伤,而后外邪得以入之。心藏神,忧愁恐惧则神怯,故伤心也;肺合皮毛,其脏畏寒,形寒饮冷故伤肺也。若内有所伤而外复有感,则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在表则为寒热疼痛,在里则为喘咳呕哕等病。)
    有所堕坠,恶血留内,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肝藏血,其志为怒,其经行胁下也。)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脾主肌肉,饮食击仆者伤其肌肉,醉后入房,汗出当风者因于酒食,故所伤皆在脾。)
    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肾主精与骨,用力举重则伤骨,入房过度则伤精,汗出浴水则水邪犯其本脏,故所伤皆在肾。)
    五脏之中风者,阴阳俱感,邪乃得住。(此承上言必由中外俱感,而后邪乃得往。往,进也。)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形。
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皆邪气之所生也。(一脉,犹言一经也。邪气,即风也。虚邪贼风,善行数变,故其为病变化无穷。)
    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从冲后来者为虚风,其中人也甚,故深入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合而自去,谓邪与正合,而正胜之,故自去也。)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洒淅,寒栗也。邪之中人,变不可测,故无分皮肉筋骨,着则为病也。若与卫气相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皆邪气也。曰“寒则真气去,去则虚”。 
    盖气属阳,人以气为主,寒胜则阳虚,所重在气也。阳气既虚,则阴寒搏聚于皮肤之间矣。)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邪之在表者其气外发,或腠理开,则汗为不敛;或毫毛动摇,则毛瘁而败;或气往来行,则流而为痒;或邪留不去,则痛而为痹;若卫气受伤,虚而不行,则不知痛痒,是谓不仁。)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虚邪若中于半身,其入深而重者,则营卫衰,真气去,乃发为偏枯,若邪之浅者,亦当为半身偏痛也。)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痛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邪中于外者必寒,气蓄于内者必热。寒邪深入,与热相搏,欠留不去,必内有所着,故寒胜则伤阳而为痛为枯,热胜则伤阴而为脓为腐,其最深者内伤于骨,是为骨蚀,为侵蚀及骨也。)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有所疾前筋,谓疾有始于筋也。筋之初着于邪,则筋屈不得伸,若久居其间而不退,则发为筋溜。筋溜者,有所流注而结聚于筋也,即赘瘤之属。下仿此。)
    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邪有所结,气必归之,故致卫气失常,留而不反,则蓄积于中,流注于肠胃之间,乃结为肠溜。)
    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其有久者,必数岁而后成也。然其始也,按之虽柔,或上或下,已有所结;及其久也,气渐归之,津液留之,复中邪气,则易于日甚,乃结为昔瘤。昔瘤者,非一朝一夕之谓。)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又有按之而坚者,其深中骨,是气因于骨而然。骨与气并,其结日大,名为“附骨疽”也。)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又有结于肉中者,则宗气归之。宗,大也。以阳明之气为言,邪留为热则溃腐肌肉,故为脓;无热则结为粉浆之属,聚而不散,是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虽有常名,而发无常处。无常处,则形证亦无常矣,此所以变化无常也。)
 
   

     ○消证以渴为主,而分气血,故血分亦有渴者。淋证以淋为主,而分气血,故血分有不渴者。(汪庵)消病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肾。又有五石过度之人,真气既竭,石性独留,阳道兴强,不交精泄,谓之强中。消渴轻也,消中甚焉,消肾又甚焉,若强中则其毙可待矣。(《仁斋直指》)

     ○八卦之中,离能物;五行之中,火能焚物;六气之中,火能消物。故火之为用,燔木则消而为炭,焚土则消而为伏龙肝,炼金则消而为汁,石则消而为灰,煮水则消而为汤,煎海则消而为盐,干汞则消而为粉,熬锡则消而为丹。故泽中之潦,涸于炎晖;鼎中之水,干于壮火。盖五脏,心为君火正化,肾为君火对化;三焦为相火正化,胆为相火对化。得其平,则烹炼饮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则燔灼脏腑,津液竭焉。故入水无物不长,入火无物不消。夫火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甚于中,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甚于外,为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则消及肺;中甚不已,则消及脾;下甚不已,则消及肝肾;外甚不已,则消及筋骨。四脏消尽,则心自焚而死矣。故《素问》有消瘅、消中、消渴、风消、膈消、肺消之说。消之证不同,归之火则一也。消瘅者,众消之总名。消中者,善饥之通称。消渴者,善饮之同谓。惟风消、膈消、肺消三说,不可不分。风消者,二阳之病也。又曰∶二阳结谓之消。此肠胃之消也。善食而瘦者,名曰食,此肌肉之消也。膈消者,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此膈膜之消也。肺消者,心移寒于肺,饮一溲二者死。膈消不为寒所薄,阳气得宣散于外,故可治;肺消为寒所薄,阳气自溃于中,故不可治,此消及于肺脏者也。又若脾风传之肾,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名曰蛊,此膏液之消也。夫消者必渴,渴者有三∶有肥甘之渴,有石药之渴,有火燥之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传为消渴,此肥甘之渴也。夫石药之气悍,适足滋热,与热气相遇,必内伤脾,此药石之渴也。阳明司天,四之气,嗌干引饮;少阳司天,三之气,炎暑至,民病渴;太阳司天,甚则渴而饮水;少阴之复,渴而欲饮;少阳之复,嗌络焦槁,渴饮水浆;又伤寒五日,少阴受之,口燥舌干而渴;肾热病者,苦渴数饮;此皆燥热之渴也。膏粱之人,多肥甘、石药之渴;藜藿之人,多燥热之渴,二者虽殊,其实一也。(张子和)

     造化之机,水火而已。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水为湿为寒,火为热为燥。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故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则易交也。交为既济,不交为未济。不交之极,则分离而死矣。消渴证不交,火偏盛也。水气证不交,水偏盛也。制其偏而使之交,治之良法也。(何伯斋)

      五脏、五志之火,皆有真液以养之,故凝聚不动。而真液犹赖肾之阴精,胃之津液,交灌不竭。若肾胃之水不继,则五脏之真阴随耗,五志之火翕然内动,上、中、下三消之病作矣。(《见闻录》)

     ○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着;始于胃,而极于肺肾。始如以水沃焦,水入犹能消之;继则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至于饮一溲一、饮一溲二,则燥火劫其真阴,操立尽之术,而势成矣。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则水无输泄,而为肿满;关门不闭,则水无底止,而为消渴。(喻嘉言)

     可见,糖尿病发展是一个阴损气耗阳伤的慢性过程。而且是牵涉到整个人体全身心的疾病,如果没有中医的整体观, 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观,糖尿病根本就是无法战胜的。
   
二,临床辩证分型
 
     糖尿病发展是一个阴损气耗阳伤的慢性过程。用什么1型和2型来辩证分型很不科学也很不准确。中中医理论来辩证分型则既科学也准确,并且符合大道至简的原则。

   一是轻微的阴损气耗的脾瘅阶段,二是脾瘅日久二阳燥结,损伤内脏的三消并发阶段。三是营气已伤,渐入卫气,血分发渴,对肝和心脏损伤有所症见,浅入皮肉,深则入筋骨,进而引发人体全系统疾病。危急症如心梗,脑梗,酮中毒,肾心衰竭,严重突发低血糖等。第二和第三阶段可见于阳伤。所以概括讲就是,阴损气耗---阴损气耗加阳损气耗---阴阳两损气耗快油尽灯枯的重症阶段

   具体分述如下:

一是轻微的阴损气耗的脾瘅阶段,瘅为内有郁热。阴气上升,内热损耗气机,精血上溢则口甘,下溢则尿甜,检查可见血糖偏高,归于足太阴脾经之病。控制血糖,治之以兰等清新之气,即可治愈。 内经博议-清-罗美 > 9-卷之四 述病部下:内热不解。则外消肌肉。若肥贵人则膏粱甘脆,发热以致之。亦谓之消瘅。此病与三消异。盖此以心肾肝三经之阴虚生热所致。故所谓热中、消中者。其不可服芳草石药也。若服之则撄其发癫发狂。使急疾坚劲之气。激之为剽悍。

二是阴损气耗脾瘅日久,二阳燥结,发为损伤内脏的并发症阶段----三消,消则消铄肌肉。此时,除原有的足太阴脾经之病,则要加上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之病,主要表现是血糖偏高,加上相关腑脏损害的并发症表现。上消有肺消,隔消等症,除寒如肺引起的肺消之病难治外,余均可治。中消有胃消,肝胆病等症,下消有肾消等症。此时病可入营卫,若入卫气,影响血分,较为难治。实际上三消多症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所以治疗上应三焦兼顾,辩证分型三消同治,重点控制血糖,结合并发症治疗,大部分可治愈。不可逆肾衰竭难治。

    经曰∶二阳结,谓之消。(结,结热也)二阳者,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又有燥结者,肺与大肠为表里也。有气分渴者,因外感传里,或服食石燥,热耗津液,喜饮冷水,当与寒凉渗剂,以清利其热,热去则阴生,而渴自止矣;有血分渴者,因内伤劳役,精神耗散,胃气不升,或病后胃虚亡津,或余热在肺,口干作渴,喜饮热汤,当与甘温酸剂,以滋益其阴,阴生则燥除,而渴自止矣。

      消渴小便甜者,医多不知其故。《洪范》曰∶稼穑作甘。人之食后,滋味皆甜。若肾气强盛,则上蒸化成精气,其次为脂膏,又其次为血肉,其余则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者,血之余气也。咸者味之正也。若肾气虚冷,则无力蒸化,谷气尽下而为小便,故味甘而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犹如乳母,谷气上泄而为乳汁,其味甜;消渴病者,谷气下泄而为小便,其味亦甜,此皆精气不实于内也。且肺为五脏之华盖,暖气上蒸则肺润;若下元虚冷,则阳气不能上升,故肺干而渴。《易》于否卦言之矣,干上坤下,阳无阴不降,阴无阳不升,上下不交,而成痞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以版覆之,则暖气上腾,故版能润;若无火力,则水气不能上升,版不得润。火力者,肾之强盛也。常须温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可免干渴之患。(许学士)

      消有阴阳,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饥者,曰消谷;小便淋浊如膏者,曰肾消。凡此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阴虚,是皆阳消之证也。至于阴消之义,则未有知之者。盖消者消烁也,亦消耗也,凡阴阳血气之属,日见消失者,皆谓之消,故不可尽以火证为言。如《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此正以元气之衰,而金寒水冷,故水不化气,而气悉化水,岂非阳虚之阴证乎?又如《邪气脏腑病形篇》言∶五脏之脉细小者,皆为消瘅。岂以细小之脉,而为有余之阳证乎?此《内经》阴消之义,固已显然言之。故凡治消证,必当察其脉气病形,但见本元亏竭,及假火等证,必当速救根本,以资化源。若但知为火,而专务清凉,未有不败者矣。(张景岳)

      凡消病日久,能食者,末传脑疽背疮;不能食者,末传中满鼓胀,皆不治之证也。(《圣济总录》)

      或问∶末传痈疽者何故?此火邪胜也,其疮痛甚,或溃赤水是也。末传中满者何故?此上、中二消,治之太急,寒药伤胃,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起也。(李东垣)

      上消心火亢极,肺金受囚,饮一溲二者死。中消胃阳独旺,脾阴困败,下利而厥,食已善饥者死。下消肾阴枯涸,邪火煎熬,精溺时泄,如油如脂者死。(《医学六要》)

     内经博议-清-罗美 > 9-卷之四 

   内经消自为一种。即后世所谓三消也。如气厥论之肺消、鬲消。奇病论之消渴。此上消也。多饮而渴不止者也。

    脉要精微论:痹成为消中。师传篇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善饥。此中消也。 

    溲便频而膏浊不禁。肝肾主之。此下消也。 

    夫三消之成。皆以水火不交。偏胜用事。燥热伤阴之所致。而要之五行之气相乘。阳胜固能消阴。阴胜亦能消阳。如风木乘二阳胃为肌肉风消。心移寒于肺饮一溲二为肺消。则亢阳之衰而金寒水冷之为也。故由其燥热伤阴而气不化水为消。亦由阴邪偏盛。阳不帅阴而水不化气为消。其谓一也。

  瘅又为一症。有脾瘅。有胆瘅。脾瘅者。口甘肥美之所发也。肥令人内热。甘令人中满。中满郁热。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草性味甘寒。能利水道。其清气能生津止渴。可除陈积蓄热也。胆瘅者。口苦。以肝取决于胆。而数谋虑不决则胆气虚。虚则其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胆之脉会于咽也。

参考五脏六腑,五行关系以及病变表现 糖尿病医理、临床辩证分型、论治及方剂(一)下

《圣济总录》卷第五十八·五十九·消渴门 消渴统论

   消瘅者膏梁之疾也,肥美之过积为脾瘅,瘅病既成,乃为消中,皆单阳无阴,邪热偏胜故也,养生之士,全真炼气,济其水火,底于适平,若乃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所受乎天一者,既已微矣,复饫肥甘,或醉醇醴,贪饵金石以补益,引温热以自救,使热气熏蒸,虚阳暴悍,肾水燥涸,无以上润于心肺,故内外消铄,饮食不能滋荣,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一曰消渴,以渴而不利,引饮过甚言之,二曰消中,以不渴而利,热气内消言之。三曰肾消,以渴而复利,肾燥不能制约言之。此久不愈,能为水肿痈疽之病,慎此者、服药之外,当以绝嗜欲薄滋味为本。

消渴:渴而引饮,乃复溲少是也,得之五石之气,内燥津液,肾气不化,故渴甚而溲少也,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有消渴烦躁、消渴口舌干燥、消渴腹胀、消渴后虚乏、消渴小便白浊、虚热渴、暴渴、胃热渴、久渴、渴利、消渴后成水、消渴后成痈疽诸侯。

消中:病消中者,不渴而多溲,一名内消。以邪热熏烁五脏。然后外及肌肉形体也。得之年少饵石。房室太甚。真气耗惫。石气孤立。结于肾则实。肾实则消水浆。故不渴而小便利多。不得润养五脏。使所食之物。皆消为小便。治宜滋肾水养津液。则瘥。

消肾:消肾者。由少服石药,房室过度。精血虚竭。石势孤立,肾水燥涸。渴引水浆。下输膀胱。小便利多,腿胫消瘦。骨节酸疼,故名消肾。

《圣济总录》卷第五十四·三焦门

三焦统论 三焦病

三焦约、三焦咳、三焦胀、三焦有水气、三焦俱虚、上焦虚寒、热结、中焦虚寒、热结、下焦虚寒、热结

三是病入卫气,影响血分,除开其他内脏的损害外,对肝心脏的损伤有所表现,浅则入皮肉,如虚胖,水肿,足痈,目翳,浓滄,尿不禁等。深则入筋骨,如骨蒸,手足疽,失明等,表现为血糖不稳,忽高忽低,常伴生三高,低血糖,进而引发全系统的疾病等症,较难治疗,但大部分可控制或治愈。

四,危急症如心梗,脑梗,酮中毒,严重突发低血糖等症,抢救及时,治疗得法,大部分可控制或治愈。

   中医对糖尿病的不同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需要进一步开展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指标的相关研究,从而为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客观的科学依据,推动糖尿病的“病症结合”研究。

 

三,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与胰岛素释放试验关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对12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血浆胰岛素测定结果表明,阴虚燥热型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示胰岛功能正常,气阴两虚型胰岛素分泌延缓,示胰岛素储备功能不足。张云如等报道阴阳两虚型者胰岛素水平最低,属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功能受损比较重。

    糖尿病与血脂关系:东直门医院对74例气阴两虚型及46例阴虚燥热型血脂测定结果,表明气阴两虚型较阴虚燥热型显著增高(P<0.05)。张云如报道44例阴阳两虚型中胆固醇增高占55.3%,甘油三酯增高占63.9%,与阴虚型、气阴两虚型相比, P值近于0.05。

    糖尿病与血小板聚集、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张云如报道,糖尿病中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间无显著差异;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在阴阳两虚中较明显,占90%。

    糖尿病与经穴温度的关系:东直门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分别测定了双侧合谷、劳宫、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的穴温。结果表明:阴虚燥热型穴位温差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气阴两虚型穴位温差高于正常人,提示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外周循环障碍,体表温度失衡明显。

    糖尿病与环核苷酸的关系:有报道阴虚型糖尿病cAMP/cGMP值接近正常值,气阴两虚型cAMP低于正常人,cGMP高于正常,cAMP/ cGMP比值显著降低,阴阳两虚型cAMP/cGMP值下降更显著。

     糖尿病与血浆皮质醇、性激素的关系:徐鸿达发现糖尿病阴虚型比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血浆皮质醇明显增高。邝安坤对女性绝经期后Ⅱ型糖尿病的血浆性激素观察表明,雌二醇与睾酮的比值较正常绝经期明显下降,偏气虚型与偏阴虚型差别不显著,血浆孕酮,雌酮浓度二组变化亦一致。

    糖尿病与尿17羟、17酮、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的关系:李敬林报道气阴两虚型糖尿病17羟、17酮、尿VMA三值均高于正常,与糖尿病患者血浆皮质醇升高相一致。推测糖尿病病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肾上腺皮质、髓质功能的增强。

     本人认为:

    糖化血红蛋白值能稳定、可靠地反映检测前3至4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用过药物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建议糖化血红蛋白值大于5.7%,是中老年人糖尿病前期的临界点。糖化血红蛋白值大于5.7%表明:患者身体正在受损,心脏和循环系统尤其易受影响。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的目标也应注重“个体化”差异,足够灵活地结合用药和患者疾病进变化特征来决定治疗目标。尤其是避免潜在不良反应(特别是低血糖与体重增加),以及避免个别药物胃肠道、骨骼、心血管系统的特殊不良反应和恶性肿瘤也应作为血糖目标。临床必须结合疗效精确判断。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值和血糖值以及相关器官功能的检测标准指标皆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的参考,但并非唯一的参考坐标,何况机器的诊断必须加上医者人脑的思考,才能更好的判断以便对症下药,所以引进中医的脉诊,加以判断糖尿病患者腑脏损害的程度和部位很有必要。
   糖尿病大鼠模型由于参考坐标系的局限,只反映了部分糖尿病患产生和发展变化的部分规律,因此以其作为药物研究开发试验和药物评价标准是可笑和荒谬。尤其是中医的七情致病,药石之害在当今非常严重,因此,不应该将其排斥在参考坐标之外,只有掌握和运用经络学说,脉候针灸穴位学说等,用易经的八卦数学模型或许才能相对完美的解决模型建立的问题。

     
    有咨询或问诊糖尿病者请参考如下方法填写病历内容.
   1,个人基本情况:
       性别,年龄,职业等
  2 疾病情况.
  A 现病史
  西医病历者糖化血红蛋白值和血糖值以及相关器官功能的检测标准附之,另加发病节气。详述疾病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原因、演变经过,主症的性质、程度及有关兼证,疹治过程和效果反应。
  (1)有无畏寒、怕热、无力、多汗、易激动、心悸、食欲异常、腹痛、烦渴、多尿、毛发脱落、过胖或过瘦、四肢感觉异常、肢体及关节疼痛。
  (2)有无头痛、视力障碍和偏盲。
  (3)有无震颤、痉挛,有无性格、智力改变,有无性器官发育、第二性征和性功能改变。
  (4)特殊病例应注意出生时情况及生长发育状况。
       B 过去史、个人史
  简述过去曾患过何主要疾病,时间和治疗情况,反映与本病有关的一些资料。
  月经情况,有无产后大出血、手术史,有无结核病、高血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病史。
  C 家族史
  有无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或类似疾病 。
  D 服药史以及并发症

    长期服用或使用降糖降压降脂减肥等药品,激素类如胰岛素,伟哥等,抗生素类药品名称,时间以及药物反应情况。长期饮酒史情况。
  3,体检情况
  列出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意义的检查结果及时间。
  (1)身高(必要时测指距和上下节)、体重、血压、血糖.神志状态、毛发分布,有无特殊面容及体型。
  (2)淋巴结有无肿大。
  (3)皮肤有无黄色瘤、皮疹、痛风结石、紫纹、溃疡,皮肤粘膜有无色素沉着。
  (4)甲状腺:是否肿大(甲状腺肿大分三度。Ⅰ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Ⅱ度:看出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Ⅲ度:超过胸锁乳突肌),质地,有无结节、震颤、压痛和血管杂音。
  (5)有无甲亢眼征、结膜充血以及晶状体混浊等。
  (6)胸部:乳房情况和心脏的听诊检查。
  (7)腹部外观和有无肿块。
  (8)第二性征状况,外生殖器发育有无异常。
  (9)脊柱及四肢:肢体骨骼及关节有无畸形。
  (10)神经系统:生理反射、肌张力和感觉有无异常等。
  4,已经做过的中医四诊检查情况:
  (1)望诊:神色、体态、舌(质、苔色、湿润度、形状),其他异常现象(如口腔、耳、鼻、眼、爪甲、斑疹、白等),有关分泌物、排泄物的颜色、性质、数量,儿科三关指纹等。
  (2)闻诊:声音(语音、气息及有关异常情况,如咳声、痰鸣声、呕呃声等),气味(包括分泌物、排泌物的气味)。
  (3)问诊:现在主要症状及其他兼症。
  (4)切诊:切脉(三部九候),按腹部及有关头颈、胸部、四肢、脊柱、关节等。
    引进中医的脉诊,加以判断糖尿病患者腑脏损害的程度和部位很有必要。

 

中医糖尿病脉候(待补充)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素问》)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则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金匮》) 按∶“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下,当有“便”字,当补之。(《医宗金鉴》)

    胃脉浮数者,消谷;肺脉滑数者,消渴。大率数大者生,细微者死;沉小者生,牢实者死。(《证治汇补》)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 > 162-卷之十 三消脉证
  渴病有三,曰消渴、消中、消肾。
  消渴属心,故烦心,致心火散蔓,渴而引饮。《经》云:脉软散者,当病消渴。诸脉软散,皆
气实血虚也。
  消中属脾,瘅热成,则为消中。消中复有三,有寒中、热中、强中。寒中,阴胜阳郁,久必为
热中。《经》云:脉洪大,阴不足,阳有余,则为热中;多食数溲,为消中;阴狂兴盛,不交精泄,则为强中。三消病至强中,不亦危矣。
  消肾属肾,盛壮之时,不自谨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年长肾衰,多服丹石,真气既丧,石
气孤立,唇口干焦,精溢自泄,不饮而利。《经》云:肾实则消。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消肾,亦曰内消。

 

    明-秦景明 > 115-卷三:【燥火三消之脉】寸脉浮数,燥伤于上,关脉洪数,燥伤于中,尺脉沉数,燥伤于下。燥伤于气,脉见大数;燥伤于血,脉见细数。【湿火三消之脉】多见数大,寸大上消,关大中消,尺大下消,三部皆大,三消之脉也。

   〔仲〕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跗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跗

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五脏之脉皆以微小如络脉孙脉而为糖尿病。是因为气不能充满于营,而内有郁热以铄之。故诊以脉实大者为顺,虽病久可治。若脉虚小坚则精枯血竭,不能耐久。故糖尿病皆起于不足。所以内经灵枢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皆柔弱者,是指天元形体元气不足或天地之气不充,大气不足,五脏气馁,则阴虚生内热,邪易干正。

由于糖尿病多为阴之病即使是阳伤也为阴引起,所以,应该责之于:

任脉   带脉   阴蹺脉  阴维脉

 

四,治则:

    数字法治则:
    1,注重食疗:民以食为天,人资食以为养,故凡有疾,当先以食疗之,盖食能排邪而保冲气,疾病十可去其九。
    2,治气之所宜:食疗不已才命药,内经云: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寒热。药性有轻重,土地风气各有异,如岭南多瘴,江湖多湿,山阴水野沙石之气皆不同,人随气受病,生病悉异。故气寒气凉,治以寒凉,气温气热,治以温热。石药,针灸,导引,按跷杂合从气所宜而治。
    3,治人之所宜:食疗不已才命药,天生禀赋及后天所本不同,善治者,汗泻补吐通各随宜施治。血气凝泣剽悍者按摩之,藏寒虚夺治以灸,脉病挛痹治以针刺,血实蓄结肿热治以砭石,气滞痿厥寒热治以导引,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气凝泣病生于筋脉治以熨药,标本有不同,治法有逆从多少,当随所宜。
    4,调七情:心为生之本,神之变,七情均可致病。故黄帝论气之行着,必分勇怯,论病之苦乐,必异形志,论芳草石药,必察缓心和人。至于贵贱贫富异居,男女离合异情,又以不知为粗工之戒,故治病忌神明之失守,论脉须辨性气之缓急。用药则以精神未散为必活。问证,则以苦乐荣悴为异品。抑郁,月经不通,劳心惊悸,颈中风毒,风寒热攻心,均用养心养性法可治,不必专于药石针艾之间。阳盛梦火,阴盛梦水,五脏虚实。皆形于梦寐,而后病从之。故治病必先致其所欲,正其所念,去其所恶,损其所恐。广成子曰∶无规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故导引,服气,修生,养性之术习之,皆可养生也。

   5,有无求之,盛虚责之----降血糖为首要。

    经云∶有者无者均求之,盛者虚者均责之。因求者求其所以治及致益;责者责其所当泻及所宜补。
    若或热或寒,治须汗下,即有者求之。寒甚热之或不热,则致益其心;热甚寒之或不寒,则致益其肾,即无者求之。
    若心实生热泻其心,肾强生寒泻其肾,即盛者责之。若心虚多寒补其心,肾虚多热补其肾,即虚者责之。

   6,注重修身养性和适当锻炼。
    广成子曰∶无规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故导引,服气,修生,养性之术习之,皆可养生也。
   7,警惕西方垃圾食品药品和生活方式的危害 ----警惕药害是关键。 消渴宜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劳;三、咸食面食,及炙爆之物。能慎此三者,虽不服药,亦可自愈。(《千金方》) 消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膏粱炮炙,酒酪潼乳,湿热之气,浸淫燔灼,郁成燥热,气不宣平,故其传变之形,为饮水多而小便多,曰消渴;此胃中津液干枯,不能上荣舌本也。为善饥多食而渴,小便数而消瘦,曰消中;此胃中热极,所食之物,随火而化也。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曰肾消;是燥热并及于胃底、大小二肠,故脂液凝浊,清浊不能分疏也。三消之证,上、中可治,下消难治;饮一溲一犹可治,饮一溲二不可治矣。又消久小便作甘者,其病为重;更有浮在溺面,如猪脂,如烛泪者,此精不禁,而真元竭矣。大抵水在天地与人身,皆有甘有咸,甘为生气,咸为死气,小便本咸而反甘,是生气泄也,是脾气下陷入于肾也,土克水故死。(《己任编》)

   8.合理用药,扶正祛邪,抓紧并发症的治疗和身体调理是根本。
   9. 糖尿病忌针灸手术。酮中毒抢救要注意钾镁缺乏。

 

医学纲目-明-楼英 > 69-卷之二十一脾胃门消瘅门 针灸口渴咽干有四法:

  其一取心。经云: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随盛虚寒热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肺、大肠。经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随盛虚寒热陷下以施补泻疾留之法也。
  又云:肺虚则少气,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是也。

  其三取肾。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嗌干,随盛虚寒热陷下取之。
  又云: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是也。

  其四取肝。经云:肝足厥阴之脉,是动病甚则嗌干,面尘脱色,随盛虚寒热陷下取之。
 〔《密》〕(消渴,经百日以上者,不可刺灸,刺灸则疮口病水不止)玉液(一分,泻见血讫,取下穴)三里(泻讫如前,补玉液一分,再取下穴)关元(泻讫再

取廉泉。)

  〔《集》〕又法:金津玉液承浆(不已再取)海泉 人中 廉泉 肾俞 气海

   〔东〕小肠俞阳池(各灸之。)廉泉(出恶血方已。)又法:胃心膻中(各灸之。)又法:承浆然谷劳宫曲池意舍关元(各灸之。)

   〔世〕口热咽干,唾如粘胶,口苦,嗌仲介介然:太溪(五分。)阳陵泉(二寸半。)

  〔《甲》〕渴饮,身体燥,多噫,隐白主之。消渴嗜饮,承浆主之。消渴,脘骨主之。嗌干,腹痛,坐卧目KTKT,善怒多言,伏溜主之。

   〔《甲》)运气消中皆属热。经云: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又云: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善饥,治以寒剂是也。针灸消中皆取于胃。经云: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取三里灸之。又云:胃足阳明之脉,气盛则身以前皆热,于胃则消谷善饥。(热则清之,盛则泻之。) 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三里主之。腹中气胀引脊痛,饮食多而身羸瘦,名曰食。每作,先取脾俞,后取季胁。


http:///Cg6kUW 临症420多例糖尿病患者的体会是:血糖控制用药得当,治疗并发症得法,养生适宜,绝大部分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

五 《汤头歌诀》

 《孙真人海上方》:
  栝蒌根是天花粉,消渴能令目下痊,
  采得无时煎白水,服之口内似生泉。

 

    汪昂《汤头歌诀》见(《升溪心法》)

  丹溪方中花粉连,藕汁生地牛乳研。
  或加姜蜜为膏服, 泻火生津益血痊。

  (黄连泻心火,生地滋肾水,藕汁益胃,花粉生津,牛乳润燥益血。)

    将花粉末、黄连末和入藕汁、生地黄汁、牛乳中调匀服。或再加入生姜汁、蜂蜜做成膏,噙化(即将膏含在口中)。泻火生津,益血润燥。【主治】胃热消渴。症见善消水谷,多食易饥,口渴欲饮等。
  方中用苦寒的黄连清泻胃热,又泻心火;天花粉甘寒,生津止渴,清热润燥,共为君药。生地黄滋阴清热,尤善滋肾水;藕汁降火生津;牛乳补血润燥,共为臣药。或加入生姜汁和胃降逆,鼓舞胃气;蜂蜜清热润燥,且可调和诸药,有佐使之用。诸药合用,有泻火生津,益血润燥的作用,能使胃热消渴痊愈。

 

  医学摘粹-清-庆恕 

  三消提纲
  上热伤津口渴饶,腹常饥饿属中焦,再兼饮少溲多病,此证分明是下消

  八味丸
  燥热曾伤肝肺经,肾脾二脏湿寒停,治宜泽地兼丹药,附子山萸并桂苓。

  六味地黄加味汤
  山萸山药共丹皮,泽泻茯苓肉桂施,再用地黄兼五味,下寒上热病全医。

  五苓证
  渴思饮水觉心烦,小便不通是病源。散用五苓原有效,温经去湿妙难言。
  
猪苓证
  上渴下淋湿在中,更兼木郁燥生风,猪苓汤用原能治,去热除邪水道通。
  
桂附苓乌汤
  桂附龙乌泽泻良,茯苓牡蛎合干姜,水寒土湿全能治,小便频消用此方。
  理中丸汤
  胃无津液责归脾,水道不调肺病时,惟有理中丸可用,加蒌倍术作汤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