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六腑,五行关系以及病变表现,治方(二)心与小肠

 johnney908 2014-06-09

五脏六腑,五行关系以及病变表现,治方(二)心与小肠

  杂病必原于脏腑,《金匮》第一篇其义可见。孙真人及宋代官撰医方,多遵其规式。故今研究脏腑诸证,主要参考引用《圣济总录》,以总说列之于首。

二 心与小肠

  《圣济总录》心脏统论    心与小肠合,故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为表里,其象火,其王夏,其脉洪。在脏为神,在志为喜,在变动为忧,在液为汗,是故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心气盛则梦喜笑恐畏,厥气客于心,则梦丘山烟火,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有余则骨痛胸中支满,胁下及膺背肩胛两臂痛,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此治之大法也。

 

手少阴心经- http://www.tcm100.com/tools/JingLuoFlash/xinjing.swf

五脏六腑,五行关系以及病变表现,治方(二)心与小肠

 穴歌
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

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脉起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多气少血,午时气血注此。

   丁火之脏,脉在左寸。实则热而虚则寒,静则安而动则燥。虚寒者怯怕多惊,健忘恍惚,清便自可,诊必濡细迟虚;实热者癫狂谵语,腮赤舌干,二腑涩黄,脉须数洪沉实。心盛则热见乎标,心虚则热收于内。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实既知,补泻必当。味甘泻而补之以咸,气热补而泻之以冷。心阳不足,桂心代赭紫石英,补须参附;离火有余,竹叶大黄山栀子,泻用芩连。凉心者朱砂,壮心者琥珀。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血衄如泉,炒槐花掺之即止。除疮琥珀膏,犀角与辰砂;定志宁神丸,朱砂共莲草。蔓荆子凉诸经之血,草连翘泻六经之火,惊悸不安,须龙脑沙参小草;健忘失记,必茯神远志当归。多睡饮卢同之苦茶,不眠服雷公之酸枣。凉血补阴生地黄,行津止渴天花粉。文蛤末敷愈口疮,铁锈粉噙消舌肿。中风不语,烧竹沥凉之更良;感热多言,飞朱砂镇之又善。胸间痞痛,开之枳实栝蒌;心内懊憹,治之栀子豆豉。热心痛,炒菖蒲川楝,栀子宜焦;冷心痛,须木香肉桂,玄胡可炒。心惊盗汗,飞辰砂与六黄;鼻衄流血,煮黄芩炒芍药。惊热独妙珍珠,癫狂独加铁粉。安镇灵台,琥珀丹砂和玉屑;开清神府,茯神远志共菖蒲。大哉离兮,应物无迹。倘真血之有亏,觅真铅而补实;至灵心也,操存有要,或元气之有损,求真汞而填完。用药固可言传,上达必由心悟。

  《导引本经》:『夫心乃一身之主宰,生死之路头也。是故心生则种种欲生,而神不入气;心静则种种欲静,而神气相抱也。《内经》曰:「夏月人身,阳气发外,伏阴在内,是脱精神之时,忌疏通以泄精气。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英华成秀,此夏气之应,养成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故人常宜燕居静坐,调心息气,食热戒冷,常要两目垂廉,迈光内照,降心火于丹田,使神气相抱。故太玄养初曰:「藏心于渊,美厥灵根。神不外也。心牵于事,则火动于中矣。心火夏令正旺,脉本洪大,若缓是伤暑,至晚少餐饮食,睡勿挥扇,风邪易入。」昔邝子元有心疾,或曰:『有僧不用符药,能治心疾。』元叩其僧,曰:『贵恙起于烦恼,烦恼生于妄想,夫妄想之来,其机有三:或追忆数十年前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及种种闲情,此是过去妄想也。或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又畏首畏尾,三番四复,犹豫不决,此是现在妄想也。或期望日后富贵皆如愿,或期望功成名遂,告老归田;或期望子孙登庸,以继书香,与夫一切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未来妄想也。三者妄想,忽然而生,忽然而灭,禅家谓之幻心。能照见其妄,而斩断念头,禅家谓之觉心。故曰:「不患念起,惟患觉迟,此心若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脚?」』又曰:『贵恙亦原于水火不交,凡溺爱冶容,而作色荒,禅家谓之外感之欲。夜深枕上,思得冶容,或成宵寐之变,禅家谓之内生之欲。二者之欲,绸缪染着,消耗元精。若能离之,则肾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于心。至若思索文字,忘其寝食,禅家谓之理障。经纶职业,不顾劬劳,禅家谓之事障。二者虽非人欲,亦损性灵,若能遣之,则火不至上炎,可下交于肾。故曰:「尘不相缘,根无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又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子元如其言,乃独处一室,扫空万缘,坐静月余,心疾如失。

心病证

    心脉沉之小而紧,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气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时手足热烦满,时忘不乐,喜大息,得之忧思。肾乘心,必癃。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荡心,呕吐咳逆,狂语,汗出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脉经》) 

心实

   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上气胸中满膨膨,与肩相引。扁鹊曰,心实热,则喘逆胸凭仰息,此手少阴为热所加,故为心实之病,甚则口苦引饮无度,体背生疮,以至股膝胫皆痛,法宜泻之。心实即实火实热,五证∶谵语,属心家邪热;舌破,属心火;烦躁,属心家邪热,及心火内炎;自笑,属心家有热邪;发狂,属心家有邪热甚。(《本草经疏》)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脉经》)心热多汗论曰心生血,血行于分肉之间,遇热则腠理开,腠理开则汗出,盖心之液为汗,汗出亡阳,阳虚热甚,不已则肌肉消瘦也。

 

心实烦热---心烦热之病,手少阴经有余所致也。其不足则亦能令人虚烦。圣惠方止及实热,大抵心属火而恶热,其受病则易以生热,热则血气壅滞,故为烦躁,寝卧不得安宁。口舌生疮,头痛颊赤之类。止及实热。大抵心属火而恶热,其受病则易以生热,热则血气壅滞,故为烦躁,寝卧不得安宁,口舌生疮,头痛颊赤之类。虚则热气内收,心神不宁,亦为烦躁也。(《圣济总录》)

 1 名称:半夏泻心汤
别名: 泻心汤
组成: 半夏半升(洗),黄芩3两,干姜3两,人参3两,甘草(炙)3两,黄连1两,大枣12个(擘)。
出处: 《伤寒论》。
功效: 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补虚降逆,祛寒泻热,分阴阳,升水降火,交阴阳,通上下。
主治:伤寒痞证,胃气素虚,或吐下伤正,肠胃不和,升降失序,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干呕,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肠炎,消化道溃疡,胃功能失调等属肠胃不和,升降失调者;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呕而肠鸣,心下痞者;上焦虚寒,肠鸣下利,心下痞坚;老小下利,水谷不化,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心实热,心下痞满,身黄发热,干呕不安,溺溲不利,水谷不消,欲吐不出,烦闷喘息;痢疾腹痛,呕而心下痞硬;或便脓血,及饮汤药后,下腹部每漉漉有声而转泄者;症瘕积聚,痛浸心胸,心下痞硬,恶心呕吐,肠鸣下利者。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6升,去滓,再煮取3升,温服1升,日3次。
临床应用:

1.痞证:张某某,男,36岁。素有酒癖,因病心下痞闷,时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3-4行,多方治疗,不见功效,脉弦滑,舌苔白。拟方:半夏12g,干姜6g,黄连6g,党参9g,炙甘草9g,大枣7个。服1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涎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再服1剂,痞、利俱减,又服2剂,病则痊愈。
2.不寐: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睡1时。就诊时,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胃脘满闷,大便数日未行,但腹无胀痛。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又服几剂,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
3.痫证:一人年18,患痫,发则郁冒,默默不言,但能微笑,恶与人应接,故用屏风,重蚊帐,避人蒙被卧。汗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服半夏泻心汤,痫减7-8。
4.腹泻:余某,女,26岁。热病5天,发热,口苦,渴而引饮,自取“狗干菜”煎服,热渴口苦虽减,惟不饮食。翌日晚,食干饭钟余,胃脘不舒,夜半忽腹泻,完谷不化,延医服药2剂,无效,而后下利频数,日十余行,肠鸣漉漉,脉小数。诊断:脏热肠寒,宜半夏泻心汤,一剂而愈。本方治疗急性肠炎100例,其中日泻25次以下28例,10次以下24例,5次以上48例;发热低于38℃者38例,高于38℃者23例;腹痛者70例;恶心呕吐者44例;大便镜检:白细胞0-2者70例,红细胞0-2者33例。治疗3日后,痊愈者78例,好转14例,无效8例。
5.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笔者对48例经西医诊断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和慢性胃炎等病人治以半夏泻心汤,均取得满意效果。临床症状为脘腹疼满,隐痛,吐血色鲜,或紫暗色血水,杂有食物残渣,或排大便如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加减法:呕血者以炮姜炭易干姜,加小蓟根10g;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加阿胶10g;呕血兼便血者,加小蓟根10g,阿胶10g;脘疼隐痛者,加延期胡索10g。每日1剂,服3剂后止血者31例,服5剂后止血者15例,服10剂后止血者2例。
6.口腔粘膜溃疡:笔者用半夏泻心汤原方对口腔溃疡病久,舌质偏红,兼有热象,溃疡部位呈灰白色,属心火与脾湿搏结者20例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二注》赵以德注:自今观之,是证由阴阳不分,塞而不通,留结心下为痞,于是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为呕,下走则为肠鸣,故用是汤分阴阳,水升火降,而留者去,虚者实。成注是方:连、芩之苦寒入心,以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干姜之辛热,以走气而分阴行阳也;甘草、参、枣之甘温,补中而交阴阳,通上下也。
2.《伤寒来苏集》:伤寒5-6日,未经下而胸胁苦满者,则柴胡汤解之;伤寒5-6日,误下后,心下满而胸胁不满者,则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以和之。此又治少阳半表半里之一法也。然倍半夏而去生姜,稍变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故仍名曰泻心,亦以佐柴胡之所不及。
3.《医方集解》:苦先入心,泻心者,必以苦,故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辛走气,散痞者必以辛,故以半夏、干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脾而和中。
4.《金匮要略心典》: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草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
5.《成方便读》:所谓彼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芩、连之苦以降之,寒以清之,且二味之性皆燥,凡湿热为病者,皆可用之。但湿浊粘腻之气,与外来之邪,既相混合,又非苦降直泄之药所能去,故必以干姜之大辛大热以开散之。一升一降,一苦一辛。而以半夏通阴阳行湿浊,散邪和胃,得建治痞之功。用甘草、人参、大枣者,病因里虚,又恐苦辛开泄之药过当,故当助其正气,协之使化耳。
附注: 泻心汤(《千金》卷十)。
 
2 名称: 地黄散
组成: 地黄2两,麦门冬(去心)2两,地骨皮2两,赤茯苓2两,石膏2两,甘草(炙)半两,葛根半两,栀子仁30枚。
出处: 《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
主治: 心实热,或欲吐而不出,烦闷喘急,头痛。
用法用量: 每服3分,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小麦与豆豉各50粒,淡竹叶2-7片,煎6分,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3 名称: 人参汤
组成:人参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茯神(去木)半两,龙骨半两,远志(去心)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生干地黄(洗,切,焙)半两,甘草(炙,锉)半两,丹砂(别研)1钱,天竺黄1钱,天门冬(去心,焙)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主治: 心实壅热,口苦舌干,涕唾稠粘,胸膈烦闷,不思饮食;心热多汗。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1枚(去核),淡竹叶5片,灯心10茎,煎至7分,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4 名称: 茯神丸
组成:茯神(去木)2两,生干地黄(洗,切,焙)2两,鳖甲(九肋者,醋炙,去裙襕)1两,桔梗(去芦头,切,炒)1两,人参1两,升麻1两,大腹(炮)1两,防风(去叉)1两,黄芩(去黑心)1两,白前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赤芍药1两半,柴胡(去苗)1两半,黄耆(薄切)1两半。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主治: 心实壅热,口苦舌干,涕唾稠粘,胸膈烦闷,不思饮食,肢体倦怠,或发烦热,状似骨蒸。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 名称: 茯神散
别名: 羚羊角汤
组成:茯神1两,木通1两(锉),黄连1两(去须),麦门冬1两(去心),川升麻1两,知母1两,子芩1两,川芒消1两,羚羊角屑3分。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心实热,口干烦渴,眼卧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附注: 羚羊角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6 名称: 茯神煮散
别名: 茯神汤
组成:茯神36铢,麦门冬36铢,通草30铢,升麻30铢,紫菀18铢,桂心18铢,知母1两,赤石脂42铢,大枣20个,淡竹茹(鸡子大)1枚。
出处: 《千金》卷十三。
主治: 心实热,口干烦渴,眼卧不安。
用法用量: 以帛裹方寸匕,井花水2升半,煮取9合,时动裹子,为1服,每日2次。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用药禁忌: 忌生葱、酢物。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以肺燥不能胜热,故用麦门冬、桂心蒸发津气于上,又以升麻、通草上升下泄,辅佐清热导火之力。
附注: 茯神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三)。本方方名,《千金方衍义》引作“茯神散”。

7 名称: 麦门冬散
组成:麦门冬1两(去心,焙),寒水石1两,川升麻半两,犀角屑半两,生干地黄半两,天竺黄半两(细研),麻黄根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心实热,血脉壅滞,口干心躁,常多汗出。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心实热,惊悸善笑-----内经谓神有余则笑不休,盖心脏神,在声为笑,在志为喜。今心气实则神有余,神有余则阳气越,所以有善笑之证。

1 名称: 升麻汤
组成:升麻、黄芩(去黑心)、白茯苓(去黑皮)、麦门冬(去心,焙)、大黄(锉,炒)、羌活(去芦头)、木香、犀角(镑)、沉香(锉)、玄参、朱砂各等分。
出处: 《普济方》卷十八引《护命》。
主治: 心气实热,神思不安,常思狂走,喜笑无度,坐卧不安,心脉浮洪实大。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于银器内煎8分,去滓,食后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 名称: 天黄丸
组成: 天花粉10两,黄连10两。
出处: 《医宗必读》卷九。
主治: 痰在心经者,名曰热痰,脉洪面赤,烦热心痛,口干唇燥,时多喜笑,其痰坚而成块。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姜汤送下。
制备方法: 竹叶汤为丸,如绿豆大。
附注: 本方原名天黄汤,与剂型不符,据《医钞类编》改。

 

3 名称: 解妄汤
组成: 人参1两,黄连3钱,茯神3钱,柏子仁3钱,玄参3钱,丹参3钱,生枣仁5钱,甘草1钱,肉桂2分。
出处: 《辨证录》卷四。
功效: 清心。
主治: 人有心热,心神散乱,易喜易笑,狂妄谵语,目有所见。
用法用量: 水煎服。1剂狂定,2剂痊愈。


名称: 石膏饮子
组成:石膏4两(捣碎),茯神1两,犀角屑1两,川芒消1两,栀子仁1两半,生地黄(切)3大合,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小豆1合。
出处: 《圣惠》卷二十六。
主治: 心劳实,好笑,四肢烦热。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加(堇)竹沥半合,更煎1沸,不拘时候温服。
制备方法: 上锉细和匀。


5 名称: 二阴煎
组成: 生地2-3钱,麦冬2-3钱,枣仁2钱,生甘草1钱,玄参1钱半,黄连1-2钱,茯苓1钱半,木通1钱半。
出处: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水亏火盛,烦躁热渴而怔忡惊悸不宁,心经有热,水不制火,惊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疡疹烦热失血。劳伤,心脾火发上炎,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水2钟,加灯草20根,或竹叶亦可,煎7分,食远服。
加减: 如痰胜热甚者,加九制胆星1钱,或天花粉1钱5分。

 

6 名称: 丹砂酒
组成: 丹砂半两(成块者),麝香(研)2钱。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主治: 心神不定,好登高临险,言语不避亲疏,时时自笑,高声叫呼,举止无常,大便秘,小便赤,解衣露体,不能安处。
用法用量:每服随患人平时饮酒多少,令至醉。候患人睡着,急用厚衣被盖之,汗出病愈。若患人不能多饮,只用丹砂1分,麝香半钱,酒1升,制如前法,时时饮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无灰酒2升,于瓷瓶内浸,以慢火煨,时用银箸搅,令热。

 

7 名称: 丹砂丸
组成: 丹砂(研)半两,乳香(研)半两,酸枣仁(去皮,研)半两。
出处: 《普济方》卷十八引《博济》。
主治: 心神恍惚,自语自笑,举止不常。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冷水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 名称: 癫狂马宝散
组成: 马宝2两,琥珀1钱,龙涎香1钱,珍珠(豆腐炙)1分,牛黄5分。
出处: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功效: 镇静,豁痰,安神,定志。
主治:神经错乱,狂躁不安。痰热蒙蔽心窍引起的癫狂,口吐涎沫,神识不清,语言谵妄,疯狂打闹,烦躁不安,惊惕失眠,哭笑无常,及精神分裂症等。
用法用量: 每次病轻者服半瓶,病重者服1瓶。
制备方法: 上研细末,装瓶重3分。


9 名称: 龙胆丸
组成:龙胆2两,山栀子仁2两,白薇2两,茯神(去木)2两,大黄(锉,炒)2两,麦门冬(去心,焙)3两,人参1两半,甘草(炙,锉)1两半,玄参2两半,羚羊角(镑)2两半。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主治: 心实热,惊悸善笑。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煎大枣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名称: 龙虎丸
组成: 西牛黄3分,巴豆霜3分,冰片1分,水飞辰砂1分,自信3分。
出处: 《千金珍秘方选》。
主治: 阴癫阳狂,痰入心包络,不省人事,登高弃衣,歌笑不寐;或神呆静坐,语言不发。
用法用量:病轻者服1丸,重者服2丸,以温开水送下,若不肯吃者,纳药于粉糕中,便不觉而食之。服后约半时许,非吐即泻,逾时再服1丸以俟之。如年远者,须服数丸以见效。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酌加烂饭同捣为丸。
用药禁忌: 孕妇忌服。愈后忌食猪肉一、二年。
各家论述:癫痫之疾,皆由于痰入心包络,白信专能燥痰,以之为君;巴豆辛热破痰,导之下行,使白信之性过而不留,以之为臣;反佐以牛黄之甘寒,通窍辟邪,清心解毒,制白信、巴豆之猛烈,合朱砂为镇摄,真治癫狂之圣药也。


11 名称: 龙齿丸
组成:龙齿、远志(去心)、生干地黄(焙)、白茯苓(去黑皮)、天门冬(去心,焙)、山芋、防风(去叉)、五味子、车前子、麦门冬(去心,焙)、地骨皮(去土)、人参各等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主治: 心神狂越,多喜善笑。
用法用量: 每日20丸,空心竹叶汤送下,日2次。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2 名称: 龙齿清魂散
别名: 龙牙清魂散
组成: 龙齿、远志、官桂、人参、当归、茯苓、细辛、门冬、甘草、玄胡。
出处: 《女科万金方》。
主治: 妇人败血冲心,或歌舞、谈笑、怒骂,坐卧苦者,逾垣上屋,口咬打拳,神名佛号,无有不能,似祸祟之状。
用法用量: 加生姜5片,大枣3枚,入金银器内煎百沸汤,加麝香1匙,不拘时候服。
附注: 龙牙清魂散(《一盘珠》卷七)。

 

13 名称: 玄参莲枣饮
组成: 玄参3两,丹皮1两,炒枣仁1两,丹参5钱,柏子仁3钱,莲子心3钱。
出处: 《辨证录》卷八。
主治: 人有过于欢娱,大笑不止,而阳旺火炎,唾干津燥,口舌生疮,渴欲思饮,久则形容枯槁,心头出汗。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4 名称: 玄参汤
组成:玄参8两,白薇8两,茯神(去木)8两,山栀子仁8两,羚羊角(镑)8两,石膏(碎)5两,人参1两半,生地黄(洗,控干)5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主治: 心实热,惊悸喜笑,心神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入竹沥1合,再煎2-3沸,不拘时候服。
制备方法: 上药(口父)咀,如麻豆大。

 

15 名称: 正心汤
组成:人参1钱,茯神1钱,当归(酒洗)1钱,生地黄(酒洗)1钱,羚羊角(镑)8分,甘草(炙)8分,酸枣仁(炒,研)8分,远志(去心)8分。
出处: 《医统》卷四十九。
主治: 七情五志久逆,心风妄言妄笑,不知所苦。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2盏,加莲子7枚,煎7分,去滓,入羚羊角末,麝香1分和匀,食后、临卧服。
附注: 《证治宝鉴》无麝香,水煎,入铁锈水和服。

 

16 名称: 归脾汤
组成: 人参3钱,茯神3钱,炒枣仁5钱,远志1钱,麦冬3钱,山药3钱,当归3钱,广木香(末)3分,黄耆2钱,甘草3分。
出处: 《辨证录》卷六。
功效: 补心。
主治: 心包膻中之火炽甚,口干舌燥,面红目赤,易喜易笑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7 名称: 正笑丹
组成: 生枣仁3钱,黄连2钱,犀角屑5分,丹砂末1钱,丹皮3钱,生甘草1钱,麦冬3钱,茯神3钱,丹参2钱,天花粉2钱。
出处: 《辨证录》卷十。
主治: 心包火盛,无端大笑不止,或背人处自笑,异于平素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8 名称: 地黄汤
组成: 生干地黄(焙)1两,柴胡(去苗)1两,石膏2两,栀子仁3分,赤小豆(生)3两,木通(锉)3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主治: 心劳实热,口疮心烦,多笑少力,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竹叶14片,同煎取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9 名称: 沈氏止涎汤
组成: 川连4分,黄柏8分,茯苓1钱半,茯神1钱半,白术1钱,苍术1钱,半夏1钱,姜炒陈皮5分。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七。
主治: 土病伤母,心热涎流不已,脉洪大,甚兼喜笑,舌瘖。
用法用量: 加竹沥、姜汁各3匙,水煎服。
附注: 本方方名,《中国医学大辞典》引作“止涎汤”。

 

20 名称: 防风散
别名: 防风茯神散
组成:防风1两(去芦头),茯神1两,独活1两,远志1两(去心),人参1两(去芦头),龙齿1两,秦芎半两,菖蒲1两,石膏1两,牡蛎1两,禹余粮半两,蛇蜕皮1尺(烧灰),桂心半两,甘草2分(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六十九。
主治: 妇人风邪癫狂,或啼泣不止,或歌笑无度,或心神恐惧,或言语失常。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防风茯神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三)。

 

21 名称: 通泉饮
组成: 炒枣仁1两,麦冬1两,天门冬3钱,北五味1钱,人参3钱,丹参3钱,远志1钱,当归5钱,甘草1钱,柏子仁3钱。
出处: 《辨证录》卷八。
功效: 补心气,生津液。
主治: 过于欢娱,大笑不止,阳旺火炎,心中无液,心气损伤,遂致唾干津燥,口舌生疮,渴欲思饮,久则形容枯槁,心头出汗。
用法用量: 水煎服。1剂口润,再剂心头之汗止,3剂诸症痊愈。 

 

22 名称: 香砂散
别名: 朱麝散
组成: 颗块朱砂(研如粉)、真麝香(研)。
出处: 《普济方》卷一○一引《十便良方》。
主治:心转不定,好登高临险,恶言骂詈,不避亲疏,日夜强走,独言独笑,或登高叫怒,举止非常,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解衣裸露,不得安处,虚言妄乱,称神说鬼,遂成狂易之疾。
用法用量:用无灰酒满注瓷瓶内,以糠头火慢烧于瓷瓶外,约1时久,用银器搅令热,随病人饮得酒多少,须至醉方止。候患人睡着,以衣被厚盖令汗出,其人自愈。每酒2升,使朱砂半两,麝香2铢,如病人只饮得1升,生用朱砂1分,麝香1铢。心神既定,却服补心之药,即愈。
制备方法: 上同研末。

 

23 名称: 清心丹
组成: 黄连3钱,茯神5钱,生枣仁5钱,人参3钱,麦冬1两,玄参1两,丹参3钱。
出处: 《辨证录》卷四。
功效: 清心。
主治: 心热发狂,易喜易笑,狂妄谵语,心神散乱,目有所见。
用法用量: 水煎服。1剂而神定,再剂而狂定,不必用3剂也。


24 名称: 茯苓散
组成: 白茯苓1两,栀子仁1两,黄芩1两,人参1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
出处: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主治: 心脏实热,惊悸喜笑,神识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中盏,加青竹茹1分,煎至8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5 名称: 竹沥汤
组成:淡竹沥1升,石膏8两,芍药3两,白术3两,栀子仁3两,人参3两,知母2两,茯神2两,赤石脂2两,紫菀2两,生地黄汁1升。
出处: 《千金》卷十三。
主治: 心实热,惊梦喜笑,恐畏悸懼不安。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10味,取2升7合,去滓,下竹沥更煎,取3升,分3服。
加减: 若须利,加芒消2两,去芍药。
用药禁忌: 忌桃、李、雀肉、酢物、芜荑。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胃为五脏之本,心为五脏之主。胃气不得转运,外则身热,内则便难,包络之火散漫,无以主持神识,故用参、术、茯神实其中土,则火不致于乘虚内扰,地黄、芍药、石膏、知母、竹沥、栀子仁得以建清心降火之功,紫菀开结气于上,石脂固药力于下也。
 
26 名称: 黄耆汤
组成: 人参1两,黄耆1两,白茯苓1两,白术1两,白芍药1两,甘草7分半。
出处: 《阴证略例》。
主治:伤寒内感拘急,三焦气虚,自汗及手足自汗,或手背偏多,或肢体振摇,腰腿沉重,面赤目红,但欲眠睡,头面壮热,两胁热甚,手足自温,两手心热,自利不渴,大便或难或如常,或口干咽燥,或渴欲饮汤,不欲饮水,或欲饮水,呕哕间作,或心下满闷,腹中疼痛,或时喜笑,或时悲哭,或时太息,或语言错乱失志,两手脉浮沉不一,或左右往来无定,便有沉、涩、弱、微、弦五种阴脉形状,举按全无力,浮之损小,沉之亦损小。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生姜水煎,量证大小加减多少用之。
加减: 呕吐者,加藿香半两,生姜半两(如无,以干者代之),陈皮半两。 

27  名称: 蒲柏饮
组成: 菖蒲1钱,玄参1两,麦冬1两,柏子仁3钱,贝母1钱。
出处: 《辨证录》卷十。
主治: 心包火盛,无端大笑不止,或背人处自笑,异于平素。
用法用量: 水煎服。4剂愈。


28 名称: 小黄丸
组成: 南星(汤洗)1两,半夏(洗)1两,黄芩1两半。
出处: 《保命集》卷下。
主治: 热痰咳嗽,脉洪面赤,烦热心痛,唇口干燥,多喜笑。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至7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29 名称: 琥珀散
组成: 人参2钱,白芍2钱,煅磁石2钱,琥珀2钱,朱砂1钱,远志肉8分,石菖蒲8分,牛黄4分。
出处: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功效: 安神镇静,补心清热。
主治: 怔忡癫痫,心烦口渴,言语失次,哭笑无常,神经错乱,惊悸失眠。
用法用量: 每服5分,姜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30 名称: 沙参散
组成:沙参1两(去芦头),白薇1两,石膏2两半,川芒消1两,人参3分(去芦头),茯神1两,栀子仁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羚羊角屑1两,子芩1两。
出处: 《圣惠》卷四。
功效: 泄热安心。
主治: 心实热,惊悸喜笑,心神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入地黄汁1合,竹沥半合,更煎1-2沸,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用药禁忌: 忌炙煿、热面。 
 
31 名称: 万病紫菀丸
别名: 万应紫菀丸
组成:紫菀(去苗土)1两,吴茱萸(汤洗7次,焙干)1两,菖蒲1两,柴胡(去须)1两,厚朴(姜制)1两,桔梗(去芦)、茯苓(去皮)、皂荚(去皮弦子等,炙)、桂枝、干姜(炮),黄连(去须)8钱,蜀椒(去目及闭口,微炒)半两,巴豆(去皮膜,出油、研)半两,人参(去芦)半两,川乌(炮,去皮脐)3钱,羌活半两,独活半两,防风半两。
出处: 《元戎》。
主治:久患痃癖如碗大,及诸黄病,每地气起时,上气冲心,绕脐绞痛,一切虫咬,十种虫病,十种蛊病,及胃冷吐食,呕逆恶心,饮食不消,天行时病,妇人多年月露不通,或腹如怀孕多血,天阴即发;十二种风,顽痹不知年岁,昼夜不安,梦与鬼交,头多白屑,或哭或笑,如鬼魅所着,腹中生疮。
用法用量:每服3丸,渐加至5-7丸,食后、临卧生姜汤送下。具引于后:痔漏肠风,酒送下;赤白痢,诃子汤送下;脓血痢;米饮汤送下;堕伤血闷,四肢不收,酒送下;蛔虫咬心,槟榔汤送下;气噎忧噎,荷叶汤送下;打扑伤损,酒中毒,帚灰、甘草汤送下;一切风,升麻汤送下;寸白虫,槟榔汤送下;霍乱,干姜汤送下;咳嗽,杏仁汤送下:腰肾痛,豆淋汤送下;阴毒伤寒,温酒送下;吐逆,生姜汤送下;食饮气块,面汤送下;时气;井花水送下;脾风,陈皮汤送下;头痛,水送下;心痛,温酒送下;大小便不通,灯草汤送下;因物所伤,以本物汤送下;吐水,梨汤送下;气病,干姜汤送下;小儿天风钓搐,防风汤送下;防己亦可;小儿疳痢,葱白汤送下;小儿乳食伤,白汤送下;月信不通,煎红花酒送下;妇人腹痛,川芎汤送下,怀孕半年后胎漏,艾汤送下;有子气冲心,酒送下;产晕痛,温酒送下;血气痛,当归酒送下,产后心痛、腹胀满,豆淋汤送下;难产,益智汤送下;产后血痢,当归汤送下;赤白带下,酒煎艾汤送下;解内外伤寒,粥饮送下;室女血气不通,酒送下;子死,葵子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入巴豆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初有孕者不宜服。
临床应用:

1.风气冲心:杨驸马患风气冲心,饮食吐逆,遍身枯瘦,日服五丸至七丸,服至二十日,泻出肉块如虾蟆五六枚,白脓二升,愈。
2.呕吐:赵侍郎先食后吐,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服五十日,泻出青蛇五七条,长四寸许,恶脓三升,愈。
3.麻风:王氏患大风病,眉发堕落,掌内生疮,服之半月,泻出癞虫二升,如马尾,长寸许,后愈。
4.肥气:李灵患肥气病,日服五丸,经一月,泻出肉鳖二枚,愈。
5.中风:黄门卒中风,病发时服药,泄出恶脓四升,赤黄水一升,一肉虫如乱发,愈。
6.血崩:李知府妻梅氏,带下病七年,血崩不止,骨痿着床,日服五丸至十丸、十五丸,取下脓血五升,黄水一升,肉块如鸡子大,愈。
附注: 万应紫菀丸(《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32 名称: 参术二仁汤
组成: 人参3钱,茯神3钱,炒枣仁3钱,白芍9钱,远志1钱,半夏1钱,砂仁2粒。
出处: 《辨证录》卷六。
主治: 心包、膻中之火炽甚,口干舌燥燥,面目红赤,易喜易笑。
用法用量: 水煎服。

 

33  名称: 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根节)1两半,栀子仁1两半,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白术1两半,石膏1两,桂(去粗皮)1两半,生干地黄(焙)5两,甘草(炙)1两,赤小豆1合。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功效: 止烦下气。
主治: 心劳烦多热,喜笑无度,四肢烦热。
用法用量:每用药末10钱匕,加鸡子白1枚,竹沥半合,以水3盏,煎至2盏,去滓,下芒消1钱,再上火令沸,分3次温服,空腹、日午、夜卧各1次。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4 名称: 金花汤
组成: 黄连、黄柏、栀子、黄芩、半夏、竹沥、姜汁。
出处: 《一见知医》卷四。
主治: 心火盛,笑不休。

 

35 名称: 降气汤
组成:麻黄(去根节)3两,栀子仁3两,白茯苓(去黑皮)3两,黄芩(去黑心)3两,白术(锉)3两,芒消3两,石膏8两(碎研),桂(去粗皮)2两,生地黄(切,焙)1升,甘草(炙,锉)1两,赤小豆2合。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主治: 心热多汗,言笑无度,四肢烦热。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大枣2个,煎取1盏,下竹沥少许,再煎,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6 名称: 麻黄止烦下气汤
组成:麻黄(去节)3两,栀子仁3两,茯苓3两,子芩3两,白术3两,石膏8两(碎,绵裹),桂心2两,芒消3两,生地黄(切)1升,大枣30枚,鸡子2枚,甘草1两(炙),赤小豆2合。
出处: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主治: 心劳实热,好笑无度,自喜,四肢烦热。
用法用量: 上切,以水1斗煎和,下鸡子白搅调,去沫,下诸药,煎取2升5合,去滓,下竹沥、芒消,煎1沸,分3次服。
用药禁忌: 忌生葱、酢物、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等。


37 名称: 蛜(虫祁)丸
组成:茯苓、茯神、山药、天麻、僵蚕(炒)、蝉蜕、防风、羌活、人参、白附、远志(去心)、川芎、白芷、荆芥、全蝎、赭石、粉草、琥珀、珍珠、朱砂、脑子、麝香、金箔、牛黄(别研)、蚤休(酒浸)各等分。
出处: 《普济方》卷三七四。
主治: 婴孩一切惊风,心神惊悸,梦中佯啼、嘻笑,潮热,上盛变蒸,惊热目青,风丹火灼,手足抽掣,搐搦无时,情性憔悴。
用法用量: 如惊时,麝香汤送下;如寻常,薄荷、钩藤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木瓜蒸糊为丸,剪作锭子,如粟米样,朱砂为衣。


38 名称: 禹余粮散
组成:禹余粮1两半(烧,醋淬3遍),白芍药1两半,石膏1两半,牡蛎1两半(烧为粉),秦艽1两半(去苗),桂心1两,防风(去芦头)1两,远志(去心)1两,独活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人参(去芦头)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菖蒲1两,茯神1两,铁粉(细研)1两,朱砂(细研如粉)1两,雄黄(细研如粉)1两,蛇蜕皮1尺(烧为灰)。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心脏风邪气,神思不安,悲啼歌笑,志意不定,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麦门冬汤调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39  名称: 黄连散
组成:黄连1两(去须),石膏2两,人参1两(去芦头),知母1两,麦门冬1两(去心),栀子仁1两,赤芍药1两,犀角屑1两,茯神1两,紫苑1两(去苗土),川芒消2两。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心实热,多惊梦,多喜,畏惧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入竹沥半合,生地黄半合,更煎1-2沸,每于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40 名称: 冰壶丸
组成:牛黄(别研)半两,真珠(别研)半两,人参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安息香(酒化)半两,胡黄连半两,龙胆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远志(去心)半两,丹砂(别研)1两,瑇瑁(镑)1两,犀角(镑)1两,龙脑(别研)1分,龙齿1分,铁粉(别研)1分,甜消(别研)1分,金箔(别研)15片,银箔(别研)15片。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功效: 化风痰,解积热。
主治: 心实生热,惊悸。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煎人参、茯苓汤化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同安息香膏为丸,如鸡头子大。

 

 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圣惠方》)

 1 名称: 五香丸
组成:青木香6分,犀角屑6分,升麻6分,羚羊角屑6分,黄芩6分,栀子仁6分,沉香4分,丁香4分,熏陆香4分,麝香2分,鬼臼2分,大黄8分,芒消8分。
出处: 《外台》卷十三引《延年方》。
主治: 天行瘟疫,恶气热毒,心肋气满胀急,及疰鬼气。
用法用量: 1服3丸,饮送下,每日3次。加至7丸,以愈止。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药禁忌: 禁蒜、面、猪、鱼。

2 名称: 五香散
组成:沉香1两,木香1两,熏陆香1两,麝香1分(细研),丁香3分,羚羊角屑3分,连翘1两,子芩3分,川升麻1两,麦门冬1两(去心),赤芍药3分,玄参3分,当归3分,犀角屑3分,甘草3分,地骨皮3分,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黄耆1两(锉)。
出处: 《圣惠》卷六十六。
主治: 心膈久积热毒,肝气滞留,致项生瘰疬结核。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芦根5寸,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入麝香研令匀。

3 名称: 凤衣散
组成: 凤凰衣(炒)、手指甲(炒)共2钱,蝉脱(去头足)3钱,胎发(烧)3钱,麝香3分。
出处: 《治疹全书》卷下。
主治:眼疳。疹后因潮不尽,热毒上攻于目,其证有五:入肝,两目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入肺,白睛赤肿,胬肉攀睛;入心,两眦翻花,赤肿溃烂;入肾,瞳神内陷,视物不见;入脾,胞肿如桃,外囊瘀赤者。
用法用量: 吹鼻中,左眼患,吹右鼻;右眼患,吹左鼻。
制备方法: 上为末。

4 名称: 升麻汤
别名: 十物升麻汤
组成: 升麻半两,白薇半两,麻黄半两,葳蕤半两,柴胡半两,甘草半两,黄芩1两,朴消6铢,大黄6铢,钩藤6铢。
出处: 《千金》卷五。
主治:小儿伤寒,变热毒病,身热,面赤,口燥,心腹坚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疮者;或因壮热,便四肢挛掣惊,仍成痫疾,时发时醒,醒后身热如火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3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1升,儿生30日至60日,1服2合;60日至100日,1服2合半;100日至200日,1服3合。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此采麻黄升麻汤中五味,以二麻透表,黄芩泄热,藏、甘润燥,参入白薇散坚,柴胡退热,消、黄荡实,钩藤舒挛,表里兼治之捷法,仍从南阳法中化出。
附注: 十物升麻汤(《活人书》卷二十)。

5 名称: 升麻丸
组成:川升麻半两,龙胆半两(去芦头),栀子仁半两,黄芩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秦艽半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八十四。
主治: 小儿热毒攻脾胃,遍身俱黄,小便赤涩,大便难,心神躁热,面目赤黄。
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新汲水研下,不拘时候。3岁以上,加丸数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 名称: 升麻汤
组成:升麻2两,青竹茹(锉)2两,石膏(碎)3两,木香1两半,独活(去芦头)1两半,犀角(镑)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半。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主治: 热毒风兼脚气,因乳石动发,不觉心闷语涩或失音。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7分,去滓,加红雪1钱匕,竹沥1合,地黄汁1合,再煎令沸,不拘时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7 名称: 升麻散
组成: 川升麻半两,车前子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生用),生干地黄3两,川朴消3分。
出处: 《圣惠》卷十一。
主治: 伤寒喉中痛,舌根肿满,不能转动,此为心脾热毒。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宜先用针,当舌中针入五分,出血即消。后服升麻散方。
 
8 名称: 升麻散
组成: 川生麻1两,葳蕤2两,黄芩1两,紫雪2两,甘草半两(生锉),犀角屑1分,栀子仁半两,大青2分。
出处: 《圣惠》卷三十八。
主治: 乳石发动,热毒气盛,头面赤肿,身体生疮,心神烦闷。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竹叶3-7片,煎至5分,去滓,入蜜半合,酥1分,更煎2-3沸,放温服之,1日3-4次。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9 名称: 天竺黄丸
组成:天竺黄1两(细研),犀角屑半两,朱砂1两(细研,水飞过),甘菊花3分,子芩1两,防风2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石膏2两(细研,水飞过),苦参3分(锉)。
出处: 《圣惠》卷二十一。
主治: 热毒风,心神烦躁,头目昏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竹叶汤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名称: 天南星丸
组成:天南星(炮)半两,天麻(酒浸,切、焙)半两,白附子(炮)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白僵蚕(炒)半两,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半两,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半两,犀角(镑)3分,槐实(炒)半两,槐胶(生用)半两,生栀子仁1两,羚羊角(镑)3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十三。
主治: 热毒风攻身体,状如虫行,头面肿热,心神烦闷,皮肤斑点,旋生旋没。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至20丸,空心、临卧用葱白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粟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

11 名称: 太乙备急散
别名: 雄黄散、备急散、太一备急散
组成: 雄黄2两,桂心2两,芫花2两,丹砂1两,蜀椒1两,藜芦1分,巴豆1分,野葛3分,附子5分。
出处: 《千金》卷十七。
主治: 卒中恶客忤;及中蛊疰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满;伤寒热毒病6-7日者。
用法用量: 有急疾,水服钱5匕。可加至半钱匕,老少半之。病在头当为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当汗出。
制备方法: 上9味,巴豆别治如脂,余合治下筛。以巴豆合和,更捣,合和调置铜器中,密贮之,勿泄。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太乙备急散汇集芫花、藜芦、野葛、巴豆之毒劣,济以丹砂、雄黄、蜀椒、桂、附,亦是峻锐之伍。
附注: 雄黄散(《圣惠》卷五十六)、备急散(《圣济总录》卷一○○)、太一备急散(《永乐大典》卷九一○引《风科集验方》)。

12 名称: 神仙解毒万病丸
别名:神仙追毒丸、圣后丹、玉枢丹、解毒丹、万病丸、紫金锭、神仙解毒丸、圣援丹、神仙解毒万病丹、太乙丹、紫金丹、神仙太乙丹、万病解毒丹、神仙太乙紫金丹、万病回春丹、追毒丸、万
组成:文蛤3两(淡红黄色者,捶碎,洗净),红芽大戟1两半(净洗),山茨菇2两(洗),续随子1两(去壳秤,研细,纸裹压出油,再研如白霜),麝香3分(研)。
出处: 《百一》卷十七。
功效: 解诸毒,疗诸疮,利关窍。
主治:一切药毒,恶草、菇子、菌蕈、金石毒,吃自死马肉、河豚发毒,痈疽发背未破,鱼脐疮,诸般恶疮肿毒,汤火所伤,百虫、犬、鼠、蛇伤,时行疫气,山岚瘴疟,急喉闭,缠喉风,脾病黄肿,赤眼疮疖,冲冒寒暑,热毒上攻,或自缢死,落水及打折伤死,但心头微暖未隔宿者,急中及癫邪,喝叫乱走,鬼胎鬼气,诸般疟疾,小儿急慢惊风,五疳五痢,新久头痛,风气疼痛等。
用法用量:痈疽、发背未破之时,用冰水磨涂痛处,并磨服,良久觉痒,立消;阴阳二毒,伤寒心闷,狂言乱语,胸膈壅滞,邪毒未发,及瘟疫,山岚瘴气,缠喉风,入薄荷1小叶,以冷水同研下;急中及癫邪,喝叫乱走,鬼胎鬼气,并用暖无灰酒送下;自缢、落水死,头暖者,及惊死、兔迷死,未隔宿者,冷水磨灌下;蛇、犬、蜈蚣伤,冷水磨涂伤处;诸般疟疾,不问新久,临发时煎桃柳汤磨下;小儿急慢惊风,五疳五痢,与薄荷小叶用蜜水同磨下;牙关紧急,磨涂1丸,分作3服,如丸小,分作2服,量大小与之;牙痛,酒磨涂及含药少许吞下;汤火伤,以东流水磨涂伤处;打扑伤损,炒松节无灰酒送下;年深日近太阳头疼,用酒入薄荷杂磨,纸花贴太阳穴上;诸般痫疾,口面斜,唇眼掣眨,夜多睡涎,言语謇涩,卒中风口噤,牙关紧急,筋脉挛缩,骨节风肿,手脚疼痛,行止艰辛,应是风气疼痛,并用酒磨下。
制备方法:上将前3味焙干,为细末,入麝香、续随子研令匀,以糯米粥为丸,每料分作40丸(于端午、七夕、重阳日合,如欲急用,辰日亦得)。
用药禁忌: 孕妇不可服。
临床应用:劳瘵:昔有一女子,久患劳瘵,命垂旦夕。此病为血尸虫所噬,磨一粒服之,一时久吐下小虫千余条,一大者正为两段。后只服苏合香丸,半月遂愈如常。
各家论述:《医统》:其方用五倍子消毒杀虫解风为君;山茨菇、千金子、大戟皆驱逐走泄为臣;佐以麝香升散,用之以治痈疽实非所宜,果见脏腑有积毒,或异虫缠滞深固而体气不虚者亦快药,但戒勿轻用耳。
附注:神仙追毒丸、圣后丹、玉枢丹、解毒丹、万病丸、紫金锭(《外科精要》卷中)、神仙解毒丸(《医方类聚》卷一九六引《王氏集验方》)、圣援丹(《普济方》卷二八三)、神仙解毒万病丹(《奇效良方》卷六十九)、太乙丹、紫金丹、神仙太乙丹(《外科经验方》)、万病解毒丹(《医学入门》卷七)、神仙太乙紫金丹、万病回春丹(《古今医鉴》卷十六)、追毒丸(《准绳·疡医》卷一)、万病解毒丸(《寿世保元》卷十)、卫生宝(《摄生秘剖》卷三)、解毒万病丹(《兰台轨范》卷一)、太乙玉枢丹(《霍乱论》卷下)、太乙紫金锭(《理瀹》)、神仙万病解毒丸(《中国医学大辞典》)。

13 名称: 木通汤
组成:木通1两(锉),络石(碎)1两,升麻半两,射干半分,犀角屑半两,玄参3分,桔梗(炒)3分,山栀子仁半两,芍药3分,青竹茹半两,朴消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三十。
主治: 伤寒热病,热毒气聚于心胸,咽喉闭塞,连舌根肿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4 名称: 半夏解毒汤
组成: 黄柏(炒)、黄芩(炒)、山栀子(炒)、半夏各等分。
出处: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
主治: 一切暑热毒,五心烦躁,口舌咽干。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煎服。

15 名称: 加减四味饮子
组成:当归(孩子体骨多热多惊,则倍于分数用之)、川大黄(先蒸2炊饭久,薄切焙干,或孩子小便赤少,大便多热则倍用)、赤芍药(细锉炒,孩子四肢多热,多惊,大便多泻青黄色,直倍用之)、甘草(孩子热即生用,孩子寒多泻多即炙倍用)。
出处: 《圣惠》卷八十八。
主治:脏腑实热,或风热毒气与血脉壅滞,心烦口渴,睡卧不宁,惊痫抽掣,及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头面疮疖,皮肤疹毒,瘰疬结核,痔疮肿痛,大便秘结等。
用法用量: 每服1分,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半合,每日3-4次。
制备方法: 上件药,平常用即等分,各细锉和匀。
附注:清凉饮子(《局方》卷十)、四顺散(《活人书》卷二十)、当归汤(《圣济总录》卷一四三)、四顺饮子(《鸡峰》卷十三)、四顺清凉饮子(《卫生总微》卷三)、四顺饮(《易简》)。清凉饮(《直指》卷二十三)、四顺清凉饮(《得效》卷八)、清凉散(《普济方》卷二九五)、四味大黄饮子(《普济方》卷四○五)、四配清中饮(《疡医大全》卷三十三)。

16 名称: 圣授夺命丹
组成:五倍子(捶碎,洗净)3两,山慈姑(即红金橙花根。去皮,焙干)2两,川墨(烧存性)1两,续随子(一名千金子。去壳,不去油)1两,五灵脂(洗净)1两,板蓝根(即大靛子。洗净,焙干)1两,红牙大戟(去芦,洗净)1两。
出处: 《普济方》卷二七四。
主治:无名疔肿,肺痈,肚痈,菌蕈菰子,金石砒毒,疫死牛马羊肉,河豚鱼毒,时行瘟疫,山岚瘴气,急喉闭,缠喉风,脾病黄肿,冲冒寒暑,热毒上攻,痈疽发背未破,鱼脐疮,汤火所伤,百虫疯犬,鼠咬蛇伤,打扑跌伤,男子妇人颠邪鬼气鬼胎,自缢溺水,打折伤死,但心头微热未隔宿者。
用法用量:量病人虚实,或半丸,或1丸,生姜、薄荷、井花熟水磨化,细细服之。3-5行为度,温粥补之。治疔、痈、中毒、瘟疫、喉风、黄肿、汤火伤、虫蛇伤,用东流水磨化涂之,并化服半丸,良久觉痒,立效。打扑损伤,炒松节加酒磨化,服半粒,仍以东流水磨化涂之。男妇颠邪,妇人鬼胎,用热酒磨化1丸,作2服,有毒吐下。自缢溺水,打折伤死,但心头微热未隔宿,用生姜蜜水磨化灌之。
制备方法: 上用续随子加麝香4钱、二味另研;外六味另为细末,却用公鸭血为丸,无鸭血,糯米粥亦可,分作49丸,阴干,勿令见日。

17 名称: 瓜蒂散
组成: 瓜蒂2-7枚,赤小豆3-7枚,秫米2-7粒。
出处: 《外台》卷四(注文)引《范汪方》。
主治:热毒内蕴致成黄疸;小儿脐风撮口;天行毒热,通贯脏腑,沉豉骨髓之间,或为黄疸、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马黄等疾,喘息须臾而绝;酒疸,脉浮腹满,欲呕;脐风撮口;小儿忽发心满坚硬,脚手心热,变为黄疸。
用法用量: 取如大豆粒,吹于两鼻中,甚良;不愈,间日复服之。
制备方法: 上为散。
用药禁忌: 以筒使人极吹鼻中,无不死,大慎之。

18 名称: 四七气汤
组成: 白芷、防风、陈皮、连翘、人参、香附、川芎、当归、玄参、枳壳、甘草、桔梗、天花粉、小柴胡、鼠粘子、山栀仁。
出处: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
主治: 热毒入于心经脾经之伤寒喉闭。

19 名称: 仙人炼绛雪
组成:朴硝10斤,升麻3两,大青2两,桑白皮2两,槐花2两,犀角屑1两,羚羊角屑1两,苏方木6两,竹叶,诃黎勒,山栀子30枚,槟榔仁20颗,朱砂半大两(研)。
出处: 《外台》卷三十一引《崔氏方》。
功效: 轻身明目,调适四肢。堕胎。
主治:一切病,肺气积聚咳逆,呕吐脓血,丹石毒发,天行时气,一切热病,诸黄疸等;心风昏乱,心怯健忘,四肢烦热,头痛眼赤,大小便不通,烦闷不安,骨节疼痛,赤白痢,血痢,热毒痢,宿食不消化,心腹胀满,出气不得,下一切诸毒药,脚气等;饮酒多醉困,久痢不愈,孩子惊癎等;产后一切诸病。
用法用量: 有疾量取之,和水服之;产后一切诸病,堕胎,和酒服之。老小量之。
制备方法:以水2斗,渍一宿,煎取1斗,去滓入锅,纳朴消炼烊,搅勿住手,候欲凝,出于盆中搅,入朱砂、麝香讫,雪成,收于瓷器中,密封。
附注: 方中竹叶、诃黎勒用量原缺。

20 名称: 木香丸
别名: 导秘丸、大圣丸
组成: 木香2两,羌活2两,芎2两,郁李仁4两(汤浸,去皮,微炒),桂心2两,槟榔2两,川大黄4两(锉碎,微炒)。
出处: 《普济方》卷一○五引《圣惠》。
主治:一切风气,及脏腑壅滞,宿食不消,心腹胀满,热毒风,心肺壅滞,胸膈烦闷,大小便难;风热,大肠秘涩不通,心烦腹满,体热引饮。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欲得快利,加至40丸。此药稍温必不虚,入夜临卧时服亦得。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导秘丸(《圣济总录》卷十七)、大圣丸(《普济方》卷一○六)。本方加麻仁、枳壳各四两,名“麻仁丸”;加甘菊、诃黎勒、生姜、干地黄、山芋各二两,名“如圣丸”(见《普济方》)。《普济方》本方用法:每服二十丸,浆水送下,茶汤亦得。
。。。。。。。。。135

 

 

心虚

   心虚之状,气血衰少,面黄烦热,多恐悸不乐,心腹痛难以言,时出清涎,心膈胀满,善忘多惊,梦寝不宁,精神恍惚,皆手少阴经虚寒所致。其脉见于左手寸口人迎以前阴虚者,乃其候也。心虚八证∶惊邪,属心气虚;癫痫,属心气虚,有热;不得眠,属心血虚,有热;心烦,属心家有热;怔忡,属心血不足;心淡淡动;盗汗,属心血虚,汗者,心之液也;伏梁,属心经气血虚,以致邪留不去。(《本草经疏》)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脉经》)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厥阴经也(《千金》作手少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恍惚。(同上)(《千金》曰∶名曰心虚寒也。)

 

心虚善忘多惊--------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苟为怵惕思虑所伤,或愁忧过损,惊惧失志,皆致是疾。故曰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喜忘。

1 名称: 归神丹
别名: 大归神丹
组成:颗块大朱砂2两(入猪心内,灯心缠缚,用无灰酒蒸2炊久,取出另研),金箔20片(另研),真银箔10片(别研),深红琥珀1两(别研),酸枣仁(去壳)2两,大远志(取净皮,姜汁拌炒)1两,白茯神(去木)2两,罗参2两,大当归(去尾)2两,龙齿1两。
出处: 《得效》卷八。
功效: 安神宁心,养神思,益眼力,闭精气,固元气。
主治: 一切惊忧,思虑恍惚,作事多忘,心气不足,癫痫狂乱;及大病后心虚,神不守舍。
用法用量: 每服2-9丸至3-9丸,去心麦门冬汤送下;癫痫至甚者,乳香人参汤送下;夜寝不寐或多乱梦,炒枣仁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煮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大归神丹(《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九)。
 
2 名称: 加味寿星丸
组成: 天南星3两,母真珠1钱,真琥珀5钱,圆白半夏5两,枯矾5钱,大朱砂1两(细研,为衣)。
出处: 《得效》卷十三。
主治: 因事惊忧,涎留心包,精神不守,事多健忘,谵言妄语,如有所见,不得安卧;或风痰潮作,手足抽掣;或心虚烦躁。
用法用量:每服35丸,淡姜汤送下;气不顺,人参汤送下;惊悸,金银器、灶心土汤送下;上热烦躁,淡竹叶。麦门冬汤送下;宁心定志,石菖蒲汤送下;痰盛喘急,桑白皮汤送下;小儿急惊,麦门冬、青竹叶汤送下;慢惊,冬瓜仁、木香汤送下。
加减: 心气狂甚,加铁腻粉1两。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3 名称: 生犀丸
别名: 生犀角丸
组成:生犀1两(研为细末),天麻半两,败龟半两(酥炙),牛黄1分(别研),茯神(去皮)1分,远志(去心)1分,人参(去芦头)1分,肉桂(去皮)1分,龙齿(酥炙黄)1分,朱砂1分(别研),麝香半两(研),龙脑1分(别研),石菖蒲半两(细锉,1寸9节者),金银箔50片,羚羊角半两(为末)。
出处: 《传家秘宝》卷中。
功效: 聪明耳目,益精神、壮心气,镇心神。
主治:心虚喜忘,烦悸,风涎不利,诸风颤掉;或多健忘,寝寐多惊,心常似忧,或忪或恸,往往欲倒,状类暗风,四肢颤掉,多生怯惧,每起烦躁、悲涕愁煎,并属心脏气亏。
用法用量: 每服2丸,食后、临卧温水化下。或加至4-7丸。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生犀角丸(《圣济总录》卷十四)。

4 名称: 远志散
组成:远志(去心)1两,人参(去芦头)1两,龙齿1两,茯神1两,紫石英(细研)1两,赤石脂1两,当归(锉,微炒)1两,桂心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白术1两,白芍药1两,紫菀(洗去苗土)1两,防风(去芦头)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
出处: 《圣惠》卷十四。
主治: 伤寒后心虚惊悸,恍惚多忘,或梦惊魇,及诸不足。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入石英相和令匀。

5 名称: 麦门冬饮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2两半,白茯苓(去黑皮)2两半,人参2两,远志(去心)1两1分,防风(去叉)1两半,赤芍药1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主治: 心虚劳损,喜忘不乐。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温服,1日2次。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6 名称: 定心丸
组成:茯苓(去黑皮)1两,茯神(去木)1两,琥珀(别研)半两,龙齿半两,阿胶(炙令燥)半两,牛黄(别研)半两,珍珠(别研)半两,犀角(镑)半两,龙脑(别研)半两,麝香(别研)半两,天南星(牛胆内匮者)1两半,甘草(炙,锉)1两半,远志(去心)1分,金箔30片(为衣),银箔20片(研入药),菖蒲3分,酸枣仁(炒)3分,天竺黄(别研)3分,人参3分,虎睛1对(酥炙),丹砂(别研)4两,龙脑半分,雄黄(别研)2两,苏合香1两,安息香2两(同苏合香以酒1大盏研化,澄去砂脚,熬成膏)。
出处: 《圣济总录》卷十四。
主治: 心虚忧愁不乐,惊悸心忪,恍惚忘误,神情不宁。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麝香汤化下,早、晚食后临卧服。
制备方法: 上药除别研外,为末和匀,以安息香膏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7 名称: 养心汤
组成:玄参1钱,白术1钱,麦门冬1钱,当归1钱,白芍1钱,生地1钱,川芎8分,天麻8分,紫石英8分,柏子仁8分,枣仁8分,陈皮8分。
出处: 《玉案》卷四。
主治: 心虚胆怯,健忘怔忡,不能成寐者。
用法用量: 加灯心30茎,水煎服。

8 名称: 茯苓补心汤
组成:白茯苓3分,人参3分,前胡3分,半夏(汤洗7次,去滑)3分,川芎3分,橘皮半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紫苏半两,桔梗半两,甘草(炙)半两,干姜半两,当归1两3分,白芍药2两,熟地黄1两半。
出处: 《三因》卷八。
主治:心虚寒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寒,恍惚喜悲愁恚怒,衄血,面黄,烦闷,五心热渴,独语不觉,咽喉痛,舌本强,冷汗出,善忘,恐走,及治妇人怀孕,恶阻吐呕,眩晕,四肢怠惰,全不纳食。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个,煎7分,去滓食前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9 名称: 茯苓散
组成: 人参8分,甘草8分,芍药8分,当归8分,生姜8分,远志10分,茯苓10分,桂心6分,麦门冬12分,大枣12分。
出处: 方出《妇人良方》卷十九,名见《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九。
主治: 产后心虚,松悸不定,乱语错误,精神恍惚不主。产后健忘少睡,或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分3次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0 名称: 钟乳丸
组成:钟乳粉3两,石斛1两(去根,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牛膝1两(去苗),蛇床子1两,细辛3分,山茱萸3分,熟干地黄2两,桂心3分,菟丝子2两(酒浸1日,硒干,别捣为末),防风3分(去芦头),杜仲3分(去粗皮,炙微黄,锉),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五味子1两,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炒去汗)。
出处: 《圣惠》卷二十六。
主治: 五劳六极七伤,腰疼膝痛,小便余沥,心虚健忘,荣卫不调。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名称: 健忘丹
组成:远志(去心)1两,石菖蒲(去毛)1两,黄连(姜炒)5钱,归身(酒洗)2两,枸杞(甘州者)2两,酸枣仁(炒)1两,麦冬(去心)1两,甘菊花5钱,生地黄5钱,人参5钱。
出处: 《便览》卷三。
主治: 心虚损,遇事多惊,作事健忘,读诵诗书健忘。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茶送下。
制备方法: 炼蜜为丸,朱砂3钱为衣。

12 名称: 楮实丸
别名: 神仙楮实丸
组成: 楮实1升(水淘去浮者,微炒,捣如泥),桂心4两,牛膝半斤(去苗),干姜3两(炮裂,锉)。
出处: 《圣惠》卷九十八。
功效: 明目益力,轻身补暖。
主治:积冷,气冲胸背,及心痛有蛔虫,痔瘘痃癖,气块积聚,心腹胀满,两胁气急,食不消化,急行气奔心肋,并疝气下坠,饮食不下,吐水呕逆,上气咳嗽,眼花少力,心虚健忘,冷风等,坐则思睡,起则头旋,男子冷气,腰疼膝痛,冷痹风顽,阴汗盗汗,夜多小便,泄痢,阳道衰弱,妇人月水不通,小腹冷痛,赤白带下,一切冷气,无问大小。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渐加至50丸,空心时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附注: 神仙楮实丸(《宣明论》卷十二)。

13 名称: 乌犀丸
组成:犀角(镑)1分,羚羊角(镑)1分,龙齿半两,茯神(去木)半两,人参半两,远志(去心)1分,麦门冬(去心)1分,郁李仁(去皮)1分,丹砂(研)1分,铁粉1分,龙脑1钱。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功效: 安魂定魄。
主治: 心虚惊悸健忘,精神恍惚,言语无度,心中烦闷。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临卧以温酒嚼下;金银薄荷汤亦得。小儿可服半丸。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心虚-----螈病,筋脉燥急。内经谓病蛊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螈。夫精属肾,筋属肝,脉属心,精盛则滋育诸筋,荣灌诸脉,故筋脉和柔。今风客于肾,病蛊出白,则精已亏矣,经所谓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者如此,其证筋脉燥急相引而螈是也。

 

心虚烦热-----热气内攻,心神不宁,亦为之烦躁也。  心气若不足,衄血眼中黄,悲愁及喜怒,烦闷即慌忙,梦寤不自觉,心热须水浆,咽喉中满痛,舌强口夸张,冷汗出不止,妄语忽惊忙,此为损心气,不疗转加伤。(《五脏论》)

   夫心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盛则血脉虚少而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心膈胀满,好忘多惊,梦寤飞扬,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者,是其候也。(《圣惠方》)

心中寒---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蛊注之状,盖心为阳脏,中寒则寒必甚,心背彻痛,则寒邪中脏深矣。

 

心虚失志咳逆短气

名称: 归神汤
组成:人参5钱,白术1两,巴戟天1两,茯神5钱,紫河车1具,半夏3钱,陈皮1钱,甘草1钱,丹砂1钱,菖蒲1钱,麦冬5钱,柏子仁3钱(不去油),白芥子3钱。
出处: 《辨证录》卷四。
主治: 思虑过度,耗损心血,遂致失志之癫,或哭或笑,或裸体而走,或闭户自言,喃喃不已。
用法用量: 每服5钱,白滚水送下,连服数日。
制备方法: 上各为末,先将紫河车净水煮熟,不可去血丝,捣烂,将备药末再捣为丸。

名称: 加味温养汤
组成: 人参1两,白术2两,麦冬1两,半夏3钱,肉桂1钱。
出处: 《辨证录》卷四。
主治: 思虑过度,耗损心血,致患癫疾,或哭或笑,或裸体而走,或闭口自言,喃喃不已。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名称: 加味归脾汤
组成: 归脾汤加辰砂、琥珀末。
出处: 《金鉴》卷四十九。
主治: 妇人七情内伤,心脾亏损,神无所护,致夜梦鬼交,独笑独悲。
用法用量: 上将归脾汤水煎,调辰砂、斛珀末服之。
名称: 风疳丹
组成:朱砂1分,硫黄1分,丁头代赭1分,石蛇黄(火煅,醋淬7遍)1分,蜣螂(净,炒)3个,地龙(盘曲者)3个,全蝎2个,大使君子10枚,没石子1个,虼蚾头(酥炙)1枚,天浆子(炙)7个,白附子(生)7个,白花蛇肉1寸(酒浸1宿,焙),大附子,乌头(并向尖上)半个,半夏(姜炙)1钱,麝1钱,续随子1钱,丁香1钱,赤石脂1钱。
出处: 《幼幼新书》卷二十三引《赵氏家传》。
功效: 今乳哺充肥,风消气伏。
主治:儿禀受不足,乳哺失宜,肤华浮脆,冒犯风冷,正气微弱,客邪在内,令儿津液不固,自汗自利,中寒气痞,关膈不通,呕吐乳片,肌肉不生,精神昏塞,不欲啼笑,以至龟胸解颅,邪客心成惊痫,邪客脾成风疳。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汤饮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粟米饭为丸,如麻子大。

 名称: 荆沥汤
组成:荆沥3升,麻黄4两,白术4两,芎藭4两,防风2两,桂心2两,升麻2两,茯苓2两,远志2两,人参2两,羌活2两,当归2两,母姜1升(切,取汁),防己2两,甘草2两。
出处: 《千金》卷八。
主治: 心虚寒。阴气伤寒损心,惊掣悸,语声宽急混浊,口,冒昧,好自笑,厉风伤心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5升,煎麻黄2沸,去沫,次下诸药,煮取3升,去滓,下荆沥、姜汁,煎取4升,分4次服,日3夜1。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本方虽用荆沥清火涤痰为君,姜汁开导经络为佐,全赖参、甘维持胃气,运行药力,桂心鼓动于中,麻黄开发于外,升麻提系于上,防已引泄于下,远志通达心经,又以苓、术匡佐人参,羌、防辅(弓白弓)麻黄,芎、归协济桂心,统摄荆沥、母姜,共襄涤痰祛风活血之功。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名称: 卫君汤
组成: 人参2钱,白术5钱,茯苓3钱,甘草1钱,菖蒲1钱,苏叶1钱,半夏1钱,桔梗1钱,丹参1钱。
出处: 《辨证录》卷九。
功效: 急补心气。
主治: 人有处得意之境,过于娱乐,尽情喜笑,遂至风寒内伤心包,口干舌苦。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名称: 定志汤
组成: 菖蒲1钱,茯神1钱,当归1钱,橘皮1钱,远志1钱2分,人参1钱2分,甘草5分(炙)。
出处: 《杏苑》卷七。
主治: 言语失伦,常常戏笑而不发狂,属心虚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食前热服。
加减: 如有痰,加半夏7分,生姜3片。

名称: 养心延龄益寿丹
组成:茯神5钱,柏子仁4钱(炒),丹参4钱,酒白芍4钱,丹皮4钱,全当归5钱(酒炒),川芎2钱,干生地4钱(酒洗),醋柴3钱,香附米4钱(炙),栀子3钱(炒),酒条芩3钱,陈皮3钱,野于术2钱(炒),枳壳4钱(炒),酸枣仁4钱(炒)。
出处: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功效: 养心安神,补肾滋阴,调肝理脾。
主治:心肾俱亏,肝脾不调,心烦躁汗,夜寐不实,耳觉作响,梦魇惊怖,醒后筋惕,梦闻金声,偶或滑精,腰膝痠痛,坐立稍久则腰膝痠痛,劳累稍多则心神迷惑,心中无因自觉发笑,有时言语自不知觉,进膳不香。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白开水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

名称: 丹砂丸
组成: 光明朱砂2两,白矾2两,金箔50片。
出处: 《圣惠》卷八十。
主治: 产后血邪攻心,迷闷,气不足,脏腑虚弱,令人如癫邪,恒惊怕,或啼或笑,或惊或恐,言无准凭,状如鬼魅。
用法用量: 每服7丸,以麦门冬汤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药捣光明砂并矾,纳瓷瓶子中,封闭了,于甑上每日两度蒸,半月取出,和前金箔细研,以粟米软饭为丸,如绿豆大。

名称: 镇心散
组成: 桂心、甘草、细辛、人参、干姜、生地、茯神、远志、归身、川芎、防风、辰砂1分(另研)。
出处: 《宋氏女科》。
主治: 产后心气虚损,卒惊狂语,或歌笑嗔哭,骂詈,或因虚发为风痉者。
用法用量: 用纹银10两水2碗半煎至1碗半,入药煎至7分。入辰砂调匀,空心温服,滓再煎。

名称: 麻黄散
别名: 麻黄汤
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白术1两,防风1两(去芦头),桂心3分,川升麻3分,芎1两,茯神3分,远志3分(去心),人参3分(去芦头),羌活3分,当归3分(锉,微炒),汉防己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心脏中风。虚寒寒颤,心惊制悸,语声混浊,口,冒昧好笑。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入荆沥半合。更煎1-2沸,不拘时候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麻黄汤(《明医杂著》卷六)。

名称: 护心至宝丹
组成: 生石膏(捣细)1两,人参2钱,犀角2钱,羚羊角2钱,朱砂(研细)3分,牛黄(研细)1分。
出处: 《衷中参西》上册。
功效: 解入心之热毒。
主治: 瘟疫自肺传心,其人无故自笑,精神恍惚,言语错乱。
用法用量: 将前4味药共煎汤1茶盅,送服朱砂、牛黄末。

名称: 妙香丸
组成: 辰砂3钱,巴霜1钱,冰3分,麝3分,西黄3分,腻粉3分。
出处: 《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效: 开窍清心。
主治:邪盛正虚,神明被迫,瞀乱,精神衰弱,应下失下,邪热未除,静则郑声重语。喃喃不休,躁则惊惕不安,心神昏乱,妄笑妄哭,如见神灵,大便不通,溺赤涓滴,舌苔黄刺干涩,脉两寸陷下,关尺细坚而结。
用法用量: 弱者服2-3丸,壮者4-5丸,用复脉汤调下。大便通即止。
制备方法: 金箔5小张,另研极细,入黄腊3钱,白蜜1匙,同炼匀,和药为丸,每1两作30丸。

名称: 如圣丸
组成:草乌头3分,黄连3分,官桂1两,干姜1两,桔梗1两,茯苓1两,川椒1两,茱萸1两,柴胡1两,厚朴1两,干地黄1两,菖蒲1两,紫菀1两,防风1两,人参1两,鳖甲1两,大芎1两,枳壳1两,贝母1两,甘草1两,甘遂1两,巴豆1两半(取白霜)。
出处: 《鸡峰》卷九。
主治:腹内诸积聚,岁久癖块不消,黄瘦宿水,朝暮咳嗽;及积年冷气,脐下绞结冲心,膀胱两胁彻背连腰痛无休息,绕脐似虫咬不可忍;及十种水病,五般痔疾,九种心痛,反胃吐逆,饮食减少;宿食不消;妇人月水不通,五邪八瘕,沉重欲死,恐惧歌笑不定,心神狂乱,形体羸瘦;一切风,遍身顽痹,不知痒痛,或似虫行,手足烦热,夜卧不安;小儿惊疳等。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食前米饮送下,每日只1服。
临床应用: 1.跌打损伤:一人先因马坠,临老痛楚,不能饮食,命在须臾,日服五丸,经旬日取下血如鸡肝1000-2000片,与脓清水2升许,其病遂愈。
2.虚劳:三原主簿妻病十五年羸瘦至甚,日服五丸,旬日取下青虫六十四个,脓血三四升,其病遂愈。
3.大风病:一人患大风病,眉毛落尽,遍身生疮,服药百日,取下五色脓并清水各数升,遂得平复。食即吐逆一人食即吐逆,羸病十年,服药半月,取下虾蟆七个,清水一升许,便愈。
4.癖块:一人患癖块积年,服药二十日取肉蛇二条,各长尺余。
5.带下:一人久患带下,服药二十日后汗出,取下鸡肝色恶物而病愈。

名称: 远志汤
组成:远志(去心)1两,赤茯苓(去黑皮)3分,犀角屑1两,人参半两,知母(焙)半两,芍药1两,黄芩(去黑心)3分,前胡(去芦头)3分,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主治: 心劳,多烦躁,背膊妨闷,面色数变,乍赤乍黑,或笑或歌。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食后分2次温服。如人行3-5里再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朱砂散
组成:朱砂1两(细研水飞过),铁粉1两,牛黄1分,虎睛1对(炙微黄),雄黄半两,龙骨半两(为末),蛇蜕皮1尺(烧灰),麝香1分。
出处: 《圣惠》卷七十。
主治: 妇人风虚,与鬼交通,悲笑无恒,言语错乱,心神恍惚,睡卧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桃符煎汤调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名称: 补肺汤
组成:五味子3两,麦门冬4两(去心),白石英2两9铢,粳米3合,紫菀2两,干姜2两,款冬花2两,大枣40枚(擘),桂心6两。
出处: 《千金翼》卷十五。
主治:肺气不足,病苦气逆,胸腹满,咳逆上气抢喉,喉中闭塞,咳逆短气,气从背起,有时而痛,惕然自惊,或笑或歌或怒无常,或干呕心烦,耳闻风雨声,面色白,口中如含霜雪,言语无声,剧者吐血。
用法用量: 以水1斗2升,煮桑白皮至8升,去滓,纳药煮取3升,分3次服。

名称: 补肺汤
组成:白石英(研)1两,钟乳(研)1两,天门冬(去心,焙)2两,款冬花(炒)2两,桂(去粗皮)2两,桑根白皮(锉,炒)2两,五味子(炒)2两,紫菀(去苗土)2两,人参2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主治: 肺气不足,烦满喘嗽,冲逆上气,唾中有血,心目惊恐,皮肤粟起,呕逆歌笑,心烦不定,耳中虚鸣,面色常白。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大枣2枚(劈),糯米100粒,生姜1分(切),同煎取7分,去滓,食后顿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名称: 八珍散
别名: 八物汤、八珍汤
组成: 当归(去芦)1两,川芎1两,熟地黄1两,白芍药1两,人参1两,甘草(炙)1两,茯苓(去皮)1两,白术1两。
出处: 《瑞竹堂方》卷四。
功效: 调畅营卫,滋养气血,能补虚损。进美饮食,退虚热。
主治: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昏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妇人气血不足,月经不调,崩漏不止,胎萎不长,或习惯性流产;外证出血过多,溃疡久不愈合者。脐腹疼痛,全不思食,脏腑怯弱,泄泻,小腹坚痛,时作寒热。妇人脏躁,自笑自哭。伤损失血过多,或因克伐,血气耗损,恶寒发热,烦躁作渴。气血俱虚,口舌生疮,或齿龈肿溃,恶寒发热,或烦躁作渴,胸胁作胀,或便血吐血,盗汗自汗。肝脾气血俱虚,不能养筋,以致筋挛骨痛,或不能行履,或发热晡热,寒热往来。溃疡。妇人胎产崩漏。眩晕昏惯,或大便不实,小便淋赤。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至7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
药理作用:促进急性贫血的血细胞再生《中医药研究参考》(1976;5:29):八珍汤与四物汤药理研究发现,两方均能促进急性贫血的血细胞再生,其主要表现在网状红细胞的转变成熟过程,尤以八珍汤作用较显著。本方能促使血压很快恢复正常,并维持一定时间,而且对机体整个机能状态也有改善,说明急性大量失血时,气血双补较之单纯养血补血为佳。
临床应用:

1.血枯:一妇人久患血崩,肢体消瘦,饮食到口,但闻腥臊,口出津液,强食少许,腹中作胀,此血枯之症,肺肝脾亏损之患,用八珍汤、乌贼骨丸,兼服两月而经行,百余剂而康宁如旧矣。
2.习惯性流产:用加味八珍汤防治习惯性流产38例,全部治愈。患者年龄一般多在二十五至三十岁之间,流产次数最少为二胎,最多为五胎。治疗方药:八珍汤加砂仁,紫苏。如气虚,加黄耆;血虚,加阿胶;虚火盛而呕者,加黄芩、竹茹;虚火引起咽干口燥者,去熟地,加生地、玉竹。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血气俱虚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养者也。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也,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质润之品也,所以补血。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
2.《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四君、四物合为八珍,按之药理功能,可谓四君气药,能助脾阳;四物血药,能养脾阴。一属于气,一属于血。只可专主脾胃讲,决不能泛泛然谓四君补气,四物补血。
附注:八物汤(《医学正传》卷三)、八珍汤(《外科发挥》卷二)。本方改为丸剂,名“女科八珍丸”(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又名“八珍丸”(见《中药成方配本》)。

 

手太阳小肠经-  http://www.tcm100.com/tools/JingLuoFlash/xiaochangjing.swf

五脏六腑,五行关系以及病变表现,治方(二)心与小肠


穴歌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薮,腕骨阳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肘,
肩贞臑俞接天宗,

髎外秉风曲垣首,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乃与天容偶,锐骨之端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

    此一经起于少泽,终于听宫。取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少海,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脉起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贯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别者,别循颊上杂(杂音拙)抵鼻,至目内眦也。多血少气,未时气血注此。

    丙火之腑,脉详左寸。是经之为病也,面白耳前热,苦寒,肩臂廉内外肿痛。沉诊为心,实则脉实,烦满而口舌生疮;浮取小肠,虚则脉虚,懊憹而唇青下白。颔肿不可转,清痰降火;腰折难动履,渗湿利热。倘小便数频,乌药益智丸,用酒煮山药;若精气不固,白茯猪苓和,须蜡化津液。小肠疝气,茴香姜浸入青盐;肾宫精冷,川楝炒成加木破。滑石寒而能治诸淋,沉香温而能行诸气。尿血煮苦苋菜根,血淋煎车前子叶。清泉旋汲饮发灰,薄荷时煎调琥珀。热入小肠为赤带,茴香苦楝当归;邪归大腑变膏淋,滑石金砂甘草。尝考牡蛎石斛补,续随金砂泻。巴戟乌药茴香温,黄芩通草花粉凉。羌活藳本引于上,黄柏二苓行于下,细阅本草之旨,略为理治之阶,毋执己见,妙在言传。 

小肠实

   小肠者受盛之官,心之腑也,手太阳其经也。其气盛则为有余,故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实者,小肠实也,实则生热,是故有身热来去,口疮心烦,身重汗不出,小便不利之证,治宜泻之。 小肠实一证,小水不利及赤,或涩痛尿血。(《本草经疏》)

   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一作急痛),小肠有热,小便赤黄。(《脉经》)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实者,手太阳经也,病苦身热,热来去,汗出(一作汗不出)而烦,心中满,身重,口中生疮。(同上)(《千金》曰∶名曰小肠实热也。)

  小肠象火,王于夏,手太阳其经也,心之府也。水液之下行为溲便者,流于小肠。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肠热,焦竭干涩,小肠胀,是为小肠之气实也,则宜泻之。(《病源论》)

1 名称: 升麻散
组成: 川升麻3分,黄柏(锉)3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3分,犀角屑3分,栝楼根3分,葵子3分,桑根白皮(锉)3分,木通(锉)3分,葳蕤3分,川大黄(锉碎,微炒)3分,甘草半两(炮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实热,口干舌燥,心胸烦闷,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 名称: 木通散
组成: 木通1两(锉),槟榔3分,羚羊角屑3分,赤芍药3分,黄芩3分,当归3分(锉,微炒),车前子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实热,心胸烦闷,小便涩,小腹中急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 名称: 车前子散
组成: 车前子1两,木通3分(锉),瞿麦3分,生干地黄3分(焙),甘草半两(炙)。
出处: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主治: 小肠实热,小便赤,涩结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中盏,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4 名称: 生地黄散
组成: 生干地黄1两,白茅根1两,木通1两(锉)。
出处: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主治: 小肠实热,心中烦闷,少腹热痛,小便赤涩或出血。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中盏,入葱白5寸,同煎6分,去滓,空心、食前频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5 名称: 地黄汤
组成: 生地黄1两,葱白5茎,白茅根1两。
出处: 方出《圣惠》卷四,名见《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主治: 小肠实热,心中烦闷,小便出血。
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分2次温服。
制备方法: 上切细。

6 名称: 赤茯苓汤
组成: 木通(去节)、赤茯苓(去皮)、槟榔、生地黄(洗)、黄芩、赤芍药、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出处: 《济生》卷四。
主治: 小肠实热,面赤多汗,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
 
7 名称: 赤茯苓散
别名: 赤茯苓汤
组成: 赤茯苓3分,麦门冬(去心)3分,赤芍药3分,槟榔3分,生干地黄3分,木通(锉)3分,黄芩3分,甘草2分(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实热,头面赤,汗多出,小腹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赤茯苓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8 名称: 麦门冬汤
组成: 麦门冬(去心,焙)1分,知母1分,蒲黄1分,黄芩(去黑心)1分,木通(锉)1分,升麻1分,大黄(锉,炒)3分。
出处: 《普济方》卷四十一引《护命》。
主治: 小肠实热,脉气盛实,小便下血。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9 名称: 知柏导赤散
组成: 生地、木通、甘草、知母、黄柏。
出处: 《症因脉治》卷二。
主治: 火冲眩晕,左尺数大,膀胱小肠实热者;热结中焦,小便不利。

10 名称: 郁金散
组成: 郁金1两,白附子(炮)半两,羌活(去芦头)3分,甘草(炙,锉)半两,黄连(去须)1分,黄芩(去黑心)半两,侧柏半两,大黄(锉,炒)半两,干蝎(去土,炒)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主治: 小肠实热,心下急痹,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食后薄荷熟水调下;生姜蜜汤下亦得。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1 名称: 郁金散
组成: 郁金1两,白附子3分(炮裂),羌活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黄连1两(去须),黄芩3分,川大黄1两(锉,微炒),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川升麻3分。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实热,心下急痹,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后以麦门冬汤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用药禁忌: 忌炙煿、热面。
 
12 名称: 柿蒂汤
组成: 柿蒂、黄柏、黄连、生地、侧柏叶、丹皮、白芍、木通、茯苓、泽泻。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九。
主治: 心与小肠实热而致血淋,血色鲜红,脉数而有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3 名称: 射干汤
组成: 射干、黄芩(去黑心)、麦门冬(去心,焙)、大黄(锉,焙)、知母、木通(锉)各等分。
出处: 《普济方》卷四十一引《护命》。
主治: 小肠实热,小便赤涩,疼痛不可胜忍。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葱白5寸(切碎),同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以利为度。若3服以上未通,急煎芎藭汤1盏,投之即下,自早至夜可2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用药禁忌: 不可常吃。

14 名称: 海蛤丸
组成: 海蛤3分,汉防己半两,甜葶苈半两(隔纸炒,令香熟),槟榔半两,木通半两(锉),猪苓半两(去皮)。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实热,小腹胀满,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冬葵根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5 名称: 清脉汤
组成: 柴胡、泽泻、橘皮、芒消、枳实(麸炒,去瓤)、黄芩、升麻、旋覆花、生地黄各等分。
出处: 《三因》卷八。
主治: 小肠实热。身热,手足心热,汗不出,心中烦满,结塞不通,口疮,身重。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下芒消再煎,热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锉为散。

16 名称: 黄连散
别名: 瞿麦汤
组成: 黄连(去须)1两,车前子1两,木通(锉)1两,汉防已3分,瞿麦3分,犀角屑3分,猪苓3分(去皮),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实热,小便黄赤,涩结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瞿麦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17 名称: 犀角散
别名: 犀角汤
组成: 犀角屑3分,瞿麦3分,麦门冬1两(去心),栀子3分,赤茯苓3分,木通3分(锉),黄连3分(去须),白茅根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实热。心烦,满口生疮,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犀角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小肠虚

   小肠者受盛之官,心之腑也,太手阳其经也,其气虚则为不足,故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小肠虚也。虚则生寒,是故有颅际头角偏痛,耳聋不聪,惊跳,小便频数之证,治宜补之。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复化传于大肠,是谓化物而出也。其经有寒,则亦传于大肠,故化物难,而大肠中懊痛,便利赤白,脉经谓小肠寒则令人下重便脓血者是也。小肠虚一证,遗尿,属小肠气虚,兼肾气虚。(《本草经疏》)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即冷上抢心。(《脉经》)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手太阳经也,病苦颅际偏头痛,耳颊痛。(同上)(《千金》曰∶名曰小肠虚寒也。)

   小肠不足,则寒气客之,肠病惊跳,不言,乍来乍去,是为小肠气之虚也,则宜补之。(《病源论》)

(《圣惠方》作肠中痛,惊跳,乍来乍去,小便数。)

 1 名称: 化毒汤
组成: 杏仁、牡丹皮(去心)、黄芩、虎杖、麻黄(去根节)、木香、芍药、柴胡、升麻、紫菀、贝母(去心)、连翘、荆芥穗、羌活各等分。
出处: 《普济方》卷四十一引《护命》。
功效: 化热毒。
主治: 肝肺热毒,蒸郁脏腑,因生积滞,其积者,如腐烂瘀血之类,热毒炽盛,大肠干涸;又因色伤,小肠虚冷,水道乘虚,只行于小肠,故小便常数,而疼痛不可胜忍。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加生姜2小块同煎,取8分,滤去滓,食后徐徐热吃。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附注: 服此汤后,非时以葱汤洗谷道,并纳药于谷道中,令上下相感,引水道下入大腑,即自然小便不数,疼痛自止也。缘此病大肠热竭津液,小肠虚损,下热药,通小肠,则大肠愈涸,而病愈增;下冷药,通大腑,则小肠愈数,而病不减。当此之际,医之莫不为难也。尝以此方治之得验。

2 名称: 牛膝丸
组成: 牛膝(酒浸,切,焙)半两,续断半两,芎藭半两,萆薢2两。
出处: 《普济方》卷四十一引《护命方》。
主治: 小肠虚冷,小便频数,日夜50-60次。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空心盐汤送下;或用盐煎服亦可。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 名称: 只金丹
组成: 小茴香2两,湿生虫(阴干)2两。
出处: 《普济方》卷二四七引《得效》。
主治: 男子疝气,小肠虚损。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心茴香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4 名称: 芍药汤
组成: 芍药1两,牡丹皮1两,莎草根(炒去毛)1两,高良姜1两,木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功效: 补益脏腑。
主治: 小肠虚冷,时发搐痛,不思饮食;或时干哕。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煎至7分,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5 名称: 安荣散
组成: 当归1钱,白芍1钱,人参1钱,麦冬1钱,石斛1钱,通草1钱,山栀7分。
出处: 《会约》卷十四。
功效: 滋肾清热。
主治: 子淋因于膀胱、小肠虚热。
用法用量: 空心服。
 
6 名称: 附子丸
组成: 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川乌头3分(炮裂,去皮脐),当归半两(锉,微炒),桂心1两,荜澄茄3分,赤石脂3分,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木香3分,茴香子1两。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虚冷气,小腹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 名称: 沉香散
别名: 沉香汤
组成: 沉香1两,桂心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白龙骨1两,木香3分,当归2分(锉,微炒),枳实3分(麸炒微黄)。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虚冷,脐下急痛,小便滑数。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沉香汤(《圣 济总录》卷四十三)。

8 名称: 吴茱萸散
组成: 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芎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虚冷气痞。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9 名称: 牡蛎丸
组成: 牡蛎(火焙,细研)、萆薢、续断、益智子(去皮)、石斛(去根)、芎、牛膝(酒浸,切,焙)、狗脊(去毛)、五味子、石硫黄(另研)、山茱萸、巴戟天(去心)、龙骨各等分。
出处: 《普济方》卷四十一引《护命方》。
主治: 小肠虚寒,小便频数,便下久而有膜,如乳酪状。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空心盐汤送下。小便止即已,不必再服。一方杵为末,入盐煎,空心频频服,不止,再炼蜜丸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名称: 厚朴汤
组成: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芎3分,白龙骨1两,当归(切,焙)1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主治: 小肠虚冷,脐下急痛,小便滑数。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个(擘破),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
11 名称: 厚朴散
组成: 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高良姜1两(锉),当归3分(锉,微炒),桂心1两,芎3分,白芍药3分。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虚冷气,小腹卒痛如刺,胸胁气满,闷乱不忍。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用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2 名称: 厚朴散
组成: 厚朴1两半(去皴皮,涂生姜汁,炙香熟),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白龙骨1两,芎3分,当归1两(切碎,炒)。
出处: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主治: 小肠虚冷,脐下急痛,小便滑数。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中盏,加生姜3片,大枣2个,同煎6分,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3 名称: 茱萸散
组成: 吴茱萸2钱半,芎半两,木通4钱,半夏1钱。
出处: 《玉机微义》卷十。
主治: 小肠虚热或酒后频吃冷水等物,其病脐下结块,连外肾俱肿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4钱,入葱煎服。

14 名称: 茴香子丸
组成: 茴香子(炒)1两,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取红)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巴戟天(去心)1两,木香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青盐(别研)1两,肉苁蓉(酒浸,切,焙)1两,阿魏(醋化,面和作饼,炙)1两,楝实(锉,炒)1两,干蝎(去土,炒)1两,荜澄茄1两,补骨脂(炒)1两,葫芦巴1两,大戟1两,肉豆蔻(去壳)3枚,硫黄(舶上者,研)2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主治: 小肠虚寒撮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元气痛,煨葱白热酒送下30丸。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白羊肾4对,去筋膜,沙盆内研如面糊,将药一处入木臼中,更入炼蜜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15 名称: 茴香子丸
组成: 茴香子(炒)1两,桂(去粗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当归(切,焙)3分,荜澄茄3分,木香3分,赤石脂3分,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主治: 小肠虚冷,小腹疼。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6 名称: 桃仁丸
别名: 桃仁丹、牡丹丸
组成: 桃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牡丹半两,黄柏1分(微炙,锉),白蒺藜3分(去刺),桂心半两,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微炒)。
出处: 《圣惠》卷九十二。
主治: 小儿小肠虚冷,因多啼下,致令阴肿。
用法用量: 3岁儿每服7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附注: 桃仁丹(《幼幼新书》卷三十一引张涣方)、牡丹丸(《普济方》卷三九九)。

17 名称: 益智丸
组成: 益智子(去皮)半两,萆薢半两,狗脊(去毛)半两,芎藭半两,巴戟天(去心)半两,干木瓜半两,续断半两,牛膝(酒浸,切,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大者)1枚。
出处: 《普济方》卷四十一引《护命》。
主治: 小肠虚寒,小便后余沥,阴萎不起。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空心盐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8 名称: 盐煎散
组成: 川乌头4两(去皮,生用),益智子(去皮)3两,青橘皮2两,白姜1两半(炮),舶上茴香1两。
出处: 《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
主治: 小肠虚冷,小腹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1大钱,入盐煎5分,热呷。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9 名称: 鹿茸丸
组成: 鹿茸2两(去毛,涂酥炙令微黄),白龙骨1两(烧过),桑螵蛸3分(微炒),椒红1两(微炒),附子1两半(炮裂,去皮脐),山茱萸1两。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虚冷,小便数多。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盐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 名称: 鹿茸丸
组成: 鹿茸2两(去毛,涂酥炙令黄色),白龙骨1两(烧过),山茱萸3分(微炒)。
出处: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主治: 小肠虚冷,小便数多。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盐汤送下,晚食前再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1 名称: 温肠丸
组成: 补骨脂(炒)1两,肉苁蓉(酒浸,去皱皮,焙)1两半,狗脊(锉)3分,独活(去芦头)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巴戟天(去心)1两,鹿茸(酒炙,去毛)1两,五味子3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主治: 小肠虚寒下痢,便泄脓血,肠滑懊憹。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盐汤或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2 名称: 温脾汤
组成: 干姜1两半,当归2两,黄柏2两,地榆2两,阿胶(麸炒焦)1两,茴香(炒)1两,石榴皮1两,黄连1两。
出处: 《三因》卷八。
主治: 小肠虚寒,苦头偏痛,耳颊疼,下痢赤白,肠滑,腹中(疒丂)痛,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煎7分,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锉散。
 
23 名称: 椒附丸
组成: 椒红(炒出汗)、桑螵蛸(酒炙)、龙骨(生用)、山茱萸(取肉)、附子(炮,去皮)、鹿茸(酒蒸,焙)各等分。
出处: 《医方类聚》卷十引《济生》。
主治: 肾脏虚寒之尿频,泄泻。小肠虚冷,小便频多。五更泄泻,久而重,其人虚甚。大便滑泻。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心盐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各家论述: 《医方考》:虚者,肾精不足也;寒者,命门火衰也。肾主二便,肾脏虚寒,则不能禁固,故令大便滑泻。味厚为阴中之阴,故用山茱萸、鹿茸以益肾家之阴;辛热为阳中之阳,故用椒红、附子以壮命门之火;味涩可以固脱,故用螵蛸、龙骨以治滑泻之脱。

24 名称: 蓬莪荗散
组成: 蓬莪荗(炮,锉)半两,茴香子(炒)半两,芎半两,牛膝(酒浸,切细)半两,桂(去粗皮)1分。
出处: 《普济方》卷四十一引《护命方》。
主治: 小肠虚冷,时发刺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放银石器内,煎葱汤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5 名称: 干姜汤
别名: 干姜黄连汤
组成: 干姜3两,当归4两,黄柏4两,地榆4两,黄连2两,阿胶2两,石榴皮3枚。
出处: 方出《千金》卷十四,名见《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主治: 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肠中懊檂。腹中痛,里急后重,头偏痛,耳颊痛。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5合,去滓,下胶煮,取胶烊尽,分3服。
附注: 干姜黄连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心小肠俱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脉经》)(《千金》曰∶名曰心、小肠俱实也。)

1 名称: 升麻散
组成: 川升麻3分,黄柏(锉)3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3分,犀角屑3分,栝楼根3分,葵子3分,桑根白皮(锉)3分,木通(锉)3分,葳蕤3分,川大黄(锉碎,微炒)3分,甘草半两(炮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实热,口干舌燥,心胸烦闷,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 名称: 木通散
组成: 木通1两(锉),槟榔3分,羚羊角屑3分,赤芍药3分,黄芩3分,当归3分(锉,微炒),车前子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实热,心胸烦闷,小便涩,小腹中急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 名称: 生地黄散
组成: 生干地黄1两,白茅根1两,木通1两(锉)。
出处: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主治: 小肠实热,心中烦闷,少腹热痛,小便赤涩或出血。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中盏,入葱白5寸,同煎6分,去滓,空心、食前频服。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4 名称: 地黄汤
组成: 生地黄1两,葱白5茎,白茅根1两。
出处: 方出《圣惠》卷四,名见《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主治: 小肠实热,心中烦闷,小便出血。
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前分2次温服。
制备方法: 上切细。

5 名称: 芍药甘草汤
别名: 戊巳汤、芍药汤
组成: 芍药4两,甘草(炙)4两。
出处: 《伤寒论》。
功效: 温养脾土而生阴血;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主治: 阴血不足,血行不畅,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足温者;小肠腑发咳,咳而失气。四时伤寒腹痛;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痘疹肚痛;营血受伤,热不止;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挛急甚者;妇人伤寒,汗解表除,热入血室,经水过多,无实满者;及杂病木克脾土,阴阳血气不和而腹痛;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5合,去滓,分2次温服。
用药禁忌: 使用本方宜辨虚实,虚热者可用,虚寒者不宜用。
药理作用: 镇痉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1;5:46):芍药甘草汤水煎剂对雄鼠回肠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方对外因性乙酰胆碱作用于回肠引起的收缩有抑制作用;对经肠壁的低频电刺激引起的牵拉反应,有轻度持续性抑制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1O:21):大量的芍药甘草汤对病变性的异常兴奋起显著的抑制、镇静作用;而小量的芍药甘草汤,对胃肠运动机能,反而呈现了兴奋的,促进的作用。
临床应用: 1.足肿痛:四嫂,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晨起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按历节痛足亦肿,但肿常不退,今时有退者,非历节也,惟痛甚时筋挛。用芍药甘草汤以舒筋。赤、白芍各1两,生甘草8钱,2剂愈。
2.转筋:贾某某,男,53岁,左腨经常转筋,多在夜晚发作,发时腿肚聚起一包,腿不能伸直,患侧拇趾也向足心抽挛,疼痛难忍,脉弦细直,舌红绛少苔。此为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细急所致。用白芍24g,炙甘草12g,四剂愈。
3.舞蹈症:覃某某,女,11岁,手足不断舞动,行走摇摆不稳,双手持物不牢,面部呈鬼脸样动作,舌不断伸缩,头部摇晃,烦躁不安,舌淡苔白,脉弦细,有膝关节疼痛史,诊为小儿舞蹈症。系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治宜滋阴养血,缓急解痉。拟芍药甘草汤:芍药30g,甘草30g,水煎服,7剂愈。
4.胃扭转:孙某某,女,38岁,胃脘胀痛20多年,后10年伴发频繁呃逆,大声嗳气,每年复发2~3个月,近一年加重,呈持续状态,不能右侧卧,查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胃呈扭曲状,诊为胃扭转。用芍药20g,甘草20g,日1剂,浓煎取汁,日服3次。服药后第1天,诸症减,续服20余剂痊愈,查胃形态恢复正常。
5.过敏性肠炎《辽宁中医杂志》(1981;4:25):范某某,男,成人,腹痛,腹泻绵绵不愈,诊为过敏性肠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小弦,腹痛,按之则舒。此乃肝脾不和,脾气滞结,脉络不行,治宜调肝和脾。方用芍药甘草汤:生白芍30g,生甘草15g,服4剂痊愈。
6.顽咳:李某某,男,55岁,咳嗽少痰,郁郁微烦1年余,食纳一般,二便调,舌边尖红赤,少苔,脉沉弦细稍数,曾服二陈汤、上嗽散、九仙散等无效。据其证见郁郁微烦等,试以肝火犯肺论治。方用芍药甘草汤:白芍30g,甘草20g,日服一剂水煎取汁200ml,一日3次,服5剂愈。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气血不和,故腹痛。白芍酸收而苦涩,能行营气;炙甘草温散而甘缓,能和逆气;又痛为木盛克土,白芍能泻肝,甘草能缓肝和脾也。
附注: 戊巳汤(《症因脉治》卷四)、芍药汤(《蒿崖尊生》卷七)。
 
6 名称: 郁金散
组成: 郁金1两,白附子(炮)半两,羌活(去芦头)3分,甘草(炙,锉)半两,黄连(去须)1分,黄芩(去黑心)半两,侧柏半两,大黄(锉,炒)半两,干蝎(去土,炒)半两。
出处: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主治: 小肠实热,心下急痹,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食后薄荷熟水调下;生姜蜜汤下亦得。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7 名称: 郁金散
组成: 郁金1两,白附子3分(炮裂),羌活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黄连1两(去须),黄芩3分,川大黄1两(锉,微炒),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川升麻3分。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实热,心下急痹,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后以麦门冬汤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用药禁忌: 忌炙煿、热面。
 
8 名称: 柿蒂汤
组成: 柿蒂、黄柏、黄连、生地、侧柏叶、丹皮、白芍、木通、茯苓、泽泻。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九。
主治: 心与小肠实热而致血淋,血色鲜红,脉数而有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9 名称: 清脉汤
组成: 柴胡、泽泻、橘皮、芒消、枳实(麸炒,去瓤)、黄芩、升麻、旋覆花、生地黄各等分。
出处: 《三因》卷八。
主治: 小肠实热。身热,手足心热,汗不出,心中烦满,结塞不通,口疮,身重。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下芒消再煎,热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锉为散。
 
10 名称: 犀角散
别名: 犀角汤
组成: 犀角屑3分,瞿麦3分,麦门冬1两(去心),栀子3分,赤茯苓3分,木通3分(锉),黄连3分(去须),白茅根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出处: 《圣惠》卷四。
主治: 小肠实热。心烦,满口生疮,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犀角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心小肠俱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气,四肢寒,肠。(《脉经》)(《千金》曰∶名曰心、小肠俱虚也。)

1 名称: 立效丸
组成: 蟾酥1钱,朱砂2口,龙脑1字,麝香5分。
出处: 《普济方》卷二七二。
主治: 痈肿,鼻衄,心痛,小肠气,小便不通,泻血,咳嗽,小儿惊风,白痢,伤食,小儿泻,走疼走痛,噎食,小儿热风,遍身疼痛,人着鬼祟,浑身黄肿,大小便不通,产后发寒热,胎死不下,经络不行,鼻衄不止,心疼。脐下虚冷,浑身虚肿,脐下水气,四肢冷,背强,脾胃虚弱,血山崩,血迷。
用法用量: 每服2丸,痈肿,温酒送下;鼻觑,芥子汤送下;心痛、小肠气,茴香汤送下;小便不通,雄鼠粪煎汤送下;泻血、咳嗽,生姜汤送下;小儿惊风,沙糖水送下;白痢,干姜汤送下;伤食,随所伤物送下;小儿泻,芝麻煎汤送下;走注疼痛,茶送下;噎食,米汤送下;小儿热风,薄荷汤送下;遍身疼痛,醋汤送下;人着鬼祟,桃李汤送下;浑身黄肿,木瓜汤送下;大小便不通,墨水送下;产后遍身疼痛,温酒乳香汤送下;产后发寒热,蜜水送下;产后发寒,煎金银花汤送下;胎死不下,童便、荆芥汤送下;经络不行,酒煎当归散汤送下;鼻衄不止,口噙水搐1丸;心痛,醋汤送下;脐下虚冷,温酒送下;浑身虚肿,气不通,酒送下;脐下水气,煎葶苈汤送下;若四肢冷,背强,空心酒送下3-4丸,如人行4-5里,再服4-5丸,然后吃盐葱白粥后,盖覆出汗。脾胃虚弱,煎枳壳汤送下;血山崩,火烧蚕子灰,冷水送下;血迷,煎血见愁汤送下,或温酒丁香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头首孩儿乳汁为丸,如黄米大。

2 名称: 防风丸
组成: 防风3两,桂心3两,通草3两,茯神3两,远志3两,甘草3两,人参3两,麦门冬3两,白石英3两。
出处: 《千金》卷十三。
功效: 补虚调中。
主治: 小肠腑寒,脉虚极则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则咽肿,惊跳不定,乍来乍去。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加至40丸,酒送下,日2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白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脉虚而用桂心,石英、远志当矣,反用防风为主,兼木通同入手、足太阳,引领人参、茯神等味归就心与小肠。《千金》奥旨,于此稍露一斑,特为拈出,以开学人心目。
附注: 方中茯神,《三因》作“茯苓”。

3 名称: 赤茯苓散
组成: 赤茯苓1分,木通(锉)1分,人参(去芦头)1分,甘草(炙微赤,锉)1分,枳实(麸炒微黄)1分,当归(锉,微炒)1分,川大黄半两(锉,微炒)。
出处: 《圣惠》卷八十三。
主治: 小儿心胸气壅,胀满虚热,不能乳食,大小肠气滞。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一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4 名称: 纯阳救苦丹
组成: 藿香1两,菖蒲1两,砂仁5钱(粒),苍术1两,栀子8钱(炒),远志8钱,半夏1两(京),木香5钱,青木香5钱,腹皮1两,紫苏5钱,神曲5钱,柴胡8钱,白矾1两,玉金5钱,茯神2两,陈皮1两,当归2两(全),川芎5钱,木通8钱,木瓜2两,厚朴5钱,香附8钱,黄芩1两,麦冬2两,羌活5钱,独活5钱,青黛5钱,枳壳5钱,杏仁1两(去皮尖),川连5钱,雄黄5钱,生地2两,防风1两,桔梗8钱,苦梗8钱,泽泻8钱,甘草5钱,黄柏5钱。
出处: 《春脚集》卷三。
主治: 妇女临产不下,便血,胎漏,不孕,红白崩症,行经腹痛,癥瘕,干血痨;小儿风续天花,痘疹,小儿急慢惊风,食积胃热,脾虚等症;疯癫因痰,邪魔,疯疾,瘟疫,咳嗽,伤寒内热,心口闷,头痛,腰疼,腿痛,遗尿,结尿,结粪,膈症,吐血,痢疾,疮疾,瘰疬,疥癣,无名肿毒,疟疾,劳伤黄病,蛊症,各种胃气疼痛,小肠疝气攻心疼痛,以及夏令受暑,山岚瘴气,自汗盗汗,翻胃呕吐,单双乳蛾喉闭,食积,水积,酒积,怔忡,中湿,肿胀,腹痛,脱肛,牙疼耳聋,暴发火眼,寸白虫,破伤风,溺河轻生,手足冷痛,疯狗咬伤。
用法用量: 大人病重者,每服不过4丸,病轻者2丸,小儿10岁以外者1丸,10岁以内者半丸,周岁内外者,用1丸,烧黄土水泡开,灌饮十分之三四。妇女胎前,用当归汤送下;产后,用红花汤送下,或桃仁为引亦可;催生,佛手3钱煎汤送下;妇女临产不下,用酥龟板汤送下;便血,用阿胶汤送下;胎漏,用阿胶汤送下;妇人不能生育,用当归汤送下;红白崩症,红症用白狗尾花汤送下,白症用红狗尾花汤送下;妇女行经腹痛,用艾叶汤送下;癥瘕,用红花茨菇根汤送下;妇女干血痨症,用真红花汤送下;血虚,用当归红花汤送下;幼童幼女,风续天花,痘疹等症,用姜葱汤,加朱砂送下,痘疹不出,用三川柳汤送下;小儿急慢惊风,食积胃热,脾虚等症,用烧黄土浸水化服;疯癫因痰,用蜜陀僧为引;若邪魔,用肥皂子1枚,烧灰同朱砂送下;疯疾,加生麝香1-2厘送下;瘟疫,用雄黄5分送下;寒嗽,用姜汁为引;喘嗽,用杏仁7个(去皮尖)煎汤送下;劳嗽,用老米汤送下;久嗽,用杏仁7个,红枣3个,为引;伤寒,用防风紫苏汤送下;内热,用竹茹为引;心口闷,用砂仁汤送下;头疼,用荷叶汤送下;腰疼,用杜仲汤送下;腿痛,用木瓜牛膝汤送下;遗尿,用覆盆子煎汤送下;尿粪结尿,用盘龙草(愈旧愈佳)煎汤送下;结粪,用麻酱搅水送下;膈症,用开元钱(醋酥)煎汤送下,此钱用荸荠切片同嚼下;吐血痢疾,姜葱汤送下;疮疾瘰疬疥癣,无名肿毒,用菊花连翘汤送下;疟疾,姜葱汤送下,或贴十一节腰骨上,愈热愈速好;劳伤黄病蛊症,用姜葱汤,加地骨皮、瞿麦送下;偏正头疼,用药为饼烤热,贴两太阳穴即愈;各种胃气疼痛,用豆蔻1枚,杵碎,烧酒浸兑,生姜汁送下;小肠疝气攻心疼痛,用川楝7个煎汤送下,若气卵,用茴香汤送下,如暴得,用川连砂仁汤送下。余症俱用烧黄土浸水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2钱,朱砂为衣。

5 名称: 万应宝珍膏
别名: 内伤膏药、万应内伤膏、万应太乙膏、万应红毛膏
组成: 生地黄3钱,茅术3钱,枳壳3钱,五加皮3钱,莪术3钱,桃仁3钱,山柰3钱,当归3钱,川乌3钱,陈皮3钱,乌药3钱,三棱3钱,川军3钱,何首乌3钱,草乌3钱,柴胡3钱,防风3钱,刘寄奴3钱,牙皂3钱,川芎3钱,官桂3钱,羌活3钱,威灵仙3钱,赤芍药3钱,天南星3钱,香附3钱,荆芥3钱,白芷3钱,海风藤3钱,藁本3钱,川续断3钱,高良姜3钱,独活3钱,麻黄(去节)3钱,甘松3钱,连翘3钱。
出处: 《中国医学大辞典》。
功效: 舒筋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 五劳七伤,筋骨疼痛,左瘫右痪,手足麻木;心胃气痛,肚腹饱胀,鼻塞脑漏,偏正头风;冷哮咳嗽,痰鸣气急;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寒湿脚气,鹤膝痠软;小肠疝气,偏坠木子;脾虚泄泻,久泻痢疾;跌打损伤。瘰疬流注。
用法用量: 用麻油4斤,入药煎枯,滤去滓,下净血余2两溶化,再下伟丹30两,熬成膏,再下肉桂1钱,麝香(后入)1钱,附子片2钱,木香2钱,冰片3钱,洋樟3钱,茴香3钱,乳香3钱,没药3钱,阿魏3钱,细辛3钱,共研细末,搅入膏内,退火摊匀。五劳七伤,筋骨疼痛,负重伤力,腰膝痠软,贴两膏盲穴及两肾俞穴;左瘫右痪,手足麻木,挛急偏枯,满肩疼痛,贴两肩井穴、两曲池穴、两手腕穴、两膝眼穴;心胃气痛,肚腹饱胀,贴膻中穴及中脘穴;鼻塞脑漏,偏正头风,贴太阳穴及风门穴;冷哮咳嗽,痰鸣气急,贴肺俞穴及膻中穴;遗精、滑精、淋浊,贴丹田穴及俞门穴;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贴关元穴及尾闾穴;满身走气,闪挫疼痛,贴章门穴;寒湿脚气,鹤膝软,贴膝眼穴;小肠疝气,偏坠木子,贴气海穴;脾虚泄泻,久泻痢疾,受寒腹痛,贴腹脐穴;一切跌打损伤,风湿积聚,瘰疬流注,各贴患处。
附注: 内伤膏药、万应内伤膏、万应太乙膏、万应红毛膏[《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京方)]。

6 名称: 参附正气散
组成: 人参2钱半,木香2钱半,白豆蔻2钱半,川芎半两,干姜半两,甘草半两,藿香半两,茯苓半两,黄耆半两,当归半两,丁香半两,桂半两,陈皮半两,白芷半两,缩砂仁半两,青皮半两,白术7钱,附子(炮)7钱,半夏曲7钱。
出处: 《朱氏集验方》卷三。
功效: 补虚正气,调理气血,固肾消痰。
主治: 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头目昏眩,腹胁刺痛,呕逆恶心。饮食不进.气虚盗汗,咳嗽上喘,四肢厥冷,腰背痠疼,脾虚泄泻,脾肾俱损,精血伤竭,气短脉沉,耳干焦黑,面黄体瘦,怠惰多困,小便频数,小肠气痛,霍乱吐泻,及卒中风气,昏乱不常,大病尪羸倦弱,妊娠失调理,产后虚损。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半钱,加生姜5片,大枣2个,煎服。

7 名称: 神仙如意丸
组成: 砒2两(别研),黄丹5钱(研,炒),草乌头5钱(生,去皮尖,为末),朱砂1分(别研,一半入药,一半为衣),巴豆12枚(去皮,不去油),木鳖子6枚(去壳,别研,生用),雄黄5钱(别研),黄蜡2两,沥青2两(别研)。
出处: 《杨氏家藏方》卷二十。
主治: 一切风劳气冷,心腹积滞,脾寒疟疾,脓血泻痢,咳嗽,目疾,心痛,久痢脱肛,脾虚泄泻,寒热气块,一切酒食伤,暑气并咳嗽,小便冷淋,男子小肠气,妇人赤白带下,血崩,血瘕,月事不匀,小儿急慢惊风。
用法用量: 上前7味研匀,次熔黄蜡、沥青2味,滤过,与前药末搜和为丸,如鸡头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1丸,心痛及脾寒疟疾,烧铁淬醋汤送下;久痢,脱肛及休息痢,脾虚泄泻,以陈艾心7枚,枣3个,干姜皂子大1块,水1盏,煎至半盏送下;寒热气块,嚼干柿,用白汤送下;一切酒食伤,生姜汤送下;赤白痢,烧干姜灰半钱,温米饮调送下;眼多冷泪不止,煎椒盐汤送下;暑气并热嗽,乳糖、生姜汤送下;小便冷淋,茴香、木通酒调海金砂末1钱送下;男子小肠气,炒茴香盐酒送下;妇人赤白带下,烧秤锤淬醋送下;血崩及血瘕,烧秤锤淬酒送下;月事不匀,当归、红花汤送下;小儿急慢惊风,丸如黄米大,1周岁儿,每服3丸,急惊,金银薄荷汤送下,慢惊,金银汤送下;小儿泻痢,丸如绿豆大,每服1丸,以艾心3枚,大枣1个,干姜1豆大,水1盏,煎至3分送下。
用药禁忌: 久痢脱肛、休息痢、脾虚泄泻愈后一月,只可食淡粥。
 
8 名称: 神圣代针散
组成: 乳香半两,没药半两,当归半两,香白芷半两,川芎半两,元青1两(去足翅)。
出处: 《宣明论》卷十三。
主治: 心惊欲死者。小肠气搐,得如角弓,膀胱肿硬;一切气刺虚痛,并妇人血解、血迷、血晕、血刺、血冲心,胎衣不下,难产,一切痛疾。一切厥心痛,小肠疝气,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1字,病甚者半钱,先点好茶1盏,次掺药末在茶上,不得吹搅,立地细细急呷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用药禁忌: 孕妇勿服。

9 名称: 茴香煎丸
组成: 川椒半两(去子及合口者),老生姜2两(细研),厚朴(去粗皮)1两,茴香1两,青盐(海盐亦得,以上5味入瓷罐,汤浸得所,慢火煮干)1两,大川乌1两,附子(2味去皮脐尖,锉骰子大,炒黄)1两,益智仁1两,川楝子1两,肉桂(去皮)1两,破故纸(炒)1两,陈皮(去白)1两,苍术(米泔浸1宿)1两。
出处: 《百一》卷二。
功效: 益脾胃。
主治: 脾胃弱,肾气虚,饮食不美,噫醋吞酸,脐腹筑刺,小肠气痛及中酒恶心。大病之后,气体瘦弱。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温酒盐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名称: 宽中丸
组成: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3日,炒干)2两,乌药(去粗皮)2两,香附子(火燎去毛)2两,三棱(醋煮,切,焙干)1两,广荗(煨)1两,青皮(去瓤)1两,陈皮(去白)1两,干姜(炮)1两,良姜(炒)1两,小茴香(炒)1两,神曲(炒)1两,麦芽1两。
出处: 《医方类聚》卷八十九引《王氏集验方》。
功效: 宽中下气,暖胃调脾,消克饮食,补益虚损。
主治: 五劳七伤,下元虚冷,脚膝无力,腰滞腿疼,筋骨软弱,心胸胀满,呕逆恶心,恶闻食气;七癥八瘕,五积六聚,痃癖气块,胁助疼痛,脐腹胀满,面黄肌瘦,身体倦怠,脾胃不和,不思饮食;风湿气痹,霍乱转筋,上吐下泻,气逆冲心,翻胃吐食,多年气痢,小肠疝气;妇人月事不行,脐腹疼痛,一切沉滞之气。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生姜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名称: 盐煎散
组成: 草果仁(去皮,煨)2两,缩砂(去壳,取仁)2两,槟榔(炮,锉)2两,厚朴(去粗皮)2两,肉豆蔻(煨)2两,羌活(去芦)2两,苍术(米泔浸2宿)2两,陈皮(去白)2两,荜澄茄2两,枳壳(去瓤,麸炒)2两,良姜(油炒)2两,茯苓(去皮)2两,大麦芽(炒)2两,茴香(炒)2两,川芎(洗,锉)2两,甘草(爁)2两。
出处: 《局方》卷三(宝庆新增方)。
主治: 男子、妇人一切冷气,攻冲胸胁,及前后心连背膂疼痛,转项拘急;或脾胃虚冷,不思饮食,时发呕吐,霍乱转筋,脐腹冷疼,泄泻不止,及膀胱成阵刺痛,小肠气吊,内外肾疼。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半,入盐1字,同煎至8分,空心、食前服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2 名称: 盐煎散
组成: 良姜(炒)12两,苍术(去皮)12两,缩砂(去皮)5两,茴香(炒)5两,肉桂(去粗皮,不见火)2两,丁皮2两,橘红10两,甘草(炒)6两,青皮(去白)4两,山药半斤。
出处: 《局方》卷三(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主治: 男子、妇人一切冷气,攻冲胸胁,及前后心连背膂疼痛,转项拘急;或脾胃虚冷,不思饮食,时发呕吐,霍乱转筋,脐腹冷疼,泄泻不止;及膀胱成阵刺痛,小肠气吊,内外肾疼。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半;入盐1字,煎至8分,空心食前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3 名称: 大腹皮散
组成: 大腹皮2两(生用),陈橘皮2两(去瓤),厚朴1两(用生姜汁涂,旋炙干,令香熟),吴白芷1两(生用),人参(去芦头后称)半两,肉桂(新者,去粗皮称)半两。
出处: 《普济方》卷一八四引《广南四时摄生论》。
主治: 丈夫或妇人虚滞,饱后冷气烦闷,大小肠不调,心腹胀。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用水2盏,加大枣2枚,生姜少许,同煎至8分以下,热服,1日2-3次,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用药禁忌: 忌生冷、油腻。

14 名称: 寸金丹
别名: 寸金丸
组成: 当归(酒浸1宿)1两半,楮实子1两半,川楝子(炒)1两半,全蝎40个(炒),巴豆7个(炒热,去皮壳)。
出处: 《百一》卷十五。
主治: 元阳虚弱,寒气攻冲,膀胱、小肠发肿作痛;或在心胁,牵连小腹,连属阴间,致身体憎寒,撮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2丸至3丸,空心、食前温酒、盐汤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浸当归酒打面糊为丸,如鸡头子大。
附注: 寸金丸(《局方》卷八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15 名称: 葱白散
组成: 川芎1两,当归1两,枳壳(去白,麸炒)1两,厚朴(去白,姜汁炙)1两,官桂(去皮)1两,干姜(炮)1两,芍药1两,木香1两,青橘皮(去白)1两,神曲(炒)1两,麦糵(炒)1两,人参1两,蓬莪术(醋浸1宿,焙)1两,舶上茴香(炒)1两,荆三棱(炮)1两,苦楝子1两,茯苓(去皮)1两,干地黄1两,大黄半两,诃子半两(去核)(2味酌用)。
出处: 《博济》卷二。
功效: 温通调经。
主治: 一切冷气不和,及本脏膀胱气攻冲疼痛;妇人产前产后腹痛,胎不安,或血刺者;兼能治血脏宿冷,百节倦疼,肌瘦怯弱,伤劳带癖。脾胃虚冷,攻筑心下,连胁肋刺痛,胸膈病闷,背膊连顶,拘急疼痛,不思饮食,或时呕逆,霍乱转筋,腹冷泄泻,膀胱小肠及外肾肿痛,食伤浮肿,心脾冷痛。
用法用量: 每有患者3平钱,常服之,只须用2钱,用大葱白2寸,分中劈破,用清水1盏,同煎至7分,然后入盐半钱,和滓热服。至于方内诃子、大黄,或有用者,或有不用者,盖相度病状,可入即入,不可入即不必入,盖此2味多不全用。若须入大黄,即服时不须更入盐也。
制备方法: 上杵为末。
各家论述: 《济阴纲目》:重在冷气不和,恐非胎前所宜,若产后血刺痛,或血脏冷者宜之。人身以气血流行为无病,此方以四物补血,人参助气,枳壳、厚朴行上焦之气,茴香、苦楝行下焦之气,木香、青皮行肝气,干姜温行血中之气,其余消之削之,皆所以温而行之也,气一行则痛自止矣。以盐行入血分,使气下行而主内,以葱引气外通而开表,如是则内外和而痛愈矣。
附注: 本方方名,《医方类聚》引《管见良方》引作“蟠葱散”。本方改为丸剂,名“葱白丸”(见《中药成方配本》)。
 
16 名称: 腽肭脐散
组成: 腽肭脐(切,焙)1分,吴茱萸(汤洗,焙,炒)1分,甘松(洗,焙)1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高良姜1分。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主治: 下元久冷,虚气攻刺心脾,小肠冷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先用猪白(月臣)1个,去脂膏,入葱白3茎,椒14粒,盐1捻,同细锉,银石器中炒,入无灰酒3盏,煮令熟,去滓,每服7分盏,调药2钱匕,1日3次。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7 名称: 黑神散
组成: 当归1两,熟地1两,白芍(酒炒)1两,肉桂(去皮)1两,甘草(炙黄)1两,沉香1钱,棕灰(烧存性)1钱,蒲黄(炒黑色)1钱,没药1钱,乳香3钱,赤芍1钱,血竭5分。
出处: 《古今医鉴》卷十二。
主治: 产后败血致诸疾。将产血多,儿食不尽,余血裹胎难产;临产用力太早,儿不及转,横生倒出;子死腹中,母必肢体冷痛,口角出沫,指甲青黑;产后胎产不下,血晕眼花,起坐不得;血迷心窍,不能言语;败血乘虚散流,四肢浮肿;败血为害,口渴舌燥,乍寒乍热似疟;月中饮冷,败血凝聚,腹痛难忍,或致泻痢;败血入心,烦躁发钱,言语错乱,或见鬼神如癫;败血停留肢节间,遍身疼痛;败血流入小肠,小便出血;败血结聚,小便闭涩,大便艰难;恶露未尽,失而不治,又过酸咸收敛之物而崩漏;肺败鼻中气黑;败血冲心,喉中气急发喘;败血滞脾胃,心腹胀满,呕吐似翻胃。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无灰好酒调下。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附注: 《奇方类编》有炮姜,无白芍。

18 名称: 蟠葱散
组成: 延胡索3两,苍术(米泔浸1宿,去皮)半斤,甘草(爁)半斤,茯苓(白者,去皮)6两,蓬莪术6两,三棱(煨)6两,青皮(去白)6两,丁皮4两,缩砂(去皮)4两,槟榔4两,肉桂(去粗皮)2两,干姜(炮)2两。
出处: 《局方》卷三(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主治: 脾胃虚冷,攻筑心腹,连胁肋刺痛,胸膈痞闷,背膊连项拘急疼痛,不思饮食,时或呕逆,霍乱转筋,腹冷泄泻,膀胱气刺,小肠及外肾肿痛;及妇人血气攻刺,癥瘕块硬,带下赤白,或发寒热,胎前产后恶血不止,脐腹疼痛,一切虚冷,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连根葱白1茎,煎7分,空心、食前稍热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9 名称: 鳖甲散
组成: 鳖甲1分(涂醋,炙微黄,去裙襕),赤茯苓1分,青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川大黄半两(锉,微炒),枳壳1分(麸炒微黄,去瓤),川朴消半两。
出处: 方出《圣惠》卷八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三九三。
主治: 小儿心腹气壅,胀满虚热,不能乳食,大小肠气滞。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20 名称: 燔葱散
组成: 延胡索3两,苍术(米泔浸1宿,去皮)半斤,甘草(爁)半斤,茯苓(白者,去皮)6两,蓬莪术6两,三棱(煨)6两,青皮(去白)6两,丁皮4两,缩砂(去皮)4两,槟榔4两,肉桂(去粗皮)2两,干姜(炮)2两。
出处: 《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
主治: 脾胃虚冷,攻筑心腹,连胁肋刺痛,胸膈痞闷,背膊连项拘急疼痛,不思饮食,时或呕逆,霍乱转筋,腹冷泄泻,膀胱气刺,小肠及外肾肿痛;及治妇人血气攻刺,癥瘕块硬,带下赤白,或发寒热,胎前产后恶血不止,脐腹疼痛;一切虚冷,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连根葱白1茎,煎7分,空心、食前稍热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心实小肠虚

心虚小肠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