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香春、稻香村、桂香村、桂香春的渊源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09
北京老字号南味糕点店简介

久居四九城的老北京人一提到月饼则总是要说到自来红与自来白,作为北京地区年年中秋节月饼销售的领头羊,稻香村的品牌可谓家喻户晓,可却鲜有人知道作为北京老字号之一的稻香村却是一个外来的品牌。

稻香村本是苏州当地一家卖茶食糖果的老店,创始于清同治三年,距今140余年。相传稻香村其名取自唐诗人许浑的诗句“村经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 苎香”。而《醇华馆饮食脞志》则记载说同治年间有店主沈某找他的挚友商议店面招牌,那位挚友喜读红楼,亿大观园稻香村为名写下招牌,店主视同拱璧,许以红 利二成作为酬谢,而后店业也是蒸蒸日上,以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和风味独特的南味食品,一举打破了当时北京市场大缸炉、大八件独占鳌头的局面。被 誉为“糕点泰斗、饼业至尊”。直至各地竞相采用稻香村的招牌,店主沈某便在农商部注册了稻图商标,并在门面上写下“只此苏城一家,外埠并无分处”十二个大 字,以示自己才是始创老店。

清朝末年时有南京人郭宝生在前门外观音寺,即现在前门大栅栏西街东口创办北京稻香村。北京稻香村前店后厂,自产自销,主要经营各种南味糕点熟食, 颇受在京的南方人欢迎,又逐渐吸引了北京本地顾客,买卖日渐兴隆。民国初年鲁迅在北京绍兴会馆居住时就曽是这里的常客。后因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等原因,前 门外的稻香村老店终于歇业,但是稻香村在北京城开创的南味食品派系,却并未因此中断。

稻香春与稻香村,二者一字之差,经营项目又同为南味食品,不少人不明二者关系,误认为是在打擦边球抄袭稻香村。笔者就曽在北京和平里稻香春店门口 见到两人指着稻香春的招牌信誓旦旦地说这是在打稻香村的擦边球,不如去稻香村买。实际这是一种误解,稻香春在北京开业虽不如稻香村早,却也有90余年历 史。民国初年时有江苏人张森隆挑担来到北京城后,和其胞兄张森裕一同在东安市场东庆楼内出摊卖镇江特味眉毛肉饺,生意兴隆。1914年时张森隆在东安市场 创建了自己的南味食品店,并取名森春阳。后来又逐步扩建于1916年时正式开始创建名为稻香春的南味糕点食品店,专卖各种南味糕点、糖果、肉食品,其人善 于经营,再加上东安市场地理优势,生意也是越做越火。

当时市场上稻香村的名头响亮,南北各方食品店多用稻香村做牌匾,而张森隆不愿用稻香村做店名,遂改村字为春,这一改却改出了一个北京城内的百年老 字号稻香春。稻香春历经70多年久盛不衰的原因,主要在于讲求产品质量,注意信誉。应节食品按时出,时令产品应有尽有。尤其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节的粽 子,中秋节的月饼更是一直受到京城各界顾客的欢迎。

相对于生意蒸蒸日上的稻香春,前门外观音寺街的稻香村老店却是又一番光景。由于当时市面上以稻香村为店名的商家太多,致使鱼龙混杂,观音寺街的稻 香村老店经营也受到影响。1911年安徽人汪荣清接买经营稻香村,据《实用北京指南》记载,当时稻香村内制作糕点的桂花全部由南方辗转运来。在开启桂花坛 时,偶然发现坛内藏有十枚不知何人误藏的金戒指。于是汪荣清以此为资本,同时劝说其他股东投资,于1916年桂花盛开的中秋佳节在观音寺路南处开了一家新 店——桂香村,以纪念桂花坛藏金之意。虽然另开新店,但桂香村其时却并未脱离稻香村,这种一店两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1925年,当时桂香村的股东之一,江 苏常州人朱有清用1000现大洋买走桂香村,并在西单北大街白庙胡同口经营桂香村食品店与稻香村抗衡。

朱有清不仅带给桂香村制作南味食品的精湛技艺,同时在桂香村店面的装饰风格上也是别具一格,在当时寸土寸金的西单北大街上营造出一派江南风格,店 内售货员也统一着白色长衫,走入桂香村后,处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时间,人们趋之若鹜,桂香村也名声大噪,成为当时市民之间流行的议论话题,“凡场 面上往来之物,都奔桂香村而去”一句话正是当时桂香村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

桂香村与稻香村虽是同根同源,但其后命运却大不相同,朱有清经营有方,桂香村在行业内以用料精细、做工考究、绵软酥脆、糕点甜咸几大特点使得其他 同行难以匹敌,在业内独占鳌头。而前门外观音寺街的稻香村老店却因市场上同名店铺鱼龙混杂,经营不善,再加上当时张森隆所开稻香春的咄咄逼人,稻香村开始 逐渐萧条,最终湮没于一场大火之中。

说起西城区的糕点店,总有人分不清桂香村与桂香春之间的区别,有人认为二者如同稻香村与稻香春,同根同源。其实二者中桂香村才是百年老字号,而桂 香春则是一个只有二十余年历史的新字号。桂香春成立于1984年,创建之初只是一个街道小厂,由当时西单食品基层店的副总经理,清真老字号祥瑞斋的第三代 传人何凤琢为公司总经理。同桂香村相同,桂香春同样主营有特色的南味食品,主打产品是四季糕点和各式面包以及中秋月饼,前店后厂的经营特色也使桂香春更接 近于北京市民心目中的老字号桂香村。2003年时,何凤琢老先生又下决心把桂香春的字号加上清真二字,成功抢占了清真糕点这个相对寂静的市场。

同在西城区内,一边是充满活力的新字号桂香春,一边是新街口大街上散发着浓郁桂花香味的老字号桂香村。两家都是前店后厂,生产南味糕点食品,可谓既有渊源,走过的道路也是不尽相同。

稻香村为首的几家老字号在日寇侵略,战乱频繁的年代都逐渐走向萧条,其中稻香村更是曾经被迫关门停业。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央领导提出要恢复发展名 厂、名店、名特产品后,几家老字号的南味食品店才重新迎来了生机。稻香春门市部本在东安市场内,新中国时改建成东风市场后仍旧保留有稻香春食品部,加工车 间原先在前门外观音寺街,1982年时又在朝外亮马河畔建起新厂,生产条件也得到大幅改善,北京市民也开始能重新吃到稻香春的端午节粽子与中秋月饼。

桂香村在解放后1954年实现了公私合营,桂香村食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中,为适应大幅增长的需求量,百年老店桂香村也开始逐步在糕点制作过程中 进行技术改革,扩大经营规模,集烘烤、蒸煮、油炸等各种工艺于一体,充分体现出这家老字号高超的技艺,深受各界喜爱,难怪宋庆龄女士在世时都会定期派工作 人员来桂香村购买她爱吃的状元并。同时由于桂香村悠久的历史,也吸引着不少名人名家的光顾,梨园界袁世海、梅葆玖、李光;书画界陈书亮、王遐举、朱南扬、 李滨声都曾光顾桂香村。袁世海老先生就曾风趣地说:“我从三岁就吃桂香村的饽饽,桂香村的糕点就是好!”

为了响应中央领导恢复名厂老字号的号召,稻香村的第五代传人刘振英和另两位怀揣绝技的老先生带领20多名待业青年靠北新桥街道提供的8万元资金和 两处旧平房起家,于1984年1月正式恢复稻香村这个享有盛名的老字号,重新开业的稻香村依旧凭借其独特的南味点心与熟肉制品,短短几年内又再次红透京 城,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