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演型人格障碍 下意识的表演为的是争取别人关注

 青衣问道 2014-06-10
表演型人格障碍



有位青岛心理咨询精神科专家撰文谈到一种“表演型人格障碍”,对人触动很大。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病理基础是强烈的表现欲。其病态是表现欲过度,言行举止唯求博人眼球。专家指出,这种情况在微博、微信流行的“自媒体”时代处处可见,譬如永远生活在表演中的各路明星、“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红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夸张做作的言辞、动作,以及怪异另类的装扮乃至裸露来标榜“敢秀”者,极端者甚至不惜以造谣、传谣来获取关注。这其中也包括了极端爱出风头的人,只不过后者更多时候是无意识的,他们只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享受别人的夸赞。

好在,专家同时又指出:爱出风头不会伤害到旁人,最不济是因为过分高估自己,却又意识不到,故经常受到他人的轻蔑和嘲讽,如此而已。而且他们并非一无是处,也有可能以善意的方式获取关注和肯定。


美国《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列举了几种特征来检测一个人是不是太过爱出风头,具备其中5种以上特征者可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1.当他或她不是众人注意的焦点时,就觉得不舒服;
2.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不恰当的性引诱或者吸引力;
3.感情的快速改变以及表达的感情范围较窄;
4.一直使用外表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5.语言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缺乏细节;
6.感情表达上倾向于自我戏剧化、表演化以及过度的夸张;
7.易受暗示性,容易被其他人或环境所影响;
8.把与别人的关系想象得比实际上的更亲密。








表演型人格
迟雅  来源:丹东英才心理咨询公司 



表演是演员所要做的工作。顾名思义,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有很高的表演能力,并具有感染力,所以人们很容易同情他们。表演型人格障碍也称为癔病型人格障碍或歇斯底里型人格障碍。此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交往困难并不是对交往的退缩,而是交往的热衷者,他们很容易跟谁都合得来,但他们明显有深层交往困难(即:几乎没有共情能力),这与他们交往愿望是相违背的。教师一般都有很好的悟性,属于表演性人格的人数很少。




一、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他们的主要表现是,讲一件事情眉飞色舞,兴奋不已,吹嘘夸张,极具感染力。对自己的一些痛苦用夸张性表现出来。这一切他们就是为了赢得别人对自己的注意,赞赏和同情。从人格深层面来看,他们想以另外的一种面具展现自己,这一点不仅是面向世界,也面向自己。这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很相似。
他们所表演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完美追求,所以他们对他人的评价极为敏感,具有很高的受暗示性。他们是生活在想象里的人。在这想象中,事件被负有幻想性内容,并因重复性的叙述而变得越来越富有戏剧性。理想的形象被表现的如此生动、逼真,以至于最后自己都对此半信半疑,因此也称其为幻想性谎语症。
表演型人格的工作能力可能还很不错,有时也很出色,他们对工作表现得很努力,但他们总抱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他们工作虽做得不错,但他们几乎不能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些人在身边的照顾人忽然失去后(如父母去世),独立生活能力可能有很大的增强。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他们迅速而轻松地与人建立表面上的接触。在这方面表现得很有适应能力,很灵活老练。但他们几乎不能与人产生深厚的友情,这种与人深入交往能力的不足,很多学者认为与他们的体验能力有关。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不是拘谨的,而是没有分寸和无界限的(这一点很重要,这与现在客体关系心理学所说的自我疆域混乱是一样的)。他们很难把自己和他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困难主要表现在亲密的人际关系上,如他们在婚姻上夫妻感情的共鸣几乎困难,夫妻生活也体现在性生活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无性体验能力”。他们对一些事情没有“听天由命”或隐退的能力,而是催促强迫自己,为取得别人的认同而斗争。对此人们也称为交往欲。
表演型人格者热衷于看心理医生,在看病的时候也希望能引起医生的注意,有些时候为了这些对自己的疾病夸大其词。这与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不太一样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几乎拒绝治疗。




二、表演型人格的诊断
1.标准性诊断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症状:
⑴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地表达情感,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⑵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⑶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和不为他人着想,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⑷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不断渴望受到赞赏,感情易波动,情感易受伤害。
⑸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以自己为注意中心的各种社交活动。
⑹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过分关心躯体的性感,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⑺肤浅,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⑻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一般来讲,此类型患者的人格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逐渐形成而症状减轻。但这不能保证可以不治而愈,在应激状态下还有可能发生歇斯底里症状。
2.鉴别性诊断
表演型人格障碍需与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相鉴别。需要注意的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表演型人格障碍常共同产生,其主要区别是边缘型人格具有持久的空虚感、认同障碍及遇到应急时发生短暂的精神病发作。自恋型人格具有内在自卑感,并以妄自尊大、全神贯注于个人需求渴望得到她人注意的赞扬为特征,可与表演型人格障碍相鉴别。癔症型人格障碍没有分离症状,而分离症状是癔症的基本症状。



三、表演型人格的治疗
对于病人没有界限的行为(自我疆域的混乱)和戏剧性描述,医生一定要谨慎,持克制、观望的态度。如果心理医生此时与求助者产生很大的共情,问题可能变得极为麻烦。如果心理医生与求助者的接触有私人关系的倾向,心理治疗更为困难。
心理治疗的效果对此是有限的,长期的精神分析性治疗对人格结构的影响不大。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处理确是有益的。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真实的成绩和体验,有些时候这种成绩会使当事人彻底放弃表演性症状。
治疗者对病人既不能一味迁就,也不能冷落和粗暴。应掌握心理治疗的原则,冷静观察,始终把握与病人间的距离。








表演型人格障碍


   

常有人不解的问我,在大学四年辛苦攻读的心理学,却突然在毕业之后从事了外表看来光鲜亮丽,内在却被人讽刺空洞肤浅的模特职业,会不会觉得很可惜? 其实我想要反问的是:又有哪个学生是真正将自己在大学中学过的知识直接运用到工作中去的呢? 很多的职业,都需要在从业之前进行详细的培训,连我的大学金融系同学也不例外. 大学的四年,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历练自己的思维和意志的机会,不能说每个人都能够学以致用,但可以保证的是,懂得珍惜大学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学生们,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已经掌握了一套过硬的学习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和掌握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并且懂得融会生活的经验.所以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在校园里经历的一切就是之后走上社会的一种衍射.

所以说,学习心理学虽然没有让我走上心理医生的道路,但却让我结合自己热爱的时尚行业,将自己的专业细致划分到了与市场营销和广告息息相关的"消费者心理学",这是一门近年来兴起的商业学科,在我所在的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尤为热门.课程从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出发,到分析成功品牌的包装模式,推广模式,广告创意,价格定位,销售手段,等等等等,由于所接触的都是我们所熟知并喜爱的国际品牌,所以每次上这门课,我都尤为兴奋.课题一个比一个引人制胜,比如:在西雅图起家的星巴克咖啡是如何从一个针对白领人群的中高档咖啡经营到具有自己文化气息的全球连锁;比如:Jeep是如何创造出Discovery这款集合越野性能和全能舒适性为一体的中价车型而让品牌起死回生;比如:Exxon汽油公司为何要将汽油的标价定格在小数点后两位,是针对了消费者在视觉上会将6.99归类为6元范围内而不是实际价格更接近的7元;比如大型超级市场的物品排放走向是跟每个国家的汽车驾驶座的方向决定,英国是右舵驾驶,于是商品顺时针排列,美国则是逆时针;比如:当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是如何重新规定机票的价格,将混乱的价格战简单明了化为4个阶段的不同价格,让顾客清晰明智的选择自己的航程的同时又让旅行社好不吃亏;再比如:为什么快餐店里的装修颜色会是红黄等跳跃的颜色,那是因为这样的色彩会让客人感到烦躁因此不会久留。

很多的产品在设计和功用方面力求完美,却在市场定位上错误估计了形势因此错过了销售的大好时机。很多产品本身并不出彩,却在行销模式上创意优先,找准了消费人群,抓住了他们想要购买的心理,一击即中!可见心理学在商业运作中的重要性。于是,当我在大学毕业之后重新走上时装模特的道路时,积累的这些知识,让我的工作变得更加有趣了。通过和不同品牌的合作,以模特这个特殊的角色,我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仔细观察和分析每个成功品牌背后的故事。从设计本身,到网络设计,到包装设计,到销售方式,到广告拍摄,到广告投放,到品牌文化,到准确定价,到活动推广,等等等等。我每天所接触到的是品牌从上到小每个层面的工作人员,跟他们取经,就算今后没有什么用途,也会觉得趣味多多。而有趣的事情不止于此。

模特的生活和空姐,邮差,导游,没有什么两样。常常需要四处飞行,每一次工作所接触的团队都会有所不同。而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很多都是创意世界里的精英,说起擅长创意的人,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灵感也同时让他们的行为有着异于常人的闪光之处,其它行业里的人也许无法理解,而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我却可以略之一二。

我们所在的这个时尚圈,是一个奇妙又令人向往的地方。很多年轻爱美的人们,挤破了头皮都想要冲进来一探究竟。而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圈子里,坏脾气的人,言语刻薄的人,爱暴露的人,爱虚荣的人,奇装异服的人,同性恋的人,精神抑郁的人,自杀自虐的人,生活不规律的人,酗酒抽烟吸毒的人,暴饮暴食或者疯狂节食的人,比例上来说非常非常的多。由于如今有了一种新型的自我宣传信息渠道:微博,tweeter,通过这比博客更快捷更广泛的网络,让更多人的真实行为和心理表露了出来。

有的人,逢人就叫“宝贝儿”,“亲爱的”,没见几次面的都要称作“表哥表妹”,“一家人”,动不动就会说某某重要人士是我特别好的朋友。

有的人,只要买了名牌,就爱拍照在网上晒命,出门坐上头等舱也要拍张照片显摆一下,如果接到了大的工作,铁定要发张工作大合照让所有人知道自己不是闲着。

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不合适,却要将各种奇装异服穿在身上,男人穿女生的高跟鞋,化奇怪的妆容,不伦不类,女人该露的地方不露,不该露的地方都露,各种廉价花布搭在一起简直就是祖母的窗帘,为的就是吸引眼球,就算赚来的都是负面的评论,也自得其乐。




有的人,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自哀自怜的慨叹自己的寂寞,生怕没有人关心

有的人,情绪起伏很大,30分钟前还在宣扬快乐的聚会人生,30分钟后很可能已经开始怒骂醉酒后骚扰的另一方对他的冷落了吧

有的人,看到什么都说好,都说“美呆了”“太棒了”“Amazing”“Heaven”,其实现实根本没有那么好,扰乱了自己的价值衡量准则

有的人,爱幻想,总觉得别人的字句中隐射的是对他的不满,而引起网络的轩然大波。

有的人,言语永远尖酸刻薄,所有的事情都能挑出毛病来,无论别人家是生了孩子还是死了人,都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特别看不了别人的成功,只要别人做的比自己好,肯定编造一堆“潜规则”“行贿受贿”之类的讥讽言论出来。

经过一番研究我才知道,我们这群活跃在时尚行业的人,或多或少的患有一种叫做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心理疾病,又称癔症型。“这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常带有挑逗性并且他们十分关注自己的外表。这类人情绪外露,表情丰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娇柔做作,易发脾气,喜欢别人同情和怜悯,情绪多变且易受暗示。以自我为中心,好交际和自我表现。对别人要求多,不大考虑别人的利益。思维肤浅,不习惯于逻辑思维,显得天真幼稚。”尽管社会上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但据我分析在时尚行业里男女的发病率应该不相上下。

依据美国的《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如下:
  一种夸张的情绪与注意力吸引模式,起病于青年早期。具备下述五种以上的特征(含五种)将被诊断为表演型人格障碍。
  1.如果不是注意的焦点将感到不适
  2.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性引诱以及夸张的行为特点
  3.情绪多变
  4.对于自身外表持续不断的关注
  5.说话方式给人印象深刻但内容空洞
  6.展现出戏剧化、夸张的情绪表达
  7.受暗示性强
  8.考虑与他人关系的亲密程度高于实际情况

仔细看一看,这些行为症状,是不是越来越多的在自己,和身边的人身上体现了出来?但千万不要害怕,心理异常人人都会遇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和缺陷,只不过表露的形式不同,有的仅仅是暂时性的异常,而有的却悲剧式的成了长久性的病变,影响了正常的社交生活,甚至无法自我控制到危及健康和生命。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往往和自己的家庭教育背景息息相关,再加上所从事的行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时尚艺术从业者,常常都处在内心极度不安的状态之中。从艺术家,到演员,到模特,到经纪人,到导演等等,这些职业最大的共性,就是不稳定。我们谋生的方式是通过我们的临场表现和神奇的创作能力和才华,这些可不是和银行里的报表一样想拿就拿的出手的,很多艺术家遇到了创作的瓶颈,就意味着断粮。而衡量这个行业是否成功的一项极其不平等却实在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外界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所以,另外一个恒等式成立,没有灵感+没有关注度+没有才华=失业。选择从事时尚艺术行业,慢慢的在潜意识里便开始有了虚荣,好表现和攀比,这些是无法避免的心理走向,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许多人。

他们可以尽情的笑,拚命的跳,痛快的哭,大声的叫。他们将他们的情绪写在脸上,将热情挥洒在众人惊叹的眼里。他们的生活就像一出接一出的戏,有喜剧,有悲剧,有闹剧,他们生动、诱人,却不够真实。这些人生来就是最佳主角。他们的热情,友善,前卫,丰富表情,长袖善舞,无时不刻吸引着众人的注目。他们是“人来疯”越是受任关注,则越卖力的演出,将更精彩的戏码回馈大家。必然,在曲终人散时,他们会满怀失落、空虚难耐,继续寻找新的舞台,吸引新的观众。

这些人如果命好,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较好的外貌,坚韧的性格疏导,积极的朋友圈和正确的价值观,拥有戏剧性人格可能会使他们的事业和社交生活更加灿烂。其实在现今社会中,很多成功人士就是戏剧性人格,比如品牌公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著名歌手Lady Gaga,每次出现,服装造型必然是貌不惊人死不休,但运作得当,便成了她的形象标志,赚来大把粉丝和银两。



但如果整体条件不足,或者戏剧性人格倾向太过强烈,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因为这些人的内心往往是脆弱而敏感的,如果费尽了心思,却无法得到别人的注意或者肯定的时候,他们便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而选择两条不同的路,一是寻找更加疯狂的表演方式,而是自我放弃。尽管这些行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但是,也常有人弄假成真,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这使我联想到前不久由于种族歧视的言论被LVMH集团炒了鱿鱼的才华横溢的设计师John Galiano,他在T台上孤傲自我的表演,不幸的纵容了他生活中无法自我控制表现欲。





所以,每个人的内心,或许都藏着一个“疯子”,不要害怕它的存在,它的存在仅仅因为你的真实。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包容自己,纠正自己,认清自己是谁,从而将内心的闪光点适当的爆发出来,做一个快乐的“疯子”,只要不令人讨厌,有什么不可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9d796b0100qcv2.html












“留守儿童”易爆发癔症

摘要: 因为父母出外打工后缺乏关爱,农村大量“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发育乃至精神健康上的问题。癔症发作就是突出的表现,这些小家伙“抽”起来很是吓人,似乎鬼神附体,失心将死,但又跟癫痫抽羊角风等真正的神经病、精神病存在明显区别。

  “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群体,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容易出现心理发育问题。

  癔症可以模仿临床各科疾病的表现,患者下意识的表演为的是争取别人关注自己

  因为父母出外打工后缺乏关爱,农村大量“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发育乃至精神健康上的问题。癔症发作就是突出的表现,这些小家伙“抽”起来很是吓人,似乎鬼神附体,失心将死,但又跟癫痫抽羊角风等真正的神经病、精神病存在明显区别。他们下意识地希望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却又不像是故意装病。无论癔症如何变化多端,广州有精神心理专家建议,家长遇到孩子发作一定要沉着应对,只要实施“冷处理”,他们就闹不下去了。

[“留守儿童”易爆发癔症] “留守儿童”易爆发癔症



  案例:

  父母出外打工男童“鬼上身”

  重庆市开县白桥乡8岁男孩舒翱在父母南下深圳工作后,就与外祖父母住在深山。一次他在学校晕倒后,夜晚便开始出现“僵尸附体”,手足僵硬,龇牙咧嘴,自称“我要喝血”、“我是被你们舒家杀害的左宗棠,我要报复你们”,最长的一次持续了4小时。父亲回乡带儿子四出寻医,经心理医生检查后发现他患上歇斯底里症。医生发现,孩子看僵尸题材的电影,外公去世后外祖母在家停放棺木,让他担心外祖母都可能去世。经过治疗,舒翱逐渐变得开朗,不再出现“僵尸附体”。



  广东农村的袁仔从4岁时开始经常为一些小事发脾气。如果家人和小伙伴不顺他的意,或者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双手紧握,面露凶光,呼呼地直喘气。有时他大吵大闹,别人越注意他就越闹得凶,如果没人理会反而很快停止。闹完以后,他自己能说出发作的整个过程。上学后,袁仔学习成绩很差,与老师、同学的关系更差,对家里的奶奶和母亲不讲礼貌。父母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病,但由于一直在外打工,拖到他9岁的时候才带去医院检查。经过专业心理评估,医生发现袁仔患有癔症,同时还有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需要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

  症状:

  可以模仿临床各科的任何疾病

  所谓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是指无法控制的情感爆发。近年来国际上逐渐放弃癔症这种笼统的诊断,取而代之的是定义更准确的“躯体化障碍”或者“解离性障碍”,但目前国内的诊断标准依然沿用“癔症”一说。

  当恐慌聚焦到身体的某个部位,患者就幻想那里出了问题,于是表现出各种病症。有的人出现运动或感觉的功能障碍,例如感觉有一口气堵在咽喉吐不出来,或者两条腿瘫痪了、嘴巴不会说话了、眼睛看不见了,但是进行神经生理检查却没发现病变。有的人出现各种内脏病变的症状,甚至有精神病发作、心理变态的表现。据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医学科主任王德民介绍,癔症可以模仿临床各科的任何疾病的表现,极易误诊。

  癔症多发于青壮年,以女孩较为多见。王德民指出,“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群体,他们缺乏父母关爱,容易出现精神疾病或心理发育问题。有的农村迷信盛行,缺乏科学认识,出现癔症后被当做“鬼神附体”。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例如在中小学里,经常出现一个孩子癔病发作,其他有癔病潜质的孩子也会受到感染,跟着出现吵闹、抽搐、哭笑无常的表现。

  癔症的症状夸张而幼稚,似乎是在表演,令看见的人印象深刻。有的儿童患者甚至会离家出走,到处游荡。有时患者双眼紧闭,双拳紧握,四肢挺直,很像癫痫发作。王德民指出,实际上这些患者意识尚存,事后能够回忆发病的过程以及周围人说过什么话,跟癫痫有本质区别——癫痫的表现是双眼上翻,四肢强直抽搐,可因意识丧失而跌倒。癔症患者的表现可能是为了获得自我心理上的满足,但又不是主观上故意诈病、装病。目前未发现他们的大脑结构、电生理与正常人有什么区别,但他们的性格有着显著的特点:自尊心强、喜欢别人的夸奖、以自我为中心、表演欲强烈等。孩子的癔症发作跟被宠坏的“小皇帝”、“小公主”乱发脾气也不同,癔症的程度要严重得多,会影响到学习、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

  应对:

  对发作“冷处理”

  在治疗上,王德民认为认知行为治疗和暗示治疗对癔症有明显效果,有时只要给患者注射没有药理作用的生理盐水,双脚瘫痪的人就能站起来走路。必要时还可服用安定类药物,可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经常发生癔症的孩子难以彻底治好,一旦遇到挫折又容易复发。

  王德民建议,患者的家长平时要注意避免让他们受到太多精神刺激,不要责怪他们,还要让周围的同学、其他亲属对患者的癔病保持冷静,避免过分紧张和关注,对患者实施“冷处理”后,其症状大多能自然缓解。例如,见到患者发作倒地,周围的人可以说“没事,一会就好了”。如果别人惊慌紧张,患者反而发作得更起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