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5)

 johnney908 2014-06-10

    (接上篇)那么宋朝,国家在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包括中药的服药方法,包括中药的剂量。服用方法上,宋朝改用了煮散,就是把药物做成粗散,然后煮散,连药渣滓一块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滓一块儿吃的话,药量绝对要减少。你看宋朝的书的药量,都很小很小。

    这样药量一减少呢,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衡重的计量单位上,它用了哪些计量单位呢?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中药书上,有斤、两、钱、分、厘、毫,当我们在中药书上,看到是用这样的计量单位,来计量的时候,那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就是宋朝以后的计量单位。

    由于宋到清的度量衡制,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所以,从宋代到清代中医药书,基本用的是宋代的这种度量衡制。这样的话,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度量衡制发生过许多许多错综复杂的变化,但是我们在考察中医中药书籍中的药量的时候,实际上非常简单。宋朝以前,都是用的汉制。宋朝以后,都是用的宋制,一直到我们解放初,用的都是宋制。

    我们解放以后,对度量衡制进行了一些改革,把一斤变成500克。为了换算方便,把一斤变成了500克。但实际上,在中药剂量上变化不大。你比方说,过去我们老中医大夫开3钱,我们今天呢,1钱就是3克,开3 钱的话,我们今天就折合成9克就是了。折合成9克,有时药房师傅,就嫌算价钱的时候,常常是以10克为单位来计算的,嫌算得不方便,你即使开9克,他也给你按10克来算。因此,我们这个医生干脆把9克这个药呢,都改成10克。

    所以,在中药计量上,宋朝以前的书是汉制,宋朝以后的书就等于的今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当然,有个别的地方,它在度量衡制改革的时候,和我们大多数地方不一样,你比方说黑龙江,黑龙江在度量衡制改革的时候,它就把一两当作50克,1钱是按5克来算了。所以他看到我们关内的人开方,是3克、6克、9克、12克,而他们那个地方呢,是5克、10克、15克、30克,以5为单位来计算的。

    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汉代的度量衡制。那么我们现在具体的来谈谈经方药量的折算。我们举一个例子,举麻黄汤的例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粒去皮尖。”一两是15克,三两就是45克,我们今天七十枚杏仁去掉皮尖,具体称一称,我上次说过,100枚杏仁称完了是40克,70枚杏仁称完了是28克。这就是张仲景当时开的麻黄汤,这张方子的药量。这是麻黄汤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然后去上沫,再煮其他药,最后呢,煮取二升半,每次温服八合。

    这是实际上是它的几次治疗量呢?三次治疗量,这是它的三次量。如果吃了一次药之后,出了汗了,后面就不能再吃了。那么它的一次治疗量是多少呢?一次量是麻黄15克,桂枝是10克,甘草是5克,杏仁是9克,和我们今天一般情况下开麻黄汤的剂量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今天煮药、服药的方法,和古代不一样,我们今天一付药,煮两次。张仲景不管是解表药,还是补益药,他就煮一次。那么煮一次,最多最多能把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提取45%(转下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