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病篇:腑实证(14)

 johnney908 2014-06-10

    (接上篇)大家好,我们上课。我们上次讲了三个承气汤的鉴别比较,随后我们又跟大家一起学习了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小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最后谈到了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的一条原文,我们接着上一次课往下看,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的原文。请打开讲义111页,看倒数第二行: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以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这是第212条的内容。

    伤寒,是一个外感病,或者用过吐法,或者用过下法以后,病没有好。这个“不解”,不是指的太阳表证没解,而是指的这个病没有好。下面见到一些什么症状呢?“不大便五六日,上至余十余日”,这就提示了有阳明里实的症状之一,“日晡所发潮热”。

    这个症状我们多次解释过了,这是阳明燥热内盛,热邪内敛,在平常情况下不能够发出来,所以平常可能不发烧,或者发烧比较低,在下午3——5点钟这个时候,古人把它叫做日晡,“所”呢,就是指前后左右。在日晡前后,也就是申时前后,定时的发热,像江河湖海的涨潮退潮一样,所以把它叫做潮热。这是因为在这个时候,阳明经的阳气最旺盛,正邪斗争最激烈,所以发热就比较高。

    因为这是里热证,不存在寒邪伤表阳、温煦失司的问题,所以它不恶寒,不仅不恶寒,还可能反而恶热。“独语如见鬼状”,这就是谵语。“若剧者,发则不识人”,这正是热盛神昏的表现,或者后世温病学家所说的“热陷心包”的特征,“发则不识人”,是热盛神昏。

    “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循衣摸床”是热盛伤津,津竭正衰,津液耗伤以后,正气虚衰的一种表现,出现了一种热盛燥扰不宁的特征。“惕而不安”,是精神失养。“微喘”,是阳明里实迫肺,肺气上逆。“直视”,是指的两个眼睛呆滞凝视,而没有神采,这是阳明燥热下伤肝肾之阴,肝肾阴津被伤,目睛失养的表现。

    下面呢,“脉弦者生,涩者死”。这个“弦”和“涩”,是相对应的。涩脉,提示了真阴已经耗竭,所以愈后不良。脉还能够弦,而不是涩,那提示了真阴还没有耗伤,所以它的愈后可能会好。“微者”,就是证候轻一点的。“但发热谵语者”,只是有发潮热的有谵语的,那就用大承气汤来治疗。

    严重的他认为用大承气汤治疗,它的疗效可能把握不大。所以,对严重的他没说用大承气汤治疗。他只是说阳明腑实证轻一些的,只是发潮热和谵语的,用大承气汤来治疗。“若一服利,则止后服”,只吃了一次,大便通了,那就是中病即止,不可泻下过头。在这里,附了一个参考资料,是个医案:

    “江某某,男,28岁,农民,于1961年6月16日初诊,突发腹痛腹胀,呕吐已一天,不发热,不恶寒,不能食,腹胀痛拒按,西医协助会诊,肠鸣音亢进,可闻到气过水声,腹部透视,中腹有两处较大液平,结肠充气,白细胞12000/mm3,中性70%,印象:肠梗阻。建议:先服中药,舌苔黄厚,脉沉滑有力,三日未解大便,小便短赤,阳明腑气不通,可下之。”下面用的这个方子,基本上是大柴胡汤加味(转下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