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阴病证并治(10)

 johnney908 2014-06-10

    (接上篇)当然后世医家也有用它来治疗什么大便偏干燥的,或者大便偏稀的,大便失调的,那是后世的应用《伤寒论》原文里头经证和脏证,区别得很清楚,经证的特点就是没有下利,太阴病的第二个证候我们就谈完了。

    太阴病的第三个证候,叫做太阴四肢烦疼证。太阴四肢烦疼证,由于脾主四肢,所以在《伤寒论》里就把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而出现的四肢烦疼叫做太阴中风。所以,太阴四肢烦疼证呢,也叫太阴中风证,太阴中风的条文,见于274和276条。

    先看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这一条实际上讲的太阴中风可以自愈的一种证候。什么叫太阴中风,这是太阴这个系统被风邪所伤。太阴系统包括哪些组织结构呢?包括太阴脾脏,包括太阴经脉,包括脾所主的四肢。

    本条,首先它没有吐利,不是太阴脏证。其次它没有腹满时痛或大实痛,它不是太阴经证。它临床表现只是四肢烦疼,“烦,犹剧也。”四肢剧烈的疼痛。由于脾主四肢,因此张仲景就把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而表现的四肢气血失和所出现的这种四肢剧烈疼痛的症状,叫做太阴中风。

    为什么不说太阳呢?因为它没有头项强痛,没有全身的发热恶寒。为什么不说是阳明病呢?阳明也主四肢呀,因为它没有额头疼痛,缘缘面赤,目痛鼻干,夜卧不宁,它出没有全身的发热,所以这不是阳明病。

    为什么不说它是少阳病啊?因为它没有偏头痛,没有目赤耳聋,胸胁烦闷,这样少阳经脉受邪的证候,更何况少阳和太阳,都不主四肢,主四肢的只有阳明和太阴。我们在讲阳明病的时候,提到“手足温而渴的属阳明”,在讲少阳病三阳同病的时候,也提到“手足温而渴的属阳明”。

    现在出现了四肢的症状,没有全身的发热,只能属于阴证,那就把它叫做太阴中风。四肢,毕竟是表、偏于外。当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时候,正气抗邪于外,气血浮盛于外,因此脉象应当是浮的。“阳微”,是指的轻取。脉由浮而变微,那提示了邪气退。“阴涩”,是沉取。脉涩,这提示了里气不足,正气不足。

    “而长”的这个“而”字,是表转折的,由涩脉转为长脉,这提示了正气的充实,正气的恢复。脉轻取之,脉由浮而不浮、转微了,提示了邪气退。沉取之脉由涩而转长了,这提示了正气复,所以这种太阴表证,这种太阴中风,它可以自愈。这是太阴四肢烦疼证它的临床表现,凭脉可以判断正复邪退,这个病将要好了,不用治疗。

    下面看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这条原文,有许多注家是说这是太阴里虚寒证,又兼有太阳表证,如果是太阴里虚寒证,又兼有太阳表证的话,按照我们过去讲的原则,按照张仲景的惯例,应当“虚人伤寒建其中”,先补里后解表。

    可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直接用桂枝汤?如果说里虚严重,脉象还能够浮起来的话,那应当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补虚,兼以解表,而不应当直接用桂枝汤。所以,这里所讲的太阴病,不是太阴脏虚寒证。

    而应当是什么呢?应当是第274条所说的太阴中风。所以这条原文,我们要把它补充完全的话,应当这样来说:“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因为脉持续在浮,提示了在四肢末梢的风寒邪气没有解除的迹象,当然要用药物来治疗(转下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