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史上的今天——6月11日

 老庄. 2014-06-11


  • 1842年6月11日

    林德及其致冷术

  •    1842年6月11日,德国工程师林德(Ritter von Linde , 1842、6、11 – 1934、11、16)出生。林德早年在慕尼黑新建的工科大学任助理教授,他进行多年致冷器的研究,先后研制了甲基醚致冷器和氨致冷器。林德 1873-1877年设计出第一台利用连续压缩氨的原理的制冷机,具有安全可靠、经济、效率高的优点。1895年利用焦耳-汤姆逊效应和逆流换热原理发明 空气液化装置。

     
       尽管在他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制成各式各样的致冷器,但是林德的致冷器是第一个在效率方面按照精确计算而设计出来的。他发明的大量气体连续液化工艺过程,成为现 代致冷技术的基础。今天我们使用的电冰箱就是按照这一原理制成的,用空气压缩机致冷气体,如氨或氟里昂(一种复合气体)压缩成液体,再使其气化,在其气化 的过程中带走大量热量,从而使冷藏室中温度降低,这样循环往复,冷藏室始终保持在一定的低温状态。不仅如此,林德的致冷技术对现代低温超导和超高真空物理 学的研究也有着重大意义。为了扩大致冷技术的应用,林德于1895年创办了规模巨大的生产液态空气的工厂。1901年林德又发明了从液态空气中分离纯液态 氧的方法,使氧在钢铁等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林德于1902年创立了应用物理实验室。






  • 1644年6月11日

    托里拆利实验


  •    1644年6月11日,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1608、10、15-1947、10、25)在给其好友里奇的信中,叙述了后来以托里拆利命名的著名实验。
       取两根长度均为1.02米、一端开口均匀的玻璃管AB,其中A管顶端为一玻璃球。将两管灌满水银,用手指堵住开口端,然后倒过来将手指与开口端一同浸入 到一水银池内的水银面以下,放开手指,此时可见管内顶部的水银下落,留出部分空间,而下面大部份仍充满水银。为了证明两管上部空间为真空,可在水银池内水 银面以上注满清水,将玻璃管慢慢提出,当玻璃管的开口端升到水银上面的水中时,管中水银急速泻出,而水却猛然进入,直至管顶。这充分证明碑管内水银柱上面 为真空。这一实验还证明,管内的水银柱和水柱都不是被真空的“吸引力”所吸引住的,而是被管外水银面上的空气产生的压力托住的。因为如果真管对水银柱有吸 引力,那么由于A管顶部为圆球,其比B管大,吸力自然比B管大,因而A管内水柱柱应高于B管,但实际上两管的水银柱同样高。可见水银柱上方的真空对水银柱 无吸引力,水银柱的支持全靠管外大气的压力。
      上述实验是托里拆利的重大科学贡献,它证实了真空和大气压力的存在及空气确实是有重量的。国际科技界为了纪念托里拆里在研究大气压力方面作出的贡献,将一种大气压单位命名为“托”。一托等于一毫汞柱的压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