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七世纪关于“实验”和“科学”两个概念的争议

 明月流 2019-04-08

​关于「实验」和「科学」这两个概念的争议,缘起于 1644 年托里拆利的著名实验,这个实验的内容是:取一支玻璃管,一端密封,在其中装满水银,然后将玻璃管倒置在盛满水银的容器中,可以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液面会下降,并在玻璃管上端留出一段空间。这个经典实验,如今出现在每一本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用来证明真空的存在。但是在托里拆利完成实验的当时,如何解释这一实验现象却是最为前沿和艰深的物理学挑战。因为在 17 世纪,「真空是否存在」本身尚无定论。存在两种相互竞争的主要理论解释,一种是托里拆利和帕斯卡的观点,他们认为真空是存在的,而水银则由大气的质量支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真空并不存在,比如笛卡尔主张托里拆利空间中仍存在着某种形式的细微物质,这种理论通常被称为「空间普满论」。


在 17 世纪,「空间」一词本身的定义尚不明确,「什么是空间」不仅是一个物理学问题,同样是一个艰深的形而上学问题。比如笛卡尔认为「空间」与「物质」是一回事,空间就是某种具有广延的物质。因此在笛卡尔看来,如果将空气从瓶子中抽出,那么必然有别的什么物质填充入瓶子,否则瓶子的两侧会相互接触。而在另一位剑桥柏拉图主义哲学家亨利·摩尔的理论中,上帝是具有广延的存在,因此是上帝的广延而非某种物质将填充进被抽走空气的瓶子中。无论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些理论多么晦涩、玄奥和荒诞,我们都需要意识到,在 17 世纪,物理学研究与形而上学和神学不可避免地混杂在一起。更进一步说,许多我们极为熟悉的概念,比如「时间」「空间」的含义,在当时,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这些概念的含义在 17 世纪不断被修正,才逐渐有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含义。


回到正题,在英国,玻意耳为这个物理学问题提出了一个相当不同的解决思路。他设计了一台空气泵,连着一个玻璃接收器,利用空气泵可以尽可能抽空玻璃接收器中的空气。他又设计了一个称为「空中之空」的实验,也就是将托里拆利的水银柱放进玻璃接收器中,抽空玻璃接收器中的空气,进而观察水银柱的变化。按照实验描述,一旦接收器中的空气被抽空,水银柱的高度就会下降,如果在接收器中再放入空气,水银柱的高度又会被恢复。


玻意耳为设计这台空气泵费了不少心思,并尽量完善每一个细节,保证设备正常运作。比如他调配了一种配方保密的「铅硬膏」,用来密封设备的各处缝隙,又调配了另一种膏剂修补玻璃接收器的裂痕。这台设备是英国皇家学会第一台用于实验的大型昂贵设备,和胡克的显微镜一起成了英国皇家学会最重要的展品。每当有达官显贵光临皇家协会,演示空气泵就成了压轴节目。但是,空气泵远不是哄王公贵族开心的大玩具,这台设备体现的是玻意耳研究科学问题的全新方法。


玻意耳本人既不是前面提到的真空论者,也不是空间普满论者。「空中之空」实验的目的不是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证明真空是否存在,而是通过精心制作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规则,将变化莫测的自然转化为一种可以被观察的特定事实。实验仪器的可靠性主要依赖技术层面的优秀设计和细致工艺,而实验规则意味着更多,具体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一)实验的执行及其产物必须由多名目击证人的证词加以证实。和炼金术士的隐秘实验不同,皇家学会的实验更类似在公开的司法诉讼中揭示事实。实验通常在皇家学会的集会室这一公共场合进行,实验登记记录还需要由一定数量的见证者签署,且见证者本身也应当拥有相当程度的道德水平和学识,从而进一步保证见证的可靠性。


(二)实验是可以被重复的。玻意耳通过书信公开发表了自己的实验程序和实验报告,并且尽量谨慎地记载了实验设备和程序,以鼓励无法亲眼见证实验的研究者利用书面记载自行重复实验。


(三)利用书面记载进行虚拟见证。虽然利用书面记载实际重现实验更有说服力,但玻意耳同时也强调「通过书面记录,读者无需亲自重复实验,便可获得清晰的观念,因此根据实验记录进行考虑和思索便足以」。为此玻意耳在 1650 年末着手为实验纲领的书面技术制定规则,他还撰写了一篇短文,专门讨论实验论文。他坦承自己写的句子过长,很多地方重复繁冗,不够雄辩,但他相信这些复杂、周全甚至包括实验意外和失败情况的记载,将有助于读者更充分地了解实验的全部内容。除了冗长的文字,玻意耳还耗费巨资制作了精细的雕版为实验报告作插图,目的是更好地还原实验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景。


这三条基于仪器设备和书面文本的规则背后,是更根本的关于人的问题:谁可以现场见证实验?谁可以参与实验记录的书信交流?对此,玻意耳的答案是创造一个冷静而开放的实验社群,参与其中的实验科学家需要共同认可一些讨论的原则和礼仪,比如禁止人身攻击、保持开放的观点、不盲从教条等。在这个实验社群中,参与者们可以有效地开展讨论,从而化解分歧,不断推进对新事物的认识。


总结起来,在玻意耳的纲领中,依靠前述物质的、书面的和社会的技术,可以消除科学家之间的争议,产生和确认特定的事实,并且成为某种可靠的科学知识。这一纲领看起来颇令人信服,也很符合我们现在对实验与科学的固有印象,但玻意耳的纲领并非没有批评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