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乐教学的研究与方向

 江山携手 2014-06-11
我想,作为声乐教师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他们的演唱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得到各层次人民群众的喜欢.因此我们老师要去了解市场,了解社会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想要听到什么?我们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要让学生经过几年大学学习之后,走向社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盲目的为课堂和教师而歌唱,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宜.所以我们教学要与国际接轨.与社会接轨,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在我教的学生中既有美声,也有民族和通俗;对三种唱法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教学中究竟怎样去要求学生,怎样去给每位学生定位,我想在我以下教学中不难看出.
    三种唱法的分类是在1986年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提出来的,这种提法很快被观众从及同行们熟悉和了解.实际上唱法下止三种.单指戏曲类就可以分成很多种.而每种戏曲内都有着不同的唱法.但是不管有多少种唱法,都离不开科学性.
    1.三种唱法都具有科学性既共性.
    2.三种唱法都有用混合声.
    3.混合声可分为三种,真声多于假声,假声多于真声.真假声各一半.
    如果将三种唱未能用距离来比喻或形容的话,美声演唱能传100米,而民族唱法能传50米.而通俗唱法就像耳边语.
    美声唱法以通道共性演唱为主,咬字服从声音,母音,变形,主要是有丰满,明亮,共鸣,的抒情的音质,起音要柔和,准备,轻巧,声音传得远.
    民族唱法不仅要求通道,共鸣腔打开,高位置,科学的共性不变,也就是垂直不变加水平线(支点加笑肌),声音要求明亮,音色甜美,灵活.要求更高一点就是歌唱时的语言和咬字.不同民族风格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语言,生活习惯,表演形式,声音特点,色彩也有不同.
    通俗唱法演唱时多采用混合声,而混合声多以真声为主,根据作品的需要有时采用纯假声,以情带声.
    美声唱法的起源.
    美声(Belcauto)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其产生原因众说不一,有人说意大利三面环海,气候宜人,适宜于嗓音发展;有人说是因为语音,意大利语母音纯正,最适于歌唱;也有人说欧洲人鼻子大,共鸣腔好;还有人说英国,日本四面环海,并没产生美声唱法。
    意大利语言早已有之,为什么17世纪前没产生美声唱法呢?要说生理结构差异,现在亚洲人,非洲人中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美声歌唱家,从历史发展来看,14世纪后叶到17世纪正是欧洲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和发展的时期,而意大利是欧洲资本主义萌牙最早的国家。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在文艺复兴思潮带动下,产生了歌剧和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是歌剧的产物。歌剧是文艺复兴的产物。文艺复兴又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初萌芽的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的反应。
    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如何学习美声唱法科学化,搞清这点很重要,因为有很多人认为只有美声唱法才科学,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任何一种唱法都有精华和值得弥补的不足之处,要会学习吸取精华来发展自己。并不是美声唱法才是最科学,作为唱法来讲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有它的科学之处。
    近些年来有许多中国歌唱家在世界各类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大奖,得到各国专家评委及观众的赞扬和认可。并且他们是土生土长并在中国学习的声乐。比如:戴玉强,王莉,吴碧霞等。因此科学唱法世界各国都有存在,只要掌握科学唱法,各类型风格的歌都能唱。在科学的前提下,作品的风格决定唱法,方法为作品服务。
    民族部分: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学习民族声乐的演唱。很多人逐渐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这一基本道理。这种唱法极具民族怀,容易被观众接受,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般情况下,民族声乐学习有三个阶段:
    一,自然阶段。二,不自然阶段。三,科学的自然阶段。
    自然阶段,在没正工学习声乐时,演唱者靠模仿,没有任何顾虑,凭着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在演唱时很自信尽管没有什么方法,甚至那种风格的歌都能唱。而进入大学学习后,老师有新的要求,从声音的科学性有了系统的训练,作为学生要培养新的演唱方法和习惯就会产生不自然阶段,在不自然阶段期间,学生容易失去信心,原来唱得很好的歌,改学习方法后反而容易唱不下来,还有的边一首小歌也唱不下来,音也不准,甚至还有的学生产生歌唱恐慌感。还有的人由于不自然阶段太长,大学毕业都处于这样阶段,因此不能胜任演员工作,只能改行。
    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是肯定要经历不自然阶段。也是正常现象,只要通过正确方法训练中,不易时间太长,否则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精神压力,使他们失去歌唱的兴趣和信心。而我们声乐教师有责任去尽量缩短不自然阶段尽快给学生建立新的歌唱平衡,以尽快达到科学的自然阶段。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使学生逐渐掌握各种演唱技巧,并能灵自学成才自如地表现在声乐作品中,使发声技巧和科学的演唱方法融入到作品之中,形成新的科涫的自然阶段。
    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启发,感觉,比喻的办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宜,有的放夭,通过多种方法达到声东击西,举一反三的目的,在我的教学中还常提到反向思维的方式。声音与气息反向,越想将声音唱出去,气息越是往回吸。越是想唱响,气息越要叹到脚根。
    这就是个人教学的感悟,希望能得到朋友们的支持和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