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声乐教学中的民族美声化(二)

 江山携手 2014-06-11

      戏曲、曲艺对于演唱的要求,总的说应该是声情并茂、动听、动情。具体地讲,字要正、腔要圆、板要稳、情要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家师乙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大意是:唱高音时,像高举起物体那样,需要耐心和毅力,唱低音时,像放下物体那样力量要均匀;唱跳音时像折树枝那样果断、明确,声音休止时,像枯木一样寂静无声;要刚柔兼备、合乎规律;使整个声音像一串透明、闪亮的珍珠一样,保持在统一位置上。在早期的表演理论《明心鉴》一书中指出:“每发一字,先审其唇、齿、舌、鼻,或半唇、半喉、半舌,半鼻均必辨明”。“拴字如拴兔、明字圆如珠”。否则就会出现唱的是“花”,听的是“华”,唱的是“国”,听如是“贵”,唱的是“志”,听的是“自”等创字现象。肺腔、喉腔、口腔、头腔是人的发音器官,发音时必须经过呼吸,成声,构音三个步骤。没有肺的呼气,也不可能使声带颤动而发出声来,单靠呼气作用和成声作用,还不能构成各种不同的语言,它需要靠构音来完成。利用口腔共鸣,舌头位置的移动形成各种不同的共鸣,因面形成各种不同的音色。字音的发出是通过喉腔,口腔与嘴唇的分节功能而形成的,所以要练“唇、齿、舌、牙、喉五音和开口,启齿,合口,撮口四呼”。由于字音中包含的韵母和介母的情况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口形,口形不自然也不能达到字正音清的目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是指字音的高低升降,阴平由高而低,阳平由低而高,上声其音向上,去声其音向前,入声音短而急。要做到“平声平到莫低昂,上声高呼用力强,去声分明直远送,入声短促急收藏”。
      声乐教学包括发声、呼吸、共鸣、语言,耳音、情感、表演、个性风格等。教唱的曲目以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歌为基础;其中要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与灵魂,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因为以民族化为集中体现,民族化是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例如《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我的家乡在青海》、《爱我中华》等歌曲、都共同抒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并以真挚朴实、亲切自然的民族风格为特点。

    民族传统声乐艺术教学,历来就十分讲究歌唱发声语言的清晰动听,强调“字是骨头,韵是肉”、“以字行腔,空正腔圆”。在戏曲教唱中,也有“千斤白,四两唱”的说法。可见民族声乐艺术对歌唱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而以声(五音)、韵(四声)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则,出以十三辙归韵收声的咬字吐词方法是形成民族声乐演唱特有的韵味,丰满美感和风格色彩的主要因素。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生动清晰的语言在正确鲜明的咬字吐词来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塑造动人心弦的艺术形象,深化音乐主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无论表现哪种意境的曲目,都要有一定咬字的力度和音量,才能完善民族声乐表演的要求,这一种一触即发的力度,被称为迸发力。咬字是经过唇、舌、齿、腭、喉等器官咬成字,将它们正确清晰的吐出来。在示范教学中每个字的着力点和部位是不同的,只有按照“平、齐、撮、合”的吐字方式,咬字才会清楚。咬字吐词要有力量,字头力度的充分利用,一个字咬出不能松动,还要保持口形和位置,但字又不能咬死,规范的发音状态是咬字清晰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朗诵时辅音要比平时说话时发得重一些,唱歌时则更强些,而此时唱歌的各器官的组合和说话又是相同的。咬字的关键在字腹,只有了解每个字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每个因素在这个音节中起什么作用,并要把声、韵母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字音,实头、字腹、字尾咬的清楚,要以字腔的圆润,柔和、连贯、才能达到运腔自如。
      要充分运用声音的共鸣,腔体,歌唱咬字中的亲切、甜美,以咬字字头短,字腹长,字尾轻,只有这样声音才能圆润优美。腔调的婉转和腔圆是紧密相连的,它是语言的音乐表现手段,古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只有情真意切,才能做到腔调婉转优美动人。教唱如《玛依拉》、《爱我中华》等轻快的歌曲时,因轻快富有弹性,咬字时发音干净利索,口腔动作幅度小,发音部位比较靠前;教唱如《青藏高原》、《天路》等此类歌曲时,要情深意长,委婉激昂,吐字行腔圆润柔和、连贯自如;教唱如《阿拉木汗》、《四季歌》(青海民歌)等此类歌曲时,随着旋律节奏的跳跃,要体现出热情欢快,清新明朗的演唱风格,吐字行腔应该迅捷、流畅舒展。教唱如《共青团团歌》、《朝前走》等此类歌曲时,要加强演唱力度,要饱满,咬字要有力量。这样才能突出高潮部分的情绪,才能表达作品的内涵。腔圆就是把音乐旋律唱得圆润、自然、和谐悦耳。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准确地运用丹田气息,倚靠气息的控制,使声音优美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

摘自青海博客
http://lc2008.blog./article/118327.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