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针疗法治疗髋部软组织伤痛

 H珠Q 2014-06-12


一. 梨状肌综合症

 
梨状综合症是因梨状肌的急慢性损伤而引起的梨状肌水肿、痉挛、肥厚等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及其他骶丛神经、臀部血管等而引起以下肢放射痛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症候群
 
1. 症状:

(1) 患者多有外伤史,慢性劳损史或夜间受惊史,妇女盆腔炎病史。
(2)臀部有酸、胀、疼痛并沿坐骨神经走行方向放射,引起大腿后面、小腿外侧疼痛,会阴部抽痛,小腿外侧和足趾麻木。严重者疼痛可呈刀割样、跳动性剧痛,影响睡眠,翻身困难,生活难以自理。腹压增加时疼痛无明显加重。
(2) 多数病人有间歇性跛行,自觉患腿短缩。
2. 体征
(1) 强迫体位,走路跛行。
(2) 腰部一般无阳性发现。臀部可触及梨状肌紧张、肿胀、肥厚的条索状物,有明显的压痛,可向足背放射。
(3) 直腿抬高试验及其加强试验阳性,抬高超过60度时疼痛又可减轻。
(4) 腰椎X线及CT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二. 臀上皮神经损伤
   臀上皮神经的组成,多数认为由腰1—3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构成,臀上皮神经从起始到终止,大部走行在软组织中。
患者多有外伤史,受寒湿史,也有不明原因慢性发病者。
临床症状:一侧或双侧腰臀部、尤其是臀部的疼痛,体位改变或咳嗽时疼痛加重,并向大腿后腘窝处放射,一般不超过膝平面。患者自觉腰部无力,需旁人搀扶或双手抚撑腰部,方能站立和缓步行走,弯腰、起坐、主被动变换体位均可引起疼痛。多数病人可以检及固定的压痛点和痛性条索(为紧张的臀中肌),条索质硬如绳,推之可移动,压之胀痛,并向下放射。
腰椎、骨盆平面片无明显异常。

三、臀部肌筋膜痛
臀部肌筋膜痛为肌纤维组织炎的一种,后者亦称肌筋膜炎、肌筋膜痛、肌肉风湿病等,臀肌亦为好发部位,臀大肌、臀中肌都可因受寒、潮湿、劳损等而出现激痛点,它是髋部疼痛的常见病因。相似的名称尚有臀中肌综合症、髂嵴综合症等。
病人诉腰臀部疼痛,向大腿后外侧放散,弯腰活动时疼痛,臀部皮肤麻木。检查直腿抬高时有臀部疼痛,但无放射;压痛较局限于臀大肌后缘附着处及臀中肌。可找到激痛点,即一触及即产生剧烈疼痛,并向肢体的远侧传播,但并下符合神经解剖的分布区,在臀部可触及结节状、条索状物及痉挛肌束。X线检查无异常,抗“O”正常、血沉正常或稍高于正常。
本症应与真正的坐骨神经痛区别,痛点局封可消除疼痛症状;亦应与臀上皮神经炎区别,后者在髂嵴中后段可触及跨越的条索,压此索条可诱发疼痛,局麻阻滞此索可止痛。
四、髋部滑囊炎
髋部有许多滑囊,其中主要的有大转子部滑囊、坐骨结节部滑囊及髂耻骨部滑囊。滑囊炎是滑囊的积液、肿胀和炎症反应,主要是由于创伤、慢性理化刺激、感染、类风湿等病变引起。
   (1)大转子滑囊炎  大转子滑囊位于臀大肌附着点与大转子后外侧外旋肌群之间,呈多房性,滑囊较大。可因臀大肌与大转子的摩擦而发生慢性滑囊炎,也可发生结核性和化脓性滑囊炎。发病时大转子部疼痛、肿胀,其后侧的生理凹陷消失,局部压痛,大腿内旋时加重,屈曲、外展、外旋位时减轻。
髋关节活动受限,X线检查有时可见钙化斑。
   (2)坐骨结节滑囊炎  坐骨结节滑囊位于坐骨结节与臀肌之间,滑囊炎是由于长期坐着摩擦刺激所引起,又称编织臀,多见于老年消瘦者。临床表现:局部疼痛不适及肿块,压痛及波动感,张力较大不移动,局部穿刺常抽出不同程度的血性液体。
   (3)髂耻滑囊炎   髂耻滑囊位于髂腰肌与耻骨之间,故又称腰大肌滑囊,内侧为股血管及神经,当滑囊炎症肿大时,股三角疼痛、肿胀、压痛。因股神经受压,其疼痛可放射到大腿前侧及小腿内侧,患侧髋关节常处于屈曲位。被动伸直、外展或内旋时疼痛加重。本病应与髂腰肌脓肿、股疝及髋关节炎鉴别。常规X线拍片主要用于排除腰椎及髋关节的结核。

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常见疾病,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病因,破坏了股骨头的血供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多侵犯中年人,常导致严重髋关节功能障碍,是目前常见而又难治的疾病之一。
临床常见的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是过量服用激素和酗酒诱发的。应询问病人有无其他诱发史,特别应当询问服用激素或饮酒的量及期限。
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30—50岁年龄段多发。隐性发病,或可由一次小的损伤诱发症状。髋部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多数先表现为内收肌群或膝关节内侧的疼痛,初为间歇性,活动时痛,休息后好,步行及蹲起时疼痛加重;以后可呈持续性,患髋僵硬,活动受限以外展明显,行走困难出现跛行步态。全身因素所致者,常为双侧性,但多先后发病。,间隔期限不一。
检查:早期腹股沟韧带下压痛,髋内收、外展痛,“4”字试验阳性;到晚期则各方活动皆受限,Thomas征阳性,重者肢体缩短,并出现半脱位征。
症状之初X线片无改变,6~8个月后开始出现骨质稀疏及密度不均,以后软骨下区出现囊样变及新月征,股骨头负重区软骨下骨质密度增高,其周围可见点片状低密度区;病变进一步加重,负重区软骨下出现碎裂、塌陷,后期全部或部分区域出现不均匀的硬化、严重塌陷,股骨头不规则扁平,关节间隙狭窄,呈半脱位,Shenton线不连续。
CT、MRI可较早地发现病变,并可在各种断层上观察坏死区部位,但费用贵且无特异性,可供X线后的补充检查。

六、髋关节骨关节炎
髋关节骨软骨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特点是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关节边缘骨赘增生,多发生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它是影响髋关节功能的常见病。
起病隐渐,初期先有髋关节的疼痛和不适,晨起及休息后感关节僵硬,稍活动后缓解。每次发作1—2天,缓解期数天、数月不等。可因负重劳累或一次创伤而诱发。以后发作频繁,疼痛渐重,病期延长,关节僵硬,行走时出现跛行及限制活动。当关节受限明显时疼痛反可变轻。
依照炎症严重部位不同,疼痛可在关节前、外、或后部,疼痛可沿大腿前面及内侧向下扩散到膝关节内侧,关节负重及过伸、内收、外旋可诱发疼痛,遇寒冷、潮湿疼痛加重,休息、温暖及服用抗炎药物疼痛减轻。
压痛点因炎症严重部位而在关节前或关节后明显,但关节后方坐骨结节及大转子间更易出现压痛;因疼痛出现内收肌痉挛。关节活动受限久则关节囊挛缩,且因髋内收而表现为患肢短,腰椎出现代偿性侧弯。Thomas征阳性,Fabere征(“4”字试验)阳性。
X线片早期可无改变,渐则关节间隙变窄,先是关节间隙内下方,继则遍及全关节。与关节间隙狭窄平行处,股骨头及髋臼边缘硬化;股骨头颈交界处骨边缘增生,以股骨头内下方为著;股骨头顶部受压重处可有囊样变,可因受压而塌陷,出现典型的髋关节炎表现:股骨头变形,边缘骨赘及顶部硬化。
七、髋关节功能障碍及畸形
(一) 弹响髋
髋关节运动时,髋部伴有可听到或感觉到的声响称弹响髋。
病人髋关节做某种活动时,常常感到或听到弹响,并伴有紧张不安,可有疼痛或不伴有疼痛。病因的不同,在髋关节不同的活动方向和范围听到或感到弹响部位不同,如大转子部的弹响,髋关节可于屈曲、内收、内旋时引出。髂腰肌的弹响,病人在屈髋伸直时引出,并在腹股沟韧带部扪及弹响的振动。关节内型或人工假体弹响,在透视下观察弹响动作时,有时可发现髋关节的半脱位。
(二) 髋关节挛缩及强直
髋关节的挛缩及强直,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髋关节运动障碍。髋关节挛缩多见于脑瘫等原因造成肌肉挛缩或痉挛,使髋关节活动受限。髋强直系指髋关节活动功能完全丧失,多继发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颈骨髓炎、严重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
髋关节多强直于非功能位,常见畸形为屈曲、内收、及外旋,其次为屈曲、外展、外旋。髋关节主动与被动运动完全丧失,单髋关节强直虽有跛行,由于健侧代偿,所以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尚能忍受,双髋强直,则不能行走,不能坐,不能蹲,日常生活极为困难。X线表现患髋关节间隙消失或骨性融合。
(三) 髋内翻
髋内翻是股骨上端角度异常,包括大转子上升,股骨外旋及股骨颈短缩,颈干角小于110度。临床上髋内翻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髋内翻为一单独疾病;后天性髋内翻多继发于创伤及某些疾病之后,如股骨颈及转子间骨折、股骨头骨骺滑脱或缺血性坏死、成骨不全、畸形性骨炎、佝偻病等。
患肢呈内收短缩畸形、大转子隆突,患髋关节外展、内旋受限,走路跛行。双髋内翻时步态为鸭态。Trendelenburg征(臀中肌试验)阳性。X线表现为颈干角减小,股骨颈短缩及原发病的X线改变。
(四) 髋外翻
髋外翻的畸形恰与髋内翻相反,股骨颈向上外方弯曲,颈干角大于140度。后天性髋外翻畸形多继发于脊髓灰质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髋脱位、大脑瘫、Hutchinson-Gilford病(早老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髋外翻畸形者的大转子低平,髋关节内收、旋转活动受限,同时有原发病的表现,如肌肉不同的瘫痪及萎缩,走路跛行。X线示颈干角大于140o,股骨发育不如健侧,股骨头半脱位。

八、髋部扭挫伤
损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患肢呈保护性姿态,如跛行、拖拉步态、骨盆倾斜等。患侧腹股沟部有压痛及轻度肿胀,髋关节各方面运动时均出现疼痛加剧,X线无异常改变。

九、股四头肌捩伤
外伤后,局部突然发生疼痛,甚至肿胀,伤肢的活动功能受限。伸小腿、屈大腿疼痛加重,久之可使股四头肌萎缩。

十、股二头肌扭伤
外伤后大腿外侧及腓骨小头部肿痛,压痛,屈小腿抗阻力时疼痛加重。

十一、股内收肌损伤
内收肌群位于大腿内侧部,由耻骨肌、股薄肌、内收长肌、内收短肌和内收大肌组成。
内收肌受2、3、4腰神经发出的闭孔神经支配;其功能使大腿内收稍外旋。
股内收肌损伤多有明显外伤史和积累性劳损病史,或者腰臀部疾病引起的继发性损伤。
伤后大腿内侧疼痛,脚尖不敢着地,下肢半屈曲位,走路时不敢迈大步,伤肢足尖外撇,用足底内侧着地跛行,疼痛向下可沿腿内侧传至股骨内上髁部,严重者进而可以传至小腿内侧与前足内侧,向上可传至腹股沟部、下腹部或上腹部。
除此之外,股内收肌损伤还可以出现一些奇特症状,如腹股沟痛,下腹部、上腹部不适,上腹痛、胃纳不佳,女患者可出现痛经、白带多、月经不调等,这多由耻骨上皮软组织损伤或劳损引起。耻骨下支劳损还可以引起生殖器痛,会阴部不适或麻木感。尿频、尿急、大小便失禁、肛门麻痛、尾骶痛等。
检查:内收肌腹隆起或变硬,压痛明显,股内收肌耻骨附着处有时显压痛;屈膝屈髋分腿试验阳性。

十二、腘绳肌损伤
腘绳肌是大腿后群肌肉,由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组成。
急性损伤多有明显外伤史。伤后局部肿胀疼痛;有时走路跛行,严重者伸膝功能受限。慢性损伤大腿后侧酸痛、胀痛,行走时自觉腘窝部发紧,在阴雨天或劳累时疼痛加重。 
检查:损伤局部肌腱紧缩,变粗变硬,于腓骨小头或胫骨近端内侧有压痛,有时肌腹亦有压痛。

十三、阔筋膜张肌损伤
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外侧部,起始于髋嵴外唇的前分(髂前上棘),在股骨上、中分界处移行于髂胫束。
阔筋膜张肌损伤后,髋部疼痛或不适,患肢发沉,行走无力。急性损伤髋部疼痛剧烈,特别是行走时疼痛加剧,不敢单腿着地负重,病程久者,髋前外方可有麻木感,疼痛可沿大腿外侧放散至膝关节外侧部。严重病人大腿外侧发紧,走路跛行。
检查:于髂前上棘下方或股骨大转子上方附近有压痛区,该肌腹变硬,按压时疼痛可向下放散至膝部,急性者压痛区肿胀。慢性患者多伴有髂胫束痉挛收缩,压痛时显。个别病人因髂胫束挛缩可出现弹响。

十四、股骨头骨骺炎
股骨头骨骺炎亦称扁平髋,系因儿童期股骨头骨骺缺血,导致部分或全部坏
死,待病变自愈后股骨头遗留扁平状畸形,因此骨骺炎与扁平髋实际是一个疾病的不同阶段。
本病大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起病隐匿,主要症状为患髋疼痛、跛行、活动受限。发病初期髋部疼痛不适呈间歇性,过度活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常拆说腹股沟、大腿内侧和膝关节疼痛。跛行为典型的疼痛性跛行,出现防痛步态。在滑膜炎期,髋关节前方深压痛并常处于轻度屈曲、外旋位。髋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外展、内旋受限尤为明显,强迫活动可诱发髋部疼痛和周围肌肉的痉挛。患肢肌肉轻度萎缩,肢体有轻微的缩短。

十五、股骨头骨骺滑脱
股骨头骨骺滑脱或分离是青春期较常见的髋部疾病,多发生于12~16岁身体过于肥胖的女性或生殖器不发达的男孩,多数患者无明显外伤史,约30%的病人先后双侧发病。主要表现是股骨颈自股骨头的骺板处分离,并向上、向前移位,致使股骨头骨骺滑到股骨颈的后下方,最后导致髋内翻,继发骨性关节病。
(1)急性滑脱 患者可有轻微外伤史,伤前即有髋部不适,伤后髋痛突然加重,局部压痛,患肢呈屈髋、屈膝、内收、外旋位,患肢缩短、髋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内旋严重受限。
(2)慢性滑脱 髋部疼痛不适逐渐发生,无明显外伤史,症状初期较轻,间歇发作,后期加重,髋关节活动不便,且伴有跛行。1/3的病人双髋先后有症状,部分病人有大腿前侧及膝部的放射痛。髋关节内旋严重受限,不能完全屈曲,重度滑脱者患肢短缩。

浮针治疗方法
1、针刺方法:
  对髋部诸病种引起的疼痛,进针点可选择在臀部,针刺方向直对痛点;也可选取大腿前、后、内、外侧,针刺方向向上直对痛点,甚至可从小腿后、外侧向上针刺。
  对出现坐骨神经痛者,除在原发病灶处治疗外,也可在坐骨神经痛径路上进针,一般针尖向上;若足部痛麻较明显时可向下针刺,进针完毕后不断进行扫散,可同时沿针刺方向不断循括,直至疼痛消失。
2、疗效:
  对于髋部病痛,浮针疗法的疗效多数情况下较好,如髋部扭挫伤、股四头肌捩伤、股内收肌、股二头肌扭伤、肌筋膜痛、臀上皮神经损伤等病症,浮针疗效大都可收立竿见影之效果,且远期疗效较佳。
3、体会:
  髋部病变通常病位较深,病变范围较大,常需多针同时治疗方能显效,而且有时需多次治疗。
   弹响髋因为没有明确痛点,一般不进行浮针治疗。
  对股骨头病变和髋关节畸形等一般仅用于治疗和缓解疼痛等症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