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按图索骥观赏豫园美景(中)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6-13

 

按图索骥观赏豫园美景(中)

按图索骥观赏豫园美景(中)





    豫园现占地30余亩,被古今骚人墨客誉之为“东南名园冠”。但偶尔前来的游客,要一一游遍园内各个美景,难免多有游赏中遗漏缺憾。园林中提供简介彩色画折,过于袖珍,难以图文对照。本帖尝试用园林提供的园林“导览图”,按图索骥,以编号对应景点,依次介绍,与东方网友共享。





上海豫园50景点

1正门    2三穗堂  3仰山堂  4大假山  5挹秀亭  6望江亭

7萃秀堂  8鱼乐榭  9亦舫    10复廊   11两宜轩 12九狮轩

13万花楼 14古银杏15古井亭  16龙墙   17藏宝楼 18学圃

19点春堂 20打唱台21快楼    22和煦堂 23静宜轩 24听鹂亭

25会景楼 26流觞亭27得月楼  28藏书楼 29玉华堂 30玉玲珑

31老君殿 32听涛阁33积玉水廊34涵碧楼 35环龙桥 36西园门

27内园   38静观  39凤凰亭 40洞天福地41可以观 42耸翠亭

43船舫   44别有天45观涛楼 46还云楼  47延清楼 48古戏台

49湖心亭  50九曲桥



(本帖系原创,图(照)片除注明来源外,均系本帖作者摄影,帖文版权属作者和东方网站共有,他人不得侵权转载)






十四、点春堂(19)、打唱台(20)



    这一景区以点春堂为中心。这个景区与前面两个景区有些不同,它布置得较为严谨。六座建筑,一条中轴线布局,自北至南为点春堂、打唱台、快楼、和煦堂、静宜轩和听鹂亭。




A100_19点春堂1_副本.jpg




     “点春堂”于清道光初年(公元一八二零年)为福建花糖业商人所建,曾为福建籍花糖洋货商人在沪祀神议事之^所,俗称“花糖公墅”。整座建筑为五开间大厅,厅堂画栋雕梁,宏丽精致,门窗上雕刻戏曲人物,栩栩如生。





A100_19点春堂4.jpg




     “点春堂”匾名为苏淞太兵备道沈秉成所书。


    堂名取宋代诗人苏东坡词“翠点春妍”之意,来自苏轼的《戚氏》:
    “烂漫游,玉辇东还。杏花风,数里响鸣鞭。望长安路,依稀柳色,翠点春妍”。

     平生能着几两屐;长日惟消一局棋。
     桂馥兰芬水流山静;
花明柳媚月朗风清。

   堂中挂晚清画家^任伯年的巨幅国画《观剑图》。任伯年少年时代曾参加过太平军,此画反映了作者对人民斗争的赞美之情。

    国画两侧楹联:“胆量包空廓;心源留粹精”由沈尹默游园时所书。


A100_19点春堂6.jpg




  小刀会众所佩带的小刀,1959年在县前街赵老太太家发现,据称是小刀会领袖之一潘启亮下居住赵宅时的遗留物。


   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时的城北公署(城北指挥部),为现存唯一的上海小刀会起义遗址
。小刀会领袖之一、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陈阿林在此办公,发布政令,称“点春堂公馆”。起义失败后,点春堂遭到严重破坏。咸丰四年(1854年),点春堂遭到清军的攻击而严重破坏,以后又一度被“洋枪队”占领而改为兵营。同治年间,这里的地产重归花糖业公所,并醵资重修,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集资重修,历时四载完工。重修后的点春堂,精庐数楹,虚槛对引,画栋雕梁,流连不尽。现为上海革命史迹之一。堂内陈列有关小刀会的文物、图片。


 
A100_20打唱台2.jpg
2014-6-4 09:06 上传
下载附件 (288.16 KB)




    小戏台,俗称“打唱台”,它是当年花糖业公所岁时作祭供和平日作宴请演唱之用,是目前上海市区保存完好的清代戏台之一。戏台依山临水,半跨池上,建筑精致,藻饰华丽。尤其是台前的垂檐,雕刻细腻,涂金染彩,工丽精巧,金碧辉煌。戏台四面的石柱上,分别有描绘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对联。





A100_20打唱台1.jpg





  “打唱台”朝北面向“点春堂”,正面一对楹联(北联):

  “遥望楼台斜倚夕阳添暮境,闲谈风月同浮大白趁良辰。”

   此联意为,傍晚时分坐在点春堂内看戏,既可欣赏黄昏时的楼台景色,又可趁人生美好时刻开怀畅饮。


   其他东联、南联、西联依次分别是:

       大地春回看处处柳眠兰笑;小园宛住听声声燕语莺歌”。

  “一曲薰风允矣阜财能解愠;三生拳石宛然含笑共争妍”。

  “花扫闲阶仰仙子凌波未去;榻悬高阁迟诗人扶杖遨游”。





“打戏台”壁上留下的郭沫若墨迹:“小刀会址忆陈刘,一片红巾起海陬;日月金钱昭日月.jpg




    “打戏台”壁上留下的郭沫若墨迹:


    “小刀会址忆陈刘,一片红巾起海陬;日月金钱昭日月,风流人物领风流;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



   注:此处“陈刘”是指陈阿林、刘丽川。有一资料误读“陈列”。
        谢谢青松兄高亮加精和支持鼓励!

    尽管原先对豫园十分了解,儿童时代就读于豫园旧址“豆米业小学校”,对旧豫园破败凄凉情景还能记忆起来。而解放后新中国重新修缮的“修旧如故”豫园,才真正获得了新生!原先我对豫园“熟悉”,其实也是一知半解,知所以不知所以然。这次编辑专题文帖,搜集收罗了许多相关资料,加以去伪存真,修正了部分以讹传讹谬误,作了适当调整再编。难免还有失误之处,敬请各位师友指正。本帖将分为上、中、下三部,按《导览图》循序渐进(包括资料有的,导览图上未标识的景点),一起来边游边赏景。

十五、快楼(21)、和煦堂(22)






A100_21快楼2.jpg



选自“豫园”导游画折





A100_21快楼1.jpg



快  楼

    位于“点春堂”东南,朵云状湖石假山“抱云岩”上,上下二层,上层名“快楼”,下层“延爽阁”,雕栋画檐,颇为精致。“快楼”状若云中楼阁,是点春堂景区的制高点,登高而眺望西面大假山和豫园全景,心旷神怡,心胸为之一快,故名。楼内有一楹联:

    曲槛遥通沧海月,

    虚檐不隔泖云峰。


    据民国《上海县续志》记载,“点春堂”初建时附近还有钓鱼矶、水神阁、一笑轩、庄乐亭等景,早已毁弃。





A100_19临水槛0.jpg



飞飞跃跃.jpg





  “点春堂”后有“临水槛(导游图未标)”,凭槛观鱼倍感亲切,槛有匾上题:“飞飞跃跃”。意即“鸟飞鱼跃”,字体飘逸洒脱






A100_22和煦堂1.jpg




   “和煦堂”位于“打唱台”之南,面山背水,四面敞开,夏凉冬温,故取名“和煦”。后面水池畔有假山,山下有洞,流水潺潺。“和煦堂”呈方形,周围开敞,堂内陈列的桌、椅、杌和装饰用的凤凰、麒麟等等,均用榕树根制作,工艺精巧,造型别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和煦堂”堂内两幅楹联,其一:“六艺笙簧百家枕籍;流声金石落纸云烟”。另有一联“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取自唐末诗人杜荀鹤《春宫怨》中的名句。

朝阳 发表于 2014-6-4 19:39
在九十年代之前给与小刀会起义是以革命称誉,九十年代后随着社会一股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对曾国藩的崇拜提升 ...

      同感。在一个没了主导思想、主流舆情的社会,可以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甚可以颠倒历史早已盖棺定论的一切,人的思想,人生观、世观观、价值道德观念混乱了,颠覆了。现在要重拾河山,重新扶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何容易?岂是抹抹红药水、擦擦消毒碘酒药水能剜毒瘤、治溃疡?

   十六、静宜轩(23)、听鹂亭(24)






A100_23静宜轩1.jpg





  “静宜轩”位于和煦堂东侧,其特点是墙从山石坡面顺势而起,半墙半山,从不打平,而是高低就势,凹凸参差,俨然合缝。






A100_24听鹂亭4.jpg




    “和煦堂”旁有石台阶通向“听鹂亭”,檀楠雕花精美,环境幽静宜人。


十七、会景楼(25)、流觞亭(26)



A100_25会景楼1.jpg


“会景楼”(原名“得意楼”)楼北与“九狮轩”滨池相望




A100_25会景楼2.jpg


   “会景楼”南邻池塘,有长廊通向“玉华堂”,有“三曲石栏桥”相连“得月楼”。




    建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位于豫园中央,三面环水,周围栽有香樟、石榴、紫薇、红枫、罗汉松等许多古树,林木葱茏,景色宜人。 登楼可望全园之景,故名“会景楼”。

A100_26流觞亭2.jpg




A100_26流觞亭1.jpg





   “流觞亭”,因其两面临水,取《兰亭序》“流觞曲水”之意。亭侧有三曲板桥,贴水而筑。三曲板桥西是浣云假山。山以湖石堆成,北倚得月楼,西临清泉。山洞盘桓,循洞可达山顶,洞内有泉,涧溪水从洞内流出,颇具大自然之美。水中假山倒影与彩云浑然一体,和风吹拂,如洗白云于水中,如染假山于云间,故取其名曰“浣云”。

十八、得月楼(27)、藏书楼(28)






 

A100_27楼上“得月楼”;楼下“绮藻堂”1.jpg


 

得月楼




 

A100_27楼上“得月楼”;楼下“绮藻堂”2.jpg




 

A100_27楼上“得月楼”;楼下“绮藻堂”圆洞门“衬玉玲珑”3.jpg


 



 

            中图右边圆月洞进入拾阶而上为“得月楼”(内为外事办公区域)是一座两层楼。因年久房屋不堪重负,为确保安全,游人不能进入。


 



 

   得月楼围墙圆洞门“楹联”:


  “雲捧月華,綴如紫貝花無數

    砥平土脈,胎自烏泥涇有靈。”----清光绪十九年佚名撰书。


 

    横批:“襯玉玲瓏”   


   “得月楼”位于“玉华堂、玉玲珑”西,两面临水。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后,光绪十八年(1890年)重建,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义而名。月明之夜,登楼观月,水中倒影皎洁;欣赏池中月景,心胸为之开朗。楼上陈设名贵文物家具。 得月楼为二层楼房,建筑精致,画梁彩栋,修廊曲栏,华丽幽静。楼前有“皓月千里”匾额,皓月当空时,俯视西面湖心亭、九曲桥上月光,别有情趣。清代上海人王萃龢光绪二十年书联:大海实能容且放过蛮布来航蜃楼作市;明月不常满乃令见天孙织锦神女凌波。另一副联描写得月楼的联语“本地风光,旧时月色”,耐人寻味。

   绮藻堂楹联:

   经纬皎星河勤策闾阎同效绩;岩阿遣杖履握书平准尚留模。

       (清光绪二十年杨洵仁立。此联现在得月楼上。)


    “得月楼”下的大厅名“绮藻堂”(豫园“导览图”未标),以“水波如绮,藻彩纷披”而名。取“楼台近水,水面风来,水波如绮,藻采纷披”之意。其上之楹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位于得月楼下,堂内装潢美观,别具一格。堂檐下有100个不同字体的木雕“寿”字,称为“百寿图”,富有民族特色。堂前一天井,犹如方茶壶,内有匾额:“人境壶天”。左侧围墙上有清代“广寒宫”砖刻。

   “织亭”(豫园“导览图”未标)在“绮藻堂”和“荷花楼”之间西廊中间,面向园林西侧湖心亭、九曲桥,北朝五老峰、月府砖刻。光绪20年为纪念古代纺织家黄道婆而建。亭边刻有“耕织图”。由“跂织亭”东望,得月楼、藏书楼分列北南,玉玲珑、玉华堂影约可见,积玉水廊环东而绕,水中天,天中楼,楼外树,树上鸟……。“跂织亭”曾供奉过古代纺织家黄道婆,它是根据《诗经·小雅》“跂彼织女”句而得名。

    乍看差点一字之差,搞混了与“藏宝楼”名称。其实位置南辕北辙,“藏宝楼”在园林北端,毗邻福佑路;而“藏书楼”西傍园外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与得月楼南北相守,东靠灵通剔透“玉玲珑”。

A100_28“藏书楼”又名绿杨春榭.jpg



A100_28“藏书楼”又名绿杨春榭2.jpg




    “藏书楼”:一名“绿杨春榭”,又名“书画楼”,位于“得月楼”对面。清光绪年间建,i表末曾是有名的书画市。宣统元年(1909年)在此设豫园书画善会,上海知名书画家任伯年、虚谷、吴昌硕、高邕、蒲作英、钱慧安等经常在这里雅聚,展出作品,是海上画派的发源地。解放后,上海著名书画家沈尹默、吴湖帆、刘海粟、谢稚柳等多次到豫园书画楼雅集,临池挥毫,切磋书画艺术,并为书画楼题额。现楼上辟为海派书画陈列室。



十九、玉华堂(29)、玉玲珑(30)




A100_29玉华堂1 (2).jpg


“玉华堂”


      玉华堂原为潘允端书斋,清道光年间重建,改名为香雪堂。八一三淞沪抗战时被日机炸毁。1959年重建,仍名玉华堂。

A100_29玉华堂2.jpg




“玉华堂”  集文徵明之字合成








A100_29玉华堂3.jpg




A100_29玉华堂4.jpg




   厅堂联楹:


   清妙合天机,水色山光相上下;


   玲珑开胜境,云轩月榭互参差。



A100_29玉华堂6.jpg


    不知哪位工作人员好心办坏事?满堂古色古香,被这花盆上一粉红塑料带捆绑,破坏了古式厅堂韵味



       堂内现按文人书房布置,堂内陈列着一套明代文人的书房家具,西侧放紫檀木画案,东侧为紫檀木书案,案旁置有紫檀藤面扶手椅,一阁内有一对紫檀木躺椅,两侧有花梨木琴桌,红木书几,这些均是保存至今的明式家具,尤其是其中的紫檀木画案、书案、躺椅,都是明代家具中难得的珍品。这些家具用料考究,造型简洁,稳重中见活泼,单纯中有变化,显示出明式家具特有的风韵给人一种以典雅脱俗之感,与文人书斋的内涵极为和谐相称,是园中一宝。





A100_29玉华堂7.jpg



栋梁木雕十分精美



 

本帖最后由 老党 于 2014-6-8 15:41 编辑

A100_30玉玲珑1.jpg





A100_30玉玲珑2.jpg



玉玲珑





       据说玉玲珑是在900多年前的宋代发现的,当时宋徽宗大造宫殿庭院,命人收集天下奇石运到受都汴京,一些奇石在途中(据说是遇上了农民起义军)遗失流入民间,玉玲珑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明代又几经辗转,这块石头便置于现在的豫园之中。这玉玲珑原是上海浦东三林塘南园主储昱之物,储昱常以此石自娱。后来他的女儿嫁给了豫园主潘恩的最小儿子潘允亮,储昱死后,又无后代,于是,潘允亮就将玉玲珑搬来豫园。



   “玉玲珑”与苏州留园的“瑞云峰”、杭州花圃的“皱云峰”合称为江南园林的“三大名石”。若论玲珑剔透,当首推玉玲珑。



   “玉玲珑”该石高3.3米,重500多公斤,周身多达72孔,具有“皱、瘦、透”之美,古人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诗赞美:“压尽千峰耸碧空,佳名谁并玉玲珑。梵音阁下眠三日,要看缭天吐白虹。”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姿态婀娜,具有皱漏瘦透之美。俏丽精致,玲珑剔透,其迎风玉立之势,与元代铁狮、明代银杏、清代紫藤合称为“豫园四古”。



邮票特豫园四方连.jpg





邮票特玉玲珑proxy.jpg




    2013年9月7日中国邮政发行的一套四枚特种邮票“豫园”,其中就有一枚“玉玲珑”,背后为“照壁”,远眺为“涵碧楼”(34)。


附:照壁(豫园“导览图”未标)


A100_30照壁4.jpg





    “玉玲珑”后面是一座青砖砌就的照壁,照壁上有四个古籀文大字“寰中大快”。顾文思义,“寰中”,泛指“宇内”,意为“天下大快”。 “寰中大快”照壁起抑景之用。



 关于“玉玲珑”奇石,民间还流传着一些轶事趣闻,其中一则故事颇有趣味:

    上面已经介绍过:玉玲珑原为上海浦东三林塘南园的镇园之宝。南园是明代江西少参储昱为安度晚年而修筑的私家花园,以作为戚友酬酢处,为及门欢叙处,为已身憩息处少参常以一炉檀香置于石底,其石自下而上洞洞冒出氤氲的烟气;时将壶水自顶灌下,其石上个个洞穴流水如泉。“南园”储公与豫园主人潘恩是同朝好友,少参将其三女嫁于潘恩次子允亮为妻,两家结为了儿女亲家。



A100_30玉玲珑1.jpg




    再继续着讲后面的故事:少参储昱无子嗣,他去世后,潘允亮便继承了老岳丈家的遗产,同时也将南园中的“玉玲珑”搬到豫园去。上海县城与浦东三林塘相距三十多里路程,途中还有宽阔的黄浦相隔,陆路又都是泥土筑成,要搬玉玲珑不仅费用巨大,而且困难重重。




    然而潘允亮既已下决心,经过充分准备,他雇人小心翼翼地扛石装船,经过弯弯曲曲的三林塘江,一路进入西黄浦转弯朝北航行,不料船进龙华湾时,刮来一阵狂风,江面卷起三尺浪头,石船顿时失去平衡,旋即沉入江中。

    船工立马下水打捞,无奈风高浪急,难以摸清玉玲珑在江中的踪影。直等到日后风静浪平,才在江底寻摸到宝石,系上绳子正欲起吊时,发现玉玲珑旁边躺着一块凹凸不平无规无则的大石头,于是干脆顺手牵羊,将它打捞了上来。一看,嘿,那块石头恰好可作为玉玲珑的底座。真是因祸得福,潘家同时还打捞起了整整十船各式各样的石头。

    “玉玲珑”搬上了浦西岸滩,但要把它送上通向县城南门的官道又是一大困难。有位在旁边看热闹的老人说,要是靠南面墙上就近有扇城门多好啊。此话提醒了潘家。凭着潘家的官高势大,当即在城墙上拆了个大洞,把宝石搬进了豫园。而城墙上的那缺口却一时无人去修复,人们也依近就近,从该缺口处出入,倒也方便。后来官府干脆把该缺口修成了一座城门,这就是上海县城的“小南门”,如今当初的县城门都早已随城墙一起被拆除,但“小南门”地名却依然存在。

    当年乘势打捞上来的十船石头,也请江南叠石名家张南阳在豫园内堆砌成了“大假山”,成了人们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好去处。

A100_30玉玲珑2.jpg



    “玉玲珑”树立后,人们发现其上隐隐约约有几个字,后经仔细辨认,其中有“玉华”两字,于是为该石题名为“玉华峰”,然而,大家仍然习惯叫它“玉玲珑”,直至今日。

    昔日,几多达官贵人,骚人墨客时常相聚在香雪堂里,边欣赏庭院中的“玉玲珑”奇石,边饮酒取乐吟诗作画。如今,豫园成了著名的游览胜地,吸引着四方游客,人们每每到此,都要到香雪堂前,“寰中大快”照壁后去观赏石中奇宝玉玲珑。

A100_30照壁3.jpg

二十、老君殿(31)、听涛阁(32)






A100_31老君殿1.jpg



老君殿


    “老君殿”现为“豫园民间收藏品陈列馆”。
A100_32听涛阁3.jpg




A100_32听涛阁1.jpg


听涛阁





    “听涛阁”位于“积玉水廊”东,坐北朝南为两层建筑。“听涛”取此处临近黄浦江,涛声似可闻听之意。其南部下为抱厦,上为雅室。其顶上塑一单腿独立的仙鹤,隔池南望“涵碧楼”。“听涛阁”北部为上下两层的展览厅,常年举办中小型书画展和文物展。
 
青松1.jpg




青松2-1.jpg






青松3.jpg (108.09 KB, 下载次数: 0)

青松3.jpg 

二十一、积玉水廊(33)、涵碧楼(34)




A100_33积玉水廊左前方,是玉华堂_副本.jpg





    “积玉水廊”因其廊旁有一石“积玉峰”而得名。廊长达百米,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水廊。逶迤曲折,把潇洒俊逸的会景楼,深幽别致的谷音涧,古色古香的环龙桥,串连在一起。漫步廊中,举目环顾,流水潆洄,山石嵯峨,花木扶疏,亭榭流光溢彩,古树苍翠欲滴,池中红鱼游动,亭榭流光溢彩,极富诗情画意。

A100_33积玉水廊积玉峰.jpg



积玉峰





石上镌刻“積玉”两字



本帖最后由 老党 于 2014-6-13 10:49 编辑

A100_34涵碧楼(北面)1.jpg


“涵碧楼”北面



   “涵碧楼”与“听涛阁”相望。“涵碧”一词取宋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诗意。





A100_34涵碧楼(檐下悬匾:鸢飞鱼跃)1.jpg


“涵碧楼”北面檐下悬匾:鸢飞鱼跃





A100_34涵碧楼(南面)1.jpg


“涵碧楼”南面


A100_34涵碧楼(内景)1.jpg


厅内木雕“太湖石”及家具均为楠木制作。



    “涵碧楼”亦称“楠木厅”。为两层木构建筑,所用材质均为缅甸上品楠木,典雅华丽。藻饰精美,梁坊上雕刻了牡丹、梅花、百合、水仙、月季等一百种花卉图案和四十幅全本《西厢记》故事图案,故此楼又称“楠木雕花楼”。楼中陈列着清代弥足珍贵的古典家具精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