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雕塑作品欣赏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国雕塑艺术家。他一生勤奋,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其作品架构了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
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思想者
“思想者”的创作出自于《地狱之门》,那是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而做的大门。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原来被一些浅浮雕围绕着,这些浮雕是根据但丁的《神曲》而创作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 倍。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
1888年,《思想者》第一次在哥本哈根展出,尺寸同《地狱之门》的相当(0.72m),名字叫做《诗人》。1889年,这尊以《思想者--诗人》为名的石膏像,在莫奈--罗丹巴黎连展中展出。从此以后,《思想者》成为唯一的名字,在世界各地无数的展览中出现。1904年,放大的《思想者》石膏像在伦敦第一次展出。
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籍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思想者》在1904年沙龙上展出,但这个巨大的雕像使罗丹在晚年又一次受到了猛烈的攻击。美术学院、法兰西学院的支持者们称它为“妖怪”、“猿人”。罗丹的朋友们筹集了15万法郎买下了这座塑像作为对反对派的答复。他们把塑像赠给巴黎市,准备立在先贤祠前。罗丹断定市政厅不会允许把《思想者》竖立在巴黎市内的,但是对方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罗丹同意退回为《地狱之门》预支的费用再加利息,市政厅则接受这座《思想者》并将它立在先贤祠前。 罗丹感到了安慰,这将是他第一件矗立在巴黎市内公共广场上的作品,同时美术部购买了一件《思想者》的复制品,并作为礼物赠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正式完工的《思想者》的铜像安放在先贤祠的前面。《思想者》是罗丹晚年最伟大的杰作,在以后的社会进程中一直发生着强大的作用。尤其在20世纪初,它被视为改造世界力量的象征。列宁就曾对两名赴伦敦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党代会而要路经法国的青年代表说“你们一定要去看看罗丹的《思想者》。”


地狱之门
作品取材于文艺复兴时期大诗人但丁的长诗《神曲》中的“地狱篇”,塑造了著名的、规模浩繁的《地狱之门》群雕门饰。这件纪念碑式的艺术品共塑造186个痛苦群体,其中几尊形象后来发展成独立的雕像,如《思想者》、《三个幽灵》、《吻》等。作品中的主题是通过“地狱篇”中“从我这里走进苦恼之城,从我这里走进罪恶之渊,你们走进来的,把一切的希望抛在后面”的含义,用多结构形式和象征性构图及真实人物走形,综合表达罗丹的哲学观点,把近代文明罪恶都集中表象在“大门”之上,刻画出为情欲、恐惧、痛苦、理想而争斗,并折磨着自己的形象,贯穿着希望、幻灭、死亡和痛苦种种情感。
最顶上的是《三个幽灵》,他们站着,头挨着头,手臂均指向下面的地狱。《思想者》的两旁是一些轻罪人,渐下罪孽越来越大。下面分两扇门,一边是热恋中的男女在走向地狱,一边是想吃人肉的饿鬼,其余部分包括地狱各色各样的恶人、奸贼、暴君、淫妓等等。
《地狱之门》以变幻的新奇雕塑手法曲折地反映着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这些悲惨离奇和扭作一团的形象是罗丹所注目的那个时代灰暗层面的抽象写照。被他雕塑成的形象都具有能够识别的现实典型意义。
《地狱之门》是罗丹一生中最具雄心、最为非凡的事业,耗时37年,至死没能完成。在他临终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上的雕像。
《地狱之门》其规模之大、难度之深,技巧上的成熟程度都大大超过数百年前的艺术家。《地狱之门》体积为635x400x85厘米。原计划它应安装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入口处,后因政府战后财政紧缩,也没催他做完,直至他死后,也没能把原作翻铸成铜像。《地狱之门》是由巴黎罗丹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最后定型的。1926年,应美国费城罗丹博物馆之请,这件巨作浇铸成青铜雕像陈列在该馆。

三个幽灵

行走的人 虹

青铜时代 青铜,高1.74米,创作于1876-1877年,现位于法国卢森堡公园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罗丹来到比利时,做了一段时间的建筑装饰雕刻。之后他来到意大利,领略了米开朗基罗艺术的风采。米开朗基罗的创造精神激发了罗丹蓄积已久的创作冲动。他回到比利时后用了18个月的时间雕塑了一个男人体(他请一名身材优美的年轻士兵给他作模特儿)。裸体男青年仿佛刚刚从睡梦中醒来,他的头微微后仰,睁大眼睛望着天空,具有一种天真的神态。这位裸体青年的体型完美匀称,躯体和双腿平滑而优美,身体富有弹性,似有真实的呼吸和血脉流动,充满生命活力。
作品原题为《爱的战士》,雕像手中原来拿着棍子,后罗丹接受别人的建议,将雕像手中的棍子去掉,并将雕塑易名为《青铜时代》。这一名字看似与这个裸体男人没有关系,这个裸体男人正舒展身体,正如罗丹所说的:“缓慢地从深深的梦乡里苏醒。”这一动作象征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开始。“
青铜时代是继石器时代之后的人类的早期阶段,这个名字使雕塑具有了象征人类的最初觉醒和摆脱蒙昧的深刻含义,雕塑家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整个雕塑充满了青春活力,意味着人类即将进入智慧的创造期。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
这件雕刻以惊人的真实性向陈腐的学院派雕刻发出了有力挑战;由于雕刻如此真实,以至于这件雕刻被送到官方沙龙展览时评审委员会认为这件雕刻是从真人身上翻下来的模子,对罗丹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并将雕塑搬出了展览厅。但罗丹的这件雕塑被重新展出并被法国政府收购,这次事件也使罗丹一下子成为全法国知名的人物。




巴尔扎克
1891年,罗丹接受了法国文学家协会的一份订单,为已故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塑像。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罗丹一口气制作了17尊巴尔扎克塑像,但都不满意。一天,罗丹正对着一尊雕像思索,恰巧雕刻家布尔德尔来拜访他,看到巴尔扎克的手被塑造得十分精彩,不由得赞叹不已,并久久地凝视着这双手。罗丹发现了这个情况后,做了一件人们意料之外的事情——巴尔扎克原本完美的手消失了。罗丹坚持,“整体感高于一切”,“假如某一细节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哪怕它本身多么优美动人,也要毫不留情地舍弃”。
这尊巴尔扎克像花费了罗丹6年的时间,但第一次展出时却遭到了猛烈攻击,文学家协会拒收这尊雕像,有人甚至嘲笑雕像是“麻布袋里装着的癞蛤蟆”。面对铺天盖地的谩骂,罗丹写道:“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的巴尔扎克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别人的作品虽然“形似”方面做得很好,却不能体现巴尔扎克高傲的气势和动人的风采。罗丹的作品采用了中国画“大写意”的手法,在一定“形似”基础上加以夸张、取舍后达到了更高的“神似”——他正是人们心目中那个披着睡衣彻夜不眠、面对黑暗而怒火中烧的文学巨匠巴尔扎克。
罗丹最终胜利了。现在,《巴尔扎克像》早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拉斯巴依大道,受到后人的礼赞。

思

吻

永恒的偶像

永恒的春天



女人体

丑之美

加莱义民
1884年,当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加莱市当局邀请他制作一座忠魂碑。义民赴难这一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加莱市本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中的一个,但罗丹了解到历史后,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而塑造六个雕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