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蝗虫

 绍宜 2014-06-13

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白居易《捕蝗》

蝗虫,直翅目昆虫蝗科,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蝗虫的后腿发达,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后翅为半透明。一些种类的蝗虫翅膀退化变小,一些种类如菱蝗已丧失飞行能力。

蝗虫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白茅、垂盆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虫种类是杂食性,也吃昆虫尸体。一些种类的雄虫会发出声音吸引雌虫,但是是以磨擦翅膀和后腿发出声音,与蟋蟀用前翅的发音器官发音结构不同。

蝗虫将卵产于土中,卵被雌虫分泌的泡沫状物包起来,越冬,第二年春夏孵化成幼虫,五次蜕皮后,形成成虫。

常见很多叫做蚱蜢、蚂蚱的大多是蝗,但昆虫学中的"蚱"、"蜢"、"蝗"还是有区别的。

蝗,包括常见的蚂蚱扁儿、担担沟儿、土墩儿、土蚂蚱、蹬倒山等。

蚱,又叫菱蝗,身体接近菱形。

蜢,直翅目昆虫蜢总科,中国只有三十多种,头明显向后倾斜,触角极短。

食蝗记

蝗虫,俗称蚱蜢、草蜢、草螟、蚂蚱等,古称"蝝",秦汉以后称蝗或飞蝗,也有作蝗蝻。

古人对蝗虫认知不多,有"蝗鱼(虾)互化"之说,宋代陆佃《埤雅》有:"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记纂渊海》中写"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也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

"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蝗虫自古就是农耕社会的天敌。从拜蝗神到治理蝗灾,再到将贪腐之官比喻为"蝗虫",古时人们对蝗虫并无好感。元代白朴就曾写道:"可惜一川禾黍,不禁满地暝蝗。委填沟壑,流离道路,老幼堪伤。安得长安毒手,变教四海金穰。"

在诸多的"治蝗"记录中,最有意思的可能就是"吃蝗"了,很有一种将敌人生吞活剥的快感。相传,最早开始吃蝗虫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政要》中有载--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这种生吞法虽然痛快,但没有得到发扬。人们更多还是将蚂蚱、飞蝗等烤熟或煎炸之后再食用。记得小时候,家住在水库附近,午睡起来之后,几个孩子就趿拉着拖鞋下草丛去捉蚂蚱。这时候,最早的"四月老儿"已经几乎不见踪影,腾跃在草尾花间的大多是土蚂蚱、土墩儿、和蚂蚱票(读"飘")儿。几个小孩拿着一个空罐头罐儿,捉住了就扔进去,玩一下午,运气好的时候能装半罐子。回家之后用铁丝串起来,点开煤气灶,直接在灶眼儿上烤,烤蚂蚱的香味便和着饥肠辘辘,形成了难忘的味觉回忆。

特别是在条件艰苦的岁月中,这"野外觅些虫蚁充饥",更不失为是一种美味了。孙犁在《蝗虫篇·童年纪事》附记便有这样的回忆--

"阜平山穷水恶,地瘠民贫,公粮匮乏,食不得饱。每至下午三、四点钟,即觉饥肠辘辘,不得不到村外山沟,拣些黑枣、红枣充饥。一日,同陈君外出,漫步至山上,山顶有一荒寺,庭生茂草,蝗虫飞跃其间,我与陈君各捉母蝗虫一大把,另拣枯树枝一堆,在台阶上架火烧之,得饱餐焉。"

莫言在《草木虫鱼》还记载了他童年经荒年时捉蚂蚱的经验--

"荒年蚂蚱多,这大概也是天不绝人的表现。我什么都忘了,也忘不了那种火红色的、周身发亮的油蚂蚱。这种蚂蚱含油量忒高,放到锅里一炒滋啦滋啦响,颜色火红,香气扑鼻,撒上几粒盐。味道实在是好极了。我记得那几年的蚂蚱季节里,大人和小孩子都提着葫芦头,到草地里捉蚂蚱。开始时,蚂蚱傻乎乎的,很好捉,但很快就被捉精了。开始时大家都能满葫芦头而归,到后来连半葫芦也捉不了了。只有我保持着天天满葫芦的辉煌纪录。我有一个决窍:开始捉蚂蚱前,先用草汁把手染绿。就是这么简单。油蚂蚱被捉精了,人一伸手它就蹦。它们有两条极其发达的后腿,还有双层的翅膀,一蹦一飞,人难近它的身了。我暗中思想,它们大概能嗅到人手上的气味,用草汁一涂,就把人味给遮住了。"

"蝗虫飞呀飞,飞来就落定;落定一切都吃光,从此飞走无音信。"1842年普希金经历了一场蝗灾之后便作此小诗。虽然今天蝗灾已经不再像古代一样威胁到国计民生,人们也不再需要捕蝗充饥,但是吃蝗虫一直延续了下来。在香港,蝗虫因肉质鲜美,故有"飞虾"的美称;而日本制作精美的昆虫寿司也早已走在了食虫界的前列。更何况,在我们的文化中,自古蝗虫是"皇虫",或许,也就不难理解那餐桌上一盘又一盘的"飞蝗(黄)腾达"了。

本文版权归《节气》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