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孝篇(1)

 爱雅阁 2014-06-14

 

虞舜终身孺子慕

    百孝图——帝王篇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至圣降世异兆感大虹
    湘妃有情啼泪洒斑竹

    虞帝舜,先世国于虞,系出虞幕。父瞽瞍。母名握登,因见大虹,有感受孕,生帝与姚墟。后徒居沩汭。母死,父娶后妻,生子名象。父惑后妻言,每欲杀舜。舜力尽孝道,益持敬恭,号泣昊天,毫无怨意,远近传其孝名。耕于历山,人皆让畔;渔于雷泽,人皆让居;陶于河滨,商于寿丘,贾于负夏,所居之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称其耕历山时,天鉴孝德,使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父母益被感动,转为慈爱。妻以二女,禅以帝位。在位四十八载,崩于苍梧。二女哭之,竹上成斑。舜一生只知尽其孝道,故能感动父母,感动天地,感动帝王,千古称为大孝。孟子曰:“大孝终身慕父母。”舜之谓也。

    【译文】

    相传继黄帝、尧帝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出生于姚虚(今山西永济县境内),后随父母迁居于沩讷(今永济县首阳山南部)。母亲早逝,父亲续娶并生一子。继母愚蠢而顽固,同父异母的弟弟又傲慢之极,二人常在舜的父亲面前无事生非,挑拨离间。舜的父亲糊涂之极,竟与其二人合谋,意图杀死舜。舜则是一个极尽孝道的人,唯觉父母恩德广大,不但毫无怨意,而且对其二人更加恭敬,其孝名远近传闻。舜所到之处,无人不称敬。

    史称舜耕于历山时,天帝鉴于其孝德,派遣天象、群鸟为之耕地、松土,真可谓孝感动天。父亲与继母也为之感化,转虐待为慈爱,尧帝闻之后,深信舜的德行可服民心,可安天下,便将爱女娥皇、女英同嫁于舜,并配以九位男丁助其谋事。经过一番考察后,确认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最佳人选,便将帝位禅让于舜。舜一生尽其孝道,千古称颂。

    汉文帝侍疾尝药

    百孝图——帝王篇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现异征苍龙入梦
    遵母帝绛候超生

    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母薄后,梦苍龙而生帝。帝劫笃于孝道。当高祖征陈稀返洛阳,以代地居常山之北,近匈奴,屡被寇,乃稍分山西太原地以益之,命群臣择诸王可立者。皆日子恒贤孝温良。连立为代王,都晋阳,后徒中都。高祖崩,诸吕檀权,陈平、周勃定策,迎王为帝。尊薄后为皇太后。帝事后甚谨,奉食不怠,后尝卧病三年,帝朝夕侍侧,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口尝弗进。当时天下咸祢颂帝之仁孝。史栽,绛侯周勃被人诬讦图谋不轨,下狱论死。建臣奠敢营救。太后闻之,责帝曰:“绛侯始诛诸吕,绾皇帝玺,居北军,不以此时反。今一小县,乃谋反耶?”帝改客谢罪,乃赦勃,复爵邑。由此观之,文帝之小心事,闻过即改,可谓贵而能孝者也。

    【译文】

    汉文帝名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母亲薄后梦见苍龙。遂生下文帝。文帝自幼忠实地率行孝道。高祖征伐代王陈稀返回洛阳之后,认为代地在常山以北,接近匈奴,经常受到侵犯,就把山西太原的属地划分一给代郡,以大代郡的地盘,命令群臣从诸王中选择一个可以胜任的人,立为代王。群臣都说刘恒贤明孝顺、性情温良,可立直为代王。于是,刘恒就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来又迁都中都(今山西遥县) 汉高祖死后皇后吕雉及吕氏兄弟专擅朝政,丞相陈平和和太尉周勃定计,除去诸吕,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文帝尊母亲薄氏为皇太后,侍奉太后十分恭谨,赡养之事不敢懈怠。后来,薄太后生病,卧床三年。文帝早早晚晚在身边恃候,跟睛不曾眨一下,也不曾斛衣休息,煎的汤药必须亲门尝一尝冷热是否合适,然后才一端上去。当时,天下人都称赞文帝爱孝顺。据史书记载,绛侯当初诛杀诸吕乱臣时,身上系着皇帝玉玺,手中握有重兵,那个时候尚且不反。如今仅享一个小县的俸禄,却要谋反吗?汉文帝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向太后谢罪,赦免了周勃,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原来享受的俸邑。从这件事来看,汉文帝小心侍奉母亲,闻过能改,可以说是身居至尊之位而能够尽孝的人了。

    【评说】

    俗话说“人一阔脸就变”。如果责为帝王.身居兆民之上,川剧的变脸术恐怕也不及他变得快。翻翻二十五史,看看那些一夜之间变泰发迹的人,不变脸者有几?身份变了,地位变了,所处环境变了,面对的人群变了,脸变一变似乎也无可指责。但是,在变脸的同时切记不可失却真情和诚心。如果脸随环境变,心随脸变,那就不是变脸的问题了。而是变德性了。赤子之心、纯朴之情,恭敬之意、仁义之德如果一变,那就完全失去了本真。汉文帝身居至尊之位而能小心事亲、闻过既改,说明他贵为帝王却没有丧失做人的本真。

    魏主宏孝感玺文

    百孝图——帝王篇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吮起痈沉痼一片天真
    临丧至毁形满腔孺慕


    【原文】

    北魏主宏(明帝),姓拓跋氏,幼有至性。当四岁时,父弘病痈,医药不效。宏亲吮之,立愈。弘喜黄老浮屠之学,心厌尘俗,集百官传位于宏,时方五岁也,悲泣不止。父怪问之,答曰:“代亲之感,悲从中来。”父叹曰:“我儿真孝子,必能治国矣。”宏既继位,建号太和。当修筑宗庙时,掘地得一玉玺,方一寸九分。其文略曰“孝思慈亲”。百官为之竦动。宏亦改容。据《北史》记载,太和十四年秋,母冯氏死,宏水粒不入口者五日,哀毁过礼。

    群臣力谏,始进一粥。及表请卜葬地,宏曰:“奉侍梓宫,犹思彷佛见之。山陵迁厝。诚不忍闻。”固请,乃葬方山 (在山西大同府北),以母生前乐此山风景,每曰“必葬我此山”,故从其愿。 冯氏性悍,每忌宏英明,恐不利于己,曾于严寒闭之空室,绝食三日。继之又杖之。几死。宏无怨言,亦无恨意。十五年春,宏谒母陵,上奉祭品,追思哀哭,终日不食。侍中冯诞哭劝,至夜分,乃允。饭罢,朝夕哭。值祥期,于事前帅百官夜宿太和庙,哭极哀。礼毕,易服,缟冠,草带,黑履。 复哭至晓。

    次日,易祭服,缟冠,白布深衣,绳履。既祭出庙。立哭良久。始还宫。已而祭陵。恸哭声嘶,绝而复苏者数次。拜陵既毕,乃奉神主迁于太庙。如魏主宏者。可谓大孝终身慕父母矣。

    【译文】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幼性情纯真。他四岁的时候,父亲拓跋弘背上生疮,治疗不见效果。拓跋宏亲口吸出浓血,背疮很快就痊愈了。父亲拓跋弘喜爱道家和佛家学说,厌弃尘世,召集文武百官,传位给拓跋宏。这时拓跋宏才五岁,得到皇位不仅不喜,反而悲涕不止。父亲很奇怪,问为何而哭。拓跋宏回答说:“因为要代替父亲做皇帝,所以禁不住心中悲戚。”父亲感叹道:“我儿真是孝子,一定能治理好国家!”拓跋宏继位后,改年号为太和。修建宗庙时,从地下挖出一块玉玺,一寸九分见方,上面刻有“孝思慈亲”。百官见了悚然动容,拓跋宏也为之感动。据《北史》记载,太和十四年(790)秋,母亲冯氏死了,拓跋宏一连五天滴水未进,粒米未尝,因为过分悲哀而损伤了身体,超过了礼仪的规定。在群臣的极力劝说下,他才喝了一小碗粥。群臣上表请求选择安葬之地,他说:“奉侍母亲的灵柩,就好像见到了母亲一样。把灵柩运到陵墓埋葬,我实在不忍心。”文武百官坚持请求,拓跋宏这才把冯氏安葬在方山。因为冯氏生前喜欢这里的风景,经常说:“我死后一定要吧我埋葬在这里。”所以,拓跋宏就顺从了母亲的心愿。冯氏生性强悍,常常妒忌拓跋宏英明,恐怕日后对她不利,曾在严冬的时节把拓跋宏独自关在一间空屋子里,断食三天,结着又用木杖打他,差一点把他打死。拓跋宏却没有一点怨言,也没有怨恨的意思。太和十五年春,拓跋宏祭拜母亲的陵墓,奉上祭品之后,哭泣甚哀,一天没有进食。侍中冯诞苦苦劝诫,一直劝到半夜,拓跋宏才答应吃一点儿东西。吃过饭之后,又是哭泣不止。到了祭祀那天,拓跋宏事前率领文武百官,夜里住宿在太和庙,哭泣尽哀。祭拜礼毕,换上孝服,戴上白色缟帽,腰系草绳,足穿黑色的鞋子,又哭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换祭拜服。白帽子,上衣和下衣相连的白布衣服,草绳编织的鞋子。祭拜结束,离开宗庙,又站立哭泣很久才回宫中。之后祭陵,痛苦不已,声音都嘶哑了,以至于因悲痛过度而昏厥过去。苏醒后接着哭,又晕厥过去,这样的情况出现了多次。祭拜过陵墓之后,就把冯氏的牌位迁进了太庙。像魏孝文帝拓跋宏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大孝终身敬慕父母了。

    【评说】

    拓跋宏孝顺母亲冯氏,主要表现为“顺从”,那怕是母亲虐待他,他也心甘情愿地接受,没有一点儿怨恨之意。这样的“顺从”,可称之为“逆来顺受”,虽不合情理,但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却很欣赏。至于拓跋宏在冯氏死后的种种孝行,既是出于封建礼仪的要求,又有做样子给群臣看的意思。贵为帝王尚且能够如此尽孝,作为臣子还不应该努力为君尽忠吗?为子应孝,为臣应忠,忠与孝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能孝亲者必能忠君,同样,能忠君者必能孝亲。拓跋宏这样做虽是出于真情,却也有政治方面的考虑。

    周文王喜忧因亲

    百孝图——帝王篇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迁岐山古公开鸿基
    懔胎教丹书呈雀瑞

    周文王,姓姬名昌。后稷之后。殷时封国于邠,及传至亶父,号古公,因被狄人侵逼,迁於岐(今陜西省岐山县,山形两岐故名岐山),民从者如归市,改国号为周(后汉书郡国志,美阳有周城,故城在今岐山县)。亶父死,子季历继立,能修世业,殷廷命為西伯。娶太任,端静诚庄,当妊时,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道非礼之语,足不履越轨之地,食不近不正之味,身不坐不正之席。文王之生也,有赤雀衔丹书来集之瑞。幼秉至德,内行肫挚。父季历尝谓:“此儿必大吾国。”史载文王为世子时,每日朝父三次。

    鸡初鸣而起,至寝门外。问侍者曰:“今日父体安否?”侍者曰:“安。”文王乃喜。日中復往。问如前。及日暮又往。仍问如前。有不安时,侍者必以详情告文王,文王色忧。行步不能正履,必俟父食息复原。然后步履方能如常。其在上食时,必先审察肴馔冷热,饭食是否适宜,方以进父之前。食毕,又问以喜食某味,并食量增减,继语司厨者敬谨备具。问安视膳,人子之常。 文王日必三朝,历久罔懈,若非孝思至笃,曷克臻此?世称文王恪守臣节,泽及枯骨。盖未有孝而不忠者,亦未有孝而不仁者。观于周文王益可知矣。

    【译文】

    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后稷的后代。殷朝的时候,其先辈被封于邠地,传到古公亶父时,因为受到狄人的侵扰,迁到岐山,跟随他到岐山的百姓像赶集市似的。古公亶父在岐建国,改国号为周。亶父死后,其子季历继位,发扬光大祖先的基业,殷王任命他为西伯侯。季历娶太任为妻,其妻端庄贤静,诚实庄重。太任怀孕的时候,不听淫荡的音乐,不看歪邪的颜色,不说不合礼仪的话,不涉足超出规范的地方,不食味道不正的食物,不坐放置不正的席子。文王降生的时候,出现了赤雀口衔丹书来到院子中这样的祥瑞。文王自幼德行笃厚,待人真挚淳朴。父亲季历曾经对人说:“这个儿子一定能够光大我的国家。”据史书记载,文王为世子时,每天要朝拜父亲三次。鸡刚叫的时候就起床,来到父亲的寝房门外,问侍者:“今天我父亲的身体安康吗?”侍者回答说:“安康。”文王就高兴。到了正午又去请安,问话像前面一样。到了黄昏时分,又去拜见,仍然像前面一样询问。父亲身体欠安的时候,侍者一定会把详情告诉文王。文王听了,面有忧戚,走路脚步不稳,一定要等到父亲康复,走路的时候脚步才能恢复如常。文王给父亲进奉食物的时候,一定要先察看一下食物冷热,饭菜是否可口,然后才给父亲端上去。父亲进食后,他又一定要问父亲喜欢吃哪样菜,饭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了,结着就告诉厨师,按父亲的要求精心准备。每天向父亲问安,检视父母的饭量,是子女应该做的事。周文王每天一定要三次朝拜父亲,时间虽久而不懈怠。如果不是至诚至孝,怎么能够做到这一步?世人称赞周文王恪守为臣之道,恩泽惠及早已作古的人。自古以来没有能够孝顺父母而不忠于君主的人,也没有能够孝顺父母而不行仁爱的人。看周文王的所作所为,就越发明白这个道理了。

    【评说】

    向父母请安,展省昏定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本来是儿女分内的事。但在现代社会,记得这种礼俗的子女似乎已经不是很多了。一来社会生活方式已经改变,二来子女各有各的工作,与父母一起生活的不是很多,展省昏定之类的事,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习惯了。周文王孝顺父母的事,虽然未必学得,但对许多人还是有一定示范作用的。

毛义捧檄喜慰亲

百孝图——厚养篇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博菽水欢委曲入宦海
抱风木痛凄凉高隐人

毛义,东汉时安徽庐江人。家贫,以孝行称于乡里。据吏载,时有南阳人张奉者,久钦义贤,专诚造访,极道企慕之意。义方谦逊间,忽门外有剥啄声,则本府檄文至,系委义为安阳令。义当时喜形于色,连捧檄匆匆入内,良久始出,笑容未收。奉心鄙之,以为徒有其名,虚此一访,去后竟不复见。而义令安阳,以政绩著于时,称良吏焉。及后母以老病逝,义遂隐居,当道征辟,概行谢绝。人咸怪之,谓前后判若两人。张奉闻之,连声赞叹曰:“贤者诚非俗见所能测。今始知当年捧檄时之喜笑,非贪名利,乃为博母氏欢心也。”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古者列为不孝之一。如毛义者,庶几免矣。

【译文】

毛义,东汉安徽庐江人。家境贫寒侍奉父母却很孝顺孝名传于乡里。”据史书记载,”当时南阳有一个名叫张奉的人,久仰毛义的贤名,特意登门拜访,说他是如何地饮敬毛义的道德人品。毛义正在谦逊的时候,忽然听到门外传来了敲门声,原来是本府的檄文到了,毛义被委托为安阳县令。毛义当时喜形于色,就手檄文忽忙人内,过了很久才出来,笑容还挂在脸上。张奉因此看不起他,以为由他徒有虚名白跑了一趟,离开后就再也不见毛义。毛义在安阳令任上,政绩显著,被称由良吏。等老母去世后,毛义就隐居起来,当权者征召,他一概谢绝不应。人们都感到奇怪,认为他前后判若两人。张奉听说后,连声赞叹说:“贤者做事不是凡夫俗子能够理解的了的。如今我明白当初毛义手捧檄文高兴得不得了,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老母的欢心。”古时候,家中贫寒,父母老迈,若不出去做官挣俸禄奉养双亲,则列为不孝之一。像毛义这样,大概就可以免去不孝之名了。

【评说】

孝敬老人的方式多种多样,保证老人的温暖,只是其中的一种。像毛义这样,则是以让老母亲高兴寿孝顺。在许多凡的艰中。光耀门楣是祖宗的荣耀,是最大的孝毛义之母也是这样。为了满足母亲这一心愿,博母亲一笑,毛义违心地接受了县令一职。等母亲去世后,他立即辞官而去,回家做起了隐士,毛义为了让老母亲开心,能做的事都做了,这样的孝行是很感人的。

潘岳灌园养慈母

百孝图——厚养篇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桃李争芬芳满城成锦
鸾风悲分柝洒泪挥毫

潘岳,字安仁,晋时荥阳中年人也。少时以才华称,号为神童,识者皆终军、贾生目之。武帝亲耕籍田,岳尝作赋赞美,名益著。以推荐任河阳令。赴官时,奉母至任所。公余之暇,即手植桃李多株,嫣红姹绿,锦绣成林,人称“花县”。当春秋佳日,辄奉母肩舆出游,岳依依舆前,瞻望色笑。值母偶有疾病,即毅然辞职去官。上宪虽竭力挽留,亦不应命。亲友有劝挽之者,答曰:“吾母素有赢老病,我本独子,无兄弟之亲,若远离膝下,即无人奉养。故赴任时,必奉母而行。母今病思乡里,我如贪恋禄位,不肯归养,非惟不可为子,亦将何以为人?宁可弃此微官,不忍须臾离母也。”言时泪下如雨,哽咽几不成声。众为之感动。归里后,遂不复出仕,作《闲居赋》明志。尝于宅侧辟一园,广种蔬菜,每日躬自汲水灌溉,蔬成出售,得值悉备甘旨供母。又豢养群羊,取乳作乳酪,至岁时伏腊,藉作祀先承欢之品。岳妻亦极尽妇道,后因疾死,岳赋诗哭之,语极哀痛,读之令人增伉俪之感。史称岳支藻艳丽,尤长哀诔之词,盖一富于情感之人也。先懦尝言,欲知人之多情与绝情,当于其处伦常间觇之。诚哉此言!

【译文】

潘岳,字安仁,两晋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人。少年时就以才华著称,号称“神童”,认识他的人都把他看做西汉时期的终军和贾谊。晋武帝亲自到籍田耕种,潘岳曾经作赋赞美,声名因此更加卓著。曾被举荐为河阳令,赴任的时候,奉老母到任职的地方。公务之余,亲手栽种多株桃树和李树,到了春天,姹紫嫣红,锦绣成林,人们因此称县衙为“花县”。春秋两季天气好的时候,他就让人用轿子抬着母亲出去游赏,自已则在轿子前,看着母亲说笑。母亲患病后,他毅然辞官而去,上司竭力挽留也没有用。有的亲友劝他挽留他,他说:“我母亲平时身体就不好,我又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如果远离,就没有人奉养母亲。所以,赴任的时候一定要奉母一同前行。母亲如今有病,想回故乡,我如果贪恋官位不肯回家侍奉老母,不仅不能算作儿子,还怎么做人?我宁可放弃这个小官,也不忍片刻离开母亲。”说话的时候泪如雨下,哽咽着几乎说不出话来,众人也都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他回到家乡之后,就不再出来做官,写了一篇《闲居赋》抒发自己的情怀。他曾经在宅院旁开一个菜园,种了很多蔬菜,每天亲自浇水灌溉,蔬菜长成后拿出去卖,得到的钱都用来买食物供辜母亲。他还养了一群羊,用羊乳作成乳酪,到年底拿来祭祀先人,供母亲享用。他的妻子也很守妇道,后来病死了,潘岳写诗哭祭她,语句极为悲哀,读之令人想起他们的伉俪之情。史家说潘岳的文章文藻艳丽,尤为擅长哀诔之词,大概潘岳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先儒曾经说过,想要知道一个人多情还是绝情,应该从他对待亲人的关系中来看。这话说得真好啊!

【评说】

潘岳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因谗事贾谧而为人诟病。但潘岳的另一面,人们却知之甚少,也就是他还是著名孝子。他对母亲那般孝心,那种关新,寻常凡人是做不到的。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潘岳谗事贾溢,是非常情况下的非常之举,不能因由这件事而把潘岳完全否定了。潘岳之妻与华丽的诗文一样都是值得称赞的。

黄香九龄扇枕簟

百孝图——厚养篇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儿命苦伶仃失恃抱痛
孝行传遐迩太守特旌

黄香。字支强,后汉江夏安陆人也。九岁时母去世,思慕甚切,言必流涕.乡里皆称为孝子。母殁,事父极尽孝道.一切勤苦劳作,不待父命辄身任之。父见其年劝,又丧母.益加钟爱,故每遇香服劳,必加阻止。香则以为家贫无依,仆婢俱乏,父子二人相依为命,虽在幼年,不忍老父劳苦,故意以身代役。尤有为群儿所难能者,当夏日炎热,必勤扇枕簟,期父能安寝也;冬令寒冷,必身温被席,期父能温暖也。此种纯挚天真之孝性,全系一片赤子之诚心,不假造作,且其历久不变,亦非暂时所可以伪饰。宜乎名著一时,里党无间言也。太守刘护特表奖以旌之,以为儿童世亲者劝。

【译文】

黄香,字文强,东汉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九岁的时候。黄香的母亲去世了,他十分思念母亲,一说到母亲就要流泪.多里人,乡亲邻里都称赞他是孝子。母亲的丧事料理完后,黄香对父亲更是尽心尽孝,家中琐事全部包揽,从不要父亲开口吩咐,非常勤劳。父亲怜他年幼丧母,更加钟爱,每次见他劳作必加阻止。黄香总是说:家境贫寒,父子相依为命,儿虽年幼,却不忍让父亲辛苦操劳,家中无仆婢,儿愿以身代之。父亲每每感动不已。夏日炎热,为了让父亲能安然入睡,黄香夜夜提前入室,立于父亲床前摇扇不止,为的是铺上竹席凉爽宜人。冬日寒冷,黄香更是为父着想,每晚必先以自己的身体温暖父亲的睡铺,使父亲能直接睡入暖和的被褥中。这种纯挚天真的孝顺品性,都是出自一片赤子之心,毫无虚假做作之情,而且父子二人的住所长久不变,这种孝行更不是短期可伪装的,黄香孝名远扬,江夏太守刘护赠匾额以示表彰,将他作为本地少年孝顺父母的榜样。

【评说】

黄香幼小的年龄.就能为父亲夏扇扰簟、冬温被席,做出了在常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也正是因此,他才孝名远扬,成为古代有名的女孝子。黄香不同于那些割股疗疾、埋儿救母的孝子,他的孝是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从小事做起的,而且一切都出于真诚,出于天真,没有丝毫的做作和伪装.所以黄香的孝才更可信,更亲切,更容易为后人效法。

陆绩念母怀丹橘

百孝图——厚养篇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髫龄具孝心袁术称异
精义成博学陆郎多才

陆绩,字公纪,三国时江南华亭人也。当六岁时,其父因事赴九江谒袁术,绩亦随往。术见其韶秀聪慧,应对敏捷,而且措辞得体,甚为怜爱,摩绩顶,顾其父而言曰:“此儿秀外慧中,冰雪聪明,日后必当以文学显。”因命左右出丹橘赐之食。绩见术所赐之橘形色与常橘不同,思念母素嗜此,苦无佳者,因取数枚,纳于怀中,意在归以奉母。及起身告辞,不防怀中橘落地上,其父大惭。术笑问之曰:“小郎作宾客而偷橘乎?”绩曰:“吾母平日最爱食橘。今见将军所赐形色较常橘为佳,故怀数枚,归奉家母,同领将军之赐。”术及左右莫不赞叹。绩后仕吴,官郁林太守。以博学多才著名,星历算数,无不通晓。作《浑天图》,注《易》释《玄》,皆有精义,传于世。

【译文】

陆绩,字公纪,三国时期江南华亭(今上海市)人。六岁的时候,父亲因事赴九江谒见袁术,陆绩随父前往。袁术见他聪明俊秀,应对敏捷,说话得体,十分喜爱,抚摸着陆绩的头,对他的父亲说:“这个小儿秀外慧中,很聪明,日后一定会以文章扬名于世。”于是命身边的人拿山丹橘给他吃。陆绩见袁术赏赐给他的丹橘形状、颜色皆与寻常所见不同,心想母亲平常喜爱吃橘子,可是却没有好的橘子可吃,于是就拿了几个揣在怀里,准备回去后让母亲尝尝,等到起身告辞的时候,怀里的橘子不小心掉落地上。其父见状十分尴尬。袁术笑着问道:“小孩子来做客为何偷橘子呢?”陆绩说:“我的母亲平日最爱吃橘子,今天见将军赏赐的橘予形状、颜色比平时见到的要好,所以就揣起来几个,回家奉献给母亲,一同领受将军的赏赐。”听了这话,袁术和身边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的。陆绩后来在吴国做官。官至郁林太守。他因博学多才而享名于世,天文历算无不精通。作有《浑天图》,为《周易》作注,解释《太玄》,皆有精当之见。这些书都流传于世。

【评说】

陆绩怀橘是小儿自然天性的表现,他知道母亲喜欢吃橘子。就很自然地记在心里。当有人绐他吃摘子的时候,他便想起了母亲,想拿几个给母亲吃。这固然是小儿的孝心,但同时也是小儿天真淳朴本性的表现。俗话说“童言无忌”。小儿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掩饰不舍做假。正是因此,没有人认为陆靖怀橘是不良行为,反而还因这种做法而赞美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