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孝篇(8)

 爱雅阁 2014-06-14
百孝篇(8)
 

窦娥含冤三年旱

 

百孝篇(8)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悲断钗突起赤口灾
伸覆盆立降青天雨

窦娥,汉时东海人也。嫁夫不久,即丧所夫。娥矢志柏舟,心存不二。每哭祭亡夫时,凄怆悲痛,哀感邻里。惟其婆母见娥苕齿华龄,深虑守节不易,欲与别觅一托身之所。然娥贤孝有素,不幸夫亡,善事婆母,过于往日。姑媳二人相依为命,姑亦不忍顷刻离娥,所以虽有此意,终犹迟回不忍发于语言也。一日,姑偶患病,数日不愈。娥朝夕伺候,寝食不安。姑哽咽语之曰:“汝不幸归我家,年少孀居,又以我之老病不死,累汝每日勤苦侍奉。似此情形,如何结局?以我之意,不如改嫁为愈。”娥泣而答曰:“媳犹女也,夫犹天也,义不弃母背夫!”姑知其志坚,竟自缢死。姑女控嫂弑其母。太守按治,严刑拷执。娥不胜酷刑,乃诬服。时小吏于公者,力辩其枉。太守不听,处以极刑。娥死后,东海苦旱三年。前太守因事去职,新太守莅任。于公乘间极陈旱之由来,且白娥冤,劝新太守祭娥墓。方焚香下拜间,甘霖立至。于公能明孝妇冤狱。亦得厚报。

【译文】

窦娥,西汉东海(治今山东郯城)人。 嫁到夫家不久,丈夫就死了。窦娥矢志守节,不再另嫁。每次哭祭死去的丈大。都非常悲痛,悲伤之情感动邻里。只有婆婆见窦娥年纪轻轻,担心她难以守节,想再为她找个婆家。但是,窦娥平时就贤淑孝顺,不幸死了丈夫,服侍婆婆比往日更加周到。婆媳二人相依为命,婆婆也不忍心片刻离开窦娥,所以虽然有这种意思,却是始终不忍心说出口。一天,婆婆偶然患病,一连多天都没有好。窦娥早晚侍候,吃不香,睡不安。婆婆哽咽着对她说:“你不幸嫁到我家,年纪轻轻就守了寡,我又老病不死,累得你每天辛苦伺候。像这个样子,什么时候是个结局?以我的意思,你不如改嫁为好。”窦娥哭着说:“媳妇好比是女儿,丈夫好比是天,我决不会背弃母亲和丈夫!”婆婆知道窦娥不会在她活着时改嫁,就自缢而死。其女控告嫂嫂杀母。太守审理此案,严刑拷打。窦娥受不了酷刑折磨,含冤认罪。当时东海郡有一小吏于公,极力辩称窦娥冤枉。太守不听,竟把窦娥处以极刑。窦娥死后,东海大旱三年。前任太守因事离职,新太守就任。于公借机向他陈述东海大旱的缘由,并且说明窦娥的冤情,

劝新任太守祭祀窦娥墓。太守刚刚焚香下拜,天就下起了大雨。于公能够为孝妇窦娥申明冤狱,也得到了丰厚的报偿。

【评说】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经西晋干宝《搜神记》的演义,这一孝妇故事遂成为流传千古的一大悲剧。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问世以后,窦娥的故事流传更广,几乎家喻户晓。近人王国维以为《窦娥冤》即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在这个故事中,窦娥之孝固然值得赞扬,但那些所谓的“父母官”不问青红皂白,草菅人命,也令人十分愤慨。

姬公旦克尽子道

百孝篇(8)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奉侍如恐失号称能子
立坛虔致诗以身代兄

姬公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也。生有圣德,敦行孝悌。《逸论语》载,孔子尝言:昔周公之事文王也,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身如不胜衣,言如不出口。有奉持于文王时,洞洞属属,如将不胜,如恐失之,可谓能子矣。文王殁后,武王继位,大会诸侯于盂津,以伐商。商纣兵败自焚,王遂代商有天下,除商苛政,封建诸国,以鲁封周公。十四年迂都于镐,王忽有疾,甚笃。周公立三坛以祷天,并告宗庙神祗,请以身代兄命。次日王愈,其通于神明也如此!《尚书》大传载:伯禽尝与康叔见周公,三见三笞,往请教商子,语以“南山有乔木,高而仰,父道也;有梓木,低而俯,子道也。”及往观,果然,乃大悟。复往见周公,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怪问,据实以对。公叹曰:“君子哉,商子也!”故先儒谓孝悌之道,周公盖尽之矣。

【评说】

周公旦是深受儒家文化推崇的“圣人”,不论事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还是为人父,他都做得无可挑剔。作为儿子或臣子,他十分恭谨,恪守忠孝之道;作为弟弟,他能以兄弟友爱为先,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父亲,他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甚至有些近乎苛刻,但其目的却是教导儿子要遵守孝道,出现在儒家文献中的周公,就是这样一个按照儒家的纲常伦理设计出来的“圣人”。

颍考叔借母悟君

百孝篇(8)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义方垂训教子成名臣
锡类推情全人天伦乐

颍考叔,春秋时郑国人。幼有至性。其母训以义方,严紫朱之辨,明邪正之分,视听言动间,皆教之务礼法自持。考叔年少时以神力著名。郑大夫公子吕一日于山径遇虎,正窘迫间,考叔适至,奋拳制虎,虎不敌而逃。吕奇之,因问姓名,劝其出仕,以母老辞。吕益贤之,即荐于郑伯,任为颖谷封人,遂其不远离老母之意。既而,郑伯因与其弟叔段争国,兄弟治兵相仇杀。母姜氏偏怜少子,欲叔段当国,谋令段引兵袭郑都,己为内应。事泄,郑伯自将攻段于京,破之,段奔共。乃置母姜氏于颍,以“不及黄泉勿相见”为誓。考叔叹曰:“子绝母,非人也!”因以献野味为名入朝,郑伯宴之,见其留肉不食,怪而问之。考叔曰:“小人有母,常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赐,留以归献。”公泣曰:“汝有母,我则无矣!”因述誓母之约,今悔无及。考叔回:“如掘地见水,为隧道相见,与黄泉何别?公从之,母子如初。左氏引《诗》称之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如考叔者,洵足以当之矣。

【译文】

颍考叔,春秋时期郑国人。自幼性情淳厚。母亲教导他要做仁义正直的人,明确区分是非邪正,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务必要合乎礼法。颍考叔少年时就以力大无比而声名远扬。郑国大夫公子吕一天在山路上遇到一只老虎,正在窘迫无奈的时候,正好颍考叔赶来了,他挥起拳头对付老虎,老虎被他打跑了。公子吕认为他是个奇人,问他的姓名,并劝他出来做官,颖考叔以母亲年纪大为由推辞了。公子吕更加认为他是一个贤士,就把他推荐给郑伯(即郑庄公),任命他为颍谷(今河南登封颍水源头)封人(官名),满足他不远离老母的心愿。不久,郑伯因与弟弟叔段争夺郑国的统治权相互兴兵攻杀。母亲姜氏偏爱小儿子叔段,想让他为一国之君,谋划让叔段领兵袭击郑国都城,自己做内应。事情泄露出去,郑伯亲自领兵在京这个地方打败了叔段,叔段逃到共(今河南卫辉市)。郑伯就把母亲安置在颍(今河南临颍),誓言“不及黄泉不要相见”(意思是不死不再相见)。颍考叔感慨道:“儿子断绝和母亲的关系,这就不是人了!”于是就以献野味为名入朝。郑伯设宴款待他,见颍考叔留下肉不吃,感到奇怪,问是怎么回事。颍考叔说:“我有老母,经常吃我做的食物,没有尝过君主的赏赐,所以就把它留下来,准备给母亲吃。”郑伯哭泣道:“你有母亲,我没有母亲了!”于是就把发誓不再和母亲相见的事对颍考叔讲了,表示如今已是后悔不及。颍考叔说:“如果挖地见到水,挖个隧道相见,这和约定的‘黄泉’有什么区别?”郑伯于是就照颍考叔说的去做,母子得以和好如初。左丘明在《左传》中引《诗》称赞这件事说:“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像颍考叔这样的人,真可以当得上这样的赞誉了。

【评说】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隐公元年》,清人选编的《古文观止》给它加了个题目《郑伯克段于鄢》。在这个故事中,郑伯因母亲偏向弟弟叔段,欲夺其位,而与母亲断绝了母子情谊。事后深感后悔,但覆水难收。正在这个时候,颍考叔给他出了个主意,使其母子和好如初。颍考叔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能够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郑伯母子着想。

曾氏守节奉瞽姑

百孝篇(8)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矢志事瞽姑相依为命
守身托孤子教养成人

曾氏,明时广州庠生张思进之妻也。自嫁张门后,夫妇伉俪甚笃。姑年老,双目昏聩,奉之甚谨,颇得高堂欢心。生一子尚幼,而思进忽得病,医药无效,竟死。时曾年仅二十三。姑以哭子心伤过度,两眼由昏聩而至丧明,动辄需人。曾氏朝夕扶持,一饭一食,务必惬意。此时上有盲目之姑,下有黄口之儿,全仗曾氏一力照应。其母家怜曾氏青春少年,欲夺其守节之志,令其再配。值氏归宁日,因向其婉劝。氏不待言毕,即大哭,言曰:“一线之嗣,即女政嫁后,人或可以代为抚养,全其生命。不过,女之婆母,年已七十有三,钟漏残年,而且双目失明,女去之后,婆母将靠何人奉养,将仗何人服侍?今如女嫁,女惟有一死。女死,婆母亦必不能生存。试思,人所以与禽兽异者,以其存心也。即令女弃姑,忍耻变节而生,与禽兽何异乎?女与婆母已成相依为命,婆母因女去而死,女何心独生乎?”其父母见其心坚如铁石,亦不敢相强。氏由是依旧与姑度日。姑寿至八十而终,氏执丧时哀毁骨立,言必流涕。教养其子以至成人。当时莫不叹美曾氏之孝且烈也。其后州中士绅公请当道,旌其门曰“孝节”。氏诚当之无愧矣!

【译文】

曾氏是明朝广州庠生张思进的妻子。自从嫁到张家以后,夫妇二人感情很深。婆母年纪大了,两眼昏花,曾氏侍奉十分恭谨,婆母很喜欢她。曾氏生有一子,年龄还小,张思进忽然得病,医治无效而死。这年曾氏仅23岁。婆母因哭儿了伤心过度,双日失明,动一动就需要人伺候。曾氏早晚服侍,每一顿饭都一定要让婆母高兴。这时,家中上有瞎眼婆婆,下有年幼小儿,全靠曾氏一人照应。娘家怜爱女儿青春年少,想让她改变守节的念头,再嫁他人。在曾氏同娘家看望父母时,对她婉言劝说。曾氏不等说完就大哭起来,说:“张家留下的一个子嗣,女儿即使改嫁,别人或许可以代为抚养,保全其性命。不过,女儿的婆婆已经73岁了,风烛残年,双目失明,女儿离开后,婆婆将靠何人奉养,何人服侍?今天如果让女儿再嫁,女儿只有一死。女儿死了,婆婆也肯定活不下去。试想一想,人和禽兽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人存有良心。假如让女儿抛弃婆婆蒙受耻辱再去嫁人而生,那和禽兽有什么不同?女儿与婆婆已经是相依为命,婆婆因女儿改嫁而死,女儿怎么忍心一人独生?”父母见女儿心坚如铁石,也不敢强迫她。曾氏由此依旧和婆婆一起生活。婆婆活到80岁寿终,曾氏为其举行丧葬,因悲哀过度而消瘦得变了样,一说话就要流泪。曾氏教导养育儿子成人。当时没有人不称赞曾氏孝顺刚烈。后来,州里的士绅一起上书当权者,请求表彰曾氏,州官在其门首挂上“孝节”匾额,以示表彰。曾氏确实是当之无愧啊!

【评说】

曾氏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却不改坚贞之志,含辛茹苦服侍双目失明的婆婆,抚养年幼的儿子。支撑她坚持下去的,是一颗善良的心,是孝心和良心。她回答父母的一番话,入情入理,掷地有声,感人肺腑。像曾氏这样夫死不嫁坚守贞节的女性,虽然并不是为了所谓的“贞节牌坊”而活着,但她们早就在自己的精神上树起了一座贞节牌坊。至于心里的苦楚,也许只有她们自己才明白。

沈云英孝烈兼全

百孝篇(8)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匹马单枪鏖战夺父尸
含冰茹蘖守贞报母慈

沈云英,明末萧山沈守备至绪女也。幼时敏慧婉顺,知尽孝道。每于假日留心技击。父尝语人曰:“我家日后必出一女将军。”至绪素以武勇名,乃尽以所长授女,故云英技益日进。及至绪为湖广道守备,偕云英赴任。值贼犯境,势甚猖獗。至绪率兵抵御,以贼众兵寡,力孤援绝,被贼包围,血战阵亡。云英闻变悲愤,率死士十余人突扑贼阵,纵横驰击,杀贼无算,遂夺父尸而还。贼惮其神勇,知不敌,夜拔营去,城得保全。明帝诏袭父职,仍领本军。后因其夫都司贾万策亦战殁,恸甚,决意辞职,奉父柩归葬。明亡,欲殉国。母语之曰:“汝死,我奈何?”云英抱母大哭,乃侍养终身,可谓孝而烈矣!清季滁州张茝馨女士作《沈将军行》,摘录如下。词曰:“将军小字名云英,匹马单枪沙场行。霎时杀贼百十余,先轸元帅如初生。父死军兮夫阵亡,愿奉骸骨葬家乡。道路纷传天子死,舍身欲赴江流水。阿母殷勤苦劝止,白发无凭我老矣。含痛忍死奉萱堂。朝断樵苏夕断粮。拮据经营十余载,一朝寝疾葬黄杨。”慷慨激烈,悲壮苍凉,堪称有声有色之作。云英固女界奇人,得张女士此诗极力表扬,女将军益名垂不朽矣。

【译文】

沈云英是明朝末年萧山守备沈至绪的女儿。她自幼聪明柔顺,懂得尽孝道。经常在闲暇的时候学习武艺。父亲曾经对人说:“我家日后一定会出一位女将军。”沈至绪平时以英勇果敢出名,就把自己擅长的武艺都传授给她,所以云英的武艺日益进步。沈至绪任湖广道守备,携云英一同赴任。值贼兵进犯,气势狷獗。沈至绪率兵抵御,凶贼兵势众,官军势单力薄,没有援军,被贼兵包围,战死阵中。云英得到消息,悲愤万分,率领十几个敢死之士突然杀人敌阵中,纵横驰骋,杀敌无数,夺回父亲的尸体。贼兵忌惮云英神勇,知道不是对手,夜里拔营而去,城池得以保全。明朝皇帝下诏,令云英接任父亲的职位,仍然率领本部人马。后来,云英的丈夫都司贾万策也战死。云英非常悲痛,决意辞职,奉父亲的灵柩回故乡安葬。明朝灭亡后,云英准备为国而死。母亲对她说:“你死了,我怎么办?”云英抱住母亲大哭,就奉养母亲终身。沈云英可以说是孝烈女子啊!清朝末年,滁州张茝馨女士作《沈将军行》,摘录如下。词曰:“将军小字名云英,匹马单枪沙场行。霎时杀贼百十余,先轸元帅如初生。父死军兮夫阵亡,愿奉骸骨葬家乡。道路纷传天子死,舍身欲赴江流水。阿母殷勤苦劝止,白发无凭我老矣。含痛忍死奉萱堂。朝断樵苏夕断粮。拮据经营十余载,一朝寝疾葬黄杨。”其词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有声有色。云英固然是女中奇人,得张女士这首诗极力表彰,这位女将军就更加名垂不朽了。

【评说】

沈云英和谢小娥虽然都是孝烈之女,但她们的孝烈表现却有很大不同。谢小娥女扮男装给人家做佣工,纯粹是为了报父亲和丈夫之仇;而沈云英的孝烈则是和国难家仇联系在一起的。为了父亲,也是为了国家,她披挂上阵,英勇杀敌,使城池得以保全。明朝灭亡后,她又要殉国,只是为了母亲,她才苟且活了下来。这样的孝烈之女境界高远,更应该受到赞扬。

谢小娥手刃父仇

百孝篇(8)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有志竞成犬憝授首
宿仇已报礼佛明心

谢小娥,唐时洪州豫章人也。幼有至性,事父母能得欢心。及笈后,嫁段门为妇。夫名居正,素以商贩为职业。小娥之父亦贾人也。岳婿二人商议集股本贸易江湖,以博什一之利。遂相偕离家起程。一日,行至江边唤渡,时将日暮,渡口之船无傍岸者。正彷徨间,有一小渔舟破浪而来。舟人申兰、申春本是积寇,暗窥居正二人囊资甚重,人伴简单,欲杀之而取其财,乃不争较渡资,愿送其过江。娥父及居正皆喜,遂雇其船。不料行至中流,暮色苍凉,无一行舟。娥父及居正心中危惧,微察舟子满面杀气。正疑虑间,突见舟子持刀而前,不发一语,迎头乱砍。娥父及居正手无寸铁,一时毙命。

小娥自父及夫去后,心跳肉颤,坐卧不安。一夜,忽梦父及夫告日:“我已鬼矣!”因为具道前事,且曰:“杀汝父者申兰,杀汝夫者申春。汝当为父及夫报仇!”娥醒后悲恸,旋得凶讯,乃遍处暗访,果如所梦。遂乔扮作男装,求佣于申家,不露声色。后值兰、春酒醉时,娥持利刃断兰首。申春负伤乱窜,娥大呼“捕杀人贼”。里人闻呼奔至,擒春,送官论死。官府嘉娥孝烈,奖慰备至。娥还豫章,人争欲聘为妇。娥不许,落发为尼以终。

【译文】

谢小娥,唐朝洪州豫章(今江西南昌)人。自幼性情淳厚,侍奉父母能够令父母离兴。成人之后,嫁到段家。丈夫名段居正,以做生意为职业。小娥的父亲也是生意人。岳父和女婿商议集资到外地做生意,赚点微薄的利润,于是二人一起离家出发。一天,二人来到江边,呼唤渡船,这时已是天快黑的时候,渡口没有傍岸的船。正在犹豫之时,一只小舟破浪而来。船夫申兰和申春本是强盗,暗中观察段居正翁婿行囊甚为沉重,又没有别的同伴,想杀人劫财,于是就不计较船费多少,愿意送他们过江。小娥的父亲和丈夫都很高兴,就雇这条船过江、不料,船行到江中,天色黑暗,江中无行船。二人心中害怕,悄悄观察,见船夫面有杀气。二人正在疑虑之时,只见船大手持快刀来到他们面前,二话不说,迎头一顿乱砍。小娥的父亲和丈夫手无寸铁,立时毙命。

自从父亲和丈夫走后,小娥心惊肉跳,坐卧不安。 一天夜里,忽然梦见父亲和丈夫对她说:“我们已经成了鬼了!”于是就把如何遇害的事对小娥讲了一遍,说:“杀死你父亲的人是申兰,杀死你丈夫的人是申春。你一定要为父亲和丈夫报仇!”小娥醒来之后,悲恸不已,不久就得到了父亲和丈夫遇害的噩耗。小娥于是就到处暗访,访得实情果如梦中所言。她乔装改扮成男子,请求到申家做佣人,平时不露声色。后来,趁申兰、申春喝醉酒时,手持快刀把申兰的头砍了下来。申春受伤后到处乱窜。小娥大喊“抓杀人贼啊”!邻居听到喊声跑过来,擒获申春,送到官府,依法处死。官府嘉奖小娥孝顺节烈,给她很多奖励。小娥回到豫章,当地人争相聘她为媳妇。小娥不答应,削发为尼,以此而终。

【评说】

这个故事出自唐传奇《谢小娥传》。传奇述此故事委婉曲折,很是感人。这里仅是截取了其中有关的内容,即使如此,也足以可见谢小娥如何孝烈了。在封建宗法制的古代社会,情往往大于法。子女为父母报仇,即使是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哪怕是违犯法律,也常常会得到社会舆论的支特和赞扬,甚至还会得到法外施恩,得到朝廷的嘉奖。在法制社会里,这样的情况是很少出现的。

姚兕刻器志父仇

百孝篇(8)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西陲起狼烟干戈肆扰
老将悲马革仇恨难消

姚兕,字武之,宋时五原人也。生有至性,为人慷慨刚毅,喜闻忠孝节义之事,平日事亲克尽子职。其父名宝,精于武术,门路精通,当时几无不知姚武师其人者。兕少承家学,又以武勇矫捷,人所不及。山西在五代时以其兵强马壮称雄一时,故其地人多雄健,良将辈出,往往以一州之地,与天下相抗衡。李克用、石敬瑭、北汉刘崇,皆其明证。兕既娴习武技,又以其时边疆多事,西夏屡侵犯陕境,官军不能制胜,贼势益肆猖獗,乃仗剑投军,屡立战功,为安庆巡检。以力战迭败夏兵,生擒鬼章,主将上其功,得优叙,官至通州团练使。其父将兵在别地与夏军战,以乘胜趋利,堕贼伏中,围之数重,部众死亡已尽,其父正冲突间,马倒,遂遇害。兕闻凶耗,咬牙切齿,目皆泪血,誓不与贼共戴天。故凡图书器用之类,皆刻“父仇未报”四字,以志不忘。此其杀仇报父之精诚,与吴夫差矢志报越、张睢阳嚼齿透爪,正复相类。

【译文】

姚兕,字武之,宋朝五原(今内蒙古原)人。生性淳朴仁厚,为人慷慨刚毅,喜欢听忠孝节义之类的故事,平时侍奉父亲能够尽儿子的职责。其父姚宝,精于武术,套路精通,当时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姚武师的。姚兕小时候就跟随父亲习武,勇武矫捷,非寻常人物所能比。五代时,山西以其兵强马壮而称雄一时,所以这里的人多雄猛强悍,良将辈出,往往是以一州之地就能与天下抗衡。五代时期的李克用、石敬瑭和北汉的刘崇,都是明显的例证。姚兕武艺娴熟,又因这时边疆多事,西夏屡屡侵犯陕西,官军不能战胜他们,贼兵更加肆虐猖狂,于是姚兕就自带宝剑参加了军队,屡屡建功,升为安庆巡检。又因他屡屡战败夏兵,活捉敌人大将。主将把其功劳向上呈报,得以优先晋升,官至通州团练使。其父带兵在别的地方与西夏军作战,因乘胜追击,陷入敌人伏击圈中,被敌人团团包围。部下士卒全部战死。其父正在突围时,战马倒地,于是被敌人杀害。姚兕得到这个噩耗,咬牙切齿,双眼哭出血来,发誓与贼乓不共戴天,所以凡是他使用的图书和器物,都刻上“父仇未报”四个字,表示不忘父仇,这种嗜杀仇敌以报父仇的精神,与吴王夫差矢忠向越国报仇,张巡守睢阳咬碎牙齿握拳透出指甲之事,正好相类似。

【评说】

姚兕父子精于武术,当国家有难之时,积极加入到抗敌报国的队伍中。父亲不幸战死,姚兕不忘父仇,誓言与敌不共戴天。他在自己使用的器物上都刻上“父仇未报”四个字,时时提醒自己,并且用这种刻骨仇恨激励自己。虽然在这个故事中,人们不知道姚兕是否报了父仇,但他这种行为,既是孝道的体现,又是爱国精神的张扬。

姜诗孝感泉涌鲤

百孝篇(8)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来何暮耶平地生波贤妇泪
天鉴之矣傍门自在一溪鱼

姜诗,字士游,汉时汉州人也。与其妻鹿氏事母,能先意承欢,博萱堂欢心,乡里称之。母平日喜饮江水,茶饭所需如非江水,即投著掷碗,恚怒不复饮食。尤嗜鲤脍,每饭必备,无则食不甘味。诗妻一日赴江旁汲水,因路远足力弱,归采稍晚。母因口渴思饮茶,家中无水。诗甚焦躁,及妻归,怒加责斥。妻泣不语。诗乃以不能事母为词,逐妻出门。妻母家以女被休弃,怜其年少,欲迎归再嫁,妻不从,往投诗同里某媪家中,告以情,求暂借寓。媪知其贤,遂不以罪,许之。妻由是寓媪家,日夕纺织,所得代价,即央媪为购备甘旨,转进诗母,习以为常。久之,母感其诚,嘱媪偕之还。姑媳见面,悲喜交集。诗亦向妻致谢,遂和好如初。诗有一子,汲水工作,辄使之往。一日赴江旁取水,日暮犹不见返,诗疑而往视,闻人言坠水溺死,求其尸不得。诗恐母伤心,不令闻知母固久不见孙,问之,诗走妇许言出外游学,不敢以实告也。不数日间,诗门外忽然涌泉,味如江水。且自此泉发现以后,每日必有双鲤跃出,取以奉母,从此无跋涉之劳。一时聚观者啧喷称羡,无不叹夫孝妻贤,德动天眷,既赐涌泉,又赐双鲤,天之报施孝子为至厚也。

【译文】

姜诗,字士游,东汉汉州(今四川广汉)人。与妻子庞氏侍奉母亲,十分孝顺,能事先揣知母亲的意思,很得母亲的欢心,乡里乡亲都称赞他们,母亲平日喜爱饮江水,饮茶做饭如果不是江水,就把碗筷扔,恼怒得不吃饭,她特别爱吃鲤鱼肉做的菜.每顿饭都必不可少,少了,吃饭就没有味道。姜诗的妻子一天道江边取水,因为路远,身体虚弱,回来的稍晚了一些。姜母口渴,想喝茶,家中却没有水。姜诗十分着急。等妻子回来,姜诗愤怒地斥责妻子。妻子哭泣着不说什么,姜诗就以妻子不能侍奉婆婆为由,把妻子逐出家门。庞氏娘家见女儿被休弃,怜其年轻,想把她接间家再嫁人。庞氏不从,就投奔与姜诗同乡的某老妇家。把真实情况告诉老妇,请求暂时借住在她哪里。老妇知道庞氏贤德,也就不怪罪她,答应她留下来。姜妻因此就寓居在老妇人,每天从早到晚纺线织布,卖布赚得的钱,都请老妇买上好吃的东西,转交给姜诗的母亲、时间久了,姜母为鹿氏的真诚所感动,嘱咐老妇把媳送回来,婆媳相见,悲喜交集。姜诗也向妻子表示歉意,于是一家人和好如初。姜诗有一个儿子,需要去江边取水的时候,就让他去。一天,其子去江边取水,到了傍晚还没有回来。姜诗不知怎么回事,就去江边探视,听人说儿子坠入中淹死了。却又拉不到尸体。姜诗怕母亲伤心,不让母亲知道这件事.母亲很久不见孙子,问孙子去了哪里。姜诗夫妇骗她说外出求学了,不敢把实情告诉她。过了几天,姜诗门口旁边忽然旁有一泉喷涌而出.泉水味道和江水一样,而且自从发现这泉水以后。每天必定有两条鲤鱼从泉中涌出,姜诗就捉来给母亲享用从此以后免除了远途跋涉取江水的辛苦一时间围观的人喷喷称羡,无不夸赞姜诗夫孝孝妻贤。孝顺感动上天,既赐泉水又赐双鲤,上天对孝子的赐真是厚重啊。

【评说】

传统文化对孝子顺妇的褒奖.通常借助两种方式。一是官府的褒装旌封,二是上天的恩赐馈赠。官府褒奖多是建牌坊,树旌旗,立匾额,给予的是物质或精神的嘉奖上天的恩赐馈赠.则多是完成孝子须妇之心愿,而这些心愿往往又是人所不能现实的.所以,对上天的褒奖,母宁作传说来看.而下可拘泥常理、倘拘于常理,硬要鞍真,就会发现所谓的上天赏踢,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是经不起推敲的 怛其良苦用心,却是值得肯定的。

杜孝筒鱼远奉亲

百孝篇(8)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寄双鲤河伯助顺风
欣朵颐高堂废爱日

杜孝,宋时巴郡人也。生性诚孝。父早去世,事母能先意承志。妻亦善事其姑。故家庭间充满太和气象,邻里皆称羡之。母喜食鱼脍,杜每饭必备,尽心加意,罔敢间断。妻精研烹调,亦复称最。杜曾因事赴成都,自念母嗜食鱼脍,非鱼不饱,今我远出,或至偶缺。此间鱼甚鲜美,当较故乡别有风味,何不先买两尾,寄回供母,抵得一封平安竹报也。因购双鲤,贮一竹筒中,投之江流,并默祝曰:“愿此简漂至汉水,令吾妻得之,作脍供母。”但见筒顺流而去,倏忽不见。杜妻自夫去后,事姑一如往日。一日至江边汲水,忽然一阵风起,波流如箭,水面浮一竹筒,直奔岸边,正当自己立处,心中诧异,因就捞取,破筒则二鲤在内。喜曰:“此吾夫所寄之家报也。寄此鱼之意,欲令我作脍奉母也。”急持归,告姑以故,烹而进。味果鲜美,母大啖之,快悦逾于平时。远道由江流寄鱼,其妻果能得之,以博慈帏朵颐之乐,若非孝心所感,曷克臻此!

【译文】

杜孝,南朝宋巴邵(今重庆市江北区)人。生性诚实孝顺。父亲去世得早,侍奉母亲体贴周到,妻子也很孝顺,所以一家人处得十分融洽,邻里都很羡慕他们。桂母喜欢吃生鱼片,杜孝就每顿饭都为母亲做鱼吃,尽心尽力,不敢间断。妻子精心钻研烹调技艺,做的鱼最好吃。杜孝因有事到成都,暗自思量:母亲喜欢吃鱼,每顿饭没有鱼就吃不好,如今我出门在外,说不定哪一天会缺鱼吃。这里的鱼味道鲜美,比家乡的鱼更有味道,何不先买两条,寄回去让母亲尝尝鲜,也抵得上一封平安家书了。于是就买了两条鲤鱼,放在一个竹筒中,投进江水里.默默地祝愿道:但愿这个竹筒能够漂流到家乡(原文为“汉水”,系地理错误——译者注),让我的妻子得到,做鱼脍给母亲享用。只见竹筒顺流漂去,忽然就不见了。杜妻自丈夫离开后,侍奉婆婆像往常一样: 一天她到江边取水,忽然刮起一阵风,江流如箭一般奔流湍急,水面浮起一个竹筒,直奔岸边,正好停在杜妻站立的地方。杜妻心中惊奇,于是就把竹筒捞起,打开一看,里面有两条鲤鱼,十分高兴,自言自语地说:“这是丈夫寄回来的平安家信啊!寄这两条鱼的意思,是想让我做给母亲吃。”急忙回家,把这件事告诉婆婆,做鱼给婆婆吃。鱼的味道果然十分鲜美,婆婆大口吃鱼,比平时还要高兴。这么远的距离,杜孝通过江水来寄鱼,他的妻子竟然还能得到。做成美味给母亲吃,让老母亲满足口福。如果不是孝心感动上天,怎么能够出现如此巧台的事情呢。

【评说】

人们常说: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杜孝并不是什么“非常之人”,可是孝心却使他异想天开,做出了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远离家争,却要用江木竹简寄鱼给母亲吃,巧的是结果竟然还寄到了。这样的事在传统文化中并非绝无仅有,唐代韩翠苹“御沟流红叶”的故事与此很相似。只是动因不同罢了。一个是出于一片孝心,一个是出于真挚爱情。可见,真性情能夸平常人做出非常之事。

欧宝庐墓虎助祭

百孝篇(8)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仁心见天心孝子动念

感德知报德山君有情

欧宝,汉时平都人。平日事亲极尽孝养之道。父殁,执丧哀痛异常,彤销骨立,一种孺幕之真情发现于外,观者莫不叹为真孝子父既葬,宝因思亲念切,不忍顷刻离去,乃筑茅屋于墓侧,以便朝夕哭祭。有一夜,山中忽发现一虎,乡人聚众噪而逐之。虎见人多势众,明炬持械,遂惊惧逃窜。乡人极力驰追,与虎相距不远。虎觉追者将至,急思隐避,见茅屋内有灯光,竞奔入。宝此时正息神澄虑,悲思老父,耳边突听有呼喊之声,由远渐近,方疑是劫贼,正欲外出探视,忽听西边有声音,一只斑斓猛虎塞身而入,不觉大駭。徐察虎无恶意,知是被人追急来避命者。贪生畏死,人兽同情。见死不救,居心何忍?乃近虎身,取衣掩藏。顷刻间追众已至,问:“适逐一虎至此,见否?”宝答:“未见”众疑其匿藏。宝曰:“君等亦太多心,虎岂有可爱而匿藏者乎?”众乃去。宝俟人去,始出虎。虎颔首若致谢者,剪尾欢跃而去,后每月必送一鹿助祭。人以为孝心所感。

【译文】

欧宝,汉朝平都(今陕西安定县)人。平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父亲死后,他异常悲痛,形容消瘦,人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对父亲依慕的感情还像是小时候那样表现出来,见到他的人没有不称赞他是真孝子的。安葬父亲之后,他思父心切,不忍离去,就在父亲的坟墓旁盖了一间茅屋,以便早晚哭祭。一天夜里,山中忽然发现一只老虎,相亲聚集起来鼓噪追逐。老虎见众多人手持火把器械追赶,惊慌逃窜。乡人奋力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老虎感觉到人们快追上来了,急寻找避难的地方,见毛屋内有灯光,竟然挤身进屋去。欧宝这时正凝神静气,悲痛地思念父亲,忽然听到呼喊声由远而近,怀疑有劫贼,正想出去看一看,忽听西边有窸窣之声,见一只斑斓猛虎挤身进来,不觉大吃一惊。仔细察看,老虎没有恶意,这才明白是被人追得急,来这里躲避。贪生怕死,兽和人一样。怎么忍心见死不救呢?于是欧宝来到老虎身边,取一件衣服和它藏起来。不大一会儿,众人追来了,问:“刚才追赶一只老虎到这里,你见到没有?”欧宝回答说:“没有看见。”众人怀疑他把老虎藏匿起来。欧宝说:“你们也太多心了。老虎有什么可爱的,要把它藏起来?”众人这才离去。欧宝等众人离开后,才把老虎放出来。老虎向他点点头,像是感谢似的,然后摇尾欢跃而去。此后每个月都要送一只鹿过来,帮助欧宝祭亲人。人们认为这是欧宝的孝心感动了老虎。

【评说】

成语有“养虎贻患”,意思是说纵容坏人最后反而害了自己。欧宝藏匿老虎,说假话骗过了追赶老虎的乡亲,使有“山君”之称的吃人猛兽得以逃脱,可以说是一错再错。他藏匿的老虎假如是“中山狼”之类忘恩负义的禽兽,他岂不是要成为另一个东郭先生?虽然这个故事中的老虎是只“义虎”,为报答欧宝救帝之恩,每月给他送一只鹿,但这一点报答究竟要付出多少代价,却没有人去考虑。所以,欧宝这种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