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孝篇(9)

 爱雅阁 2014-06-14
百孝篇(9)
 

杨敬痛父泣战书

百孝篇(9)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衣冠瘗忠魂黯然遗孤
悲恸读战书伤哉死父

杨敬,明时河南归德人也。生有至性,异于常儿。父名昱,素习武事。值彼时烽火连天,干戈遍地,明廷选将征兵,从事布防。敬父以骁勇名,每战敢先,胜不争功,颇为主将所重,累功已至军官。值寇因官兵恃胜气骄,诈败以诱之。主将不知是计,尾追趋利,寇伪作奔窜之状。讵料官军正在追杀得意之时,寇忽反扑,人人敢死,锐不可当。官军狃于常胜,今猝堕寇伏,军心慌乱,四散溃走。主将虽斩之,亦不能止也。敬父身陷重围,冲突不出,人困马乏,遂殁于阵中。凶耗传至家时,母恸甚,几晕厥,良久始苏。敬方十岁,抢地呼天,哀动邻里。每思求父遗骸,返葬故土。母以寇警未息,道途多阻,儿又年幼,出外危险实多,力阻之曰:“汝父虽骨骸不返,然有汝母在堂,汝又无兄弟。汝去后,我安所倚赖?汝既有此孝心,留待日后亦不为晚。”敬听母言,忍泪而止,乃取父衣冠,招魂归葬。然未尝一刻忘其父也。既长,以家计拮据,为仰事抚育计,设家塾授徒,借束脯以资补助。教授学生,异常热心,故塾中成绩,著闻远近。但每阅战阵书,辄掷书而起,啼哭不已,非止一次也,可谓孝矣。宜乎!时人以王裒比之。

【译文】

杨敬,明朝河南归德(今河南商丘)人。生性淳厚,与其他幼童不同。父亲杨昱,平常习武。正值战火连天,干戈遍地,朝廷选将征兵,进行布防。杨敬的父亲被征入伍,因骁勇善战而闻名,每次战斗都奋勇争先,取胜之后又不争功,主将十分看重他,累功升为军官。贼寇利用官军得胜骄傲,用诈败计诱官军深入。官军主将不知是计,尾追以求功利。贼寇故意作出狼狈逃窜的样子。谁料正当官军得意洋洋地追杀之时,贼寇忽然反扑,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锐不可当。官军已经习惯了打胜仗,如今突然陷入贼寇的伏击之中,军心慌乱,四散溃逃。主将虽然斩杀逃兵,但也不能阻止杨敬的父亲身陷重围,冲不出去,人困马乏,遂战死于两军阵中。噩耗传到家中,母亲非常悲恸,昏倒过去,

很久才苏醒过来。杨敬这年才10岁,哭得呼天抢地,悲恸的哭声惊动了邻里。他常常想把父亲的骸骨找回来,运回家乡安葬。母亲见贼寇未平,道路艰难,儿子又年幼,外出有很多危险,极力劝阻,说:“你的父亲虽然骸骨没有运回家乡,但还有你的母亲在家。你又没有兄弟,你若是离开了,我依靠谁呢?你既然有这个孝心,留待日后也不算晚。”杨敬听从母亲的劝告,打消了这个念头,于是就拿父亲的衣服帽子,招魂安葬。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父亲。长大成人后,家境拮据,为了侍奉老母,他就在家教授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赚点学费补贴家用。他教授学生,非常热心,在他的私塾中学习的人成绩都很好,远近闻名。但是,每当读到有关打仗的书,他就把书扔掉,哭泣不止,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可以说够孝顺的了。当时的人把他和西晋的王裒相比,是很合适的。

【评说】

杨敬因父亲战死,尸骨无归,所以对战争特别反感,每当读到有关打仗的书,就禁不住想起父亲,悲从中来,把书扔掉。这和西晋王裒不教学生读《诗经·蓼我》篇一样,都是触景伤情。人们把他和王裒相提并论,是有道理的。人们常说触景生情,但有时也会触景伤情。这样的事不仅会发生在所谓的孝子身上,所有性情中人,都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况。

孟宗哭竹冬生笋

百孝篇(9)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励志鸡窗先生知大器
封还鱼鲊贤母肃官箴 

孟宗,字恭武,三国时吴江夏人也。幼从南阳李肃授读。其母为作大被褥。人不解其用意,问故。母曰:“儿年幼学疏,宜借他山攻错,以为进德之基。吾闻游学士子,多贫家子弟。我制此大被褥,意欲使广交良友,声应气求,以资进学之助耳。”人称其贤。宗读书刻苦自励,日夜不懈。肃其奇之,叹曰:“孺子大器也!日后前程不可限量。”性互孝。母尝因病思食竹笋。时值严冬.非生笋之时,甚难觅得。宗无计可施,乃往竹林,双手抱竹痛哭,且哭且祷。顷刻间,地忽裂缝,迸出鲜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痛即霍然告愈。人谓其孝心所感焉。后任吴骠骑将军朱据军吏,迁至望江监池司马。尝手结网捕鱼,作鲊以寄母。母仍寄还宗,并贻书责之曰:“汝所寄之鱼鲊,虽系汝自结网所捕而成,须知鱼亦官家物也,作鲊奉母,能免嫌疑乎?后勿复尔。官声好,我心慰矣。”宗阅书泣下,曰:“母示我矣,敢不自勉?”及为吴令,每得及时果饵,必以寄母,不敢先食也。在任勤政爱民,循声大著。后果迁官至司空。

【译文】

盂宗,字恭武,三国吴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小时候跟随南阳李肃读书。母亲为他做了一个大被褥。人们不知道用意,问是什么缘故。母亲说:“我儿年幼学疏,应该多向别人学习,以此作为进步的基础。我做这个大被褥,是想让他广交朋友,朋友之间相互学习,以期对他的学习有所帮助。”人们称赞其母贤惠。孟宗读书刻苦用功,日夜不懈。李肃认为他不是一般人物,感叹道:“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日后前程不可限量!”孟宗生性十分孝顺。母亲曾经因病想吃竹笋。当时正值严冬季节,不是竹笋生长的时候,很难找到。孟宗无计可施,就来到竹林中,双手抱竹痛哭,一边哭一边祈祷。忽然,地上裂出一条缝,迸出几棵鲜嫩的竹笋。孟宗采下来拿回家,作羹给母亲吃,母亲的病立刻痊愈了。人们都说孟宗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后来,孟宗任吴国骠骑将军朱据的军吏,升任望江监池司马。孟宗亲自结网捕鱼,做成鱼脯寄给母亲。母亲把鱼脯寄还给孟宗,并附一封信,责备孟宗说:“你寄来的鱼脯虽然是自己结网捕鱼制成的,但是你要知道,那些鱼还是官家的,制作成鱼脯给母亲,能够免除嫌疑吗?以后不要再这样了。你做官能有个好名声,对我就是安慰了。”孟宗读了母亲的信,泪如雨下,说:“母亲已经告诉我怎么做了,我能不勤勉努力吗?”他做吴县令的时候,每次得到时令水果,就一定要寄给母亲,自己不敢先尝一尝。在任的时候,他勤政爱民,美名远扬。他做官一直升迁,直至司空。

【评说】

“孟宗哭竹”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严冬时节,母亲想吃竹笋。孟宗没有办法得到竹笋,就一个人跑到竹林,抱竹子痛哭。

徐积避石尊父诲

百孝篇(9)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借书隔夜还竟诬失盗
婆心兼苦口大变士风

徐积,字仲东,宋时楚州山阳人。父早亡,事母至孝,朝夕必冠带定省。从胡瑗受学,所居一室,寒一裘,啜粟饮水。瑗见其刻苦,赠以食物,亦不受。因父名石,故终身不用石器,行路遇石当道,则迂道避之,决不足践而过。中年僻处陋巷,然对四方事无不知。尝借友人书阅看,次日即行奉还。友以其阅之速,疑其未终卷,因诈言:“书中夹有金叶,还时则无。汝当赔偿。”积明知借词敲诈,亦不与争辩,卖衣以偿。后有人揭破真相,积惟付之一笑而已。后以朝臣交章保荐,特授楚州教授。积就职后,每于升堂时,即向诸生作恳切之训话,略谓:“诸生欲为君子,而使劳己之力。如此而不为君子,固无怪其然也。至如不劳己之力,不耗己之财,诸君何乐而不为君子?更进言之,假使乡人贱之,父母恶之,如此而不为君子。犹可说也。若乡人尊之,父母欲之,诸君何苦而不为君子?”闻者皆大感动。一时楚州士风为之一变,不可谓非善诱循循之效果也。及殁,赐谥“节孝”。时论荣之。

【译文】

徐积,字仲东,宋朝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父亲去世得早,徐积侍奉母亲十分孝顺,早晚必穿戴整齐向母亲请安。跟胡瑗读书,住在一间房子里,冬天只有一件皮衣,吃的是小米,饮的是泉水。胡瑷见他学习刻苦,赠送他一事食物,他也不接受。徐积因为父亲名石,所以终身不用石器。走路遇见右头挡路,就绕道而行,绝不脚踩石头而过。到了中年,住在一个偏僻的穷巷子里,然而对天下事却没有不知道的。他曾经向朋友借书看,第二天就把书还了。朋友见他阅读这么快,怀疑他没有读完,于是就骗他说:“我的书里夹有金叶,还的时候却没有了,你应该赔偿。”徐积明知朋友是借口敲诈,也不和他争辩,卖掉衣服偿还。后来有人把真相说出来,徐积只是一笑了之。后来,朝巾大臣争相上书保荐,朝廷特意授予他为楚州教授。徐积到任后,每次在开始讲学的时候,就向各位生员恳切训话,大致意思是:“诸君想要做君子,而让你们自己卖力去争取,这样的话,不做君子固然没什么可奇怪的。如果不让你们卖力气,不耗费你们的钱财,诸君做君子,何乐而不为呢?再进一步说,假如乡亲轻视你们,父母讨厌你们,这样的话,不做君子还有话可说。如果乡亲尊重你们,父亲寄希望于你们,诸君何苦而不做君子呢?”学生听了,都很受感动。楚州的土风因此为之一变,这不能不说是徐积循循善诱教导的结果。徐积死后,朝廷赐其谥号“节孝”。时人认为这是很光荣的事。

【评说】

徐积因父亲名字中有“石”字,就终身不用石器,连走路也要绕着石头走,不肯用脚踩石头。这虽是为尊亲讳,却也让人觉得有些迂腐。唐朝著名诗人李贺因避父亲李晋肃讳(“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终身不得应进士第,是古代的避讳制度造成的。而徐积因父亲名石而避讳石头,不用石器,不走石路,把避讳无限延伸,就显得过于迂腐了。假如他生活在深山之中,岂不是要终身脚不沾地了?古人把这作为孝行来看,也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康孝女乳弟延嗣

百孝篇(9)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掌珠怜独秀楣耀婿多
心香祷于天诚通帝座

康孝女,明时济源人也。少娴姆训,明慧孝淑,父母甚爱之。父名友贤,年已衰老,所生只女一人,并无子嗣。及女已长,父母以女贤而孝,思得一如意快婿入赘,俾女不至远离,籍慰晚景。经过多少选择,皆无合格者。最后乃得王珏,少年英俊,才气不凡。父喜甚,语母曰:“此可以婿吾女矣!”遂赘于家。夫妇感情甚挚。珏事岳父母,亦颇尽子婿礼。女见父老无子,母年亦老,宗室堪忧,向母婉劝为父纳妾。母感女言,乃出重金买得一小家碧玉,作翁侧室,果生一子。而其母苦乏乳。此时女亦生一女,见其小弟弟无乳,遂弃己女不顾,以乳哺其弟。母及妾皆劝之。女曰:“我父老矣,久苦膝下无儿。幸皇天见怜,赐我父此子。如因绝乳而殇,后将奈何?我夫妻正年少,女即殇,尚可再生;弟若亡,恐难再得也。”母及妾亦感动泣下。母一日暴病,势甚危笃,又勾起旧日宿醉。众医束手,皆谓不治,嘱家人预备后事。女心忧甚,闻人言尝病人粪甜苦,可知病之是否危险。女于是每日辄候母大便后,取粪尝之,味甜而滑,知病将不起,乃叩天拜斗,请愈母疾,母果痊愈。及王珏以疾殁。誓守柏舟节,不再适二姓。时人称之。

【译文】

康孝女,明朝济源(今河南济源市)人。自幼就懂得女子做人的道理,聪明贤淑,父母十分喜爱她。父亲名康友贤,已年老体衰,只生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康孝女长大后,父母因为女儿贤惠孝顺,想找一个中意女婿入赘宋家门,希望女儿不要远离,晚年有个安慰。反复挑选,却没有一个中意的。最后选中了王珏,少年英俊,才气不凡。父亲很高兴,对母亲亲说:“这个年轻后生可以女儿的夫婿!”于是就把王珏招赘进家。小夫妇感情很真挚,王珏侍奉岳父、岳母尽到了做女婿的礼数。康孝女见父亲老而无子,母亲年纪也大了,康家没有人继承香火,十分忧虑,委婉地劝母亲为父亲纳妾。母亲被女儿的话感动,出重金买一小户人家的女儿,给丈夫作侧室,后来果然生了一个儿子。但是,新生儿的母亲却没有奶水。这时,康孝女也生了一个女儿。她见小弟弟没有奶水吃,就丢下自己的女儿不顾,来哺育弟弟。母亲和父亲的小妾都劝她,她说:“我父亲老了,很久以来为膝下无儿所苦恼。如今老天怜爱,赐给父亲这个儿子。如果因为没有奶水而夭折,今后该怎么办?我们夫妻正当青春年少,女儿即使夭折了,还可以再生;弟弟若是夭折了,恐怕就难以再有了。”母亲和父亲的小妾都感动得落下泪来。一天,母亲忽然生病,病情十分严重,又引发旧疾。医生看了都说没法治了,嘱咐家人准备后事。康孝女十分忧愁,听人说尝病人的粪便是甜是苦,可以判断病情是否危险,于是就每天等母亲大便后,取母亲的大便来尝,味道甜而滑,知道母亲的病无法治愈。康孝女于是叩求苍天,祭拜北斗,请求治好母亲的病。母亲的病果然好了。等王珏因病去世,康孝女坚守贞节,不再另嫁他人。当时的人对她称赞有加。

【评说】

中医有尝粪便甜苦可以知病情轻重之说。但这也未可一概而论。病人粪便的味道固然与消化道的功能机理有关,但也与病人的饮食有关。康孝女救母心切,尝母粪便,孝心可嘉。但如果是消化道传染性疾病,如霍乱和急性痢疾之类,不仅救不了母亲,恐怕还要搭上自己的性命。至于说母亲的病因她的孝行感动上天而矮痊愈。同样也是故事讲说者出于教化的目的而加上的“光明的尾巴”。

崔孝芬奉婶如母

百孝篇(9)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叔婶亦吾亲毕恭毕敬
娣姒知相爱同气同心

崔孝芬,字恭梓,南北朝直隶博陵安平人也。平日侍奉叔父婶母与父母无异,旦夕率领弟孝讳等往问安,每出入必禀告。及叔父去世,孝芬事叔母依然如故。家事不问大小,必听命而后行。兄弟每当出行时,有所获得之物,则尺寸以上皆奉之叔母,以为四时分给之用。其叔母慈,视孝芬兄弟亦不啻亲生,即视子妇辈亦无彼此厚薄之分。以故大小二十余年毫无闲言。孝芬弟讳奉其兄极尽恭顺之礼,凡于坐食进退之际,孝芬如不发言,则不敢先发。鸡鸣即起,肃衣整冠,赴兄嫂处启候,承望颜色。一钱尺帛之微,皆不归入私房,必俟吉凶有需,然后聚对分给。至于其妯娌间相亲相爱之情,较亲姊妹犹有过之,衣履互著,有无互助,家庭之内熙熙然,怡怡然,纯属一团祥和气象。故当时博陵崔氏推为望族,言处家模范者必首孝芬兄弟,足见孝弟天性。人虽凶顽,亦知敬孝子悌弟;世虽浇薄,未必尽铁石心肠。为家长者能以身作则,无有不相感而化者,盖人之性本善也。先辈赞孝芬兄弟诗云:“诸父从来与父伦,须知叔母亦吾亲。”旨哉言乎!

【译文】

崔孝芬,字恭梓,北魏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平时侍奉叔父婶母和侍奉父母一样,每天早晚率领弟弟孝讳等人前往请安,每次进出都要禀告。叔父去世后,孝芬侍奉婶母依然如故。家中的事情不论大小,一定要先得到允许而后才做。兄弟每次外出,得到的物品不论大小都要奉献给叔母,以为四季之用。婶母慈祥,把孝芬兄弟当亲生儿子来对待,对他们的妻子也不分彼此厚薄。因此,一家大小20多年没有一点闲言。孝芬的弟弟孝讳对兄长十分恭顺,凡是侍坐、饮食、进退的时候,孝芬如不说话,他就不敢先说。孝讳经常是鸡叫时就起床,穿戴整齐,到兄长和嫂嫂的住处清安。一文钱一尺布这样微小的东两,都不会归到自己名下,一定要等有喜事或是丧事需要时,拿出来均分。妯娌之间也是相亲相爱比亲姐妹还要亲,衣服鞋子不分彼此,有无互通,整个家庭欢欢乐乐,一团和气,一派欢乐祥和气象。所以,当时博陵崔氏成为推的望族,说到治家处事的模范一定要先说崔孝芬兄弟俩,因为从他们身上足以体现出孝悌的天性。人即使凶狠顽固,但也知道尊敬孝悌之人;虽然世念炎凉,但人们也未必都是铁石心肠。身为家长而能够以身作则,就没有不能感化的人,因为人的本件都是善良的。前人有诗赞扬孝芬兄弟:“诸父从来与父伦,须知叔母亦吾亲。”这话说得真好啊!

【评说】

许多人都知道,孝顺父母是应尽的义务,因而对父母可以百般孝顺。但能够把对父母的孝顺之心推而广之延及亲族的人,却不是很多。崔孝芬兄弟能以侍奉父母之心孝敬叔叔和婶母,重视亲情天伦,极尽孝敬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崔孝芬孝敬叔母的故事,对今天的许多人还是有教育意义的。

顾恺拜跪读父书

百孝篇(9)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同心遇同调中郎让名
寡笑并寡言仲谋推重

顾恺,三国时吴人也。平日事父甚谨。父名雍,字元叹。蔡伯喈避难至吴,雍从学琴法。伯喈惊其颖悟,每曰:“今以我名赠汝。”故雍与伯喈齐名。孙权领会稽太守,不到郡,以雍为丞,行太守事。累迁尚书令,后为丞相,封醴陵侯。为人天性不饮酒,寡言笑。每值宴会时,合座不敢任情放肆。权尝言:“顾公在坐,使人不乐。”其见惮如此。有二子,长邵,次即恺也。邵字孝则,少与舅氏陆绩同以文望交称。权妻以兄女,出为豫章太守,郡大治。后卒于任所。凶讣至时,雍方与僚属围棋,接信时神色不变,暗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局终客散,叹曰:“己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恺游学在外,父尝寄书规劝,勉以修身砺行,勤学上达。恺每于接到父书时,必先洒扫秽污,整肃衣冠,然后摆设几案于中庭,捧父书其上,务使平而且正,无丝毫邪歪之势,方肃身下拜。起立后,就案上取书在手,复返身跪于几案前,凝神屏息,徐徐读之,如在父前听训时态度。人有见而怪问之者。答曰:“道阻且长,不得见吾父之面。今见来书,如接謦咳,敢不敬乎?”人叹其孝思之笃。

【译文】

顾恺,三国时期吴国人。平时侍奉父亲很恭谨。父名雍,字元叹。蔡伯喈逃到吴地避难时,顾雍跟他学习琴技。蔡伯喈惊叹他有很高的悟性,常对他说:“如今把我的名字赠给你吧。”因此顾雍和蔡邕的名同音。孙权兼任会稽太守,没有到郡中上任,而是任命顾雍为郡,代行太守职责。顾雍后来升任尚书令,官至相,封醴陵侯。顾雍生性不饮酒,少言笑。每逢宴会的时候,在座的人都人不敢任情放肆。孙仪曾经说:“顾公在座,让人乐不起来。”人们对他忌惮成这个样子!顺雍有两个儿子,长子顾邵子,次子顾恺。邵字孝则,少年时就与舅舅陆绩同以文名为人们所称赞,孙权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他为妻。顾邵出任豫章太守,政绩卓著,后来死在任上。凶信传来时,顾雍正与僚属下围棋,接到凶信,他神色不变,暗暗地用指甲掐手掌,血流不止,把座垫都沾湿了。棋局结束客人散后,他感叹道:“我没有延陵季子(季札)那样的高操,怎么能够担得起丧子这样的痛苦呢?”顾恺游学在外,父亲曾经寄信规劝他,勉励他修身养性,砥砺意志,勤奋上进。顾恺每次接到父亲的来信时,一定要先洒扫庭院,穿戴整齐,然后在院子中摆设桌案,双手捧父亲来信放在书桌上,在书桌上摆放端正。没有一丝一毫歪斜,这时才躬身下拜,起身之后,从书桌上取过书信,然后又返身跪在书桌前,凝神静气,慢慢地阅读,其态度就像是父亲在面前对他训话那样。有的人感到奇怿,问他为何如此。顾恺回答说:“回家之路遥远而艰难,我不能亲见父亲之面。如今见到来信,就像听见了父亲的咳嗽一样,敢不恭敬吗?”人们都称赞他的孝敬之心真诚实在。

【评说】

过去人们写信常用“见信如面”来表达见到信就像是见到人一样的意思。但这只是一句客气的套话,很少有人真正能够做到见信像见来信者之面那样恭敬。顾恺是一个例外。他对父亲的来信是那样恭敬,是因为他心中存有对父亲的孝敬之情,所以才能够见到父亲的来信就像是见到父亲之面那样,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魏木兰代父戍边

百孝篇(9)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负羽从军弱女子矫露头角
解甲归田大将军幻作裙钗

魏木兰,西汉时毫州人也。汉文帝尝屯兵于完,以防匈奴。兰因随父孤来完,遂为完人,年二十。父本小校,调防令下,父适以病不能从军。官方催促甚迫,兰请于父,易装顶名以行,戎边十二年,无有知者为女子者。有功不受赏,但求归见父母,并赋戎边诗以自明。人称孝女。其诗曰:“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即备鞍马,从军替爷征。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头山。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胡骑声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乔装代征,抗敌报国,且能日久不露色相,洵奇女子矣!

译文

魏木兰,西汉时毫州人。汉文帝为防范匈奴入侵,曾驻兵于完县,木兰之父乃军中一校卫。木兰二十岁那年,军文传来,命木兰之父前去戍守边城。恰逢父亲重病在身,官方又催促甚紧。身为独女的木兰不忍父亲带病从军,便请求假扮男装替父从军,父亲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从此驻守边关,抵御外侵,英勇无畏,屡建战功,十二年中竟无人发觉她身为女子,木兰虽身在边关,却心挂双亲。终有一日,汉军班师回朝,天子犒赏三军,木兰被封为尚书郎。木兰无心做官,请求天子应允其千里还乡侍奉年迈双亲。天子感其孝心,不予勉强。木兰归心似箭,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终归故里,乡亲邻里无不欢喜相迎。木兰脱去战袍,换上昔日之红妆,重返女儿身。有军中弟兄路过前来拜访,知其真相个个惊诧不已。魏木兰乔装代征,抗敌报国,十二年方露真身,真可称为天下奇女子也。

【评说】

木兰替父从军,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木兰的籍贯、姓氏、年龄及从军的理由,都与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木兰辞》有出入。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而且被视为大孝之举,这或许更接近木兰从军故事的真相。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节录的木兰《戎边诗》,与《木兰辞》有一些出入,很可能是著者凭记忆抄录的。

曹王皋鱼笏慰母

百孝篇(9)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垂鱼拥笏当厄偏能慰母心
善任知人立功终破反间计

曹王皋,字子兰,唐之宗室也。性至孝,事母能曲意承欢。为衡州刺史时,治绩卓著,人民爱戴。湖南观察使辛京杲忌王之能,诬以阴私事,陷以法,奏贬潮州待罪,皋念母春秋已高,如果知此事,必惊扰成疾。因密饬家人勿令太妃知。故当初被诬讦就质期间,出则囚服待讯,衣同罪犯,而入则拥笏垂鱼,仍不失其刺史威仪。既贬于潮,犹以迁秩诡词告母,并假作喜悦神色,母信以为实,亦为欣慰,不知其贬也。杨炎在未入相前,即知皋之无罪,系受人陷害,每思援手,苦于无力。及为相,复迁皋为衡州剌史。回任时,百姓扶老携幼,遮道欢呼曰:“还我使君!”皋既抵州治,始长跪母前,声明前此被诬坐贬经过,并请领欺诈之罪,母方惊语。时人叹皋之贤且孝也。嗣唐廷以皋为江西节度使。至洪州时召集将佐,简阅其才,得牙将伊慎、王锷,立拜为大将。延许孟容入幕府,襄赞一切。叛镇李希烈闻皋重用伊慎,甚怒,因慎素为希烈所重,欲引为己用,慎不从而归皋。希烈恐不利于已,乃用反间计陷之。诏令军中斩慎。值江贼入寇,皋使慎击贼自赎,果破贼立功,始得免罪,可谓知人。朱泚作乱,藩镇多不奉命,惟皋独贡献不绝。

【译文】

曹王李皋,字子兰,唐代皇族宗室,生性十分孝顺,侍奉母亲能够尽心竭力讨母亲的欢心。他任衡州刺史时,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湖南观察使辛京杲妒忌他的才能,诬陷他图谋不轨,触犯刑法,奏请朝廷贬至潮州听候发落。李皋知道母亲年事已高,担心她知道这件事后,必定会受到惊扰而生病,于是暗中吩咐家人不要让老夫人知道此事。所以,在刚被诬陷接受审讯的时候,他出门就穿上囚服等待审讯,衣服和罪犯一样。回家时就手持朝笏,身着朝服,仍旧不失其刺史的威仪。到了贬往潮州的时候,他还用官职升迁来骗母亲,并装出很高兴的样子。母亲信以为真,也为他高兴,而不知道儿子被贬的事。杨炎在做宰相之前,就知道李皋无罪,是被人诬陷了,常常想帮助他,可是却苦无办法。等到他做了宰相,重新任命李皋为衡州刺史。李皋回衡州赴任时,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高呼道:“还我刺史!”李皋到达衡州衙门之后,见到母亲,长跪在母亲面前,说明这次被诬陷遭贬潮州的经过,并请母亲治他欺诈之罪。母亲这时才忽然明白。当时人都赞叹李皋贤明孝顺。朝廷任命孪皋为江西节度使。李皋赴任途经洪州时,召集将领,看一看他们的才能,得到牙将伊慎和王锷两个人才,立即升任二人为大将。他又聘请许盂容为幕僚,帮助他处理一切事务。叛军李希烈听说李皋用伊慎为大将,十分愤怒。因为他平时很看重伊慎的才能,想为己所用,伊慎不从,现在却归了李皋。李希烈担心伊慎的存在对自己不利,就用反间计陷害伊慎。朝廷下诏将伊慎斩首。正巧江贼作乱,李皋就派伊慎剿灭贼寇,以此来证明自己无罪。伊慎果然破贼立功,这样才免除了罪名。李皋可以说是知人善任啊!朱眦发动叛乱,潘镇多补应朝廷征召,只有李皋不停地向朝廷输送兵员和军粮。

【评说】

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不仅仅表现在衣食之需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满足,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子女有时出于孝敬之心而不得不对父母说假话,不仅是可以厚谅的,而且是应该肯定的。李皋为了不让母亲替他担心,害怕自己遭受诬陷的不幸会令老母亲伤心,所以千方百计瞒着母亲。

王祥卧冰求鲤鱼

百孝篇(9)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兄孝弟悌家庭融太和
源远流长功名系江左

王祥,字休微,晋时山东临沂人,继母朱不慈,于父前数短祥,父逐恶之。母尝欲食生鱼,时值天寒冰冻,不可得。祥解衣卧冰上,冰忽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母又思黄雀炙,突来黄雀数十,逐捕得作羹奉母。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即抱树痛哭。风雨稍息,异母弟览甚爱其兄。数岁时,母虐使祥,览辄与兄惧。及长,各娶妻,母虐使祥妻,览即与嫂俱。母见其如此,亦为中止。一日,置鸩酒中饮祥,览急夺而自饮,母惧,急取而泼之地,由是憎祥之念渐改。及母卒,祥哀毁尽礼。徐州刺史吕虔重祥名,聘为别驾。时有谣日:“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前为魏太尉,后为晋太保,年八十五。卒之日,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远矣。”览字元通,名亚于祥。吕虔有佩刀,某良工尝谓必登三公者,方可佩此刀,否则有祸。虔素器重祥,因举以赠。祥殁时,以刀授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其后,王氏果绵延于江左,称望族焉。

【译文】

王祥,字休微,西晋山东临沂人。继母朱氏不是慈祥之人,多次在丈夫面前说王祥的不是。父亲于是开始讨厌他。继母曾经想吃鲜鱼,当时正值天寒地冻,没地方捕鱼。王祥就脱下衣服躺在冰上,冰很快就化了,有两条鲤鱼从冰洞跃出,王祥把它拿回家给继母吃。继母想吃烤黄雀,突然飞来几十只黄雀,王祥于是就捕屿黄雀做羹汤给继母吃。他家有一棵沙果树,结果实的时候,继母让他去看果树。每遇刮风下雨,王样就抱着树痛哭,风雨因此减弱一些,异母弟弟王览十分喜爱这个兄长,几岁的时候,见母亲虐待王样,就要与兄长一起受罚。长大后,兄弟二人各自娶妻。继母虐待王祥的妻于,王览就与嫂于一起受罚。母亲见此情形,稍稍收敛一些,一天,朱氏在酒中下了毒,让王祥喝下去,王览急忙夺过米,准备自己喝下去。母亲害怕了,急忙把酒泼到地上,厌恶王祥的念头慢慢就消失了。等继母去世时,王祥悲伤过度,完全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徐州刺史吕虔看重王祥的名声,聘请他为徐州别架。当时有谣谚说:“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三国魏时,王祥官至太尉,西晋时官至太保,活了85岁。他去世那天,没有族外吊唁的客人。他的族孙王戎感慨道:“太保可以说是清静有远识啊!”王览,字元通,名声在王祥之下。吕虔有一把佩刀,某位精通剑器的人曾经说过,一定是位居三公的人,才能佩带这把刀,否则就会有祸害。吕虔平时很看重王祥,于是就把这刀赠给了他。王祥临去世时,将这把刀交给了王览,说:“你的后代一定能够兴旺,足以和这把刀相称。”后来,王氏果然在江东绵延不衰.被称为江南的望族。

【评说】

王祥是有名的幸子.继母百般虐待他。他却毫无怨言,为她卧冰求鱼,张网捕雀,想方设法满足继母的口腹之欲。继母去世后,他按照扎仪规范去做,因过分悲伤而损伤了身体。王祥之孝,固然出于孝敬父母之心,但他的忍耐力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能够在魏晋两代位居高官,且能得以善终,与这种品格不无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