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忻州民情风俗拾邃

 黑老赵 2014-06-14

忻州民情风俗拾邃

 (2013-11-22 00:53:51)

    《忻周志·武备》载:“忻境近边,当晋北孔道,历代恒苦兵革之患。溯稽史册,自汉迄明,争战不息。略载前世,民困极矣。而明末清初交替之秋,秦晋被难尤烈。”可见世代的兵连祸结,历史的边地风情,长期的民生被难,久而久之,形成了忻州特殊的习俗民风。

    明代正德辛末进士、忻州籍学者党承志说:“《旧志》云‘(忻州)民性质朴,风气刚劲,善治生,多藏蓄’。”河南柘城举人、清乾隆十年忻州知州窦容邃说:“按《旧志》谓‘州人风气刚劲,健讼轻生矣。考其故,由来久矣。古代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又称幽并游侠,往往尚气轻生、杀人报仇亡身而不顾,习焉既久,变本加厉,几不知为刑法所必诛’。“窦容邃的话正好说明了忻州人民蔑视权贵、反抗压迫、有仇必报、含冤必伸、敢于冲决罗网、砸碎枷锁、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勇气。明末以福田寺为根据地的盗某;因受统治者的挑动,一时受了蒙蔽而竟杀掉盗某的农民石混子;清初占据虎头垴的贾鉴;以及崛起在西山的范某等多次农民起义,便是这种性格特征与气概的生动例证,也是“遗俗犹存晋古风“的真正内含。党承志说:“《通典》云‘山西土瘠,其人勤俭’。今考之,实不相远”(见《忻州志·风俗》下同)。

   浙江余姚进士、万历二十九年忻州知州杨维岳说:“郡边狄地寒,物产稀少,民贫而啬,与省会雁门颇殊。即藩室亦节约相尚,非若汾蒲(指今临汾、蒲州一带)之竞靡也。相传畦菜旧亦无之。”又云:“郡寒早暖迟不宜棉;地沙不宜麻苴,碱不宜桑柘,小民家徒壁立者十九。一应资用皆以粟易,而水鲜少待命于天。歉则逃亡离散,良可隐恻。重新等都(今曹张乡小智、令狐庄之地)斥卤,仅产微盐,贫人煎贸藉以衣食赋税。”

  杨维岳论述的是忻州在明代特别是万历间的经济状况,然而,我们由这一段叙述中可以看出忻州古代始,就是比较贫穷和落后的,手工业更不发达,尽管嘉靖时知州王守成了改变忻地的落后面貌,拿出人力物力,教以“民织”,奈因基础全无而“竟废报罢”,仍未摆脱困境。忻州人一直以农为本,过着勤劳俭朴、布衣蔬食的艰苦生活。正如有人所说:“山西人能吃苦,而忻州人最能吃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