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古代有卓识远见的父亲

 杏坛归客 2014-06-15

我国古代,许多有见地的父亲,很重视培养子女的自立、自强意识。他们有意识地教育子女不依赖家庭、父母,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的前程,获得自己的幸福,很值得今天做父亲的效法。

楚国宰相孙叔敖

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治国有方,善于教化国民。据记载,在他辅佐楚庄王时,社会秩序非常好,“吏无奸邪,盗贼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生活安宁,深受国王的赏识和百姓的称赞。国王为表彰他的功绩,要赏赐给他大片良田,被他婉言谢绝了。

在古代,有“封妻荫子”的传统,就是说给国家功臣的妻子或儿女封官加爵、赏赐田产。孙叔敖生前估计到了这一点。到老年,在弥留之际,他谆谆告诫儿子说:

“我死后,国王还会赏赐给你田产。当初,国王赏赐给我,我婉言谢绝,没有接受。要记住,你也不要领受。靠父祖的封荫生活,那是没有出息的。”

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遵从父亲的教诲,尽管当时家里很贫穷,靠打柴为生,也没有接受国王的赏赐,受到时人的高度赞赏。

汉朝太傅疏广

汉朝皇太子的老师疏广,年老时要退休回家。因为他教导皇太子有功,在退休时,皇帝和太子分别赏赐给他的很多的黄金。人们猜度着:他得到这么多赏赐,儿孙们可沾光了,那得购买多少田产啊!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疏广对丰厚的赏赐却另有安排。他回家后,把乡亲、邻里、朋友、故旧请来,连续多日大摆宴席,请大家吃饭。眼看皇帝和太子赏赐的黄金都快要花完了,子孙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么希望能分得一些皇帝的赏赐。但他们谁也不敢跟疏广直接提出来,于是,就请托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去说情。那老人对疏广说:

“你怎么只顾宴请别人,而不顾自己的子孙后代呢?”

疏广笑了笑说:

“我是老了,但还没有糊涂到不顾及子孙利益的地步。我正是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才这样做的。我们家现有的田产,已经不少了,足够一家人耕种。只要他们勤劳经营,就足以满足衣食住行之需,能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如果再给他们留下太多的田产,使之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就是教他们懒惰。俗话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有才德的人,要是钱财太多了,会消磨他进取的意志;愚钝顽鲁的人,要是钱财太多了,就会更加助长他的过错。我宁愿给他们多留下美德,也不愿多留田产而消磨他们进取的意志,助长他们的过错。”

疏广说到做到,真的没有给子孙留下皇帝和太子的赏金。

南唐节度使周本

南唐时得胜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周本,人性善良,从来就是“好施乐助”,经常把自己的钱财送给别人,周济贫寒,从不积攒财产。

有人劝他说:

“你年事已高,应当多少给子孙后代留点遗产呀。”

周本说:

“我周本,当初是穿着草鞋跟随吴武王打天下的。到今日,我位居将相,这是谁留给我的?完全是靠我自己奋斗来的。我不给他们留遗产,就是希望他们也像我这样通过艰苦奋斗,去争取自己的前程!”

司马光称赞他们有“远见卓识”

这些古人,不是不爱自己的子孙后代。他们的做法,恰恰是体现了对子孙后代非常深沉的爱。

正如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所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常自求诸身耳。”

一个人不能总是依赖父母、家庭生活,最可靠的是自己的自立意识和能力。父母给子孙后代“积财万千”,不如教他们自立、自强,这才是最可靠的“遗产”。

这几位做父亲的,应当说有条件给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而且,他们财富都不是“不义之财”,是他们合理合法的“正当收入”。如果留给子孙后代,旁人也不会说什么。

然而,他们却认为那对子孙后代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在害,会后患无穷。

他们不是不想让子孙后代获得幸福,而是想使他们永远获得幸福。他们对子孙后代的利益,不是不考虑,而是考虑到子孙后代长远的利益,。

因此,宋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高度称赞他们说:

“真是有远见卓识的父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