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鱼村窑藏精品赏析(2)

 芝润斋 2014-06-15

 

 

金鱼村窑藏精品赏析之二

 

23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缠枝莲荷纹三足瓷笔墨插
口径8.8,腹径8.8,高5
简要说明:瓷,轮制。平顶,面上有两个圆形笔插孔,一个圆形的墨水孔和一个长形圆角的墨水孔。外沿和四个孔的外沿均刻划一道浅而细的线纹。直腹,平底,底部外圈粘接三个外撇的卷状小足。腹中部模印一周连续的荷叶莲花纹。施青白釉,釉色较为青翠,腹上有一处褐斑。足上亦施釉,器底中部未施釉,呈浅橙色,中央有一圈黑褐色的灼烧痕迹,有少量窑砂粘连。白胎。此器反映了景德镇湖田窑娴熟多变的造型技艺,是实用与创新兼备的佳品。在已出的宋代青白釉瓷器中,这种笔墨插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24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凤首流瓷水注
口径2.9,腹径8.9,底径8.1,高9
简要说明:瓷,轮制。小直口,圆唇,短颈,圆肩,直腹微鼓,腹部可见一道较为明显的细凸弦纹。平底,外圈修整出一周浅环带,底部不太平整。曲流中略折,流上堆贴凤首,以褐釉点彩描画凤目。曲柄位于肩部,柄部刻画三道凹弦纹。白胎,青白釉,积釉处呈青绿色。外壁施釉至近底部,内壁施釉仅及口颈部。外底外圈有两处灼烧痕迹。水注是文房用具,原名砚滴,用来为砚池滴水。青白瓷水注莹缜如玉,成形随意,此水注宛若小壶,凤流曲柄,釉色淡雅,是一件做工精巧的文房雅器。

25 南宋龙泉窑青釉大贯耳瓷瓶
口径4.9,腹径15.2,足径10.6,高31.1
简要说明:瓷,轮制。平唇,直口略内收,直长颈,颈上端附两个管状贯耳,腹部圆鼓,最大腹径在下腹处。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釉面莹润光洁,颈部有几条长开片裂纹。外底可见两处棕眼和一处缩釉。整器厚重,颈部略有偏斜。圈足规整,足端未施釉,呈较淡的火石红色。此类贯耳瓶为陈设用瓷,流行于宋代,造型来源于汉代贵族燕乐所用的投壶。在南宋窖藏中,这类器物仅在遂宁发现,有大小两种,造型挺拔,是南南宋龙泉窑珍品。

26 南宋磁峰窑白釉印花大雁荷花纹浅腹瓷碗
口径10.3,足径6.2,高5.8
简要说明:瓷,轮制。圆唇略尖,敞口,斜腹略弧,浅腹,浅圈足,足端切削平整。内底下凹,内壁和内底各有一组模印花纹,内底为荷叶莲花团花纹,内壁为大雁荷花纹,其外有一周花瓣纹。外沿下有一道凹弦纹。内底有六个垫珠痕迹,口沿可见有釉的烧裂痕迹。胎色灰黄,釉下施白色化妆土,通体施釉,釉层较薄,釉面不甚光洁。磁峰碗是四川最早发现的白窑的窑址,它产品类似于定窑。此碗所饰大雁戏莲纹是典型的定窑装饰图案,布局讲究对称,层次分明。微风吹拂,莲何摇曳,四只大雁戏其间,一派乡野逸趣。

27 南宋磁峰窑白釉印花大雁荷花纹深腹瓷碗
口径20.9,足径6.5,高8
简要说明:瓷,轮制。圆唇略尖,敞口,斜腹略弧,深腹,浅圈足,足端切削平整。内底下凹,内壁和内底各有一组模印花纹,内底为荷叶莲花团花纹,内壁为大雁荷花纹,其外有一周花瓣纹。外沿下有一道凹弦纹。内底有六个垫珠痕迹,口沿可见有釉的烧裂痕迹。胎色灰黄,釉下施白色化妆土,通体施釉,釉层较薄,釉面不甚光洁。磁峰碗是四川最早发现的白窑的窑址,它产品类似于定窑。此碗所饰大雁戏莲纹是典型的定窑装饰图案,布局讲究对称,层次分明。微风吹拂,莲何摇曳,四只大雁戏其间,一派乡野逸趣。

28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凸雕莲荷纹瓷尊
口径14.3,腹径16.2,足径10.2,高16.5
简要说明:瓷,轮制。子口,直口,斜沿,直腹尊,下腹斜折,圈足,足端切削一圈,足底凸凹不平,内圈有一周跳刀痕。沿下有一周刻划连续简化回纹,主题纹饰位于腹部,为剔地刻划的荷叶莲花纹。外壁及内沿施青白釉,釉色光洁,釉面有细小的开片。内壁上部刷釉较为草率。浅黄色胎,上腹部分地方剔地较深导致胎体极薄,呈透光状。足底未施釉处呈浅橙色,有黑褐色灼痕。内壁上部未施釉处呈火石红色,内陆为浅黄色,有黑褐色灼斑及开裂痕。此尊采用了剔花装饰,这种技法始见于北宋,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形式。此器为"留花剔地",是先在坯休上敷一层化妆土,然后划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多余部分的化妆土或釉,露出素胎,最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烧成。由于其花纹凸起,产生了浅浮雕的效果。这种装饰技法类似于金银器局部鎏金的技法,是宋代磁州窑的独特创造。器壁所刻荷叶、莲花纹饰清晰流畅,大方生动。此类瓷尊在国内仅见于遂宁窖藏,在国外也仅见于日本出光美术馆。

29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八棱鼎式瓷炉
口径9.4,腹径11.5,高15.1
简要说明:瓷,轮制。器物从口部到炉身均呈内圆外八棱形的形态。平沿,沿上附一对方形立耳,直颈,鼓腹,上腹附一对铺首衔环,三兽足,足上堆贴兽头鳞毛,足端外卷。白胎,器表不甚平整,内壁未作修整。外壁及内壁口颈部施青白釉,釉面有少量棕眼,并有较细碎的开片纹。炉底未施釉,呈火石红色,有黑色灼斑。有二足端粘连窑砂。此炉呈八棱形,有兽足及腹部环耳,极为罕见,且装饰华美,已近似元代鼎式炉。

30 南宋龙泉窑青釉龙耳簋式瓷炉
口径18.4,腹径21.5,足径15.5,高14.3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尖唇,束颈,扁鼓腹,颈腹处附夔龙形双耳一对,圈足较高,足底呈凸状。颈部至上腹部有两道浅凸弦纹,夔龙耳呈平头、锥形鳞、曲体、方尾状,头部模印双眼。内底可见螺旋纹路,内底心下凹。白色胎略泛灰,胎骨厚重。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釉面光洁滋润,内底有较大而稀疏的褐色开片纹,双耳及外壁下腹部、足部有较为密集的浅褐色大开片,足底施釉不太平整和完整,有少量棕眼,釉面开片较细密。口沿和足端未施釉,呈鲜艳的火石红色。口部残,一耳残断。此器制作精细,形体匀称,端庄秀美。

31 南宋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瓷樽
口径6,腹径7.8,足径8,高7
简要说明:瓷,轮制。平沿,口沿有一处小凹陷,直腹,口沿下、腹中部和腹下端等距刻划三道带状凸弦纹,平底,中心有一饼足式突起。器底外沿附三如意形足。内底心有一圆形凹陷。不见胎体,通体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洁滋润,釉层较厚,不见开片。足底的饼足状突起未施釉,平整可见细细的螺旋纹,呈酱红色,边缘呈火石红色。筒式炉又称"奁式炉",为焚香用具,流行于南宋以后。其造型信汉代桶形樽,也被称为"樽式炉"。此器形制特殊,独具三扁足,与同窖藏所出土弦纹三足铜樽造型极为相似。

32 南宋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瓷盘
口径14.4,足径6.7,高2.9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圆唇,内底略下凹,斜弧腹,圈足较大,约为口径的一半。圈足圆整,足墙较薄,足端无釉。外壁模印花纹较模糊,双层莲瓣,中部有一道凸脊。完整。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洁滋润,外壁口沿下有一圈积釉。莲瓣大小一致、间隔均匀,内层9瓣、外层9瓣。足端呈酱色。造型简洁大方,所饰莲瓣纹玲珑精巧,不为厚釉所遮掩,使瓷盘外壁显得浑厚饱满,层次丰富。这种莲瓣盘可作托盘,与杯盏配套使用。

33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云龙纹梨形腹瓷水注
口径3,腹径,8.1底径5.6,流高3.1,把高4.9,注子高8.5
简要说明:瓷,轮制。梨形腹水注。小口,圆唇,平折肩,梨状腹,平底,足底修切出一圈浅浅的足圈,底心略凹起。短曲流,位于腹上部,流端略残。拱形柄,位于肩部和上腹部,下端微歪,柄上有两道刻划弦纹,并附一环状系。腹部装饰模印和刻划花纹,肩部模印一圈乳丁纹,肩下饰刻划回纹,主题纹饰位于腹中部,刻划盘龙和云纹,衬以雷纹作地,两条夔龙姿态相同,朝同提方向,龙嘴长而上翘,龙眼大而细长,龙身细长盘绕器身。白胎,内壁和外壁均施青白釉,内壁口沿和外壁的釉色更显青色。外壁施釉至下腹部,挂釉不整齐。外壁近足部和足底未施釉处为白色,足圈上有少量的浅褐色灼烧痕迹。这件水注所饰的印花龙纹饱满圆润,龙体呈弯曲状,四爪舞动,表现出了龙须鬣飞动、腾空而起的姿态。

34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双凤纹芒口深腹瓷碗
口径18.6,足径6.6,高6.4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略外侈,略呈方唇,口沿无釉,斜弧腹,深腹,浅圈足,足圈较宽。施青白釉,釉面光洁明亮,釉面散布少量蓝色、褐色的小斑点。未施釉的口沿呈浅橙色釉色略淡。足底施釉,但往往施釉不完整,有刮除的痕迹。内壁装饰模印花纹,布局相同,盘的内底一圈弦纹内为一对相向飞舞的双凤穿花图案,内壁以六出筋分隔出六组花纹图案,瓶插花和盆栽花想间隔;其上为一周连续回纹。双凤图案位于凸弦纹内,略显模糊,插花图案清晰、立体感强。依次为弦纹胆式瓶插两支牡丹、连续花瓣纹盆栽荷花、菊花、胆式花瓶插两支牡丹、菱形花纹盆栽两支萱草、菊花纹胆式瓶插两支菊花、莲瓣纹花盆栽五瓣花。此碗一大特点是出现了宋瓷中少见的盆花和瓶花装饰。盆花与瓶花交错颁布,与主纹相配,使得整器纹饰更加繁缛,细部刻划更富神韵。

35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双凤纹芒口浅腹瓷碗
口径18.6,足径6.6,高6.4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略外侈,略呈方唇,芒口,斜弧腹,浅圈足,足圈细窄。施青白釉,釉面光洁明亮,釉面散布少量蓝色、褐色的小斑点。口沿为浅橙色。足底施釉,施釉不完整,有刮除的痕迹。釉色青翠。内壁装饰模印花纹,布局相同,盘的内底一圈弦纹内为一对相向飞舞的双凤穿花图案,内壁以六出筋分隔出六组花纹图案,瓶插花和盆栽花想间隔;其上为一周连续回纹。图案范围较窄,与内沿有较多的空白间隔。双凤图案位于凹弦纹内,略显模糊,整个图案深浅不一。依次为弦纹胆式瓶插两支牡丹、弧形花瓣纹盆栽荷花和菊花、菊花纹胆式花瓶插两支牡丹、莲瓣花纹盆栽两支荷花和朵花、弦纹胆式瓶插两支菊花、连续花瓣纹花盆栽萱草。此碗一大特点是出现了宋瓷中少见的盆花和瓶花装饰。盆花与瓶花交错颁布,与主纹相配,使得整器纹饰更加繁缛,细部刻划更富神韵。

36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莲荷纹斗笠瓷碗
口径14.2,足径3.1,高4.4
简要说明:瓷,轮制。尖唇,敞口,斜直腹,浅足,小平底,内壁中部装饰模印花纹,主题纹饰为四朵相间的仰覆莲花纹,其上为一圈回纹,两组花纹以一道弦纹间隔。通体施青白釉,有少许浅褐色小斑点,釉面光洁平整。外壁有一处烧裂纹。足底无釉,呈褐色,足圈外圈粘连少许窑砂。白色胎,胎体轻薄。口沿有一道较短的磕裂纹路。此器是金银器影响瓷器制作的生动例证。它不仅具有金银器似的薄胎,还采用了印花技法装饰器壁,而这种瓷器装饰技法也是在金银工艺的影响下产生的。

37 南宋景德镇青白釉刻划花婴戏纹深腹瓷碗
口径19.5,足径5.7,高7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尖唇微圆,斜弧腹较直,深腹,浅圈足。碗内底下凹,有一圈下切痕。内壁装饰刻划婴戏花纹。底心小而平。胎体较薄。口沿薄,向下逐渐加厚,器底最厚。内壁采用“半刀泥”刻花法,内壁满饰缠枝纹,并刻画了两个以简单线条勾勒的童子。白胎,施青白釉,呈淡青色,透光,光泽度强。外底无釉,露白胎,有褐色圆圈。此碗刻画了两个童子攀枝折花的情景,画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宋代民间审美情趣的生动呈现。

38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芒口铜扣薄胎瓷盖碗
盖:径17.4,高5;碗:口径16.3,足径6.8,高8.4;通高12.9
简要说明:瓷,轮制,此器由盖和碗组成。盖半球形弧顶,桥形纽,宽沿,子口,圆唇,口沿饰铜扣。白胎,除盖沿内、外壁通体施施月白色釉,转折处微泛青色。碗母口,方唇,直口,芒口,弧壁,壁很薄约0.5毫米,透光,圈足,铜扣。白胎,通体施月白色釉,转折处微泛青色。

39 南宋定窑白釉印花缠枝牡丹纹葵瓣口瓷碗
口径19.9,足径7.6,高4.7
简要说明:瓷,轮制。尖唇,六曲葵口,芒口,弧壁,圈足,薄胎,器形浑圆规整,口沿内外均刮釉,足、底满釉。碗内采用印花装饰,上部8组卷云纹,内壁,底心饰繁密的牡丹纹。釉色白中泛黄,釉色白中泛黄,釉面有泪痕,偶见小圆黑点,色泽莹润。此器是典型的定窑产品,纹饰布局严谨,线条清晰,密而不乱,有如一幅巧手织就的织锦图案。

40 南宋龙泉窑青釉折沿弦纹瓷瓶
口径9.2,腹径15.6,足径11.6,高30.5
简要说明:瓷,轮制。斜盘口,敞口,尖唇略圆,长直颈,上部大下部小,颈部等距饰两道凸弦纹,扁鼓腹,颈肩部饰一周带状凸棱纹,上腹饰3道凸弦纹。圈足,足底心有一轻微的鸡心状突起。颈部略有偏斜,上腹部弦纹纹路不太清晰。白色胎略泛灰,胎骨厚重,通体饰梅子青釉,釉面光洁滋润,较为平整。圈足规整,足端未施釉,呈较浅的酱红色。口部残2处。此器因具有竹之意态也被称之为"竹节瓶"。颈部和腹部运用了"出筋"的装饰技法,饰多层凸弦纹。

41 南宋龙泉窑青釉弦纹扁鼓腹长颈盘口小瓷瓶
口径5.6,腹径9.3,足径6.1,高15.6
简要说明:瓷,轮制。盘口,圆唇,细长颈,颈部有三道等距的凸弦纹,扁鼓腹,颈肩部和上腹部有四道浅凸弦纹,圈足略斜,足底心略有鸡心状突起。整器圆整,圈足有切削修整痕迹,但不太圆整光滑。白色胎略泛灰,胎骨较厚重。通体施青黄色釉,下腹及底部积釉处显青翠。足端未施釉,呈酱色。足圈略残。此器因具有竹之意态也被称之为“竹节瓶”。颈部和腹部运用了“出筋”的装饰技法,饰多层凸弦纹。

42 南宋龙泉窑青釉直口扁鼓腹长颈小瓷瓶
口径4.6,腹径8.8,足径6.7,高16.9
简要说明:瓷,轮制。圆唇,直口,口沿下有一周带状突起,长直颈,扁鼓腹,圈足,足圈上有两个长方形孔,位于相对称的部位,足底心有一轻微的鸡心状突起。白色胎略泛灰,通体施粉青釉,口颈部略带青黄,釉面光洁滋润,下腹和足圈外有少量开片纹。圈足不甚圆整,其上有裂纹,足端未施釉,可见修整痕迹,呈酱红色,有少量窑砂粘连。足圈有两处磕伤缺口。此瓶造型清秀端庄,制作规整,无繁杂的附加装饰,仅仅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体现宋人简约平淡、清逸典雅的美学追求。

43 南宋龙泉窑青釉敞口贯耳长腹瓷瓶
口径3.9,腹径6.8,足径4.2,高15.1
简要说明:瓷,轮制。敞口,圆唇,口沿略有起伏,不太平整,束颈,颈部附一对小的管状贯耳,长弧腹,浅圈足。不见胎色,胎骨厚重。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光洁而有酥光,足底平而中心略有鸡心状突起,未施釉,足圈呈火石红色而足底呈浅褐色。

44 南宋龙泉窑青釉葫芦形注子
口径2.7,腹径8.2,足径5.4,把高8.5,流高8.9,注子高14.4
简要说明:瓷,轮制。圆唇,直颈小口,颈较短,葫芦上半部呈梨形,下半部呈圆形,中腰直而明显。长流微曲,位于下半葫芦的上腹部,流端略残。曲柄,柄上隐约可见刻划的三道弦纹。下腹有一圈隐约的凹痕。圈足,外墙较高,圈足不太圆整,足端略经修整,足底不太平整,中心微突起。足端有一个小磕口。通体施粉青釉,釉层滋润肥厚,分布着淡淡的褐色开片,开片纹路较为稀疏,流上有一小黑斑。足底有三处缩釉。足端未施釉处呈橙色。白胎略泛灰色。注子为盛酒具,出现于唐代,元以后一般被称为执壶。宋代注子形式多种多样,葫芦形注子为创新产品,主要产于定窑,耀州窑及景德镇窑。龙泉窑葫芦形注子大多为元代产品,宋器较少见,其端庄流畅的外观、清新活泼的意态颇合宋人的审美口味。

45 南宋龙泉窑青釉莲瓣纹深腹瓷盖碗
盖:径12.9,子口径10.1,高2.9;碗:口径11.85,腹径12.1,足径6.1,高7.8;通高9.8
简要说明:瓷,轮制。此器由盖和碗两部分组合而成。盖子口,弧顶,中央有一蒂钮,盖内子口作方唇。外壁饰双层刻划莲瓣纹。除盖沿内、外壁通体施梅子青釉。碗母口尖唇,直口微敛,筒腹,腹部较深,圈足。外壁饰双层刻划莲瓣纹。内、外壁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滋润。莲瓣中部有一道凸脊,口沿和足端未施釉,呈红褐色。足圈不太圆整,浅灰色胎。莲瓣纹装饰是宋瓷中最普通的纹饰之一,莲瓣纹碗是南宋时期龙泉窑最为常见的产品。莲瓣纹瓣面丰满凸起,烧成后深浅不一,层次丰富,莲瓣纹隐露在釉色下,似无还有。

46 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瓷盖杯
盖:径9.2,子口径7.6,高2.3;杯:口径8.5,腹径8.8,足径4.5,高6.5;通高8.2
简要说明:瓷,轮制。此器由盖和杯两部分组合而成。盖子口,弧顶,中央有一蒂钮,盖内子口作方唇。外壁饰双层刻划莲瓣纹。除盖沿内、外壁通体施梅子青釉。杯母口尖唇,直口微敛,筒腹,腹部较深,圈足。外壁饰双层刻划莲瓣纹。内、外壁通体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滋润。莲瓣中部有一道凸脊,口沿和足端未施釉,呈红褐色。足圈不太圆整,浅灰色胎。莲瓣纹装饰是宋瓷中最普通的纹饰之一,莲瓣纹碗是南宋时期龙泉窑最为常见的产品。莲瓣纹瓣面丰满凸起,烧成后深浅不一,层次丰富,莲瓣纹隐露在釉色下,似无还有。

47 南宋龙泉窑青釉兽耳衔环直口深弧腹鼎式瓷炉
口径11.1,腹径10.9,高11
简要说明:瓷,轮制。直口,方唇略圆,口沿上附一对方形立耳,深直腹,下腹圆弧,平底,三兽足。上腹堆贴一对兽首衔环。内底有一轻微的鸡心状突起。胎骨略显厚重,白胎略泛灰,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光洁莹润,遍布较大的褐色开片和细小的开片纹。足底圆整光滑,未施釉,呈较为鲜艳的火石红色。有两足残断。该器制作精细,造型典雅,具有浓厚的古韵,下所谓"琢瓷作鼎碧于水"。鼎式炉为焚香用具,型仿商周铜鼎。该器制作精细,造型典雅,具有浓厚的古韵,正所谓"琢瓷作鼎碧于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