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而复得的《小品方》|经方|用药

 johnney908 2014-06-15

原标题:失而复得的《小品方》

在中医的发展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本国有价值的医书散佚不存,而反从国外觅得的情形。这种文化上的“反哺”无疑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其中,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发现的《小品方》便是这种情况。

《小品方》又叫《经方小品》,是隋唐以前医学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方书,其重要性体现在根据唐代的制度,《小品方》与《伤寒论》相提并论,都是当时学医之人必读的教材。其内容被《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方》、《太平圣惠方》《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医学名著广泛收录。而且其影响远及海外,朝鲜、日本两国均曾将此书列为医学生必修之课。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曾经做过一个比喻,他将《小品方》与《内经》、《本草》、《伤寒杂病论》并列,认为这四本医籍在医学上的地位如同儒家的“四书”一样重要。

不过造化弄人,这样重要的医籍不知什么缘故,在宋代便已经散佚不存,只有部分内容散存在一些医药书籍之中。但仅从这些非常零散的轶文仍无从窥探《小品方》全貌。所以长期以来,人们都知道《小品方》的确是重要的一部医籍,否则怎会成为医学教材,但却只能是管中窥豹,而始终不知道它的庐山真面目究竟为何。因此,虽然上世纪日本发现的《小品方》严格来说并不完整,尚属残卷性质,但由于残卷中恰好包含了自序、目录等内容,因此可以帮助人们对《小品方》的结构及成书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小品方》的作者是陈延之确凿无疑,但是遗憾的是,陈延之其人史书无传,方志无录,除了《小品方》之外,也没有其他事迹可以探寻。目前只能推断其为南朝宋时期的医家,而《小品方》的成书时间大体在454年到473年之间。

《小品方》之所以被命名为“小品”,自然是相对大品而言。所谓大品、小品之分,可能受到葛洪影响,因为陈延之强调其书适合居家、田野间临急使用,这与葛洪编纂《肘后备急方》的初衷不谋而合。同时小品的名字可能也受到了佛经的影响,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日盛,其中便有所谓《大品经》与《小品经》之分。按佛经中所称“小品”的涵义主要有二:一为篇幅上来看相对较少;其二内容更加精要。陈延之《小品方》内容精要简练,又适合入门之用,正符“小品”的内涵。

《小品方》全书共计12卷,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处方用药总论之外,还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金疮、皮肤诸科病症以及急救和服石解散之法。卷十一还专门论述了本草药性,是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增补民间用药经验而成。卷十二则为灸法要穴、灸治禁忌、诸病灸法等。

作为方书,《小品方》中自然收录了不少汉魏两晋医家留下的医方。据作者自述,编写《小品方》的过程中参考了前人著作近20种数百卷之多,其中不乏出自张仲景等医学大家的经方。但是值得肯定的是,陈延之对于旧方的运用并不墨守成规,他反对“唯信方说,不究药性”的时弊,而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地灵活运用。从书中组方来看,组方用药以简单、方便为主,收录方剂多为小方,很少有超过10味药的大方,但疗效却很灵验,而且药物的选择也体现了方便经济,以“山草中可自掘取”为原则。显然,这与《肘后备急方》一样,也是适合寻常百姓使用的“救世良方”。

在全书各卷之中,陈延之对于第六卷的内容格外看重,并以“秘要”、“最要”的字眼称之。此卷主要论述的内容是伤寒与瘟疫的病因和治疗,陈延之认为前代医家对伤寒、天行、温病的认识模糊,指出三者从病名、病因到治法、处方都各不相同,并且在治疗上分别确立了不同的治法,其中一些药方如葳蕤汤、芍药地黄汤等都成为名方而流传后世。不独陈延之重视此章,后世对此卷的创新性评价也颇高,认为其从理论上提出了伤寒、温病分治学说,创立了治疗温热病、瘟疫、天行病的一系列针对性的方剂,为后世治疗温病、瘟疫,最终建立温病理论、学说奠定了基础。

《小品方》中对杂病、急救等的一些实践经验的总结与记录都极有价值。比如卷十所记“疗入井冢闷死方”,该方认为枯井、深冢等中会有毒气,如果人贸然进入,会致人昏迷乃至死亡,因此如果人非要进入的话,应该先将鸡鸭等动物投入,观察动物的情况再进行判断。这种利用动物实验以判断井冢中有毒与否的方法,在现代的检验方法发明之前,也一直被用以探明枯井、深冢和矿井、山洞有无毒气。又如小儿如果误吞针入咽取不出,《小品方》提出了用吸铁石的方法,该方法在后世不断地改进,救治了许多危急的患儿。

除此之外,《小品方》中的贡献还有很多。比如首次明确记载了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详细描述了脚气病的症状等。又如《小品方》中主张晚婚,认为如果过早结婚、生育的话,生理上而言尚未完全成熟,肾气不固,容易受到伤害,甚至“无病亦夭”,在当时婚育普遍较早的情况下,应该说这是颇有见地的。值得注意的是,《小品方》中不但记载了多种安胎方药,而且还记载有去胎方,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人为使用药物流产的方法。

总之,《小品方》残卷的发现为辑复本的出现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从而将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汉晋至唐宋之间极为重要的一环填了起来,弥补了医史上的一大缺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