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玉牌的鉴别

 珠江大鹏 2014-06-16

    纵观历史长河,各时代器物都带着各自时期的特有“味道”,不管是从造型,还是工艺、装饰、图案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
    明清流行一种玉牌佩件,造型多为扁平状,有双喜、瓶、海棠、圆,椭圆等造型,正背面常装饰童子、侍女、高士等人物以及走兽、花鸟、山水等图案,有的还镌刻诗文、吉语等,或作者落款。这种玉牌明代中晚期后开始多见,至清代十分盛行。 明清玉牌形制略有不同,题材、刀法亦有区别,二者时代特征较为显明。通过对它们各方面的比较研究,可使我们加深对这类玉器品种的认识,并有助于这方面的断代鉴别。

    先介绍一下明代玉牌的特点: 1、形制特征:常见扁平长方形、椭圆形、亚字形造型,上端额首(亦有上下端)往往有镂空装饰,如左右对称或单独的夔龙纹、凤纹、云纹等。 
    山东济南明墓出土的一件白玉牌,表面有土黄色沁蚀,扁平长方形,额首透雕二相对的夔龙,龙上 唇相接,张口,耳后立,弯躯,尾分叉卷曲;器面剔地浅浮雕一上行的蟠螭纹,圆眼,回首,颈后有 发,前足前屈,后足一屈一伸,长尾穿一后腿而过,四肢大腿关节处均饰卷云纹,背脊部阴刻平行双中脊线,脊线两侧有“=”形纹,为明代早期螭纹的代表样式。

   上海宝山顾村明万历年间朱守 城墓出土的一件玉牌,残长3.4厘 米,宽2.6厘米,厚0.75厘米,采 用羊脂白玉琢成,扁平长方形,器 上端原有环状穿纽,出土时已断 损;两面亦以剔地浅浮雕手法琢一 蟠螭纹,姿态各异,蟠螭皆为椭圆 首,细长眉,梭形眼,鼻或宽或 窄,或有长弯角;一回首,一俯 首,弯颈屈体,四肢细劲,足分三 爪;长尾穿过一后腿卷曲,或再分 叉,旁绕云气纹,为明代中晚期螭 纹的代表样式;器边侧饰S形间网 格纹。

    2、装饰图案:主题图案常见螭纹、人物、山水、花鸟等纹样,或配合正面纹样,背面镌诗文或吉祥词语印章,器侧面常见几何纹样。螭纹见上述。 
    湖北潜江明隆庆四年欧阳经墓出土的持芝童子纹玉牌,长5.5厘米,宽4.5厘米,青白玉,扁平略 似亚字形;正面图案剔地浅浮雕一童子,面露笑容,著交领宽袖,双 手执持灵芝,作行走状;背面中间 阴刻篆文方印“福寿”。器上下两端中间各有一穿,穿的直径为1.5毫 米;上端穿孔的额首周围正背皆刻有灵芝状云纹;器中部两侧束腰内各有一圆形乳丁。
    山水人物纹玉牌,长4.4厘 米,宽3.4厘米,白玉,扁平长方 形,额首透雕夔龙纹,器正面剔地 浅浮雕远山近水,浮云飘聚,楼台亭榭,岸柳垂枝,扁舟小桥,过客 匆匆;背面镌七言行草书两 句:“雪里帝城双凤阙,雨中烟楼 万人家。五峰山人。”长方阴文 印“伯仁”。
    莲鹭纹玉牌,长4.1厘米, 宽2.6厘米,白玉,扁平长方形, 额首透雕一回首的夔龙纹,两面剔 地浅浮雕表现春夏不同的图景:一 面刻疏枝横斜、三俩绽放的桃花; 另一面刻荷花盛开的莲池中,两只 鹭鸶正悠闲地伫立,生活情趣浓 郁;器侧面饰S形间网格纹。

    3、琢工手法 多采用剔地阳文的表现手法, 刀法刚质有力,棱角分明,线条简练、粗犷、随意,平面纹样剔地底 子往往打磨不够平坦,起伏不匀, 但从“粗大明”的总体风格来看,还是属于明代玉器中较为精细的一路,说明当时玉器风格的多样化, 抛光较强,犹如玻璃光。这类玉牌 可能多为苏州的制品,因苏州素以 制作精巧小件闻名遐迩,宋应星 《天工开物》有“良玉虽集京师, 工巧则推苏郡”的记载。 
    4、玉材特点 基本是新疆昆仑山一带以和田为代表的软玉。以白玉为主,青白 玉次之,质地较佳,可能与料小易得及走私贩卖有关,因古代采玉为官府垄断,质优者多入宫廷。

   传说明代苏州琢玉名匠陆子刚最擅长玉牌的制作,他的玉牌作品俗称“子刚牌”,明清尤其是清代, 托名仿制的“子刚牌”风靡一时,传世颇多。但从文献记载来看,陆子刚除了善作仿古器皿、文具、首饰 以外,并未提到其声名远扬的所谓 玉牌,流传下来的“子刚牌”也至今未见可以确认为陆子刚亲手所制的作品,因此“子刚牌”的原始真实面目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