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匈奴克星”李牧:雁门关外一战歼灭匈奴十万铁骑

 小记历史馆 2014-06-16

    彷佛是宿命,长平之战中四十万冤魂的哀号言犹在耳,赵王居然重蹈覆辙,不仅相信了“李牧谋反”的谗言,而且要解除李牧的兵权。但是,这一次是在国家危难关头撤换主帅,三十年前长平之战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李牧拒不受命。

    或许是李牧违抗君命佐证了“谋反”的意图,赵王竟“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史记·李牧列传》)。李牧的被杀,等于是赵国自废武功。王翦大军迅速攻占赵国都城邯郸,俘虏了赵王,赵国也随之灭亡。

    赵郡李氏的开基始祖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他北定大漠,南抗强秦,一生未尝败绩,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一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下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胡三省注《通鉴》时,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贸》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索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司马迁因赵王而迁怒其母,可见其何等义愤。

    不过对于李牧之死,《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是有出入的。根据《战国策》记载,李牧谋反的罪名基本“属实”,而且早有“先兆”,理由是赵王向他敬酒的时候手持“匕首”,意欲行刺。这个说法是否属实,今天已很难考证。不过,赵王显然是以此为由要处决李牧,但是考虑到李牧赵国的贡献,赵王赐李牧自杀。李牧在试图证明自己清白无效后,北向而拜,自感不能死于宫中,直到出宫才取出宝剑。李牧在战斗中右手曾经受伤,以至于李牧不能拔剑自刎,而只能口含利剑,以剑撞柱而亡。

    无论李牧缘何被戕,他是赵国的功臣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战功卓著,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封地在武安,即今天的河北省武安市。应该是获封武安君之后,李牧举家定居武安。李牧虽然被赵王迁无辜戕害,但是李牧的家人却并未受到牵连。秦国统一六国后,李牧的家人一部分被前往咸阳附近,另外一部分仍然在武安繁衍生息,形成望族。

    武安初属邯郸郡。西汉时期,邯郸郡的主要辖区被更改为赵国,东汉末年,赵国曾被更名为赵郡。在李牧的后代繁衍成为巨族大户之后,这一支李姓被称为“赵郡李氏”,李牧则被尊为赵郡李氏的开基始祖。军事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