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伤寒论读书笔记《三》

 johnney908 2014-06-17

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
(1)凡是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均可用桂枝汤:
原文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分析:郝万山说:本条之太阳病,泛指一切表证,本条所论应是:无论中风、伤寒,亦无论经过治疗与否,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四个症状,就可应用桂枝汤。这是抓主症,针对主症用方的示范。
(2)太阳病兼轻度里虚:
原文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分析:太阳病外症未解,指发热,恶寒,头痛等表症仍在,当发汗解表。脉浮为正气抗邪于表,兼弱提示里气轻度不足,故只宜用桂枝解肌发汗,不可用麻黄汤峻汗。
提示:凡太阳病外证未解,无论有汗无汗,只要脉见浮弱,有正气不足之象,不耐麻黄汤峻汗者,均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扶正祛邪。
(3)汗下后,太阳表证仍在者: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解词:气上冲——有人认为是胃气上逆之呕逆;有人认为是肺气上逆之喘咳,视本条仲景单用桂枝汤,并未加用降逆之药,因此“气上逆”之说并不妥贴。郝万山教授认为本条之气上冲是指病机,“上冲”和“下陷”是相对而言。其气指太阳阳气。即太阳病下后,邪气没有内陷,太阳阳气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表证仍在,故仍用桂枝汤解肌而调营卫。
提要:太阳病误下后,气上冲的治法。
分析:太阳表证当用汗法而反用攻下,非但表邪不解,反而更伤正气。若正气受伤较轻,表邪尚未内陷,正气抗邪外出而出现气上冲,仍可用桂枝汤解表。若正伤较甚而无力抗邪,就不会出现上冲,此时病已入里,不可再用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解词:(1)伤寒——即狭义之伤寒。
        (2)发汗已解——用麻黄汤发汗,症状已解。
        (3)烦——《说文解字》“烦,热头痛也”,可引申为心烦、烦躁、烦热、发热。在此为烦热、发热。
提要:发汗后,余邪未尽而复烦,仍宜汗解。
分析:半日许复烦——A余邪未尽,复聚而为病;B汗后体虚,复感外邪。
        脉浮数——即脉浮而躁动。
        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外邪复聚,仍宜解表,因前已发汗,腠理已开,不可再用麻黄汤峻汗,恐汗多生变,只宜用桂枝汤解肌调营卫即可。
(4)非外邪所致之营卫不和: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以营行脉外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使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解词:(1)营气和——即营气功能正常。
        (2)外不谐——外,指卫气而言。谐,谐和,调和之意。指在表的卫气不相谐和。
提要:卫不与营和,常汗自出的证治。
分析:病常汗自出,因其无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知非外感。——营卫不和,卫气失固,开阖失司,腠理疏松,营阴外泄而自汗出。
治法:复发其汗,令营卫调和,——汗出自愈。所谓“复发其汗”指病本有自汗出,而又用桂枝汤发其汗而言。由于桂枝汤不仅可以解肌祛风,而且可以滋阴和阳,调和营卫,用其发汗,可使卫阳复其卫外之职,营阴内守,营卫调和,故汗出自愈。
注:临床上只有自汗而无他证者,用桂枝汤;自汗兼气虚者用玉屏风散。
案3——自汗:
吕某,男,45岁。2001年10月24日诊。
患自汗2年,久治不愈。起病因于感冒过于疏散,汗出过多,复感外邪所致。曾服玉屏风散、牡蛎散、生脉散等均不效。现每天稍一活动即汗出,伴见怕风,易感冒,稍冒风寒即鼻塞、喷嚏,诊其脉浮而缓弱,舌淡苔薄白。辩为外感过于表散,卫气失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桂枝15g,芍药15g,炙甘草12g,生姜15g,大枣7枚。
2剂,水煎服。服后啜粥微汗,并按桂枝法将息。
服2剂微汗出,自汗即愈。后用原方减量加龙、牡,黄芪、白术以善后,2年后随访,愈后未发。
按语:本证为外感过于表散,体虚复感外邪,风邪久留肌表,致营卫不和,腠理开阖失司所致。故治以桂枝汤解肌祛风邪而调营卫,外邪祛,营卫调则腠理开阖复常而愈。(余泽运医案)
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解词:(1)脏无他病——指脏腑无病,里气调和。
        (2)时发热自汗出——指发热自汗出时时发作,阵发发作。
        (3)先其时发汗——指在发热自汗出发作之前发汗。
提要;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
分析: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是指发热、自汗出,阵发性发作,其病机由于卫气失和,营卫不调。卫阳得不到营阴的制约,则虚性亢奋而发热;营阴得不到卫阳的护卫,则不能内守而汗出。
治疗:先其时发汗——即在证侯发作之前或发作间歇期,用桂枝汤发汗而达到调营卫、和阴阳之目的。先其时发汗意义有二:一是截断病势,减轻发热汗出的发作程度;二是避免汗正出时发之,汗出过多伤正。
按:以上两条各从一个侧面谈,实为营卫不和,卫不护于营,营不内守而汗出,发汗使营卫调和则自汗可愈。
以上两条均为杂病而设。
(5)病重药轻,治用针药并用法: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解词:(1)风池——胆经穴,在枕骨粗隆直下正中凹陷与乳突连线之中点,两筋间凹陷处。
        (2)风府——督脉穴,在后项入发际一寸处,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
提要: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当针药并用。
分析:反烦不解(服桂枝汤后,不见汗出病退,反见烦热不解)——太阳邪气较盛,服药后,药力不足以驱邪外出,反而激惹了邪气的势力,而致烦热不解。
治法:先刺风池风府——泄过盛之风邪,却与桂枝汤调和营卫。
这种针药并用法,可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借鉴。
桂枝体质:
黄煌在研究桂枝方证时,提出了“桂枝体质”学说,即通过望、闻、问、切来观察患者的体型、皮肤、脉象、舌象等定出体型。“桂枝体质”即桂枝类方证出现频度比较高的一种体质类型。
外观特征:体型偏瘦,皮肤比较白,纹理较细,肌表湿润,肌肉较硬,腹部多扁平,腹肌比较紧张,目有神气,唇淡红或暗,脉象常浮大,轻按即得,舌体柔软淡红或暗淡,舌面润,苔薄白。
好发症状:易出汗,或自汗,或盗汗,或手足出汗,多寒冷、疼痛及心理刺激敏感,易伤风感冒,易腹痛,易心动悸,睡眠浅或多梦,易便秘,易肌肉痉挛等。
本型外观特征即典型之“文弱书生”型及象林黛玉的“弱不禁风”型。

 

(二)、桂枝汤禁例:
原文1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解词:(1)解肌——即解肌祛风,为发汗之缓剂。
        (2)识——即认识,注意。
语译:桂枝汤为解肌祛风之剂,发汗力不强,对太阳伤寒,卫气郁闭重而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使用。一定要牢记这一戒律,不要失误。
提要:指出桂枝汤不要用于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
分析:发热无汗脉浮紧的太阳伤寒证,当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以开启表闭。禁用桂枝汤——因桂枝汤发汗力小,养正力大,无启闭发汗之力,且方中有芍药酸敛阴柔,不利于卫闭营郁之证的解除。若伤寒表实证误用桂枝汤,就有可能使表邪郁闭更重而酿成变证。
参考原文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解词:(1)酒客——指嗜酒之人。
        (2)甘——甜味之品。
提要:湿热内蕴者,禁用桂枝汤。
分析:嗜酒之人多湿热蕴郁中焦,阻遏营卫气血,使营卫气血失和,而见烦热、多汗,周身酸楚,类似太阳中风证。若误认为中风而错用桂枝汤之辛甘而性温之剂,使湿热更盛,郁阻中焦,致胃气上逆而出现呕吐。
参考原文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提要:毒热内盛者,禁用桂枝汤。
分析:病人能吐出脓血,必是原有内痈,可知其人素体内热较盛,即使有发热、多汗、身痛等类似太阳中风症,当禁用桂枝汤——服之使邪热更盛,造成变证。
总结:
1、太阳伤寒表实证禁用桂枝汤。
2、湿热内蕴禁用桂枝汤。
3、毒热内盛禁用桂枝汤。
(三)风寒表虚兼证:
1、兼经输不利:
原文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解词:项背强几几——几几(音紧),如短羽之鸟,伸颈欲飞不能,指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
语译:太阳病,出现项背强几几,又有汗出恶风的,当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
提要:风寒表虚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分析:太阳病——具有太阳提纲证的症状。
        项背强几几(项强连及胸背,出现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
        ——A邪袭太阳之经,经气不利;
        B邪阻经脉运行,经脉失养。
        反汗出恶风——太阳兼项背强急,多为无汗恶风,今汗出恶风,故曰“反”。提示:A与中风区别;B与表实证鉴别。
辩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筋。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现代用法用量:葛根20g,桂枝10g,芍药10g,生姜15g,炙甘草10g,大枣4枚。
上先煎葛根,后下诸药,水煎分3次温服。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方解:桂枝汤——解肌祛风,调营卫,
        葛根——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郝万山教授说:“葛根在本方功用有三:一是升阳发表,增强桂枝汤发汗力量,故服本方不须啜热粥来助汗;二是疏通经脉,祛除经脉邪气,因葛根是藤本植物,有很好的疏通经脉之效果;三是升津液,鼓舞阳明津液的布达,滋津润燥,以缓解经脉的拘急痉挛”。
现代研究:现代多用此方治疗感冒、头痛、眩晕、面部偏侧浮肿、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胃痛、颈椎病、急性肠炎等。临床以营卫不和、津液不布为使用对象。
临床体会:余泽润用本方加减治疗颈椎病上百例,神经根型加姜黄、木瓜、灵仙、桑枝、丝瓜络、鸡血藤;椎动脉型加黄芪、丹参、三七粉、龟版、杞果;交感型加百合、枣仁、龙牡、夜交藤等,有效率达80%以上,其中以椎动脉型效果最好。方中葛根均用至30g以上。
案4——眩晕(颈椎病):
患者,王某,男,56岁,2000年12月诊。
因阵发性旋转性眩晕,头位转动时易发或加重,伴恶心呕吐,颈部强痛不适3天,本所X光摄片示颈4、5椎体骨质增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诊见舌正常,苔白,脉缓弱。初按痰饮眩晕,予半夏天麻白术汤合泽泻汤配西药培他定+西比灵治疗3天不效,余弟泽江说:“颈性眩晕,我常用一经验方效果颇好,可以一试”,余然其言。其方为:粉葛,白芍,丹参,三七粉(冲),黄芪、龟版,杞果,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水煎服,3剂。
上方服2剂眩晕减轻,3剂服完眩晕止,后用本方继服3剂,诸证若失。为巩固疗效,取本药3剂碾粉冲服,每次10g,一天3次,开水冲服。
按:颈椎病眩晕常兼项背强几几,为邪客太阳之经,致经输不利,气机升降受阻,清阳不升则眩。余弟所用之方,实即桂枝加葛根汤之加味方。此方用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调营卫,升津舒筋;黄芪益气升阳,协助桂枝加葛根汤引领清阳上升;“无虚不作眩”,故用龟版、杞果补肾填精强督以止眩晕;三七化瘀养血,协助葛根扩张血管以改善椎动脉之供血。诸药合用,解肌调营卫、升津舒筋、养血活血、补肾强督,故奏捷效。后本所用此方治疗颈椎病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屡收佳效。(余泽运医案)
2、兼喘证:
原文1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解词:喘家——素有气喘之人。
语译:素有喘咳宿疾者,患了太阳中风证,最好用有宣降肺气作用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参考原文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提要:中风兼喘的证治。
成因:1、表证误下伤里,表邪乘虚内陷胸中而成表证兼喘(43);
        2、素有喘疾,复受风寒,外邪引动宿喘(19)。
分析:19条证当有太阳中风的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证。
        喘息发作——风寒袭表,表气闭郁,内迫于肺,肺失宣降。
        43条微喘——误下后,表邪内入,使肺气不利而上逆致喘。
        表未解——虽经误下,表邪并未全部内陷,发热恶寒之表证仍在。
辩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肺失宣降。
治法: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芍药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4枚,厚朴10g,杏仁7g。
水煎取药汁,分3次温服。覆取微似汗。
方解:桂枝汤——解肌祛风。
        厚朴———下气消痰。
        杏仁———宣降肺气。诸药合用,共奏解肌祛风,降气定喘之效。
临床应用:
(1)正用:以其解肌祛风,宣降肺气,用于太阳中风伴喘息、咳嗽者。
(2)借用:A用于桂枝汤证而表郁较重,可能影响肺之宣降功能者;
        B本方较适用于老年体虚患者和小儿感受风寒病邪的表证初起。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凡平素有喘病的人,患伤风之后,往往诱发喘促,也就是说患哮喘的病人,其发作往往为新感所诱起。我治素有哮喘病人,当患新感时,每仿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例,佐以宽中下气,止嗽定喘之品。在治疗时,只师其意而不用其方。以患哮喘的病人,肺中常有郁热,不宜用辛温燥烈之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便属于辛温燥烈之范围,用时宜将辛温变为辛凉,而以宽中下气、止嗽定喘之药以疏肺化痰,常用的效方为”:
前胡10g,白前12g,杏仁10g,半夏10g,薄荷10g,条芩6g,生赭石10g,炒牛子10g,炒苏子6g,甘草6g。水煎服。
本方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意而不用其方,经治42例,大部分是有效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只限于无内热而脉缓的。如有热象或脉浮大或浮数的,用之常引起烦躁,且效亦不好。所以,学习《伤寒论》要掌握其辩证施治的治疗原则,而不必拘泥于死方,才能领会到其真正精神。
案5——小儿哮喘:
王某,男,1岁半,2006年12月16日诊。
初起发热咳喘,在县医院以“急性支气管炎”治疗一周,症状缓解出院。后每天早晚气温稍低即咳喘,再次治疗效果不佳。回本乡医院治疗仍无效,一周后到本所就诊。
刻诊:咳嗽气喘,喉中哮鸣,每天早晨及夜晚加重,汗出恶风,咳声清脆而痰稀白,面色青白,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
辩证:风寒表虚,营卫不调,兼肺失宣降。
治以解肌祛风,宣降肺气。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从龙汤。
桂枝8g,白芍8g,炙草6g,生姜8g,大枣3个,厚朴6g,杏子6g,龙骨10g,牡蛎10g,炒苏子8g,炙冬花6g,连壳白果仁6(打碎)。水煎服,3剂。
06年12月19日2诊:咳止喘平,汗止神爽,听诊双肺哮鸣音消失。用从龙汤3剂善后。
按:感受风寒所致之哮喘有虚有实,表实之喘多无汗,小青龙汤为的对之方;表虚之喘多自汗,为体虚素有喘疾,复感风寒,表虚不固,每感风寒即引动内伏之痰饮而诱发哮喘。桂枝汤能解肌祛风调营卫,厚朴、杏子、白果、苏子、冬花降气化痰定喘,龙、牡敛汗固表。待哮喘控制,师法张锡纯用从龙汤善后,可减少哮喘的发作以期彻底痊愈。(余泽运医案)
案6——小儿咳喘(急性支气管炎)
患儿余某,男,1岁,本镇人,2012年7月17日诊。
患儿平素体弱易感冒,每次感冒即多汗淋漓,昨日受凉出现咳嗽,喉部有哮鸣声,父母抱儿急来就诊。
刻诊:咳嗽阵作,咳声清脆,早晚气温稍低时咳嗽加剧,咳时伴有喘鸣声。起于夜卧乘凉扇电扇引起,触摸患儿胸背湿汗粘手,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听诊双肺有哮鸣音。
诊断: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辩证:风寒表虚,营卫不调,兼肺失宣降。
治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解肌祛风,宣降肺气。
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5g,生姜6g,大枣2枚,厚朴6g,杏仁6g,炙百部6g,炙紫菀6g,桔梗5g,龙、牡各10g,桑叶10g,焦三仙各10g,生山药10g。2剂,水煎服。
7月20日二诊:上药服完,诸症消失。昨因饮食过多,出现夜卧不安,厌食,此外感初愈,体虚未复,复伤饮食,食滞阻中所致。用从龙汤合保和汤调理之,以防咳喘复发。
龙、牡各10g,白芍5g,炒苏子5g,炒牛子4g,半夏5g,焦三仙各8g,陈皮6g,茯苓8g,连翘6g,炒卜子5g,甘草4g,蝉衣6g。3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消失而愈。
按:本方证临床并不少见,尤其是夏季气侯炎热,人们为了贪凉,往往既服冷饮,复开空调,因炎夏腠理疏松,常自汗出,于睡眠时不知不觉中感冒风寒。外邪挟寒饮阻塞肺气,使肺失宣降,而咳喘之症作矣。笔者遇此症,不论大人小儿,只要辩证为风寒表虚兼咳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化裁,常能在1-2剂中愈病,屡试而不爽也。(余泽运医案)
3、兼阳虚漏汗证:
原文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解词:(1)遂漏不止——漏,通溇,雨溇溇也,谓雨淋漓不止。即因而汗出淋漓不止。
        (2)小便难——即小便困难,此指尿少。
        (3)四肢微急——四肢轻度拘急。
语译:太阳病,发汗,汗出太过,导致大汗淋漓而不间断,其人出现恶风、小便量少而不畅,四肢略见拘急,难以正常屈伸,可用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提要:太阳中风发汗太过阴阳两伤表未解的证治。
分析:发汗,遂漏不止(因汗不得法,致汗出淋漓不止)——汗生于阴而出于阳,汗出太过,卫阳虚而肌腠不能固密,营阴随之外泄,致阳伤液损。
注:漏汗指大汗淋漓而不间断,伴恶寒而不发热,有时四肢逆冷、脉象沉微或脉浮大无力;与太阳中风的发热恶寒,时时汗出,脉浮缓有力者不同,两者应于鉴别。
其人恶风(中风本有恶风,今更强调则说明恶风寒较前更重)
——A表证未解,风邪尚存,风性散漫,致腠理疏松而恶风;
        B表证过汗,卫阳受伤,肌表失于温煦。
小便难——A汗多伤阳,阳伤不能化气;B汗多伤阴,阴津不足。
注:本证小便难指小便量少而不畅,或频频小便而不畅。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四肢轻度拘急,活动不灵活)——汗出过多,阴阳两伤,阳伤不能温养筋脉;阴伤不能濡润筋脉。
辩证要点: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调,卫开营泄,阴阳两伤,表证未解。
治法: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芍药15g,炙甘草15g,生姜15g,大枣4枚,附子5-10g。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桂枝汤——解肌祛风;
        加附子——温经扶阳。共使阳复津回,表固汗止。
现代研究:现代用治流感、白细胞减少症、自汗症、妇女阳虚崩带、风心病、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神经痛等病兼见汗出不止,恶风者,以营卫不和,卫虚不固为辩证要点者。
案7——阳虚漏汗:
雷某,男,42岁,2007年6月21日诊。
患者平素体健,3天前劳累受凉后感身痛、头痛、发烧发冷,自服安乃近2片,克感敏冲剂2包,感冒通2片,服后大汗淋漓,并感身冷头晕,自认为体健,未予治疗。3天后感汗出身冷加重,且头晕欲倒,急来就诊。诊见患者面色咣白,四肢冷,全身冷汗淋漓,衣服尽湿。时时呕恶欲吐,四肢拘急,小便量少而不畅,舌质淡苔白,脉迟而无力。诊为表证过汗,阴阳两伤,阳伤较甚之阳虚漏汗证。治以调和营卫,扶阳固表。用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生姜12g,大枣7个,附片10g,山萸肉30g,龙骨30g(打碎先煎),牡蛎30g(打碎先煎),半夏15g。水煎服。2剂。
服1剂汗敛身暖,2剂服完,病若失。
按:本例为表证过汗而见漏汗不止,头晕身冷、肢凉拘急,与本条症状病机相符,故用桂枝加附子汤一投而中。(余泽运医案)
4、兼胸阳不振胸满证
原文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参考原文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解词:(1)微寒——指脉微恶寒。
        (2)脉促——此处指脉急促或短促,不是“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
        (3)胸满——郝万山教授认为:满(音闷),即胸闷。满字古有二音二意,水满读曰man,气满读曰men,因胸为气海,故满字和胸部(运行气血的场所)相关的应读闷,满字和腹部胃肠道(运行水谷的场所)相关的应读满。
语译:太阳中风误用下法,出现脉急促而紧张,胸满者,当用桂枝去芍药汤治疗。若见脉微而恶寒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
提要:太阳中风误用下法,致胸阳不振胸满和脉微恶寒的证治。
分析:本证典型表现为:太阳中风的典型表现兼脉促、胸满或脉微、恶寒。
        脉促——表证误下,正伤不甚,尚能抗邪,正邪交争。
        注:刑锡波认为:此处脉促指“脉急促而紧张”。
        刘渡舟认为:“心阳受损之后,力求补偿,形成假性兴奋,其脉反数,时有一止,按而无力为其特点”。
        胸满(即胸闷不舒)——误下伤及胸阳,外邪陷于胸中,胸中阳气流行不畅。刘渡舟认为:“胸为心之宫城,误下之后,气沮血寒,故可出现胸满、气短、心悸等证”。
        胸满而脉微恶寒——阳伤较重,不能鼓动温煦。刘渡舟说:“本文的微寒一证,注家解释不一,据临床观察,每以后背出现恶寒者实为多见”。
辩证要点: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
病机:胸阳不振,表邪未解。
治法:脉促胸满——解肌祛风,温通胸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4枚。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桂枝、生姜——宣阳解表;
        甘草、大枣——益气调中。
        去芍药之酸敛——恐碍胸满
        诸药合用,解表而不碍邪,通阳而不妨碍解表
        脉微恶寒者:
        辩证要点:脉微,恶寒,胸满。
        病机:        风寒袭表,营卫不调,胸阳不足。
        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炙甘草10g,生姜15g,附子5-10g,大枣4枚。
水煎取汁,复滓再煎,分3次温服。
方解:即上方加附子——温经复阳。
刘渡舟认为,桂枝去芍药汤是第一张治疗心脏病的药方,他科学的记录了“脉促”、“胸满”的心病主脉、主证,是了不起的贡献。
案8——心悸(冠心病并窦性心动过缓):
患者,冯某,男,35岁。2007年5月7日诊。半月前因头晕、乏力,劳累后心悸、胸闷到本所就诊,余弟诊为“冠心病并窦缓”。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服药半月效不明显,请我诊治。
刻诊:面色咣白,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劳累后心悸,查:心率52次/分,律齐,舌淡苔薄,脉迟弱。辩证为心肾阳虚、胸阳不振,兼气营不足。治以温经复阳兼益气养营。方用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附细辛汤、生脉饮。
桂枝15g,炙甘草12g,生姜15g,大枣10枚,麻黄10g,附子15g,细辛15g,红参15g,麦冬20g,五味子12g,炒故子15g,仙灵脾10g。3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感胸闷、心悸、头晕明显减轻,精神好转,全身轻松,查心率64次/分。药已中病,守方再进,5剂。
三诊:全身症状消失,已能干活,查心率72次/分,用上方5剂碾粉蜜丸,每服10g,一日3次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窦缓余弟初用麻附细辛汤加味,治疗半月而无效。余诊时见患者胸满气短,头晕乏力,劳累后心悸,脉迟弱,显系心肾阳虚、胸阳不振,气营不足所致。方选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附细辛汤以温经复阳;生脉散益气复脉;故子、仙灵脾温补命火以济心火。由于药合病机,故获速效。(余泽运医案)
5、兼营虚身痛证:
原文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语译:太阳病发汗后,身疼痛加剧或新出现身疼痛,脉见沉迟者,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
提要:汗后损伤营气,身疼痛的证治。
分析:身疼痛——发汗太过,营阴受伤,筋脉失养。
        脉沉迟——A汗伤营阴,脉道失充;B汗伤阳气,脉失动力。
辩证要点:汗后身痛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可伴有恶风寒,发热,汗出等。
病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调营。
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现代用法用量:桂枝15g,白芍20g,炙草10g,人参15g,大枣4枚,生姜20g。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桂枝汤——调和营卫;
        倍芍药——和营血,
        增生姜——宣通阳气,
        加人参——益气养营。合用调和营卫,益气养营。
临床体会:刑锡波说:“伤寒身痛,有虚有实,实证为表邪未解,虚证为精气损伤。表邪之身疼,疼于汗出之先,汗出而痛解;虚证之身痛,病初无身痛,而于汗出之后反觉身痛。这种身痛,为汗出伤阴所致”。
现代应用:用治体虚感冒、阴虚外感、多种身痛、末稍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肌肉疼痛、关节痛、慢性胃炎及溃疡、神经性头痛、更年期综合征、产后身痛、不安腿综合征等属营卫不和兼气营两虚者。
案9——汗后身痛:
程某,男,45岁,1995年3月5日诊。因感冒发热,头痛无汗3天,某医给以扑热息痛+强的松,服后大汗出而热退症减。第二日突感身痛不已,汗出后身痛加剧,兼身软乏力,微恶风,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余辩为表证过汗,气营不足,经脉失养。予桂枝新加汤。
桂枝12g,炙草12g,白芍15g,党参20g,大枣12枚,生姜15g。2剂,水煎服。
上方服一剂身痛减,二剂服完,诸证均愈。
按:表证过汗,耗气伤津损液,致筋脉失养则身痛。桂枝新加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益气生津而养经脉,故服2剂而愈。(余泽运医案)
案10——汗后身痛:
费某,女,50岁,本村人,2013年5月11日诊。
主诉:汗后身痛5年余。
患者身体肥胖,活动后易出汗,稍干点活即心悸、胸闷,气短自汗,汗出后或天气稍变即身痛。起于产后体虚,平时易感冒。诊其脉迟弱无力,舌质淡暗,苔薄。 
诊断:气血两虚,营卫不和。
方选: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新加汤。
黄芪50g,当归身20g,桂枝15g,白芍30g,生姜20g,红参12g,龙骨30g,牡蛎30g,山萸肉50g,陈皮12g,大枣10个,炙甘草12g,鸡血藤100g。水煎服,3剂。
5月24日诊:用药后身痛虽减,却出现口渴,多汗,身倦无力。查其脉缓弱,舌暗红苔薄黄。此参、芪、桂枝燥热伤阴致。上药改红参为西洋参,另加花粉20g,生石膏30g,麦冬30g,五味子10g,仙鹤草60g,仙灵脾10g,仙矛10g。3剂,水煎服。以甘寒清热,益气生津。
上药用后口渴,多汗,身困、身痛等诸症消失,用生脉饮合玉屏风散善后。随访半年,愈后未发。
按:汗后身痛,多缘津伤筋脉失养所致。本例起于产后调摄失宜,气血不足,肺卫气虚,不能固表摄汗,致汗多津伤,筋脉失养而身痛。方用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桂枝新加汤调和营卫、益气生津;龙、牡、萸肉敛阴止汗;鸡血藤养血通络止痛。服药后出现口渴、多汗、身倦,为素体内热,不奈参、芪、桂枝燥热所致。上方红参改为西洋参,加花粉、生石膏、麦冬、五味子等以甘寒清热,益气生津;三仙汤扶正补虚,益气提神。由于药合病机,故获捷效。
6、兼脾虚水停证:
原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提要:论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受阻的证治。
分析: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似太阳表证而非太阳表证;心下满微痛——似阳明腑证又非阳明腑证,故服桂枝汤或下之均不解。其原因为:
本证着眼点是小便不利——脾虚气化失职,水饮内停。
头项强痛——脾虚水停,在外之经腧不畅。
翕翕发热,无汗——水饮内停,里气不和,在外的阳气被遏。
心下满微痛——水饮内停,里气受阻,胃气雍塞。
        辩证要点: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翕翕发热,无汗,头项强痛。
病机:脾虚津伤,水气内停。
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即苓芍术甘汤)。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现代用法用量:芍药15g,炙草10g,生姜15g,白术15g,茯苓15g,大枣4枚。
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方解:苓、术——健脾助运,渗湿利水
        芍、草——酸甘化阴,调补阴津
        姜、枣——宣散水气,益脾和胃。
        合用共使表里宣通,气机和畅。
现代应用:多用以治癫痫、胃肠型感冒、胃痛、妊娠水肿、妊娠癃闭等属脾气阴两虚、水饮内停者。
注:本方不用桂枝之理由有二:一是表邪已解;二是汗下后津液受伤。
本条争论:
        关于无汗:柯琴:太阳经气不足。
        章虚谷:三焦邪阻。
        关于去桂去芍:柯琴:可去桂枝。
        医宗金鉴:去芍药。
        成无已:不去桂也不去芍。
        梁化龙老师同意去芍——恐碍心下满。
刘渡舟认为:本方是治疗水郁阳抑之主方。它既然已不存在表邪不解,就应与五苓散有所区别。如果不是这样分析本证,而象吴谦所主张的去芍而不去桂,认为留桂枝解表以治头项强痛与发热,则必然与五苓散的证情混为一谈。细审本方之意,因无表邪,故去桂枝;内有水郁,故用苓术芍药助疏泄以利小便,生姜散水结以开气郁,草枣建中气以行津液。本方宗旨在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正体现了仲景医理精奥而又深谙临床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