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给小儿煎服中药

 咖啡书香8736 2014-06-18

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漫长实践中,中药治疗小儿疾病有公认的疗效,随着医学的发展,进一步认识到运用中药治病,不但疗效良好,而且具有标本兼治、毒副作用少等优点,中药汤剂是中药治病最常用的剂型,因此,合理地给小儿煎煮与喂服中药是取得中药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建议注意以下问题:

一、煎煮中药五注意

1、选用煎煮器具

煎煮中药最好选用陶瓷器具,不宜用铜铁器具,因为陶瓷器具导热性能好,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金属器具易与药液中成分起化学反应,可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2、合理用水    

煎药选用的水质为可供生活饮用的清水。

煎药用水量为:最简单的计算方法为将药物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药物约2厘米。有人主张按药物重量加10倍水,其中70%加于第一煎,30%加入第二煎;按理论计算,加水量 = 药物吸水量 + 煎煮过程蒸发量 + 煎后所需药液量。

煎煮后适宜的药液量为(每副药或每日药液量):小于1岁煎至50~100毫升,1~3岁煎至100~150毫升,4~7岁煎至150~200毫升, 7岁以上宜煎至200~500毫升。

3、合理浸泡药物

煎煮前将药物适当地浸泡,有利于药物的有效成分煎出。多数药物宜冷水或温水(25~50℃)浸泡,一般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

4、煎煮火候

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煎煮时间长短,有武火和文火之分,急火煎为武火,慢火煎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煎煮过程中不宜频繁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

5、煎煮次数和取汁

一般来说,一剂中药煎煮两次,煎好后应及时取汁,以避免药物成分因药液温度降低后反渗入药渣中,并主张压榨药渣取汁,以更能充分地利用药材,减少有效成分的损耗。

二、注意喂服中药

1、合理安排服药时间

大体上说,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吸收及药效的发挥,也可减少小儿服药呕吐。服药时间尚应根据胃肠情况、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质来确定,如消食药应于饭后及时服药,安神药宜于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缓泻药宜于睡前服,病急不拘时间服。

2、合理的服药次数与服药量

一般疾病,每日服药2~3次服;病情急重者,可每4小时左右服药1次;呕吐病人、婴儿宜小量频服。

服药量大致为:小于一岁每次服10~20毫升,1~3岁每次服30~40毫升,4~7岁每次服50~70毫升,7岁以上每次服约100毫升。

3、注意适宜的服药温度

大多汤剂均宜温服。祖国医学对服用中药的温度非常讲究,素来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因此,服药又可分为热服、温服和冷服等方法,一般具有发散风寒作用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中药宜热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用于治疗热病的中药可冷服。

4、注意采用合理的方式服药

  对于 12个月的孩子,味觉辨别力已比较灵敏,可将中药液加入少许糖粉后装入奶瓶中,象喂奶那样喂服中药。对大多数的婴幼儿不会主动吃药,只有采用灌药的办法,让孩子仰卧于床上,头稍歪向一侧并固定,用左手捏住下颌关节,使上下齿离开成缝,然后用盛药液的小匙(小匙应小于小儿的嘴)插入牙缝中,待小儿做吞咽动作时,再将药匙紧按牙缝中,待小儿将药液完全下咽后,再将药匙离开口腔把左手放开,这样一匙一匙地把药液喂完,然后再给少量(2~3勺水)凉开水喝以去药味,再抱起宝宝轻拍后背,让药顺畅地流进胃里。对34岁以上已经懂事的小孩再灌药就不合适了,要靠家长耐心说服,借讲故事的机会(可讲一些生病吃药的童话,如小兔生病,兔妈妈给它吃药等形象化的故事),鼓励孩子主动服药,孩子主动服药后,应加以表扬,这样可打消孩子的恐惧心理,有利于下次再吃药。

三、注意克服喂服中药不当的做法

1、恐吓 恐吓可导致小儿产生畏惧心理,既不利于服药,也不利于疾病恢复。

2、捏鼻强灌  强灌既喂不进药物,又容易导致小儿产生畏惧心理,更为可怕的是可导致药物呛入气管或致窒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