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汉秋:重建伦理道德 诚孝仁义公是新“五常”

 谷子689 2014-06-18

演讲人:李汉秋

  简介:

  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现任中国《儒林外史》学会会长、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副会长等。一方面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2005年在全国政协首倡弘扬仁义礼智信(五常),提倡“新三伦五常”;另一方面致力于建设中华节日体系。

  演讲人的话:

  董仲舒时形成的“三纲五常”,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辛亥革命前两千年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我们必须扬弃附着在“三纲”上的封建性,建设新的伦理“纲常”;今天可以继承“五常”的合理内核,发展出“新五常”——从老“三纲五常”发展出新“三伦五常”。

  阅读提示:

  ■中国是无“国教”,而有“国德”,即没有国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有国人普遍崇尚的伦理道德。我们以伦理道德作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在彼岸的天堂,而在此岸的天伦。

  ■“立爱自亲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父母之爱和爱父母之心的循环往复和反复体验中,人类的爱心在不断滋生、发育,从而辐射到血缘亲情以外的广大领域中去。

  建设现代新“三伦”

  包括伦理道德规范在内的价值规范系统,是一切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建设新文化的核心课题。

  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优长。且先看西哲曾经怎样谈论:17-18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被称为“千古绝伦的大智者”,他说中国“有一个极其令人赞佩的道德”,“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美满、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以一大觉醒!”斯宾格勒把道德灵魂当做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黑格尔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二战之前,欧洲学者曾经探讨,世界四大古文明为何只有中国文明屹立至今,结论“可能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

  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重视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著名文化学家柳诒徵说过:“西方立国在宗教,东方立国在人伦。”“立国”云云姑不遑论,我这里只取他道出了中国的特点。中国是无“国教”,而有“国德”,即没有国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有国人普遍崇尚的伦理道德。我们以伦理道德作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在彼岸的天堂,而在此岸的天伦。天伦之乐,这是华人的“福”,华人的天堂。

  孔子的《论语》等提供了伦理思想体系的内核,到《四书》,伦理体系已基本形成。董仲舒提炼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实际上是“三伦”,它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古典儒家伦理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原则区别:“纲”是总绳,起提挈作用。先秦儒家讲的五伦关系是一种双向的相对关系,而三纲偏离了,后世统治者更把它变成单向服从的绝对关系。我们本应一方面批判扬弃附着在三纲上的封建性,同时还要继承中华文化重视人伦的优良传统,创造发展出新时代的新三伦。

  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化的伦理独尊,百姓日用人伦被边缘化,被冲击。进入新时期后,主流意识已在不断进行文化战略调整。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两大领域建设,到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加上一个“家庭伦理道德”(后改为“家庭美德”)建设,到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又加上一个“个人品德”建设。至此已注意到道德的四大领域。与此相应,引导人们自觉履行的除“法定义务、社会责任”之外还有“家庭责任”。这些,中共十八大都继续强调。至此可以说已注意到百姓日用人伦。而我们的传统美德本来就深深扎根于百姓日用伦常之中,我们的新道德建设应当继承传统美德的这一优良传统。我们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有“底层设计”——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百姓日用人伦抓起,从每个人自小怎样待人接物抓起,下大力气建设新伦常规范。

  我们要建设的人伦关系,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双向互惠互动的伦理关系。现代应优先建设的三大人伦关系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师生关系。我们弘扬中华文化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可从此处着手,大力提倡亲子爱、夫妻情、师生义,建设好当今的三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