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

 诗书之华 2014-06-18

一、颂词讲解

从这个颂词开始,我们进行《千字文》第三部分的学习。这一部分讲述了与国家、政权、政治、政令等有关的内容,最后赞美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和秀美的景观,内容丰富、气势磅礴、语言优美。

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颂词:

都邑华夏 (dū      huá  xià),东西二京 (dōng    èr  jīng)

背邙面洛 (bèi máng  miàn luò),浮渭据泾 (fú   wèi    jīng)

宫殿盘郁 (gōng  diàn  pán yù),楼观飞惊 (lóu  guān fēi jīng)

图写禽兽 (tú  xiě  qín  shòu),画彩仙灵 (huà  cǎi  xiān líng)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

中国历史上有洛阳、长安、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六大古都,其中最古老、最宏伟的的两座都城就是洛阳与长安。从这个颂词开始,就介绍了中国最古老的两个都城,以及都城里面精美的建筑。

古文中,天子住的地方叫“都”,诸侯住的地方叫“邑”。“都”和“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首都”和“省会”。

中国文化灿烂光华,所以称为“华”;中国的土地辽阔无边,因此叫做“夏”,“华夏”就代表了中国。“京”是一个国家首都的专用词。京字甲骨文字形为高大的土堆,以后成为一个国家首都的专用词。  

东京洛阳

洛阳号称是“九朝古都”,历史上前后有九个朝代在洛阳定都。每个朝代定都洛阳后都曾在洛阳进行过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因而洛阳的城池宏伟、城郭巍峨、宫阙壮丽。洛阳,简称“洛”,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有4000余年建城史和1529年建都史,自夏朝开始有22个王朝、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使其成为兼具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思想之美、城市之美的全能冠军,是人类最早的“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美国城市规划学家西蒙兹教授称:这里是人类 “古代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河图洛书在此诞生,释、儒、道、玄、理肇始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邙山古墓群与天子驾六震惊世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一词便源自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洛阳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和新能源节约型城市,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欧洲人最向往的城市,位居中国休闲城市榜首。

洛阳建都在西周时期就开始营建了。公元前1042年,平商灭纣的周武王在镐京逝世,其年仅十四岁的儿子成王继位。成王幼小不能理政,就由他的叔叔周公旦辅政。商朝的政权虽然被推翻了,但前朝的遗老遗少等贵族还存在,这些人并不甘心承认失败。为了安全,周公就在西周首都亳之外的洛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修建东都,然后将前商朝的贵族都迁到洛邑来居住,以防他们捣乱。当时,东都洛邑被称作成周,即周朝的配都。

西周末期,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犬戎入侵中原,烧杀抢掠,周幽王也被犬戎杀死了。周都被烧成一片瓦砾,继任的周平王只好将国都东迁到洛阳,史称“东京”。以后的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以至唐朝初期也都将国都设在洛阳,所以才称洛阳为“九朝古都”。

洛阳,出河图洛书,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 的地位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华夏先民对祖地心理上的认同。无论是从神话英雄传说的角度,还是从历史考古断代的角度,洛阳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端之地——中国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全球1亿客家人的祖籍地,儒释道三教的滥觞(shāng)地。可以说,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对于世界而言,欲探中华文化之源,必到河洛之间的古都洛阳。

洛阳共经历二十二个建都朝代,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影响力最大的都城,累计建都史达1529年以上。同时,洛阳也有“九朝古都“九朝”之说,因乾隆帝御封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而得名,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也有虚指“多”、“最多”之意,洛阳在历史上曾长期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历代帝王贵族、文人骚客等均对洛阳的都城地位有着极高评价。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汉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汉班固曰“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唐太宗曰“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韦应物说“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宋太祖曰“吾欲迁洛,以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司马光曰“欲知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洛阳是中华姓氏主根、闽南、客家之根。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汤、武定九鼎于河洛,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联。伏羲,作为人文始祖,发现了“河图”与“洛书”,发明了“八卦”,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老子著有《道德经》,杜康造酒、洛阳杜康名闻天下,苏秦佩六国相印,纵横游说于六国之间,才子贾谊博怀济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汉书》,许慎著《说文解字》,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发明造纸术,虞初的《周说》,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等,无一不是在洛阳这块沃土上完成的。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左瀍(Chán)右涧,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西控函谷,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而且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襄荆,人称“八方辐辏”、“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另有传说洛阳是中华大地的龙脉集结之所,所以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西京长安

西京长安,简称西安。最早在长安建都的是西汉王朝。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从栎阳迁都至长安,其后有秦、魏、北周、隋、唐等多个朝代均定都于此,由此也被称为“十三朝古都”。长安是中国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迁徙,但大致都位于现在中国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同时也是与雅典、罗马和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长安还是武则天的年号以及各地方省的市镇或街道名称、著名的汽车品牌。

长安城是在西周时期的沣(fēng)京和镐(hào)京的基础之上建设发展而成的。汉初,刘邦定都关中,立名“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这个名称用了很久,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在“大兴县”营建新都(长安县东),命名为“大兴城”。唐朝时,以中轴线重新划分长安县与大兴县,并更名大兴县为万年县,取意“万年长安”,重新恢复“长安”之名。唐长安城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设立“西安市”为止,“长安”之名废止。古都长安,历朝建都时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之一。丝绸之路即是从这里发源,西域的芝麻石榴先在这里开花落户, “西罗马、东长安”的说法,足以让我们见识到古长安在世界各大名城中占据的位置。

不仅如此,古长安的历史也非常悠久。西安周边地区有多处历史遗迹,如东部的半坡村古文化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他的千古名篇《两都赋》中,盛赞了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自此,西都长安的悠久、浑厚、雄险,东都洛阳的神奇、壮阔、秀丽,天下无人不晓。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这两句话描述了东西二京,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背邙面洛”

古汉语中的“背”,在方位上一定指北方;说到“面”一定指南方。中国人“尚南”,讲究面南背北,以南向为正位。比如说:中国人的建房、居室讲究要“坐北朝南”,西方人尚北以北为正位,同样的罗盘,我们叫指南针,他们叫指北针。古代的地图都是上南下北,与现代欧式的地图反着,历来的衙门口也都是朝南开。

为什么非得坐北朝南不可呢?这就是我们的文化,面南背北是九五之尊的天子之位。天子既居乾位有九五之尊,天子的一举一动就要正大光明,经得住南方丙丁火(阳光)的直射,阳光下的影子要正,政者正也,自己正了,才能施政,所以"天子无私事"

“邙”指洛阳城北的邙山。邙山西段有一个仰韶村,这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以出土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著称。

邙山东段就叫作北邙山。北邙山山势雄伟,水深土厚,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洛阳城而过。立墓于此,即圆了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而且在北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粘结性能良好、土壤紧硬密实, 因此邙山被视为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自后汉建武十一年城阳王刘祉葬于北邙山,其后王侯公卿多选墓地于此,就连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国王在客死他乡后,也选择了邙山为自己的安葬之地。唐代诗人王建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问“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俗语道:“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皆源于此北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洛阳城的南面是洛水。洛水起源于陕西的洛南县,流经洛阳城南,然后汇入黄河。据载,大禹治水时到这里察看水情,有一只巨龟从洛水中浮出,其背上有“箓图”,这就是《洛书》。大禹据此创制了《洪范九畴》,存于《尚书》,为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巡幸洛阳时,专门在洛水边修建了侍奉洛神的祠堂,以祀洛水。隋炀帝建都洛阳,周围80里,规模浩大。洛水从城中穿过,有“天汉之象”,故建天津桥,天津,意为银河也。在桥北建皇宫,取名紫微宫,意为天宫。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修建大运河,南达余杭(杭州),北抵涿州(北京)。洛水水道经拓宽,即为大运河发端。隋炀帝乘三层龙舟,三下扬州。全国的物产经运河,在洛阳集中。洛水两岸兴建起庞大粮仓,如兴洛仓等,储量惊人。李世民攻取洛阳后估计,隋末的粮储“得供五六十年”。隋唐洛水水势浩渺,帆樯林立,岸柳成荫,芳草鲜美,长桥卧波,人车熙攘,为洛阳留下八大景之二景。其一,天津晓月。天津桥连接皇城正门端门,每天清晨,晓月尚挂在空中,桥上就车水马龙,这一景色被称作“天津晓月”。唐代诗人刘希夷有诗道:“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其二,洛浦秋风。洛浦风光旖旎,尤其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时节,引得无数达官贵人、文人骚客观景赋诗,李白、杜甫、白居易均有佳篇。唐太宗《临洛水》诗曰:“霞处流萦锦,风前漾卷罗。水花翻照树,堤兰倒插波。 岂必汾阴曲,秋云发棹歌。” 洛水潺潺,流着磅礴气势,也流着恬静婉约。周公制礼作乐大功告成后,曾率群臣在洛水边摆曲水之宴。他让群臣沿水边席地而坐,将叫做觞的木质酒具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觞在何处羁绊打旋,离此处最近的人就要饮酒一杯。据说,“滥觞”一词就源于此。

所以“背邙面洛”是对洛阳城地形、地貌的描绘,意思是说:洛阳城背靠北邙山,南临洛水。

 

“浮渭据泾” 说的是西京长安的地理位置。西京长安左跨渭河,右依泾水。

长安在地理位置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渭水和泾水边上。渭水发源于甘肃,泾水有两个源头:北源于宁夏,南源于甘肃,两条水流在西安汇合后流入黄河。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渭水先称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面积广大,是中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流域内有蓝田猿人遗址、泰安县大地湾和西安市半坡村母系氏族公社遗址及长安县沣镐遗址等。临潼县的秦兵马俑,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西安的碑林、大小雁塔等都是中国古文化中的瑰宝。西岳华山和临潼县的华清池更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泾水现称泾河,是渭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泾源县境,流经平凉、彬县,于陕西高陵县南入渭河,河道输沙量极大,水极浑浊,是渭河来沙量最多的支流。泾河下游水利工程较多,著名的郑国渠即是其一。流域内彬县大佛寺石窟是重要的文化遗存。崆峒山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泾渭分明是一个成语,源自一大自然景观。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成为关中八景之一而闻名天下。后人就用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英国盲人戴维·布伦基特,官至英国内政部长,仅仅向自己分管的部门打了个招呼,让自己前情人的女佣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永久居留权,便被媒体曝光,最后黯然下台。在日本,一位市长以“恳谈会”名义宴请其他官员,结果一普通市民认为市长的招待费用过高、违反法律,对市长提起行政诉讼,法院按照法律规定,判令那位市长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给付市财政32.8万日元。在意大利,一位市长因私动用公车送外出旅游的妻子到港口,被意大利消费者协会联合会告上法庭,市长竟然被法庭以“侵吞公款”罪,判6个月监禁。原来,所有这些,都是触犯了一个禁区: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

一个文明社会,一个法治国家,公与私,关系竟是如此的泾渭公明。私权对公权,绝不应该越雷池一步。

杜甫在他的诗中说:“秦中自古帝王州”。秦中,即为关中;其核心乃是西安,也就是古长安。古长安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渭河平原,沃野八百,物产丰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它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依秦岭、北据黄河,能进能退、能攻能守。所以说,谁夺取了关中,谁便能得天下,因此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州。

我国古代有个典故,叫《舟中敌国》,发人深省。主要意思是说,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谓之“舟中敌国”。这个典故,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战国初期,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叫吴起,是卫国左氏人。他很善于用兵。起初,他在鲁国为将,后来投奔了魏国,魏文侯派他率兵击秦,攻占了五座城池,被任命为西河郡守,以防御秦、韩两国的进攻。魏文侯死后,吴起继续在魏武侯手下为将。有一次,武侯和吴起一块儿乘船沿黄河而下。途中武侯对吴起说:“你看这大好的河山是何等的美好、坚固,这是魏国之宝呀!”吴起说:“国家能否巩固和强盛,在于国君的德行,而不在于山河险峻与否。过去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可是,因为德政不修,被禹灭了;夏桀的国土,左有黄、济二河,右有秦、华二山,伊阙在其南,羊肠坂在其北,但由于德政不修,被商汤逐放;殷纣之国,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北有恒山,南有黄河,但因不修德政,终被周武王所灭。由此可见,国之巩固,在德不在险。大王如果不修德政,连这条船上的人都会成为敌人。”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舟中敌国”这个成语,形容众叛亲离,得出治国之道“在德不在险”的结论,堪称至理名言,一句话就道出了治国安邦、做人为官的真谛。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张衡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宫殿盘旋曲折,重重迭迭;楼阁高耸如飞,触目惊心。这两句话描绘了都城中帝王宫殿的雄伟和壮丽。天子所居之室叫宫,天子所议之堂叫作殿,本来在上古时期宫室通称,以后宫字才专为皇家所用。殿的本义是泛指高大的房屋,以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厅堂。

一般来说,殿是议论公事的地方,宫是帝王的生活区。例如北京皇宫紫禁城的布局,分为前朝后廷、左庙右稷。紫禁城前半部分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属于外朝;后半部分是后三宫: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殿),那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属于内廷。紫禁城的左面是皇帝的家庙,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面是祭地神和谷神的社稷坛(中山公园五色土)。

 

宫殿盘郁

中国古代的皇帝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了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宫殿。这些宫殿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盘”是盘旋、逶迤;“郁”是重叠茂盛的样子。“宫殿盘郁”是形容都城里面的宫殿,盘旋曲折、错落重迭。比如刚才提到的紫禁城的三座大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建筑庄严、雄伟、壮丽,三个大殿的内部均装饰得金碧辉煌。而后面的三宫则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建有花园、书斋、亭台楼阁等,它们均自成院落。

楼观飞惊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非常了不起,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亭台楼阁。

“楼”是两层以上的建筑,是重重叠加的屋子。“观”是宫廷大门外面两层的细高的建筑,是朝廷张贴公告的地方。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叫做阙,也就是通往皇宫正门的缺口,后世的观楼已经与皇城的正门融合在一起了。故紫禁城午门前面有一个小广场,广场的两侧是宫墙和门楼,这就是早先的观楼,现在上面有五座阁楼式建筑叫五凤楼。“楼观”是古代宫殿群里面最高的建筑,“飞”是形容建筑物之高,有凌空欲飞之势。“惊”是让人看了触目惊心。

亭子只有顶没有四壁,是供游人、行人小憩的地方。台是用土石垫起来的高而平的方形建筑,便于了望。阁是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楼观都高入云天,让人看了触目惊心。李白有一首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是李白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登上了寺院后面很高的藏经楼,凭栏远眺,星光闪烁,诗性大发后所作。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前面谈了宫殿的外表,那么宫殿里面又是何种景致呢?颂词说:宫殿里面雕梁画栋,梁柱檐井、墙壁匾额上面,画满了飞禽走兽;还有用“青黄赤白赫,黑红紫绿蓝”,五彩十色绘画的天仙和神灵,真是绚丽多彩,目不暇给。

除了天仙神灵外,画上的云必是祥云、画上的兽必是瑞兽。比如说: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图案就在宫廷建筑绘画中常常出现。

图,繁体为“圖”,“囗”部表示范围。“啚”部表示艰难,意思是说想谋划一件事是很不容易的。《说文》中说:“图,画计难也。”这里的“画”又是什么意思呢?《说文》中说:“画,计也,策也。”“画”的繁体字为“畫”,上面的“聿”是笔的古体字,下面是田地的四界,表示划分界限,引申为谋划。在这里,这两个字都是指在墙壁上画画。

  写,本通“泻”,就是倒东西,《说文》解释为“置物也”,引申为输送、抒发、传抄。汉代以前,传抄之意用“书”字来表达,汉以后才开始用“写”,这里的意思也是画画。

  彩,指各种颜色,多与图画、文饰相关,这里还是指画画。

  禽兽,鸟类和兽类的统称。

  仙,本作“僊”,意思是一个人爬到高处取鸟巢,表示人升高成仙。灵,本指装神弄鬼糊弄人的那些巫师,也指神仙。

  读古书要学会随文入观,要随着文字的展开,进入文字中所描写的那种情景与状态,脑子里要像看电视剧一样。此处的《千字文》就是剧本,你自己是摄影师,你的镜头先从远方的背景处开始拍摄,也就是"背邙面洛,浮渭据泾"。然后将镜头慢慢拉近,"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再将镜头拉向宫殿里边,对彩绘装饰的特写镜头,"图写禽兽,画彩仙灵",这样读书才活灵活现。

这两句源自西晋左思《三都赋》中的“图以云气,画以仙灵”。

  周兴嗣在写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一定借鉴了左思的《三都赋》,左思老先生的《三都赋》写得实在是太好了,以写景和抒情为主的三篇文章,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辞藻之华丽,气势之磅礴,真让人叹为观止、如痴如醉。

  周兴嗣把左思原文中的“云气”改为“禽兽”,中国的宫殿在内部装修上,普遍使用云气和禽兽的图案,但必须是祥云和瑞兽。  

  宫殿里的禽兽图案,并不一定是画的,也有雕刻的和塑造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在皇家宫殿里,木雕、砖雕、石雕、陶雕、铜雕、玉雕的动物形象到处都是,还有塑造于目前、屋顶、梁头的动物形象。直到现在,很多建筑还在采用这种装饰手法。

  宫殿的房脊上也要安放禽兽,叫脊兽或兽头,除了宫殿庙宇外,一般民宅不得安兽,如果你特别想安放这玩意,必须得到政府的特批。宫殿式建筑的房顶一般都有五条屋脊,上面有一个吞兽和五个蹲兽,称为“五脊六兽”,这些兽起的是祈福、装饰和保护建筑的作用。  

 

二、思考与练习

1请准确朗读颂词: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

2、请结合颂词描述一下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3、你参观过哪些著名的宫殿建筑,你能描绘一下它外观的庄严、壮观和内部的精致、美丽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