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极心理治疗技术初探

 昵称8099790 2014-06-18

积极心理治疗技术初探

深圳市华侨城中学  李轩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自身精神层面的认识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当内心出现矛盾冲突时,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进行心理治疗来平复恶劣心境。本文所探讨的积极心理治疗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心理治疗理论的治疗模式,提倡心理治疗应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上,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发个体自身的内在积极潜力和优秀品质来使个体成为一个健康人。其核心是让来访者自己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的积极力量来达到摆脱心理问题,或者抑制心理问题产生为目的。

1.积极心理治疗的渊源

积极心理治疗(positive psychotherapy)创建于1968年的德国,创始人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教授(Prof. Nossrat Peseschkian)是一名神经科专家,他在心理治疗领域以其跨文化研究著称,在接受了不同流派的心理治疗培训后,创立了积极心理治疗。而积极心理治疗的发展得益于人文主义范式的心理治疗传统,其直接来源主要包括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和格拉塞的“现实疗法”。

1.1来访者中心疗法  该方法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发展的一种心理疗法。罗杰斯认为,人性是天生善良的,每个人都趋向于实现自我完善,因此心理治疗应对来访者抱有一种积极的态度。该疗法的核心理念是强调发挥人的自我实现功能,其在操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将人类的核心积极品质应用于改变人类的行为。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目标来自来访者自己对自我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人格成长,这种目标强调以自我指导为主,而不是过多地考虑他人或取悦他人的愿望。这样,心理治疗师并不为患者选择要达到的目标,而是助长一种良好的治疗气氛,来访者在这种气氛中变得更加关注自我,因而也就能产生变得更加完善的动力和愿望,这种愿望最终会使其产生积极的思想和行为目标。

1.2现实疗法  现实疗法的创立者是威廉·格拉塞。这种心理治疗是建立在控制理论基础上的,强调个体应承担选择的责任。现实疗法假设每一个人都有四种最重要的需要:归属、力量、自由和快乐,而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可以对自己的生活、行为、感受和思想负责,都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因此,现实治疗师们更关注来访者可以积极地做些什么来改变主体当前的面貌,即使在谈论错误时也采用积极的态度,要使人产生一种“积极沉迷”。现实疗法主要有如下三个特点。(1)反医学模式。现实疗法认为,心理治疗应该是在保护来访者积极力量的同时,促使他提高自我认识,从而做出正确适当的选择。(2)强调自己决定自己。(3)强调个体同一性的获得。现实疗法强调个体在主动选择过程中必须承担起行为的责任,因此个体必须在众多应对环境的方式中寻找到一种最为有效的应对方式。

2.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

2.1积极心理治疗的基本概念  积极心理治疗的创立目的是寻求一种普遍的、跨文化的、看到问题全面本质的心理疗法。积极心理治疗学家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是由于某些能力在不同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为此,实践中主要注重以下两方面能力的发挥。

2.1.1激发对象爱的能力  包括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即激发对象的积极情感能力,佩塞施基安把这种能力称为第一能力(如耐心、交往、信心、信任、确定和团结等)。在实际临床的操作上,积极心理治疗常常用积极情感来消解人的消极情感,即在被治疗者的消极情感中寻找积极的成分,并通过这些积极情感形成的个人长久资源来使来访者得到自我恢复和自我实现。

2.1.2激发人的认识能力  佩塞施基安把认识能力称为第二能力,它包括守时、清洁、条理、服从、礼貌、诚实、忠诚、正义、勤奋、节俭、认真等。第二能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用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对他人做出评价的。伴随着这种看法和评价,主体就会产生相应的体验。心理治疗要致力于帮助来访者抛弃对自己古怪行为的传统认识,使其建立起一种积极认识,并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种积极的解释抱有始终的坚定性。

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心理治疗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首先,积极心理治疗主要以跨文化的方法来对有关的心理问题做出积极解释,从而使来访者能感受到自己古怪行为的合理化、正常化的一面。积极心理治疗在使来访者获得积极认识时强调他们的自助,即来访者通过与治疗者的相互交流而使自己感悟到对问题的积极认识。其次,积极心理治疗从不承认人有所谓的消极心理,认为人之所以产生消极心理,主要是因为人通过积极发展各种心理保护模式来降低受到更多伤害的可能性。这样,积极心理治疗就把人的消极心理理解为保护性心理,一个人也就不会因为他的某种古怪行为或古怪心理而受到批评,同时来访者自己在自我认识上也不会为此感到内疚,反而会因保护的需要对自己的古怪行为产生认识上的自我接受。

2.2 积极心理治疗的三个基本原则  与所有的心理疗法一样,积极心理治疗的基础是对“人”的认识,对冲突的认识,对症状的认识,以及对“治疗”本身的认识和研究。归纳起来,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可以用“三个原则”来描述。

2.2.1 第一个原则是“希望”  即对人类的积极观念。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生而高贵,因为人与生俱来拥有两个基本能力——“爱”的能力和“认知”的能力。如果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字的具体含义也是指这两个基本能力,一个是理智力,一个是情感能力。佩塞施基安教授在20多年的时间里,研究了18个不同的文化团体后,得出了“现实能力”的理论,即每个人都拥有“爱”和“认知”的基本能力。“爱”的能力又包括“去爱”和“被爱”,“认知”的能力又可分为“学习”和“表达”能力。无论一个人行为多么失常,“道德品质”多么沦丧,身体和精神疾病多么严重,他的这两个基本能力一直存在,即便是从失去人类社会环境的“狼孩”也拥有它们。

2.2.2 第二个原则是平衡  重点探讨冲突的动力和内容。积极心理治疗认为,健康的人不是没有冲突的人,而是能够恰当地应对冲突的人。对冲突的应对不当是导致心身疾病的原因。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模式是平衡模式:找到冲突的内容,即造成冲突的现实能力,和应对冲突的相关能力,逐渐平衡恰当地解决问题或冲突的过程。

2.2.3 第三个原则是磋商  是对心理治疗的整体研究、理解和把握。积极心理治疗认为,来访者是对自己的生活和状态了解最全面的人,我们的分析和解释起到的是补充和启发的作用。因此,心理治疗工作应该是一个合作完成的“项目”,治疗师/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是合作的关系,合作的目标是完成双方一致同意的治疗目标。因此,在心理治疗工作的过程中,来访者不是被动的、承受的,而是主动参与的;咨询师也不是控制或主导的,而是协作的。来访者的“自助”,不仅仅是治疗过程中的自助,事实上在他生存到今天,应对的种种事件和冲突,正是他“自助”的结果。至于未来,仍要靠他的“自助”去应对。所以治疗的过程应是增加其“自助”能力的过程,这样,治好的不仅是“病”,更重要的是人。

2.3 积极心理治疗的冲突  佩塞施基安博士在研究了18种不同文化背景对冲突的处理方式之后,将冲突归纳为四个方面。也就是说,当人们感到烦恼不安、压力沉重、被人误解、生活紧张而没有意思时,会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1)身体/感觉:以心身疾病的方式或以觉察自己躯体的方式来反映冲突。

2)工作/成就:与个体的自我概念相结合,可以采取逃避到工作中去的方式,或逃避工作和成就的方式来反映冲突。

3)交往/想象:与家庭、伙伴及社会群体的关系,由传统方式及个人的学习经验所决定。

4)未来/关系:直觉和幻想可以超越现实,能够包罗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乃至对遥远的将来想入非非。人们可以在幻想中谋求冲突之解决,从想象中达到愿望的实现。

    3.积极心理治疗的主要实施过程

积极心理治疗是一种短期疗法,是一种跨文化的、多种心理治疗流派的理论与方法的整合模式,包括五阶段的主导疗法和讲故事形式的辅助疗法。

3.1主导疗法  为积极心理治疗的核心,包括五个阶段。

3.1.1 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  观察的特定意义是指来访者观察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同自己的伙伴或同伴发生冲突和争吵,这些冲突和争吵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此阶段治疗师应提醒来访者对自己的观察做好记录。

3.1.2 调查阶段  在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首次谈话中就已经形成一个分析调查表,主要被用来对来访者进行诊断。具体做法是治疗师在两次治疗期间,要求来访者按照治疗师早先制作的分析调查表格式,分别对自己和与自己发生冲突的伙伴进行一个鉴别分析调查(如下)。

1 鉴别分析表

现实能力

来访者对自我的评价

来访者对冲突伙伴的评价

自发陈述内容

准时

 

 

 

清洁

 

 

 

整洁

 

 

 

服从

 

 

 

礼貌

 

 

 

诚实/忠诚

 

 

 

公正

 

 

 

勤奋/成绩

 

 

 

节俭

 

 

 

可靠

 

 

 

 

 

 

耐心

 

 

 

时间

 

 

 

交往

 

 

 

 

 

 

信任

 

 

 

信心

 

 

 

希望

 

 

 

信仰/宗教

 

 

 

3.1.3 场合鼓励阶段  来访者在一定的场合要对自己的冲突伙伴进行各种形式的鼓励,即来访者直接充当自己周围环境,尤其是自己冲突伙伴的治疗师。因此,治疗师必须帮助来访者与自己的冲突对象建立起新型的、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为此,要让来访者主动承认和肯定冲突伙伴的积极品质,通过肯定伙伴的积极品质来改变来访者与对象的交往方式、促进伙伴之间的信任以及改变来访者的态度。

3.1.4 语言表达阶段  多数情况下,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是因为人际沟通出了问题。语言之所以会产生误解,主要因为语言经常存在形式上的歪曲和内容上的歪曲。佩塞施基安认为在该阶段要着力帮助来访者学会消除语言曲解的能力,最终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语言沟通习惯。

3.1.5 扩大目标阶段  扩大目标就是消除来访者的视野狭隘性,让来访者不要把冲突转移到其他领域。对于当事人来说,一味地限制自己的目标本身就是心理障碍来访者的特征,因此克服来访者对自己目标的限制就成了扩大目标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具体治疗内容。该阶段应有意把来访者的冲突伙伴吸纳到治疗过程中来,同时要强调来访者的自助。

3.2辅助部分  主要由初始谈话和辅助性治疗两个部分组成。

3.2.1 初始谈话  治疗师与来访者的第一次见面。首先,治疗师需要通过这次谈话来获得治疗的有关具体数据,从而为来访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其次,使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特别是增强来访者对治疗师的心理包容力;再次,首次谈话本身就是一次初步的治疗。佩塞施基安根据谈话的重点把初次谈话分为三个阶段:(1)联系阶段:治疗师要有目的地提出一些问题,并且要善于倾听来访者的各种陈述,以便获得治疗所需要的足够信息;(2)鉴别阶段:主要是弄清来访者心理冲突的社会背景,首先估量和界定冲突的发展可能性;其次是确定来访者描述的心理冲突及心理症状的具体内容,以利于搞清楚来访者对现实问题的承受能力;(3)整合阶段:治疗师要对自己了解的各种情况以及由此做出的一些判断和结论进行整合,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诊断报告。

3.2.2辅助性治疗  主要是给来访者讲故事,它只是在激发来访者的联想、向来访者提供处理冲突的补充观念或反观念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是治疗的一种催化剂。

从理论上,积极心理治疗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弥补了心理治疗知识体系的空档,克服了为问题而问题的治疗倾向。把人类自身的美德、潜力等积极力量作为出发点,这一全新理念不仅丰富了心理治疗理论,而且为新的心理治疗实践开辟了道路。从实践上说,它以固有的积极力量来解决人内心的和外在的问题,这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以社会现实为基础,提倡对许多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的评估,使来访者更容易接纳治疗者及其思想观点。它还通过对被治疗者的积极关注,激发起被治疗者自身的力量,使被治疗者改变对问题的片面看法,因此体现了较大的人性意义。

但是,积极心理治疗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操作模式,在实际应用上,治疗效果对来访者的主体性有很大的依赖性。在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社会更需要一种简捷有效的短期治疗,积极心理治疗只有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简化,才能接近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佩塞施基安著,白锡方译.积极心理治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J].心理科学,2004273):105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Alan Carr. Positive Psychology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J.Brunner Rout ledge, 20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