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教育理念”为何频被误读

 风虎神韵114 2014-06-19
 

    《中国青年报》昨刊文指出,一直以来,西方教育是我们对中国教育进行批判的依据,但我们对国外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误读。比如最近广为流传的“德国宪法禁学前教育”,便是不求甚解导致的误读。

    在“入园难”“入园贵”以及“学前教育小学化”被广为诟病的背景下,所谓“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传闻,颇令一些人感到解气甚而振奋——你看,人家德国如此强盛,德国人素质如此之高,就是因为没有学前教育。而事实是,德国所禁止的,是指为继续进入中学深造所设的收费的3年制小学校,而并非我们所理解的小学前的学前班。恰恰相反,德国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只不过更着重于礼貌举止、社会公德、生活常识等的培养。

    因对现实教育体制的不满,而想当然地以为西方的先进理念该如何如何,这是导致误读的重要原因。另一个经典例子是,去年某专家展示了两道中英两国数学考题:英国大一学生考的是勾股定理,而我国高考几何题则需添加多条辅助线。这被解读为英国中小学的数学太简单了,而中国太难了。而实际上,英国中学的数学并没那么简单,高中课程已包括了微积分、统计等知识,远比中国学生学得要广。

    一种相反的误读则是,我们总认为日本的教育特别重视“磨砺”,而中国孩子太过娇气,并上纲上线到“我们已输在起跑线上”。一个总提的例子就是日本孩子都穿短裤。但前不久,一位在日本生活的中国妈妈写了篇文章,称日本孩子冬天确实穿得不多,但最主要原因是不冷,公共场所四季恒温。在这里,则体现出,一种庸俗的成功学思维渗透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中。

    2014年,是中国的教改之年。上述种种误读提示我们,在正视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教育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不能为各种纷乱的声音所左右。    本报评论员 王子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