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养生防“风”补水

 半点寒心 2014-06-19

6月21日是24节气中的夏至。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6月,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人们常会出现流汗、烦闷、焦躁、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专家提醒,夏至养生需要人们从防病、起居、情志等几个方面进行调节。

关键词一 防病

夏至——

谨防“热中风”

夏至时节,酷热多雨,空气湿度大,如果身体不能顺应天气变化,就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热中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老年人体内水分相对较少,如果夏季出汗过多,更容易损耗阴津,导致心火炽盛、肾阴不足。而空调、电风扇等又会损伤人体阳气,增加患中风的几率。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当出现头昏、头痛、半身麻木酸软、肢体无力、视物模糊、频繁打哈欠等症状时,要立即就医。

夏天补水是预防“热中风”的关键。老年人生理反应迟钝,应该不渴也喝水,采取少量频饮的方法,多喝白开水、多喝汤(如冬瓜荷叶汤:冬瓜500克,鲜荷叶1张,共煮汤喝,可清热解暑、利尿除湿、生津止渴)。另外,还要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山楂等。

夏季防中风也可采用穴位疗法,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中冲穴(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具有醒神开窍、清心泻热的功效,为常用穴位之一,平时可常按。具体方法是:用左手手指甲掐按右手中冲穴约1分钟,再换手进行。

当中风、虚脱等突发性疾病导致人突然昏厥时,不要惊慌,可掐住患者合谷穴(虎口处)2~3分钟,昏厥能很快消失。另外,掐按百会穴(头顶正中央处)及涌泉穴(脚心偏上的凹陷处),也能让患者尽快苏醒。

关键词二 起居

夏至——

头朝南脚朝北睡得香

中医认为,夏至时节“腠理疏泄,卫阳不固”。再加上炎炎夏日,人们睡眠少,食欲差,身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如果夜间睡觉时贪凉,很容易引起夏日感冒。所以,晚上睡觉时胸腹部要盖好被子;大汗后不要立即冲凉洗澡等。另外,睡觉时头朝南脚朝北,可使睡眠更加香甜。此外,还可用小米、花生、大枣、桂圆、核桃仁等熬粥喝。

关键词三 情志

夏至——

养心先静心

夏至时节最易心烦,所以养心首先要静心,通过各种途径尽量让自己保持一个平和宁静的心态。静则生阴,也就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阴阳协调之后,心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保养。同时还要保证不让心脏过度劳累,心脏是五脏之神,“管辖范围”最大,劳累过度或者郁闷气恼,都会使心脏受损,导致阳气、营卫之气日渐消散。

关键词四 运动

夏至——

傍晚锻炼不要太“贪早”

夏至时节,人们不宜过度运动,并应尽量避免在阳光强烈的时候外出,以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在此特别提醒老年人,傍晚外出锻炼不要太早,应多选散步、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关键词五 饮食

夏至——

饮食宜多吃“苦”

夏至饮食宜多吃“苦”,可多吃素有“菜中君子”美称的苦瓜,具有调和脾胃、消除疲劳、提神醒脑的作用,对中暑、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六 喝酒

夏至——

喝酒最多“八分醉”

夏至后,天气转热,人们的夜生活开始丰富多彩起来。几位好友聚在一起,大排档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推杯换盏开怀畅饮,一来二去,在不知不觉中就喝掉了大量的啤酒。专家提醒,无论是喝白酒还是喝啤酒,过量喝酒都是对身体的一种损害。建议大家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和酒量来控制喝酒,一天之内的喝酒量不应超过一个人酒量的80%,控制喝酒的频率,以1周最多2次为宜。

关键词七 消暑

夏至——

消除暑热痱毒

痱子是炎热的夏季最常见的一种急性皮肤病。当外界气温高、湿度大时,出汗过多而不易蒸发,堵塞了毛孔,汗液滞留体内就会出现痱子;或热盛汗出,再用凉水洗浴,毛孔突然紧闭,使热气滞留于皮肤内,也易患此病。

痱子多发生于人的颈部、胸部、背部、腹部。症状较轻的人可涂抹痱子粉,注意勤洗澡、勤换衣服,能很快痊愈。长了痱子后,其瘙痒、刺痛、灼热感常使人烦躁不安,甚至影响睡眠,但患病后不要用手搔抓,也不要用热水烫、用肥皂水洗,以防发生痱毒。可多喝绿豆汤,常吃西瓜、冬瓜等具有清暑利湿作用的食物,也可用干艾叶50克,生姜几片,加水大半桶熬煮,待水温适宜时,倒入浴缸中泡澡,能解毒止痒、治疗痱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