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改琴:楷书创作之我见

 余闲书屋 2014-06-19
  对于楷书的创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体会,在这里,我谈谈我对楷书创作的认识,首先,先将楷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作一简要回顾。

    楷书属于正书范畴。正书包括篆、隶、魏、楷。我们通常说的楷书是指魏碑和唐楷。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所有的书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历史断代,楷书基本肯定产生于魏晋时期,至少应有1800年以上的历史。楷书的鼎盛大约分两个时期,一是魏碑成熟期,一是唐楷成熟期。唐楷还应有一类,就是“敦煌写经”。魏碑形成战乱年代,群雄叠起,江山易主频繁,人的思想、精神基本呈现自由活跃状态,因此魏体书法也呈现出丰富多彩、风姿烂漫、百态横生的局面。到了唐代,社会统一、政治稳定,人民的生活也趋于安定,经济文化逐步繁荣,给楷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唐楷的繁荣成熟是历史的顶峰,其体态丰韵精整、端庄浑厚、法度森严。“敦煌写经”没有像唐楷那样受唐以后历代的重视,我认为主要是发现的迟,自藏经洞发现到现在刚刚100年历史,它的书法价值又被辉煌于书法史的魏碑、唐楷所遮盖。另外,它被发现于偏僻的甘肃最西端,又大量佚失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它的作者是因为崇佛重教,抄写的经卷很少留下姓名,即使留下姓名,也决非欧、虞、颜、柳那样显赫的历史人物,加上对它从书法的角度推介、研究也远远不够。它的风格,既不同于魏碑,也不同于唐楷。刚才说过作者又出于民间,所以风格独特,个性显明,有的经卷非常精美。自唐以后至清初,书法史上基本认为楷书几乎没有新起色。

    2006年中国书协又成立楷书专业委员会并提出了“今楷”这一主张。楷书自上而下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这几年参展入选作品的数量和参与创作的人数看,楷书创作明显受到广大作者重视。
    谈创作首先离不开临帖,反过来说创作是对临帖的检验,创作水准的高低,能反映出临帖功夫的深入程度,也就是对传统精髓继承的多少。临帖是书法的积累过程。积累的深厚,才能厚积薄发。如果真正在临帖上下了大功夫,收到大成效,可以说创作就可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临帖要深入,要达到神似非常难,万万不可滑入重复错误这种状态。为什么讲创作要强调临帖,就是在为创作做准备。临帖本身不是目的,是学习的过程。写得好,创作出精美作品才是目的。临帖与创作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扶持、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说临帖是创作的前提。
    就楷书创作,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

一、创作前的准备

    古人作书前,通常要净手焚香、沐浴。很早以前我就听老师讲过,当时认为没那么严重吧?!甚至认为那是古人讲迷信。后来我也有所感悟,这种做法,是要求创作者在创作时要进入一种最佳创作状态,古人把创作看得很神圣。所以创作前的准备很重要。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创作状态。
    一是激发创作灵感。既然是创作,必须要有创作意识、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我认为,先要身体好,才能精神好,才能有良好的创作状态。特别劳累,疲劳过度,或者正在做一些与书法创作反差很大的工作,都不是创作的最佳状态。应翻翻书,听听音乐,甚至看看别人的画册,使自己得到启发,心境、情绪进入相对平衡,相对静态,让自己渐入创作佳境。
    二是创作前的再学习。史书记载,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创作。当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先生,终生不离《芥子园》,这是笔者在中央美院进修期间,老师们常讲的故事。李可染先生八十多岁高龄时案头仍摆着《芥子园》,以可染先生的学识,他对山水画的贡献,他的理论,怎么会不离学画入门的书籍呢,可见李先生对基础的东西是多么的重视。所以我们在创作前有必要对学过的东西进行重温,帮助自己理清创作思路,酝酿创作规划,什么书体、尺寸大小,使自己所学在创作时的发挥达到极致。
    三是正确选材。我们可能都有体会,一架笔,关键时,找不出一枝适合用的笔;一大摞纸,创作时不知用什么纸,最迷茫的是创作内容,翻来找去拿不准写什么。用松烟、用油烟,也是要用脑想一下的问题。大家可能想,这值得讲吗?但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现在,有一句很时尚的话叫“细节决定成败。”看似不起眼的东西,才是最容易忽略的。比如,一般创作手札、用熟一点纸容易掌握,太生的纸很难把握得住。创作大字,就可以用渗化比较强的纸,干、湿、浓、淡、焦变化突出,效果好。还有砚池要常清洗,笔要常用常洗,保持干净清爽,创作哪一类的作品就用哪一类材料,墨新、水清、砚池干净,创作出的作品自然色泽鲜亮,清新典雅,就作品直观精神面貌先让人喜欢。反之,脏里吧叽,宿墨不是宿墨,新墨不是新墨,笔迹上还带一些渣滓,装裱师一上墙,抹得一塌糊涂。创作水平再高也要在别人的心中打折扣。

二、创作中的几种方法步骤

    创作方法即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愿意就我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是临帖的转化。初级创作,离不开帖,甚至一部分写不好的字要在帖上去搬来为己所用。随着创作的逐渐成熟,将帖上学来的东西要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使自己的创作逐步达到自然,由不自觉到自觉,这是创作的第二阶段。再进一步,就是要把学过的各种帖的优点融合在一起,篆书、隶书、楷书甚至行草书,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写出自己的面目,再逐步完善、成熟,达到随心所欲,表情达意的程度,最终自成一体,这就是创作境界升华。这也就是创作的最高阶段,也是最难的问题,也是临帖转化的成功。
    二是用笔。用笔是老话题,不得不讲,因为它很重要。中国书法说到底是线的艺术。线的艺术要靠用笔来实现。线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书法作品创作水平的高低。书法以律动的线条为依据,构成最抽象最典型的线的艺术,因为点也是短线,点的延长就是线,所以通常只说线。一枝毛笔因为材质的不同,画出的线的质感不同,所表达的意趣也不同。线大致能分出两大类别:一类是刚健有力、浑厚圆润、老辣枯拙、挺拔瘦硬;一类是轻松自如、飘逸洒脱、自然灵动、圆浑丰腴。创作刚健有力、老辣枯拙等线,用纯羊毫一定写不出来想要达到的效果,一定要用狼毫或兼毫,反之轻松自如、飘逸洒脱的线应用羊毫或兼毫。笔下流动的线又决定了创作的风格。用笔的技巧又使作品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作品的意趣。中锋用笔是基础。另外笔的大小对创作的效果也有明显影响。按传统的方法,所表现的线与所用之笔粗细相符,即是用笔的大小。同时要求大笔写小字。而我见过的也有用特小的笔写大字,也有很独特的效果。大家不妨尝试。但是,达到创作比较娴熟自如的境界,用笔的灵动、自然,侧锋、逆锋并用,能丰富线的内涵,增加作品不可预料的特别效果和意趣。在简明的线条律动中,传达创作者的感情,形成书法作品的性情美、韵律美、情趣美。进一步反映创作者的艺术涵养、文化素养、人生修养等综合素质。
    三是结体。由笔下产生有质量的线,依托汉字的形体,按一定的法度规则组成一幅艺术美的书法作品。怎么叫美?中外学者巨匠都有论述。我认为,美虽然非常复杂,但简而化之,首先是协调。比如说人美,她首先要长得协调,肥瘦高低、五官匀称,这就是美的一般规律或者美的最基本的条件,能有这个基本的条件,再去说大眼睛、高鼻梁等,再说她的特点。比如说环肥燕瘦,如果不具备美的基本条件,连协调都不具备,能具备美吗?我认为书法也是一样的道理。怎么协调线与线、点与点之间的关系,这里有一种科学的方法仅供参考,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黄金分割法,它可以用到咱们楷书创作上来。
    我们从楷书中挑选出任何几个字,都可以从中测量出0.618、0.382、0.236的比例。0.618、0.382是黄金分割的结果,两者相乘就等于0.236。比如:木字旁,提手旁,立人旁,其笔画相交处就在0.382和0.618处;再比如:上下结构的字如“英”、黄颜色的“黄”、“等”于的“等”,等等字,其上半部分同下半部分各占比例基本是0.382和0.618。还有永远的“永”上面的一点是在0.236处。再具体到每一个字内笔画间的结构,都有黄金分割率的存在。说点题外话,据说世界小姐选美,除知识问答、才艺展示、气质等外,美的重要依据就是用黄金分割法量出来的。人体的部位都与上面所说的数字有关。例如:就人体结构的整体而言,一般协调的身体,肚脐是黄金点,脐以上与脐以下的比例是0.382和0.618;头顶至眉骨,眉骨到下巴,眉骨是分割点,之间的比例也近似0.382和0.618,等等。因此说美是有规律的,书法用科学的方法来求证,用数字蕴示出协调是最美的。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角度。例如,横划向右上方倾斜是多少度最美?基本是5度至15度,木字傍撇基本为横竖交叉处的45度等,限于时间不再多讲。当然这是大家知道的一般规律,创作时是活的,谁也不可能去按黄金分割法量着写。
    四是章法。楷书作品的章法不像行草书那样多变。宋人姜夔在《续书谱》的真书里说,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谓如“東”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體”字之大,“朋”字之斜、“黨”字之正,“千”字之疏,“萬”字之密,画多宜瘦,画少宜肥,意思是字之自然美,不能刻意求平、求正、求统一,特别忌板、滞、呆、平,如布算子(就像算盘珠子一样整齐)。旭宇先生曾说,楷书写得端庄容易,写得艳媚难;写得严谨容易,写得飘逸难;写得传统容易,写得创新难。沈鹏先生认为他说的有新意,有见解。总的来讲,一幅好的楷书作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要写出活、写出动感来,要有疏密感。让通篇活起来。
    五是对创作内容的熟悉。对内容的熟悉很关键,很重要。王羲之云:“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这里讲到“意在笔先”是千百年来书者所遵守的格言,后人对此又有许多论述与发展,现在书法处在一个多元发展的时代,我们仍然要深刻、全面理解意在笔先的真正含义。我的理解:所谓意在笔先,是欲作书之前,应对内容烂熟于胸,对你所创作的字的间架、结构、字形大小及章法一定要做到顺畅无碍,书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熟,根本不可能达到心手相应的,更无流畅可言,也就谈不上好了。书法界谈的,真正的高手是什么,就是永远不露痕迹。于右任的作品,大气、质朴,说有法度,真的法度森严,说无法度,自然流畅不拘一格,毫无修饰,生活中也大家风范。相反,还没有成功的人才要穿名牌,做修饰,现在时兴的讲叫包装。毕群写100字的文章叫摆谱,他说夏天有幸陪同世界排名第98名富豪米奇·埃里森做上海半日游,这位衣着简朴、行事低调的亿万富翁,在城隍庙湖心亭喝茶时,掏一个6年前的旧款手机,陪同人说我现告诉别人你是亿万富豪,肯定没人信,米奇笑了笑说“那又如何?”对武林高手最厉害的兵器就是没有兵器,在今天最大的摆谱也就是不摆谱。书法也是一样,不温不火,不毛不燥,不做作,不修饰,只剩活、健、美,这就达到了创作的最高境界。
    六是我的创作体会。我的楷书创作距离我的理想还有很大差距,恭请批评指正。我的楷书以魏碑为形质,吸纳一定的颜楷养料。创作理念以意趣为重。基本上能达到兴致所至,不计工拙。我写楷书基本以隶书入手,并使用行书笔法,以破刻板之态,以求生动之气。守则死,变则生。再好的东西不能天天吃,自己腻,别人更腻。所谓自己的风格也好,特点也罢,都不宜形成过早,过早形成,实际就是有一种不变的模式在禁锢艺术,同时也禁锢了艺术的生命。求变、求新才是艺术生命常青的秘诀。近些年,我又开始在元明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学习了文征明、赵孟畹男】账⑶崃椤⒕秀之味以破厚重之感,2009年底出版的《张改琴书道德经》的面目即是如此,虽然还不很成熟,但我要求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否定、不断追求、不断超越。

三、创作后的回味与跟进

    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有些人一生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活生生被埋没一生,只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就能有所作为。书法也是这样。不但要会看别人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会看自己作品,那是不一样的。看别人的作品常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套别人,是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的作品是带着包容的眼光,为什么自己那么写,是因为自己认同,自己喜欢才那么写,所以很难看出自己的缺点。找不出自己的毛病、缺点,不客气地说就是提高不了。就像医生一样,再高明的大夫给自己治不了病的,所以自古至今留下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医不自治”。认识不到自己作品的缺点,提高不了,我认为就是这个道理。要培养自己认识自己作品的敏锐感。在对待自己的创作上,要保持特别的敏感性和尖锐性,一定要警惕看自己作品就护短,就麻木。有位朋友曾有这样的艺术观点,叫爱敌人恨朋友,我以为,很有道理。所谓朋友,就是你的言、行、思想、情趣、爱好,包括艺术都能认可,能处得来,所以才成朋友;所谓“敌人”相对不认可。所以朋友看你什么都顺眼,都认可,就看不出毛病。反之,相处有距离的人,毫不客气地挑毛病,让你不敢掉以轻心,让你保持思路清晰、头脑清醒,我们在艺术创作方面确实需要这样的人,需要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
    如果说楷书创作前经过无数次彩排,而创作过程则是一场精彩演出,那么,创作完成之后的“跟进”就当是一次最终检阅、检验,即是说,演出结束后最值得做的事就是继续“跟进”,去回味,去总结。自己给自己先开研讨会。完成了一幅作品的创作,接下来就是不要急着自我陶醉,要把作品挂起来,从纸张、形式、笔法、布局到书写素材、结构、用笔等各方面的内容去仔细审视分析,从中总结优点,寻找问题。并做一些创作思想、审美定位、期望所在和创作背景、情绪心境、创作结果的比较研究。对于一些笔不达意、不够理想的结构、用笔、用墨等进行剖析,找出症结所在,这个过程才是真正提高进步的必不可少的过程。
    总而言之,书法创作是一项十分严肃的过程,而楷书创作的要求更高一些。因为,楷书创作如果没有足够的创作意识和创作思想,就很容易像留声机一样滑入按日常习惯抄写诗词文章的“轨道”。所以,我们必须对“创作”问题做深入思考、研究和体味,悟出其中之理,获得其中堂奥,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一个较高的创作境界,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让自己满意,让更多的人满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