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中医13

 johnney908 2014-06-19

三,病证结合的路线

西医的病的诊断(包括综合征),标准比较明确。

中医的病少数和西医的病名相同和相近。比如,痫症、疟疾。

部分包含了西医的一类病。比如,中风,并不仅仅限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还包含了神经性、精神性等多种类西医疾病。

多数是以主要症征命名。比如,胃脘痛、黄疸、水肿。

 

别人如何看待西医诊断和中医中药治疗,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因为可以肯定的是我本人只能走病证结合的路线。所以只考虑这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只在西医意义上使用“病”的概念。

 

常见的几种情况:

1,有病无证:比如体检有肝功能异常或病毒携带,但是没有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

只能依据文献资料,结合辨体(体质倾向)来处方,积累经验。

2,无病有证:例如,昨天在网上看到的“宝命堂主”报告的一例:两足心发冷二十年病例。

西医专家也不能给出西医病名诊断。只能从中医理论,自主分析,自主诊断,自主论治。以及借鉴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处方。

3,病证具备

1),西医的疾病诊断明确,中医证侯诊断比较单纯。

在西医疾病治愈后,中医临床证侯消失或基本消失。

    比如,体质没有明显问题,急性肺炎。一旦治愈,临床任务也就完成啦。即,病和证比较同步。证和病具有比较一致的病理基础和病机基础。

  这种情况也是比较适合于西医诊断疾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范畴。无非是分型的角度不同,多少之异。或者仅凭个人经验自己辨证组方也可。

  这种路线的好处是便于大样本对照,统计,比较,分析,总结规律,制定证侯规范。

2),西医多种疾病并存,中医病机分析比较复杂。

比如一个有高血压,颈椎病,冠心病,慢性胃炎多种疾病的病人,症状繁多,中医辨证有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等多种证侯。

在基层临床上,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数是必须依赖西药来维持用药,但是不少病人症状繁多,十分不满意,多寻求中药治疗。

由于往往存在着,病同证异,证同病异,多病多证,错综复杂。所以,这是病证结合难度较大的一个方面。这种情况使用辨证分型就比较困难。虽然可以参考书上各病条下的辨证条目,毕竟主要得依靠自己的辨证能力来分析病机,确认证侯,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立法处方遣药。这是自己或者某些新手在临床上比较麻烦的一个方面。

  在咱们的网站中医病例讨论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情况。即,一个病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出现多个明显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证侯诊断和立法处方。大概就是属于此类吧!

3),西医疾病诊断明确,中医治疗也相当困难。

比如,癌症、肌瘤、各种慢性疑难杂病。西医诊断明确,中医也没有比较理想的效果。照书无效,离书没底。在这个方面,中医的使用中药,情况最为复杂。因为效果差,所以办法多。

辨体论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专病专药、方证对应、药理组药;百花齐放,效果难说!

好在,只要不说过头话,成而有功,败而无害。

4,辨证规范化

也正是在上述情况下,可以看到现代中医、传统中医、各个学说流派的不同诊疗特色。百家争鸣,本是好事,只是问题多多,长此以往,终非善果!所以才有辨证规范化的提出。规范化是必要的,急迫需要解决的难题。只是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可能要将其使用于临床,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差的吧!

 

自己选择病证结合为主要形式的原因

1,西医的病的概念比较明确。诊断标准比较统一。本人比较熟悉西医的理论,知识,技术。

2,西医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和研究方法的特点。可以拿出有形可见的病理或生理数据,影像学证据,易于使人信服。

尤其在传染病预防、抗生素使用、手术效果和诊断技术方面的西医成就中医无法比拟。

3,文化环境方面。从小就接受西方科学体系教育的现代人,对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东西具有自然的亲和力,知识的逻辑性。由于对除中医以外的所有传统科学被现代科学取代或同化,自然形成西方医学也是唯一正确的惯性思维定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中医语言的难度、语境的丧失。比如,你给别人说你患了高血压,糖尿病,别人很容易理解。你给人说你现在是肝阳上亢证、中消证,就没有多少人理解啦吧。

4,在西医疾病明确的前提下,可以避免中医病的概念的不明确所带来的可能的,潜在的风险。

5,另一方面:中医在很多方面西医所不能取代的疗效,基层农民对中医的疗效的亲身验证和感情。西医越来越暴露出的弊端和问题。中西医合作,结合对临床的实际贡献和特殊疗效。

 

三条道路

1,西医研究中医路线

病证结合是在西医疾病之下的中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定义,我们不讨论。通常是把证看做疾病状态下,机体当前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性的反应状态,是疾病的阶段性反应。比如在病的前提下辩证,诊病析态的提出,都是基于此种思路的表现。

这里没有了中医的病。

以常见的胃病为例。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依据四诊结合西医检查结果诊断,证名为肝胃不和。表示在西医病的概念之下,整体表现出肝胃不和的状态==证型。但是在中医理论方面可以区别为肝病及胃,胃病及肝,肝胃同病。单从临床辩证分型方面能够满足临床处方需要。更有利于统一诊断、治疗的观察、统计,进行各种比较,分析,探索规律。但是从中医系统的理论来看,却割裂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或者说临床体系。因为最终结果是把中医的一套东西,变成了一个在西医疾病状态下,使用中药(暂时不考虑针灸---)的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

从本质上说,虽然不是舍医存药,保存了中医的理法方药。但是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理法方药。是从属于西医之下的,使用中药理论来使用中药的一种模式、定式。成为了附属于西医疾病病理之下的相对天然药物的使用方法。只是多出来一个机体反应状态,功能状态而已。其实质是否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性或者说合理性。肯定了中药、针灸,吐纳导引---等实际临床养生和治疗手段的合理性和经验性。

研究的对象是:西医疾病---整体反应状态分型---套用中医方药的三者关系。比起日本的汉方医学体系,多了一个整体反应状态环节。是从整体反应状态为主导来选择治法方药。日本是从方证对应角度为主来选择方药。虽然是从相对的两个不同方向出发,也只是侧重点不同,没有本质区别。结果必然是,其具体方药、技术成为了西医的一个部分。传统中医意义上的理法方药,完成了其独立的,前途渺茫的历史使命。即,西医消灭了中医。

2,中西结合医路线

承认中医的科学性,使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技术和西医---来研究中医。与上述路线有本质的不同。只是就我所见的情况来说,除了少数较好的开端外,一般还难以达到实际使用的程度。

3,中医的独立自主发展路线?

-----不知道,没法说!

 

可以重建中医“病”的概念吗?

中医没有自己的病名,总觉得不对劲?

前提是先“假设”中医理论是科学的。

从中医生理、病机本义出发,以中医理论框架为基准,建立中医的“病”的概念。

例如,在外感热性病方面。太阳病,阳明病的六经病的概念;卫分病、气分病的概念。这些病的概念可以传递统一的认知含义,具有特定的适用范畴。在此前提下,结合西医的检查技术,诊断技术,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知识,从有形可见,和无形可测两个角度、层面来综合考虑,再在太阳、阳明之下设立可以是西医病名的分类?

例如在杂病方面。

以肝病为例:

分:肝阴病、肝阳病;肝气病、肝血病;肝病湿热或湿热病肝,肝病寒湿或寒湿病肝。把具有内在联系的,很多现在当做证来对待的,具有传变、转化关系的证,当做病来研究。

把西医疾病之前的状态---西医发生疾病阶段的状态---西医疾病之后的状态,统一在中医体质-病因-病机体系内来认识、研究。

即,不是把中医认定为西医疾病阶段的一种反应状态。而是倒过来,把西医疾病状态、形态,看做是中医病机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状态或形态。把西医的有形可见的疾病的发生,借助中医四诊诊察,理论推导,经验验证,认为是必然或或然要发生的一种从无形发展到有形的形态(西医的疾病形态)。

即哲学统科学,中医统西医,无形知有形----?胡扯啦???

 

大胆的设想,虚无的理想,可望不可即的空中楼阁???

路在何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