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新认识太极拳

 山下道人01 2014-06-20

从新认识太极拳

原生态太极拳一直是笔者学习和研究的目标。从认准张三丰、王宗岳的经典拳论“太极拳论”揭示的拳理、拳法是原生态太极拳的唯一标准开始。八、九年来一直在寻找,挖掘埋没在民间的完整版的原生态太极拳。直到认识王震声老师以后,从他身上才发现《拳论》所指的非先天自然之能,有关学力而有为之的拳术的完整版。即属非力量型拳术的原生态太极拳。

经典拳论与现在的原生态太极拳高手。两者虽相隔四百年,但理论与实践内涵统一,心灵相应,拳论中项项论点,都能在高手实体行为中一一找到。有此证实张三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经典拳论。现实社会确实存在原生态太极拳。并没有失传。而且还有发展。回头发现过去对太极拳认识有偏差,有必要从新认识。

一,          太极拳并不是能防善攻的,能用于军、警的,有杀伤力的徒手武技。它是非力量型,只能被动防御护身,不能主动攻击他人,没有直接致人肤肌伤害的文人自卫拳术。“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技艺很高,很绝,也很神秘,只能表现在防御自卫搏击中。绝对不能体现在徒手攻击搏击中。搏击形态基本是在非脱手竞技中进行,无拳、脚、招法、招术功夫。所以凡是力量型的,有招有法,拳技组合,拳套路,拳打脚踢独门绝技,攻击型的自称太极拳的都是太极拳变异产物。拳操更难归武术之门。

二,          传说中太极拳出自道士群体,根据拳理推理论证,应该说是有道理的。道士们衣食无犹,不重事体力劳动的,专心修丹道。原生态太极拳的基本功是 “自然态”,“气功”。这与道士体态一致。原生态太极拳只能产生于道士等非体力劳动者群体。绝对不可能是身强力壮的农民和壮士。反过来讲原生态太极拳拳手也不能重事体力劳动。重事强肌肉运动。有一个故事讲陈家沟有一位从战场上下来的小部将创造太极拳。实是无稽之谈。

三,          太极拳应是从游戏娱乐中产生。太极拳既然没有直接杀伤力,不能用于军、警。所以它的产生不可能是战争,镖局,护家,防匪,防盗等需要引发的。也不可能从外家拳演变过来。它只能产生于竞技游戏之中。明朝较流行“相扑”。它是力量型竟技,竞技形态类似今天的日本“相扑”。也是非脱手竞技。“相扑”传入道教后,人们发现体态自然,有气功基础的,掌握阴阳太极原理的道士,在“相扑”中小力者四两拨千斤,能胜大力者。久而久之,张三丰从中总结出经验,写出拳的理论,创造“太极拳”。在这个竞技游戏之中,使道士们不仅提高了自卫技能,而且增强修炼兴趣和有延年益寿效果。故张三丰在他的太极拳歌诀后特意加了一句话;“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四,           “推手”运动是原生态太极拳变异产物。“推手”源出中原,那个地方很流行。要问为什么只有赵堡地区武族流行“推手”。而中华武术天南地北其他武派都没有“推手”。应该说中原地区“推手”的流行与王宗岳在那个地区传播太极拳有关。“推手”的交手形态与原生态太极拳接手方式类同。但是两者有原则性差异。“推手”的盘手有套路,是力量型的。原生态太极拳接手是非力量型的。因此可以推理,王宗岳当年把太极拳传于蒋发,再传赵堡镇武族。可是一传再传就走形了。原生态太极拳很难学,尤其是年青农民,做惯力气活,让他们放弃力量练太极拳很困难。这样久而久之,最后变异成现在的力量型“推手”。陈鑫从太极图的几何图形中研究“力量型推手”,总结出“八法推手”。自以为自己找到太极拳。其实没有放弃力量就不是太极拳。只能是玩玩的“推手”,成不了技击术。

五,          杨澄甫的快拳慢练拳套不能练就太极功夫。杨虽然提出“用意不用力”。讲出一个重要功法。但是自己生前最后也是用力与他人硬拚,结果两败俱伤。他的徒子徒孙练了数十年,都未见有太极功夫。据瞿世镜写书揭示;当年杨澄甫是接受民间无名氏高手指点苦练六年才有点太极功夫。传授快拳慢练拳套路,实是职业经营必然。瞿世镜自己也是二十年后才掌握一点太极功夫。后辈中较好的被奉为传人、大使的也只有“推手”功夫,而且只能在自家门内徒弟间称雄。与闫芳类同有功夫难敌门外汉。

六,          为什么只有上海才有人承传原生态太极拳?应该说原生态太极拳传至浙江张松溪后,一直在江浙一带民间默默流传。上海是移民城市。是近代史中的文化中心,集中较多文化人。它海纳百川,融洽中外文化。所以原生态太极拳能在上海民间生根开花是历史的必然。                                       2013.1.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